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顾2022,一面产品,一面咖啡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70090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回顾2022,一面产品,一面咖啡

2022-12-16
0 评论 2104 浏览 22 收藏 1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年终特别策划》出品。

2022年就快要结束了,今年的年终总结写了吗?梳理一年中的困惑和成长,也不枉认真度过的每一日。本文为【年终特别策划】栏目的第一弹:一位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是如何平衡产品经理和咖啡师的双重身份的?这两个职业给他分别带来了什么收获?一起来看看吧。

gEZ3PJuKr6vWUwEnNuMH.jpg

回顾自己2022一年的经历,还算充实,虽然疫情让人很不快,但也许自己是相对幸运的,受到的冲击更小。

生活上,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儿:结婚。然后抽着间隙,我们一起去了格尔木和西藏玩了十天。要不说幸运呢,首先是去的时候飞机没有在兰州转机而是西宁,避开了兰州静默;然后是回来也就一周西藏就因发现病例被禁止入藏了一段时间。

生活嘛,两个人一起五六年了,婚礼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而生活方式一如从前,还算平稳。

相较而言在工作上这一年的感悟更加深刻。

这一年的工作内容有两部分:第一是产品经理;第二是咖啡。

产品经理是自己的主业,咖啡是自己的副业,算是利用业余时间半创业的状态。以下,是这一年的工作感悟。

一、工作时长四年半的产品经理,逐渐油条

最开始接触产品并且上道也是机缘巧合,从实际的职业发展空间来讲,这个职业比之前的咖啡师或者运营,在二线城市更大一些。

产品经理被行业吹嘘的潜力无限大,我也曾刚入行几个月就迷之自信觉得这个岗位可以很轻松拿捏,没什么难度系数。

直到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且复杂,接触多了各种渠道的优秀产品,才慢慢体会到自己认知浅显。

没有太好的办法,就慢慢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今年以来,公司新成立,算是第一批员工。

开始一项新工作之前我们总是精神焕发,干劲十足。毕竟,旧的事物一堆问题懒得理,新的事物一页白纸,等着我们尽情挥洒呢。

带着这种高昂的情绪,撸起袖子干了两三个月发现不对劲。

公司的规划设想虽好,但需要更好的执行。

没多久工作流程中就一堆问题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最终接锅的大部分竟然是产品经理?

这就导致了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工作情绪极为严重,然后就是恶性循环,锅也越来越多。

低谷的时候,幸好有咖啡副业的陪伴,让自己相对有安全感,也可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

花了一段时间,我对所在的公司,从背景,领导人特点,公司目标以及最终工作执行等方方面面做了梳理:

公司背景:软件公司与国企合资子公司,主要做to G业务,所涉及的产品重点不面向市场化,而是有一个基础框架满足政府诉求即可。

领导人特点:部门一把手接触多年,是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执行力的人,同时语言沟通上经常没有逻辑。无意背后对他人指责,但事实如此,而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与一把手是两口子。但好在,人比较简单,没有城府。

公司目标:向各级所在地政府申请科技类项目为主,拿到补贴实现公司的盈利。所以我们所做的产品主要是用以给政府看的。当然这其中一些to B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是盈利点之一,没有过多接触不做赘述。

工作执行:会梳理一些工作流程,但终究无法执行。在二线城市的普通软件公司,业务的优先级往往是老板,然后是其他。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对这种方式深恶痛绝,表示反对,但最终无力改变。

那么以上种种,最终造成了公司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局面呢~且看:

首先公司明确“产品经理主导产品迭代”,然后实际工作中领导有时突发奇想直接带着运营和技术魔改,产品参与不上还需要擦屁股。运营或者业务部门在没有实际业务产出的情况下,会提出各种大开脑洞的需求,没有依据。迭代中,如果有其他优先级更高的工作如:项目PPT,项目建设方案等,将会持续延期产品功能迭代。目前最久的是7月份规划的一个迭代,快半年了,还没排上。

煎熬,想过离职,但大环境如此,轻举妄动不是明智之举。

那天问了一个老朋友,现在被磨平了棱角了吗?朋友说,很平了。

我也如此。

其实这一年在产品岗位上的改变,除了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要感谢一些优秀的同事,和他们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方法),更多的是辩证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大老板很多时候让人不解的需求,先不急于反对,如果更多了解一些其需求的提出背景,会发现需求多数不难理解。当然具体的解决方案,老板的不一定对。如果有时间可以整理一些方案反馈,如果没时间,那么会提醒自己把自己摘清楚,做好决策留存,不要让这种锅最终甩在自己身上。

部门一把手,经常传达不清楚任务指标,并且为证明自己主动承担任务,大家经常费力不讨好。考虑到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个人分析,是需要尊重和更多的理解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务分配不明确源自于他获取任务时,总是喜欢直接截取领导安排的截图,无法明确拆解任务,把自己作为传话筒,然后大家自行体会。当工作目标出现偏差,锅自然是下面的人的。

所以在后续工作时,试着多去沟通一些想法,作为一个40多岁却很简单的“大男孩”,喜怒常形于色,有时候耍点小性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他的决策,多去赞同与认可,一些明知有问题的工作,也尽可能事先提出可能引发的问题,并同样留存交流依据,这样保证自己接锅的数量明显降低,好感度也有不错的提升。

至于部门同事关系上,我们的技术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别人家的公司是产品带着业务跟技术对着干,而我们的产品是和技术一个战线对外作战。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形势所迫。毕竟公司这样的定位、目标、工作优先级(方案大于产品),实在没必要互相为难。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很多事情的推进,不是我们认为用所谓的正确方法就可以达成的。

比如一个正常的功能上线,我们认为需要深度的调研结论分析、数据佐证等才能最终确认,而拍脑门的决定被看作是不负责任。但如果不结合所处公司的背景、做事方法和公司氛围,照搬经验,其实也多少有些牵强。这让自己做起事情来不会有太多的情绪化,因为在这样的公司里,发生这一切的混乱才属正常。

所以对于工作态度更温柔了,我很明确这份工作能为自己带来的价值:稳定、适度,基础保障等。所以很多工作不再上纲上线,大家有说有笑,相安无事,这可能是符合公司内大多数人的利益。

不知道是否会让大家觉得消极,但作为普通公司的普通产品经理,这就是我实际环境中每天要应对的点滴。

在有些公司,顺势而为或者会更好一点。

曾经想着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点什么,后来发现我们所能改变的可能只有自己了,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没必要在不值得的事情上倾注太多。

所以,我将大部分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咖啡事业中。

二、热爱咖啡的第十年,决定想做一辈子

我和咖啡,可能得牵绊一辈子。

我从一个咖啡爱好者选择做咖啡师三年了,后来觉得这条路空间不大,辗转做了产品经理。

我做的第一个产品,咖啡社区产品。最后没上线,但我很怀念。

后来我以为咖啡就是只是我日常的一个爱好了,但“不幸”的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或者说直接点,咖啡社区产品结束后,我就在思索着怎么与咖啡“再续前缘”。

拉着几个朋友第一次创业卖咖啡,半死不活的,一点兴致提不起来,近一年销售额5000不到。

直到去年一个朋友的加入,改变了一切。

从市场趋势、品牌创建、产品定位到冷启动,重新设计一遍。整个过程他带着我这个懒人极速推进,让我在一直懒散的二线打工环境下首次感受到了高速运转的紧迫感,直至今日回想都难以忘怀。

创业过程的辛酸就不赘述了,感觉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总之去年开始的咖啡创业在朋友的带领下在今年年初迎来了小爆发,淘宝营业额直接翻了3倍多。

那几个月非常的兴奋,每天下班就往家跑,烘咖啡,打包,发货。虽然赶上了疫情,但反而促进了线上的销售。

高光时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也开始逐步出现。

第一是利润,为了在市场立住脚,我们把利润设定的很低,所以虽然营业额看着不错,但加上资金周转实际到手就看不到什么钱。

第二是热度,持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劳作,在某一天让我突然开始有些厌倦咖啡了,不再执着咖啡的品质,开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我知道,类似的怪圈又出现了。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做过不少尝试,如:短视频、自媒体等,但最终都草草了事。回顾这些经历,一个共同点是做事初期的热情很快会被一些小的挫折消磨殆尽。比如数据不好看了,觉得没有意义了等等。

但对于咖啡,我选择不再重蹈覆辙,正视自己那段时间产生的一系列的懈怠、厌倦的情绪,我知道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延续一段时间。

我的咖啡烘焙技术停滞不前,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产品详情很久不做优化与更新,我的推广执行效率降低做得很随性。直到营业额的下跌,跌倒了峰值的不到三分之二。

那几个月是挺煎熬的,虽然想改变状态,但却行动不起来。后来和朋友聊过几次,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多,他说,做生意有波动很正常,但想想我们最开始的决定,回想下自己的初心,不要忘了就行。

对啊,我有点醒悟了,我的初心是什么?当初品牌创建的时候,我们想做的是一杯性价比的好咖啡,品质是我们的坚持。而那会的状态,我甚至很少顾及品质了,因为有太多的杂念,我想着营业额下降了不开心,我想着自己技术瓶颈无法突破了很郁闷。总之,对咖啡似乎没了兴趣。

但即便如此,还是消沉了几个月,后来和一些咖啡圈的朋友交流了一些咖啡烘焙的思考,慢慢对咖啡烘焙的理解又有了提升。然后做了一点烘焙试验,改善了咖啡的口感,有了一些正向的反馈后,我开始又恢复了对咖啡的兴趣。

然后对于店铺的经营和盈利,看淡了许多,我坚信好的品质大于优秀的营销推广。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更喜欢研究技术,喜欢和顾客成为朋友。在店铺里有对咖啡口味不满的我争取加微信,有喜欢的我也加,我希望和他们聊咖啡,通过咖啡成为朋友,然后经常会赠送一些新品一起研究味道的不同。这样意味着这一单生意就白做了,但我却乐在其中。

我想做线上的咖啡品牌和线下做一个咖啡馆道理一样,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养的生意,急不得。同时,咖啡的烘焙技术也不是一朝能成的,每段时间会遇到一些瓶颈,会有新的领悟。在这过程中,技术不断精进,亦是时间的累积。

速度太快,并非好事,也许会突然耗尽自己仅剩的热爱。

就看这十年自己与咖啡的分分合合,我知道这辈子也是离不开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去争这一朝一夕。

当然,能够这样悠然的做咖啡的前提是工作相对稳定,不完全靠卖咖啡而活。记得当时因对工作的不满,一气之下还想离职,全职做咖啡事业。现在来看,不免是意气用事。

所以咖啡这件事儿我会一直做下去,快乐的、享受着去体验,就在咖啡、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和朋友在商业街的马路边,还在畅想未来要如何做一番大事业;毕业的时候就想着哪一天一定要去环游世界,见形形色色的人,看丰富多彩的景,不枉此生;在三十岁的时候,去看曾国藩的传记,就想如何向他一样,修身齐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一切源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未知,那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尽情挥洒,但时间久了也会疲惫,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的梦想不再是仗剑走天涯的天马行空,我希望实现一些可见的目标,更加踏实了。

在工作中,保持在核心技能方面在公司内的绝对优势;其他时间继续着与咖啡的“爱恨纠缠”,继续平静地、豁达地去做几件想要达成的事儿。

这一年,就快结束了,感悟很多,总结下来可能是我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吧。

专栏作家

连长,微信公众号:九零后的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领域新媒体运营和产品运营,擅长对新媒体和产品运营内在逻辑的挖掘。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