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eed 入门介绍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phuker.github.io/posts/web-feed.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本文的主题 feed 就是很多人常说的 RSS,文中介绍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TL;DR

照着我的来就完事了,我的操作可以复制:

  1. 注册 Inoreader 账号。
  2. 把 Inoreader 的全部文章页面固定到书签栏,或者找地方创建快捷方式。
  3. 安装 RSSHub Radar 扩展程序,设置一键订阅类型为 Inoreader
  4. 遇到感兴趣的网站,使用 RSSHub Radar 一键订阅。切记,宁缺毋滥。
  5. 每天闲了,想起来了,打开看一看,像每天读内参一样,形成习惯。

引言

洒家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刚买电脑,系统还是 Windows XP,看网页用的还是 IE 浏览器。虽然在现在看来,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老古董,但是那时候洒家却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洒家在上网的时候,经常在网页角落里发现一些不起眼的 logo,比如 CC icon 还有 feed icon,不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点开就更看不明白它们是干嘛用的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观察世界的态度变了。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留心观察,经常能发现看似不起眼,但是仔细研究却很有意思的东西。长大之后,看得多了,就会麻木,就会对事物视而不见。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了解了以前未曾注意过的东西,又会发现它们其实无处不在。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有很多。洒家前几天看 KREOSAN 这几个乌克兰人第一次去印度玩,他们东看西看,发现到处都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万字符号(卐),还以为是纳粹的标志。在我们农村也经常能见到墙上嵌着石敢当石砖,不知有多少人来去匆匆,视而不见,没有思考过它们是干嘛用的。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们时,一瞬间的陌生与好奇吗?

印度万字视频截图

乌克兰人在印度发现到处都是卐字

泰山石敢当照片

泰山石敢当

刚才提到的 feed icon 就是本文要聊的 feed 的标志。洒家使用 feed 已经有几年了,以前写的文章里也多次穿插提到过,不过感觉还是需要专门写一篇基础性的介绍,然后在 About 这些提到 feed 的页面里加个链接,如果有读者不懂,可以点开读一读。另外洒家在网上经常能见到对 feed 的介绍,个人感觉有些做法不太恰当,有些做法没有必要,至少不适合普通用户。于是这次搞篇博客,介绍一下 feed 是干嘛用的,谈一谈我自己使用 feed 的心得体会。如果您的浏览器收藏夹里有一堆零零散散的博客在吃灰,如果您想在一个地方聚合所有优质内容,如果您听说过 feed 或者 RSS,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读完这篇文章就可以尝试一下。

Feed 到底是干嘛用的

简单地说,feed 是用来关注和订阅网站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用来订阅博客文章。很多人遇到好网站,可能会随手放到收藏夹里,然后再也不会点开。而 feed 可以让在收藏夹里吃灰的网站“活”起来。在 feed 阅读器里订阅一个网站,就相当于对这个网站点了“关注”按钮,以后网站里有任何新内容,都能在阅读器里看到。

你可能会问,我费这劲干嘛,直接去原来的网站看不就完了?确实如此,如果你只订阅一个网站,feed 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有很多网站,每天挨个点开查看就不太现实了。使用 feed 订阅之后,各个网站的内容就可以聚合到一起,无论哪个网站有新内容,在同一个地方就能一个不漏地全看到,这时候 feed 的威力才能显现出来。另外,如果你整天都在抖音、今日头条、知乎里面被动地接受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就会被困在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里面,形成“回音室效应”。互联网那么大,中心化的商业 APP 之外还有很多好东西。我们还是应该去主动地寻找优质信息源,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Feed 就是把这些声音聚合到一起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用 feed 订阅网站时,需要往 feed 阅读器里导入指定的 URL。如果尝试访问这个 URL,可以得到一段特定格式的文本。这段文本里面有很多奇怪的符号,一般人看不懂,因为它是给机器看的,一般是基于 XML 格式的。这段特定格式的文本里面包含了网站的内容信息,当网站内容发生变化时,这段文本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Feed 阅读器会定期访问用户订阅的每一个 feed URL,从而把用户订阅的所有网站的所有新内容聚合起来。

很多读者可能还听说过 RSS。RSS 原本指的是最早出现的一种 feed 格式。虽然后来又出现了 Atom 等新格式,但是 RSS 已经成了 feed 的代名词。所以现在人们提到 RSS,指的往往不是狭义的 RSS 格式,而是广义的 feed。洒家则一般把它称为 feed。

这种最早火起来的个体代表了整体,品牌成了品类的代名词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我们平常经常说“把一张照片 PS 一下”,指的其实是修图,并不是说一定要用 Adobe PhotoShop 软件。同理,席梦思成了弹簧床垫的代名词,人们提到吉普车实际指的是越野车车型。在我们农村有很多农用机动三轮车,最早流行的是奔马牌的,后来才有时风、五征等新品牌。但是不管是什么牌子,在我们那里一律都得叫奔马车。

奔马 7YP-1775D 型自卸三轮农用车

一辆奔马牌的奔马车

Feed 阅读器

此处假设读者有能力科学上网。如何科学上网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Feedly、Inoreader 等在线 feed 订阅服务一定会被墙。如果没有被墙,那就是用户太少,还在被墙的路上;或者已经达成了交易,接受了审查。原因很简单,这种阅读器会储存网站的内容,使用这种阅读器就像使用了代理,浏览器不必直接访问源站服务器就可以获取文章内容。即使源站被墙,用户还可以通过 feed 阅读器间接访问里面的敏感内容。那么 feed 订阅服务的选择只有 2 个,要么阉割,要么滚蛋。

本地客户端形式的 feed 阅读器只会在访问 feed URL 的时候撞墙,因此可以只订阅没有被墙的内容,不会因为墙而完全无法使用。即使如此,它们还是可能和所有 feed 类的 APP 一起被下架(相关链接:InoreaderFiery FeedsReederV2EX:Reeder 4 在国区已经下架)。洒家认为,不要因为墙影响你的选择,不要让墙成为你探索世界的障碍。

下面是洒家关于 feed 阅读器的一些个人观点和推荐,基于个人使用习惯,仅供参考。

我的使用习惯

洒家一般只在桌面端阅读文章,阅读的同时可以搜索、做笔记、写代码验证,“不动笔墨不读书”,干什么都很方便。个人认为使用手机阅读也就只能图一乐,真干活还得用电脑。手机上运行个终端写几行代码都费劲,干脆别在手机上读。

洒家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 feed 用户,并不注重使用 feed 阅读器时的一致、纯净且无广告的阅读体验。因为除非只是简单浏览一下,洒家不怎么使用 feed 阅读器的阅读器功能,一般还是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原始网页阅读。可能 Feeds Pub 这种只有文章标题的极简 feed 阅读器就可以满足我的大部分需求了。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 二次排版统一了网页的外观,字体、字号、颜色、行高、段落间距都是一样的,失去了原始网页的原汁原味。在原始网页里可以看到一篇文章在主题设计者和文章作者眼里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简单的文字页面,重新排版问题不大。带图片的页面就可能还会出问题,例如文章开头的 feed icon 可能会显示成图片原本的 大小。对于含有带行号的代码块元素的网页,阅读器里的显示效果可能也不理想,行号和代码可能会先后分开显示。
  • 文章可能会有后续更新,在原始网页里可以看到文章的最新版本。
  • 在原始网页里可以看到文章评论。
  • 一些博主会主动将 feed 设置成摘要输出的形式来往原始网站引流,在阅读器里可能看不到文章全文。访问原始网页可以给原作者引流,方便统计,增加收入。因此,在订阅个人小站的时候,洒家有时候也会针对此网站关闭去广告扩展程序。

网页 vs 客户端

Feed 阅读器一般有网页和客户端这两种形式。主流的阅读器发展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外观还是主要功能特性,都相互模仿,大家做的都差不多,都已经很成熟了。影响用户选择的因素都是一些细微的特性。

洒家选择使用网页版,主要有以下原因:

  • 洒家并不喜欢什么都弄一个 APP 的做法,尤其是国产毒瘤间谍软件,能用网页的就不用客户端。因为浏览器是一个沙盒环境,网站代码的权限比客户端低,无法收集太多个人信息。关闭标签页之后,网站的代码就不再运行了,比较干净,符合著名产品经理张小龙的“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走了还会回来”的观点。
  • 使用网页版订阅服务,可以登录同一个账号,跨设备同步数据。很多客户端阅读器就是个单机应用程序,还是需要依赖 Feedly、Inoreader 的云服务来同步订阅列表、不间断抓取 feed。著名的 feed 客户端 Reeder 直到 2020 年的第 5 个大版本才支持 iCloud 同步。
  • 网页版订阅服务不会漏掉更新。有的 feed 只输出最新的几篇文章,不输出全部文章。本地阅读器如果长期不启动就可能错过较早的更新。
  • 可以享受 WebSub(PubSubHubbub)协议带来的实时更新。我可以不及时看,但是你一定要及时获取更新。
  • 全平台支持,只要有浏览器,就有阅读器,不会出现某个平台“缺一门”的情况。

客户端阅读器也有一些网页不易实现的独有的特性:

  1. 保持后台运行,实时推送
  2. 可以把文章和图片缓存到本地,支持离线阅读
  3. 移动端客户端有桌面小组件功能
  4. 外观符合操作系统整体设计

但是以上特性我都用不上,并没有使用客户端的必要:

  1. 个人认为 feed 不是即时通信,也不是电子邮件,并不需要保证太高的实时性,没有一直运行并实时推送消息的必要。实时推送反而会干扰正常的工作,打断思绪。正在工作的时候突然一篇文章推送过来,津津有味地看了半晌,回过神来自己原来干的什么正事都忘了。因此我一般都是主动“用完即走”地使用 feed,每天闲了想起来了才会打开看一看。
  2. 个人原来认为现在互联网已经像水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实在没有离线缓存的必要。现在连飞机上都有 Wi-Fi 了。据说在某些国家的地铁里没有移动信号,在国内也较少遇到这种情况,偶尔掉线也就几分钟而已。不过变成社畜之后,洒家意识到,这个功能对很多人还是很有用的。社畜不像学生一样有大把的娱乐时间,每天来去匆匆,每分钟都要精打细算。地铁通勤的时间可能是社畜维持心理健康的主要娱乐时间,每天在地铁上掉线几分钟就会影响心情。所以,在家里联网时文章自动缓存的功能虽然对我暂时没有用,但是会对很多人有用。
  3. 确实有用,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小功能,在有新文章的时候可以显示标题,提醒我打开电脑查看。不过我已经用我做的树莓派闹钟实现了这个需求(详见如何用树莓派制作智能物联网闹钟)。和虚拟桌面上的虚拟挂件相比,它是一个可以真正放在“桌面”上的实体物品。另外,即使没有小挂件,对我也没有太大影响,因为洒家一般都是主动“用完即走”地使用 feed(见第 1 点)。
  4. 确实,比如 Reeder 这些客户端确实有苹果 APP 的统一风格,很好看,但没必要,因为洒家一般不在阅读器里阅读。

以上就是洒家选择网页版阅读器的原因。如果你喜欢客户端阅读器,洒家建议最好添加网页版阅读器账号,结合网页版阅读器的云服务使用。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弥补上面提到的本地客户端的部分缺陷,有时还可以免费使用网页版阅读器的一些收费功能。

网页版阅读器推荐

Feed 阅读器种类繁多,各种平台,各种形式的阅读器起码有几十上百款。历史上 Google 曾经推出过备受好评的 Google Reader,可惜在 2013 年就已经终止服务了,洒家也并没有用过。目前比较流行的网页端 feed 阅读器主要有 FeedlyInoreader。洒家一开始用的是 Feedly。有一天,洒家为了在 About 页面里加上各种阅读器的订阅链接,想要把几款流行的阅读器都试用一下。于是我注册 Inoreader,用了几下,顿时感觉相见恨晚,马上决定从 Feedly 迁移过来。它给我的印象是简约而不简单,功能很全,但是 UI 层次设置很恰当,看起来并不冗杂。相比于 Feedly,Inoreader 有以下优势:

  • 订阅源抓取方面:
    • 爬虫的轮询频率比较高。
    • 订阅源属性显示比较详细,可以显示抓取记录。
    • 点击刷新按钮可以从订阅源重新抓取。就算不用 WebSub(旧称 PubSubHubbub),博主发完文章手动刷新一下,其他订阅者也可以及时看到更新。而 Feedly 的刷新按钮只能获取 Feedly 服务器的最新状态,无法触发 Feedly 服务器重新从订阅源抓取的操作,有时候用 WebSub 也推送不过去。
  • 定价策略比较宽松,免费用户也能基本用得舒服:
    • 免费用户也可以正常使用在订阅源中搜索的功能。而 Feedly 的搜索功能是收费的。
    • 免费用户也可以正常使用 API,token 不会过期。而 Feedly 的 access token 30 天就会过期,洒家用 Feedly 的时候每个月都要重新给树莓派闹钟重新申请 token,很麻烦。

网页版阅读器很灵活,更容易免费实现高度定制化。如果无法忍受广告,可以去广告1。如果不满意外观,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写油猴脚本(user script)随意定制。网页还可以在保持低权限的前提下,进一步模仿客户端的使用体验。如果你喜欢客户端阅读器的独立窗口形式,可以创建快捷方式,勾选“在窗口中打开”,可以在桌面生成独立的图标,打开之后没有地址栏,并且占用独立的任务栏图标。你甚至还可以选择在有新文章的时候让网页版阅读器发送桌面通知。

其他形式的阅读器

除了网页和客户端,Feed 阅读器还有其他几种形式。洒家都没用过,只是简单看了看介绍,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的了解和看法:

  • 浏览器扩展程序:个人认为一些扩展程序的弹出窗口界面有点小,在扩展程序里看文章列表就好像在操作智能手表,如果能把新文章列表显示在新标签页里就更好了。另外一些扩展程序可以作为客户端或网页阅读器的补充而不是单独使用,用于显示未读数量,预览新内容,也可以像 RSSHub Radar 一样用于辅助订阅。
  • 自建服务:新手如果没有必要,不要浪费时间自建 feed 服务。很多 feed 教程不分青红皂白一上来就自建服务,也没有写清楚自建的原因。一般自建服务是因为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遇到了订阅源数量限制,需要文章过滤、去广告等收费功能,也有人想要通过自建服务保护私人订阅源的隐私。绝大多数情况下,新手不会遇到这些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刚接触 feed 就自建服务。
  • 命令行:非主流。功能不足,且过于极客。

如何订阅

如果想要用 feed 订阅一个网站,首先需要找到这个网站的 feed URL。Feed 链接的位置不固定,一般我们可以在网页开头和结尾寻找 feed icon 标志,或者在网页中搜索 feedRSSAtom 等字眼。有时候 feed 链接还不会在网页上显示出来,这时候可以查看网页源代码,然后在里面寻找含有 feed URL 的 <link> 标签。找到之后,复制链接地址,打开阅读器,找到新增订阅源功能,粘贴进去,按照提示订阅就可以了。

有时候网站不提供 feed 链接,这时候我们就只能先通过爬虫创造一个 feed 源,然后再订阅。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就有人搞了一些生成 feed 的工具和平台。洒家推荐 DIYgod 发起的 RSSHub 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大家一起给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生成 feed 订阅源,就不用重复造轮子了。遇到没有提供 feed URL 的网站,在里面搜一搜,经常会有惊喜。

你肯定会想,这东西太麻烦了,一套操作步骤这么多,怎么普及?在网页上找半天 feed 链接还不一定能找得到,还需要上 RSSHub 搜索一下有没有现成的爬虫,如果还是找不到,还要自己写爬虫。如果不懂计算机,谁会费这功夫研究它?我们为什么不泡在“奶头乐”里面,知道点开抖音往上划就行了,算法给我推什么我就看什么,推的都是好看的,一个人抱着手机傻乐能看一整天。正如 Apple4us 2011 年的 RSS「已死」,电子书格式什么时候死?这篇文章说的那样,看到喜欢的网站就用 RSS 阅读器去订阅这种操作过于极客。如果一个产品必须让用户了解它的的底层原理和概念才能使用,那么它往往是有问题的,是不成熟的,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用户本来就不应该了解 URL、RSS、Atom、搜索、复制、粘贴、查看源代码这一大堆东西,我们应该做到让订阅 feed 像订阅微信公众号、关注抖音账号一样简单。在社交网络的冲击下,大家已经信息过载了,很多人就更没有动力、耐心和兴趣去研究这一套东西了。

现在,一键订阅的愿景已经变成了现实,寻找 feed URL 然后复制粘贴到 feed 阅读器这个过程通过浏览器扩展程序得到了简化。洒家推荐的是 DIYgod 搞的 RSSHub Radar 扩展程序,它可以自动寻找当前网页提供的 feed URL,还可以和 RSSHub 结合,自动生成 RSSHub 的 feed URL。如果找到了 feed URL,就可以点击订阅按钮,打开你用的网页版阅读器或者本地阅读器,实现一键订阅。另外,除了 RSSHub Radar,很多 feed 订阅服务也推出了自家的扩展程序,各有特色。除了方便订阅 feed 之外,还可以预览阅读器的更新情况。

订阅什么

有句话叫“万物皆可 RSS”,理论上任何会持续变化的内容都可以用 feed 订阅,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老八 feed 做不到的。你可以用 feed 把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公众号、Bilibili、Youtube 全都聚合到一起,把整个数字生活全都搬到一个地方。

且慢!洒家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但没必要。在信息时代,信息过载是个常见的问题,feed 用户往往也需要面对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使用 feed 时遇到的很多问题2的根源就是订阅的源太多,导致信息过载。虽然“万物皆可 RSS”,但是我们不要真的把什么都交给 RSS,还是要有所取舍,宁缺毋滥。

熊猫表情:可以,但没必要

凡人不可能既保持高产又保证高质量,高质量的博客的更新频率肯定比不了微博。个人认为 feed 比较适合聚合一些质量很高,不容错过,更新频率又很低的源。否则,每天一打开阅读器,就看到好几百条更新刷屏,少数优质内容全都“大隐隐于市”,花几分钟拍的小视频和花几个星期写的文章都混在了一起,这就是误入歧途,失去了使用 feed 的初心。

个人认为重要程度、严肃程度、更新频率不同的内容应该被分隔开。微博、B 站这些中心化娱乐平台本身就带订阅功能,甚至还有特别关注功能,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的平台本来就已经分开了。Feed 可以作为它们的补充,却没有必要完全代替它们。如果一定要用 feed 订阅,可以把它们分到单独的分类里面;也可以沙里淘金,只订阅其中不容错过的精华。那些一看一乐,转眼就忘的东西还是不要用 feed 订阅了。至于新闻资讯类媒体,个人认为可以订阅一些重要新闻的精简合集,看两眼就够了。有的人甚至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看新闻,因为真正重要的大事很少,它们早晚会传到你的耳朵里,周围的人是你天然有效的消息过滤器。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一些东西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使用 feed 订阅的可能,实际上由于一些反爬虫措施,“万物皆可 RSS”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中文环境中最可惜的是微信公众号。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个人博客,里面有大量中文原创内容。但是微信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如果要爬,可能还需要搭建复杂的环境,还有封号的风险。

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一发出来就被闷死在微信里面了。除非有人分享出来,用搜索引擎根本检索不到,所以我也很少引用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说起微信、垄断和中文互联网的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几个搜索引擎能搜到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为什么微信想封杀哪个“友商”的链接就封杀,不想封杀就不封杀?我们为什么要复制丑陋的淘口令?为了防止跑题,这篇文章就不深入分析了,推荐几篇以前推荐过的文章吧:

具体来说,洒家用 feed 主要订阅了以下内容:

  • 独立博客,一些优秀的、热门的、冷门的、陌生人的、熟人的博客
  • 各种更新信息
    • 暂时无法用包管理程序安装,需要手动升级的软件更新。GitHub 的 Releases 等页面可以使用自带的 feed 订阅。
    • 操作系统镜像更新。洒家使用 DistroWatch 订阅各种 Linux 发行版的动态。对于 macOS 等 Apple 软件更新,官方 Apple Developer Releases 页面提供了 RSS 订阅源。
    • 电视剧集更新。人人影视字幕组自带 feed,可惜已经倒闭了。
  • 为了防止每天打开阅读器都没有更新,可以少量订阅一些按时更新的内容,例如新闻资讯精简日报之类的东西。洒家订阅了游戏研究社,因为个人感觉他们的杂谈写得很有意思。
Inoreader 页面截图

我的阅读器示意截图

个人认为,所有源加起来每天有大概三五条更新就够了。如果一个订阅源整天灌水刷屏,洒家可能会过滤部分内容来缓解问题。可以使用 feed 阅读器自带的过滤器功能,洒家也会写代码来过滤。如果还不行,我可能会考虑退订。

总之,Feed 只是一个工具,怎样使用这个工具取决于人。使用 feed 可以聚合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可能会泥沙俱下,信息过载。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作茧自缚,打造新的“信息茧房”。

Feed 的未来

适合订阅的内容因素

首先,feed 的未来主要是由适合订阅的内容决定的。阅读器、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适合订阅的内容变少了,feed 用户自然也会减少。按照个人在上文中的观点,feed 适合用来订阅达到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有深度、不容错过且低频更新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个人博客。讨论 feed 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讨论这种抽象有深度的文字内容的未来。然而随着网速的提高和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微博、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开始迅速发展,人们表达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十多年前热门的博客也早就不火了。深入分析这个现象,个人认为里面有以下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载体的形式从文字变成了图片、音频、视频,抽象程度和有效信息密度在逐渐降低。在拨号上网时代用 1 KiB 可以传递的信息,现在要用成千上万倍的数据量来传递。洒家上高中的时候,移动数据流量还很贵,一些热爱篮球的同学只能津津有味地刷新 NBA 文字直播。以前的娱乐新闻还会把聊天记录的文字打出来,现在直接贴出十几张微信聊天截图的做法随处可见。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洒家甚至见过有人把一条文字通知配上烂大街的音乐做成了短视频。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想要了解一条新闻,只要动一下这个念头,就能像进入《哈利波特》里的冥想盆一样,在一瞬间身临其境地进入现场,看到的都是 3D 的,视角还可以自由移动,同时还能感受到与之搭配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古代不到 1 KiB 的凝炼的文字,在未来会变成了若干 PiB 的数据。

我常常引用“人类发明了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在塑造人类”这句话。作品的信息量膨胀了万亿倍,虽然有万般好处,我们却还是丢掉了一些东西。首先,信息的形象化让我们失去了品味和想象抽象描写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如果可以拍小视频发朋友圈,还会有人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吗?反过来说,如果科技能让你在一瞬间穿越到当年的滕王阁,视听嗅味触五觉直接沉浸到虚拟现实中,每个人想象中独一无二的完美境界就会在一瞬间破灭,荡然无存。现实总是不完美的,“看景不如听景”。王勃看到的景色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个泛着腥味的大水塘,上面飞着一群不知道什么品种的野鸟,一点意思都没有。如果真穿越过去,一定会有慕名而来的人大呼上当,要回去揭发王勃写软文虚假宣传。另外,目前科技的进步只能增强和延伸我们的外部感官,却不能直接增加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没有人能从一段单纯的风景短视频里解读出拍摄者对生活一瞬间的感悟。思想是抽象的,还是需要借助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对于那些因为科技进步而丢掉的东西,我们能做的也许就只有怀念了吧。

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当年写博客是因为只能写博客。如果随随便便就可以拍照片、录视频,有多少人会去斟酌文字,用博客的形式记录生活呢?因此,形象化媒介的作品越来越多,其中夹杂的抽象文字内容的数量也就同时被稀释了。只有抽象的内容才必须用长篇大论的抽象的文字表达。计算机知识是抽象的,而搞计算机的人也有能力去折腾博客。因此,就我所了解的国内的环境而言,现在能形成互相促进的社区的博客类型也许只剩下了计算机技术性博客。

与此同时,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民群体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市场变了。在这个信息形象化和网民群体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和创作者在瞄准下沉市场,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因为只有面向大众娱乐才能火,才能赚大钱,才能活下去。反之,别人都在大口吃肉,你喝口汤都费劲。面向大众娱乐的作品一定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没有几个人上网就是想学点东西,受点启发。作品的篇幅只能越来越短,创作也变得快餐化、肤浅化、情绪化。创作者现在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哪里还有闲暇时间穿越时空,和未来的读者深谈呢?

《独唱团》杂志刊登的《好疼的金圣叹》照片

《好疼的金圣叹》咪蒙,2010

上图摄于 2019 年 2 月。当时咪蒙刚刚宣布关闭公众号,我无聊看新闻的时候才听说,原来当年韩寒主编的《独唱团》杂志上那篇我看得半懂不懂不明觉厉的《好疼的金圣叹》是她写的。我大吃一惊,赶紧打着手电筒从书柜里翻出上中学时买的《独唱团》杂志,翻开一看果然如此。洒家虽然没什么文化,读不懂她写的金圣叹,但是还是可以一眼看出这篇《好疼的金圣叹》绝对比《致 Low 逼》、《致贱人》有价值得多,但是一定没有后者赚钱。洒家不禁感慨,现在的咪蒙已经和当年判若两人,当年那么有才气的人,近几年就写了一堆《致 Low 逼》、《致贱人》?这真是时代的缩影,理想的丧失,文学的悲哀。

Feed 的自身因素

除了适合订阅的内容之外,feed 本身的未来还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

Feed 是自由的互联网的产物,和商业格格不入。在 feed 阅读器的用户享受纯净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原始网站也损失了流量。因此,商业网站往往不会主动提供 feed,即使提供也只输出摘要而不输出全文。

此外,Google Reader 的关闭也说明 feed 阅读器本身的市场太小,难以盈利,同时也难以和其他产品相互配合。

上文还讨论了在技术层面上 feed 的操作复杂性和入门门槛,此处不再重复。

小结

总之,在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十多年前国内那个曾经的博客的浪潮早已退去,feed 也已经回归小众,或者说,它从来不曾属于大众。但是我相信,虽然 feed 注定小众却永远不会消亡。或者更本质地说,无论形式是什么,少数人对个性化订阅和聚合信息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不局限于 feed 阅读器的话,feed 作为一套协议仍然可以在别的地方发光发热。它可以作为应用程序的底层协议,用户不会有感知,不必了解程序的底层原理。

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这篇文章也没啥原创内容和观点,拾人牙慧夹带私货插科打诨反复跑题写了一大堆。另外,本文只是一篇入门介绍,有很多省略和简化。下面是本文的参考资料,以及推荐扩展阅读的内容。

前面关于 feed 的基本介绍部分,洒家做了很多省略和简化。实际上:

  • Feed 格式并不是全都基于 XML,还有基于 JSON 的新格式 JSON Feed(项目主页维基百科)。
  • Feed 阅读器不仅可以通过轮询检查更新,还可以提供回调 URL,在订阅源有新内容的时候接收推送。这个协议叫作 WebSub(旧称 PubSubHubbub)。显然,网页版阅读器背后有一个可以公开访问的服务器,可以享受这个协议,而本地客户端阅读器则无法接收推送,只能通过轮询检查更新。

其他没提到的东西:

  • Feed 很开放,如果想换阅读器,不用在新阅读器里挨个重新订阅,只需要从老阅读器里导出 OPML 格式的订阅源列表文件,然后导入到新的阅读器里就可以了。OPML 文件还可以用来批量订阅新的订阅源。我们还可以订阅含有 OPML 文件的 URL 来订阅一个动态的订阅源合集。

Feed 的花式高级使用技巧:

订阅列表收集,想扩充订阅源的时候可以随便打开几个看一看:

自建 feed 服务:

网站不支持 feed 的其他解决办法:

我提到过 feed 的其他文章:

其他人对 feed 的介绍:

Google Reader 关闭事件与 feed 的商业模式:

中文互联网曾经的博客浪潮考古:

其他文章推荐:

  • Apple4us:人肉的味儿,2012-1-14:在传统报刊杂志里,编辑可以决定哪些文章可以发表,可以通过字号、版式、顺序给文章分出轻重缓急。作者认为,这种对信息的过滤、分类和整理的工作只有活人才能干得好,在今天仍然有很大价值,无法被机器取代。然而现在的媒体的信息流,要么使用算法推荐,要么把订阅的内容简单地按时间排序,失去了这种“人肉的味儿”。
Footnotes
  1. 做 feed 阅读器不赚钱,可别给它弄倒闭了。

  2. 例如订阅源数量限制、过滤器使用限制等收费问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