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对话张一鸣:字节跳动CEO的职场进阶之道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ongshengyun.cn/yunying/article-9732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对话张一鸣:字节跳动CEO的职场进阶之道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张一鸣管理日志》

134210fk1tk82kkyww1ky2.jpg
内容简介:

2012年,在一家小咖啡馆里,字节跳动拿到了它的第一笔融资。那个来北京旅游的美国人,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家小公司身上的硅谷特质。此后,字节跳动孕育了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faceu等这些年热门的软件,可谓是中国最具创新力和可能性的企业之一。在字节跳动腾飞的背后,张一鸣的管理思想无疑是促进其不断长大的动力之源,更是中国企业管理者不可多得的学习样本。
本书回顾梳理了张一鸣对企业管理和创新长大的思考与见解,希望能为当下的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提供应对动荡时代的底层逻辑和持续长大之道。

近年来,字节跳动公司非常知名,短短10年,和当年的互联网三巨头BAT站在了一起,甚至超越对方,成为了一家响当当的全球性企业,是很多年轻人的梦寐之地。

当你打开小红书APP,会发现,只要是有字节跳动样式的帖子,仅仅是得到了一个offer,都能大量的人围观,叹为观止!

这本书也会让你更多的了解这家公司,同时站在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家公司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年轻人。

这本书总共12个章节,基本是采用了张一鸣本人的演讲内容、采访、早年微博内容等,进行分析讨论的。

这里面有公司业务的扩展,也有张一鸣本人的一些精进之道,还有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些方面。

书中有一些章节讲到了【培养年轻人】、这些应该是职场人可以学习的。这里主要也说说这一块,也是大多数人可以借鉴的。

01 ——张一鸣的精进之道

给自己一点目的性,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去做。

张一鸣上大学时从择校到未来想做什么,都有一个大致的图景,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通过大学获得什么,而不是闭着眼沿着教育道路往前走。

比如,他要上一所综合性大学,靠海,会下雪,于是选择了南开大学。而很多人在择校方面,基本是盲从多一点,好在这也不算什么坏事。

认人要准,认定后要“死皮赖脸”。

他在找“伙伴”这件事上非常慎重,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如果结婚是合作六十年,创业是合作六七年,那么是否应该用十分之一的时间谈谈“恋爱”?

今日头条早期大量的技术人才都是他从百度高薪挖过来的,并且好几个人都是自己亲自会面了好几次。在头条早期招募创作者时,都亲自去微博给目标客户发私信邀约......

今日头条app挑战传统客户端,做推荐引擎,需要大量的技术攻关,在这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搞研发,自称这一块和华为比较像。所以,很多技术人员都是花高薪聘过来的。

内向的人要想保持社交,确实需要多主动帮助别人。

大学里的张一鸣经常给同学修电脑,后来的很多创业伙伴都是这样认识的,他现在的妻子就是去给同学修电脑时认识的,表白被拒后,照样约出来玩,厉害吧~

俞敏洪先生也是一样的,大学期间,经常去老师徐小平家里“蹭课”,给大家打水,就这样打了四年水,后来有一天不去了,大家反而不习惯了。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信任感,后来在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也是去美国把这些人邀约过来,一起创业。

内向的人不喜欢参与太多的事情,发挥自己的善意,主动帮助别人,才能给别人留下一点好印象。关于内向,我也有点自己的见解,这仅仅是性格上的一种特点,并不影响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学习力,自我驱动力。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要勉励学习、敢于任职,才会有更大的舞台。

张一鸣早期在酷讯工作时,做事从不设边界,负责技术的他,当遇到产品有问题时,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工作第二年就被老总重用,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职场上,要多去承担一点责任。越大的公司,职责边界分的越细,每个人做自己手上的一点工作,很难有大的突破。

要有好奇心,这样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他曾在公司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有好奇心的程序员,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或者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不用依赖他人。

那自然,职场上这样的人发展的也就快一点,因为他是站在公司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

然而,这些特质,似乎与学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需要自己去挖掘,去呼吁自己的责任心,说白了,就是在公司内部能干事。

要敢于去尝试,勇于走出舒适区,像很多知名企业都鼓励员工尝试新鲜事物,有时候很多创新,都是在试错后发现的。

保持耐心

今年很火的书《纳瓦尔宝典》,作者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发现,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优秀的人就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成功需要时间。

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断精进,日积月累。不要去计算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开始计算,你就会失去耐心。

如果你在临终前回首往事,回顾这一生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那么你能想起来的一定是你所作出的牺牲和迎接过的挑战。

耐心非常重要,不仅是等待的耐心,还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

无数优秀的人都曾说过这句话,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耐心,还要在艰难的情况下,深入思考,主动提升耐心。耐心如同情感的肌肉,只有磨练,并且超越过去,才能在自然机制下得到过度补偿,从而变得更加坚韧。

“在人生旅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点滴积累,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也许你认为,以这种步伐,永远都不能有什么大成就,然而,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稻盛和夫《活法》)
134210ogyfzd8y6gzn6nd1.jpg

知道时间花在哪里

知道时间都花在哪儿,排出工作优先级。无数的人告诫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时间,把精力放在重点上,管理精力,保证睡眠。

没有精力,再高的能力,再好的技能,也一无是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关键在于怎么去利用时间,除了上班,那其他的业余时间,就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

习惯是要慢慢养成的,因为促使你进步的东西练起来都是很痛苦的,那些让你感到及时愉快的东西都会降低你的欲望满足能力,我们要学会延迟满足。

很多好习惯,比如阅读,学英语,我们迟迟没有得到正反馈,是因为并没有将这项习惯养成。

人的所有精力都来自同一个精力钱包,如果你在其他事上消耗太多,在工作上就会余额不足。

所以,去看看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健康饮食,保证作息,进行身体锻炼。

执行力就是态度和能力,只有不断端正态度和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执行力。

很多人都在做精力管理,很大程度上在培养好习惯,改变自己的态度问题,但张的话让我认识到了能力也与执行力有关系,很多时候执行不下去,是不是能力更不上,值得思考。

发火是一种非常低效率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更多是抒发情绪,却不能解决问题,遇到烦恼时,我们能不能采取直接沟通的方式去解决。

人一旦遇到情绪,就变得不理性起来,遇到烦心事,选择发个朋友圈,貌似是泄气了,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何不去坦诚地和对方沟通呢。

王小波说,人所有愤怒的本质是源于自己的无能。想想还挺有道理的。

张一鸣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延迟满足”,关于这个理论,有个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果发现,能够最后去吃糖果的孩子,在后期也更有作为。

延迟满足感是一项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能力。

张一鸣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即便是要把握窗口期,也要懂得延迟满足感,做一些不是短期见效的事情,这样对长远未来更有利。

在今日头条的创办过程中,花费大力气去搞推荐算法,等待时机成熟,再大力进攻,不过早地去想变现的问题。

所以,能够做出今日头条+抖音这样双驱动的产品,超越了竞争对手。

常言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张的版本:以大多数人满足感延迟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什么是努力?早出晚归,常年不休的人很多,差别很大,区别好像不是努力。

要做到延迟满足感,就不能假装努力,要沉静下来做事。越满足越要反思。

心理实验证明,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大部分司机都觉得自己技术好于他人,大部分歌手都认为自己歌喉更加动听。

稻盛和夫曾经提出“在悔悟中生活”,要经常真诚地反思自己,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因为人性总会让自己满足于荣耀的桂冠,常常导致“成功毁了他这个人”。

企业家在经济上获得优势后,身边的各种诱惑增多,歌功颂德环绕四周,稍不留意就会被欲望牵引,走入歧途。

因为随着企业的壮大,他们与下层业务接触越来越少,了解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少,如果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虚假的数据和虚报的成绩,只要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总有人会不断满足迎合他们。

我在一家公司有这样的经历,每到月底,就要赶销售额,很多数据做出来只是为了给上面的人看,想想都觉得无趣。

02——字节跳动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做大后,免不了一些官僚体系的存在,俗称“大公司病”,层级森严,这是与现代的管理体系是极不符合的。

在现代的企业体系中,倡导扁平化组织,上下属之间不需要太多的沟通成本,不同部门间也一样。

常规的办公室里,员工之间用格子间隔开,沟通效率不高。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有一段镜头,小公司内部,所有的人坐在一张大长凳上,沟通自由,现在很多小公司都是这样的了,管理意识要跟上时代。

那么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公司是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呢?

最好的管理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我驱动。

1. 学习硅谷文化,比如,上班不要求打卡,弹性工作,靠的是员工的自我驱动,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自我驱动力好的人,就不会被催着去打卡。

2. 对上级不使用敬语,如您,没有头衔,上下级之间尽量的以平级关系对待,比如发邮件的时候,少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沟通成本。

虽然没有了头衔,但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肯定是不一样的,责任力不一样。但至少在沟通上更熟了一点。

在这方面,有个例子,阿里巴巴,因为马爸爸喜欢金庸小说,为了减少公司的层级观念,员工之间互称花名,因为人员众多,只要你的花名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武侠人物,必定是阿里的中高层。比如马爸爸是风清扬。这种形式最后依旧会带出等级化的东西。

3. OKR公开。员工不知道领导在做什么,不知道领导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公司在做什么,这是很多大公司的通病。

字节跳动有个非常有特色的管理概念,叫做「基于上下文,而不是基于控制」,「context,not control 」即事情该怎么做,是希望员工能在完整的信息基础上做判断,鼓励员工主动思考。

在字节跳动,大家的OKR是公开的,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在做这个事情,其他部门的人在做什么,也可以直接看到张一鸣的OKR。

因此,在字节跳动,OKR不仅仅是个自上而下拆解的结果,除了与上司有关,还与本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有关,是高效沟通与协同的基础。

所以,才会有飞书这样的工具吧~

4. 还有做周报这些东西,尽量的简化,不要搞过于炫酷的ppt,ppt的作用是更好的和观众沟通,我们发现,市面上就有这种公司,专门给一些公司做漂亮的ppt,收价还不低。

这种东西会导致公司官僚体系的出现,因为它是“唯上”的,长此以往,公司对人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张一鸣说,有做这些的功夫,可以去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能用word解决的事情,就不会ppt。这些只是工具,让大家听明白才是关键。

现在的职场上,一个人的演讲能力越来越重要,是那种即兴演讲能力,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这种方式正在替代ppt演讲。

张一鸣说,演讲的本质,是把自己懂得东西,清晰地展现给受众,从而完成有效的沟通。

我之前分享过《即兴演讲》这本书,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这种演讲能力不难学,都有一定的模型,更多的是一种汇报能力,职场上需要去培养,可以让自己事半功倍。

5. 张一鸣非常重视公司人才的引进,众所周知,字节的薪资一直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把待遇搞好,公司总部设在北三环边上,中关村繁荣地带,有房补,减少员工通勤的时间,能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做很伟大的事情。公司有句口号:和优秀的人,做有趣且有挑战的事情。

为了防止早期加入的员工躺在功劳簿上养老,鼓励员工把激励放到最后,比如丰厚的年终奖。

他更看重领导的管理能力,而非业务能力,很多上级都是技术出身,这与其他公司有点不一样。也可能与这家本身就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有关吧,毕竟,是字节在跳动。

在公司大楼装饰上,向星巴克学习。早年张一鸣去美国参观其他互联网公司时,发现微软总部的员工对行业和用户并不敏感,他认为这与微软的总部过于豪华、氛围过于小清新有关,相比而言,在普通大楼里的星巴克员工更能与外界共情。

大公司发展到一定时期,高管群体不再接触一线事物,公司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张一鸣希望公司向星巴克、亚马逊这些公司学习,保持创业状态,避免团队离用户太远,失去了敏锐度。

所以,你看,字节跳动的总部大楼非常普通,非常分散,似乎到处都有办公大楼。总部甚至在小区里边围着,一点也不显眼。减少隔离,保持开放。

03——字节跳动怎么胜出?

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占据了优势,随时刷新都有,同时还调取了微博等平台的评论,而当时其他新闻端呢,一天也就上百个。

今日头条早期从百度挖过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江湖上有句话说,百度就是今日头条的黄埔军校,当时主攻推荐算法这一块,所以当时今日头条领先了其他平台。

再到后来的短视频,张一鸣发现今日头条的短视频浏览量超过了图文,开始陆续布局短视频赛道,当时已经有快手、微视这样的平台,但后来的抖音是怎么胜出的呢,还是靠推荐算法,其他平台你可以刷到很多,但这些大都是没有联系的,但是抖音呢,平台会根据你的喜好不停地推荐,你的欲望可以变得无限大。

还有一个是抖音的一个视频是占了整个屏幕,用户有种沉浸感在里面,这就是做产品的想象力了,所以当时很从很多的短视频平台胜出了。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你在淘宝上啊购物都是推荐算法了,平台牢牢地掌握了用户的喜好。

当时其他新闻端的广告,一般都是挂在屏幕两端,你刷手机的时候,屏幕两边都是广告,而今日头条呢,是信息流广告,广告和内容是混在一起的,很可能你刷到的这条广告就是你需要的。

当时他们在技术这一块下了大功夫,搞推荐算法,当时的主流还是像百度这样,你要去自己搜索,今日头条这边平台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会不停的推荐你喜欢的,所以,每个人打开自己的app页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平台机制会根据用户的浏览,精准推出内容,比如,你要去北京,平台可能会给你推出北京的天气状况等等。

现在,已经是推荐引擎的时代了,当然,算法跟踪也有它不好的地方。

好了,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你有所收获~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