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说运营不是堆活动?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569485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看法,认为运营需要不断做活动,做促销,依靠促销带来流量呢?本文作者认为,运营并不是堆活动,而应该有选择地做。那么,该如何正确做活动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YJYQtEuGXnjJhi2uOGS4.png

我看到有很多运营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运营需要不断做活动。甚至包括有很多老板们,都会认为运营是堆活动,不断地做活动,做促销,依靠促销带来销量。

今天纠正一下这个思路,说说我的想法。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会讲解:

  1. 为什么运营不是堆活动
  2. 运营该如何正确做活动,如何搭建业务的活动体系

看完这篇,回去告诉你的老板,别再要求你堆活动了。

一、为什么运营不是堆活动?

1. 你的活动带来的是尖刺的价值,还是价值沉淀?

假如你做了一轮促销,GMV涨得很猛,但用户没留下,薅完羊毛走人,没产生复购,那这个活动就没有价值沉淀。一旦你的促销停了,销量就掉下去了,什么都没落下。于是迫于业绩压力,为了销量,你只能继续堆活动,慢慢促销成瘾,不促销用户就不来,业务越来越不健康。

如果你的活动带来的只是瞬间的峰值,峰值后没有价值沉淀,那这就是不可持续的策略,活动堆得越多,业务中毒越深。

什么是价值沉淀,比如复购是价值沉淀,品牌是价值沉淀,私域是价值沉淀,会员是价值沉淀。比如说你周周做促销活动,对比你让用户一次性买张年卡,享受会员折扣,这两种促销带来的价值沉淀自然不一样。

2. 资源有限,活动越多,转化越低

我们常常太高估活动的点击率了。事实上一个用户能愿意点进一个活动页的概率并不高。拿一个app举例,点击app首页banner的用户也就是1%左右,而能同时进入多个活动页的概率就更少了。我们可能花很多精力做了一堆活动,但实际上用户就那么多,这么多活动去抢那么一点用户,让每个活动的效果都大打折扣。

同时,每个活动面向的客群不同,门槛不同,转化率也千差万别,活动做多了不但不会让销量提升,反而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用户总是无意间点到转化低的活动里,浪费了用户资源,影响整体的转化率。

即便是千万日活的大流量平台,每个用户看到的活动也是需要少而精,通过算法千人千面呈现给最精准的用户,让每个用户看到的活动相对精准,而不是一堆活动直接推给他。

3. 活动多会造成用户理解成本过高

你可能自己做了一堆活动做得挺自high,殊不知用户需要一个个研究你的活动规则,这个理解成本就很高了。可能用户刚搞明白一个活动,这活动结束了,下次又换一个新的活动,用户骂人的心都有了,久而久之,用户就失去兴趣了。

二、如果活动不是靠堆的,那么活动应该怎么做?

1. 结合运营策略来做

其实做运营的基本思路就是:运营公式拆解为关键节点,每一个关键节点对应一个关键策略,策略背后对应一个活动。一般来说一个业务在这几个关键节点都布置上关键活动,这个业务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比如你做独立站,你有一个拉新的活动,如新人礼包,你再加一个拉复购的活动,促进二单,再有一个日常促活的活动,再针对流失用户有个召回的活动如召回专区。实际上有这四个活动就足够了,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些活动都是长期在线的,接下来就是不断迭代活动,不断做精细化,如千人千面。

我之前做一款信用支付产品(类似花呗),从0做到数百亿GMV的规模,我一上来做的事情就是,我做了一个新人免息的活动(拉新),一个周周提额的活动(促活),一个天天立减的活动(促活),一个周常任务的活动(促活+复购),一个每月流失用户提额(召回),围绕生命周期搭建活动体系,每个活动都面向明确的客群。基本上就靠这几个活动,一直做一直迭代,业务就实现了GMV每月翻倍的增长。

2. 做长期的活动,而不是短期活动

我一直以来都有个观点,活动即产品。意思是你要把活动当做产品来做,产品是长期在线的,是要不断迭代的,活动也一样。活动要长期做,要持续迭代。

我们熟悉的双11本身是一次活动尝试,但年年做年年做,如今已经成为全民的节日,有着无以伦比的影响力。疯狂星期四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每周四都可以V50,它便形成了它最独特的记忆点和口碑。

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势能的积累,假如你做一次就停了,势能就清零了,假如你把它持续做,势能就可以不断累积,你一期一期地迭代下去,自然记忆点和口碑就形成了。

不知道你玩过手游没有,会不会在里面充钱,实际上很多手游的活动套路都是一样的,基本上活动形式就那么几种,然后排期,一个月来一次。但实际上就这种效果特别好,有很多玩家会专门研究活动的周期,出攻略帖,计算怎样充钱,什么时候充钱最划算。这就是周期性的活动已经积累了势能,让用户可以follow起来。我认为最高级的运营,就是让用户懂得你的套路。

做活动需要长期做,不断迭代,积累势能,把活动做成精品,把活动做成产品。

3. 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堆”?

刚刚讲过,活动堆的不是“量”,而是“势”,让用户能产生粘性,能产生认知。

我建议可以尝试围绕热点做系列活动。活动主玩法不变,围绕热点不断换皮。这样既可以蹭热点流量,让活动不枯燥,获取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堆积品牌势能,另一方面玩法固定可以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玩法上偶尔可以在某些大节日给用户来一点小惊喜。比如在常规的奖励上,有几率奖励翻倍之类,足够了。这样的系列活动开发成本低,用户理解成本低,活动势能累积,活动效果可以持续得到保证。

围绕热点去“堆”活动,这个事我是提倡的。

4. 通过任务体系去做活动分发

如果你的确有很多目标想让用户达成,你不需要围绕每个目标做一个活动,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做一个任务体系。比如一个每月任务的页面,每完成一个任务,可以获得对应的奖励,如果完成多个任务,可以获得阶梯性的奖励。这种任务体系的好处是,每个业务目标实际上就化身为一个任务,在一个活动页面上可以同时完成多个业务目标。然后我们可以资源最大化地投在这个活动页,在这个页面做活动分发。

假如你把这个每月任务做成按月周期性的活动,每月重置,那这个页面就可以按月不断积累势能,慢慢成为了一个靠谱的流量池,之后如果你有新的业务诉求,在这个页面增加任务就可以了,运营变得轻且有效率。

今天就讲这么多,有一个核心就是,活动不是靠堆的,势远远比量重要得多,围绕你的核心策略布置你的活动体系,把活动当产品做,长期做,持续迭代,把每一个活动都做成精品。

今天就到这里吧。

本文由 @SUSU的每日思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