5

蚊子变「疫苗」:中科院新研究可以从源头抑制新发传染病 | Nature子刊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bitai.com/2022/12/4076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蚊子变「疫苗」:中科院新研究可以从源头抑制新发传染病 | Nature子刊

head.jpgalex 2022-12-26 15:48:13 来源:量子位

可用于野生动物免疫

Alex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世人苦蚊子久矣。

但一群中科院的科学家却脑洞大开,竟然把人人喊打的蚊子变成了行走的疫苗。

5f8222be25a44b9ebe07504656e3add7~tplv-tt-shrink:640:0.image

他们的相关论文已成功登上了Nature Communications。

1ba53f7f9fc64e0daa75016abdba2478~tplv-tt-shrink:640:0.image

想亲测一下效果?

Nope,这可不行——因为这种“蚊子疫苗” 不是给人打的,而是用于野生动物。

事情是这样的:

据统计,人类有约75%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来自野生动物;但要直接根除野生动物身上的传染性病毒,一直是个难题。

不过随着“蚊子疫苗”闪亮登场,该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

野生动物被一群特殊的蚊子叮咬之后,会被诱发强烈且持久的免疫反应。

然后,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有效阻止不少病毒的传播了,包括一度大肆流行的寨卡病毒等。

“蚊子疫苗”有效抑制传染病

那么,蚊子究竟是如何变身成为“蚊子疫苗”的?

这还得从2种黄病毒( Flaviviridae)说起:

一个名曰寨卡病毒 ( Zika virus,ZIKV),另一个名曰朝阳病毒 (Chaoyang virus,CYV )。

所谓黄病毒,是一个单链、包膜的RNA病毒家族。它们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中(包括蚊子、蜱虫等),也可能会感染人类等脊椎动物,是脑炎和出血性疾病的一大元凶。

99c972e09560481da0898ddee84983f1~tplv-tt-shrink:640:0.image

作为一种黄病毒,寨卡病毒也是起源于野生动物。据悉,这种病毒的首次发现时间为1947年,宿主是非洲乌干达的一只猴子。

寨卡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

伊蚊叮完野生动物后又去咬人,结果导致许多人也染上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往往会出现皮疹、头痛、发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症状,甚至还有新生儿因此出现了小头畸形。

先前的调查显示,2015年左右,在寨卡病毒疫情最严重的巴西,感染者高达130万人。

而朝阳病毒最早是在中国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的,故得此名。

中科院团队通过之前的实验发现,朝阳病毒有个特点,就是在蚊子体内容易复制传染,但在脊椎动物细胞中却不能复制、扩散。
于是,他们以朝阳病毒为载体,通过替换寨卡病毒的囊膜蛋白,构建了一种新的病毒:CYV-ZIKV嵌合体

bb106baedd5641ffa4751ec9de25651c~tplv-tt-shrink:640:0.image

然后,研究人员让普通的伊蚊吸食含有CYV-ZIKV的血液,使其成功染上这种合成的病毒。

他们还通过实验证明,该病毒也只能在蚊子的细胞里复制,不会感染任何脊椎动物。

另外,为了避免这些合成的CYV-ZIKV泄漏到自然界中,团队还对蚊子进行了X射线照射处理,让它们全都不孕不育。

到此,“蚊子疫苗”算是准备好了。

接下来,就是脊椎动物实验环节。

研究人员选取小鼠为实验对象,首先测试了小鼠对CYV-ZIKV的免疫应答能力。

他们对6-8周大的小鼠分别注射了2×103 FFU、2×105 FFU和2×107 FFU剂量的CYV-ZIKV,并在14天后再次注入同样的剂量;在这些小鼠第一次免疫后的4、12和16周,收集并分析了其血清样本。

结果显示,虽然后期小鼠体内的抗体数量有所下降,但直到第一次免疫后的第16周(约4个月后),小鼠体内依然含有有效抗体。

也就是说,含有CYV-ZIKV的溶液本身,确实能诱发小鼠的免疫反应,并且至少持续4个月。

fe99ffa874b5447a9578b70e6d071e00~tplv-tt-shrink:640:0.image

然后,研究人员用感染了CYV-ZIKV的伊蚊叮咬每只小鼠一次到三次,每只小鼠前后都共被30只蚊子叮咬。

(感谢这些为实验奉献的小鼠……)

结果显示,在小鼠身上的被叮咬部位,CYV-ZIKV没有发生扩散。

被携带“疫苗”的伊蚊叮咬后,小鼠体内也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并且相关抗体可以存在5个月以上。

8afaab2600e04ce3a11dc4359f2ce221~tplv-tt-shrink:640:0.image

而且这些接种了“CYV-ZIKV疫苗”的小鼠,在面对真正的寨卡病毒毒株时,免疫力也是杠杠的:

研究人员给“免疫”小鼠们注射了致死量的寨卡病毒,结果这些小鼠竟然全部都成功活下来了。

而对照组的小鼠们就不太走运了,这些小鼠没有接种“CYV-ZIKV疫苗”,但被注射了等量的寨卡病毒,然后除了一只幸存者,其余全都牺牲。

另外,研究人员后来还设计了专门的实验,并表明,这些接受了“CYV-ZIKV疫苗”的小鼠,不会再将寨卡病毒反向传给蚊子。

也就是说,通过蚊子叮咬不仅成功让小鼠免疫,而且还阻断寨卡病毒从宿主(小鼠)向媒介(蚊子)反向传播,从而切断了该病毒的传播链。

——这就很奈斯了。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下一步将会用携带CYV-ZIKV的蚊子去叮咬不同的野生动物,进行多种生物的验证,并且真正让自然疫源地的动物获得群体免疫,切断病毒传播链。

研究者简介

最后再来认识一下本研究背后的中科院团队。

论文共同一作为中科院动物所温丹和丁利民博士。

论文的通讯作者郑爱华,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科大博导。

c2f432e4901a4658bc9088b2baef8900~tplv-tt-shrink:640:0.image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介与病毒互作,疫苗研发,以及虫媒病毒传播机制。另外,目前郑爱华和团队已获得了和病毒相关的3项专利成果。

244211e0b0c84b46ad3312b4c14b823b~tplv-tt-shrink:640:0.image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407-x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