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为了规避审查,国外反疫苗人士正用Emoji加密通话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ystv.cn/p/1008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了规避审查,国外反疫苗人士正用Emoji加密通话

文化 2天前
文化 > 为了规避审查,国外反疫苗人士正用Emoji加密通话
收听文本 00:00/15:35

Emoji能亲近大众,也能被当成某种暗语或密码使用,从而规避社交媒体的言论审查,不受限制地传播自己的观点。

“我57岁的姐姐因呼吸问题被紧急送往医院,她接受了两次🥕和B🥕。”

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在用的Emoji表情符号,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Emoji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被苹果、谷歌等欧美厂商采用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Emoji本是一种表达手段,用于补充单独的文本对话无法直观体现的情感。时过境迁,Emoji变得越来越像一套独立的语言,随时间演变不断扩充含义,直至部分或完全替代文本的作用。

特别是2020年突然爆发的疫情,对Emoji的使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病毒、疫苗、口罩、洗手液,此前社交媒体上缺乏关注的事物,一夜之间提上了每一个人的日程,Emoji自然也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疫苗议题。外网上和接种疫苗相关的话题总是引起争论,而争论的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翻起了Emoji列表,从中寻求捍卫观点的武器。

一方面,主流的声音希望借助Emoji亲近大众,普及接种疫苗的益处。另一方面,反疫苗团体将Emoji当成某种暗语或密码使用,从而规避社交媒体的言论审查,不受限制地传播自己的观点。

1

根据Emoji百科网站Emojipedia的多项数据统计,有一部分Emoji的使用率在疫情期间显著上升。

例如,在2020年初的网站访问数据量统计中,用户最常访问的两个页面是微生物🦠和“戴口罩的脸”😷。

网站又截取了2020年3月7日至8日间的20多万条推特,进一步发现这两种Emoji的使用率名列前茅。

🦠在2018年才被添加到Unicode国际标准的符号集中,普遍用于表示各路病毒、细菌,或者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颜色、形状和位置因平台而异,苹果平台上的微生物符号更像是病毒,而其他平台的同一符号更像细菌。不论长相如何,2020年的网民已经在用🦠来特指“新冠病毒”。

至于“戴口罩的脸”😷,当初是为医院的卫生工作者准备的,现在也能泛指大流行期间的任何普通人。

到了2020年年末,世界各国的新冠疫苗研制初有成效,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全球规模的接种疫苗运动揭开序幕。人们将疫苗视为摆脱疫情的一种新希望,于是,如注射器💉和创可贴🩹等Emoji,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

自1999年首次加入表情符号大家庭以来,💉一直用于形容“注射”或“献血”行为。此后,欧美厂商计划引入类似的表情符号,同时兼顾和日本电信运营商的兼容性。2008年,谷歌的一份提议和日本表情符号兼容的文件,就明确要求💉得“带点血”(with blood)。

2015年,Emoji表情推出了1.0版本,💉也包含在内,大部分厂商都为💉的针管里注入了红色的血液。此时的💉会和“血液”“静脉”等词语连用,此外还和“纹身”沾点关系。

疫情时期,💉彻底换了一层含义。根据Emojipedia所截取的、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1756条英语推特,和💉结合使用的常用词,变成了“COVID-19”“疫苗”,以及“辉瑞”“莫德纳”等欧美疫苗厂商的名字。上文提到的“微生物”、“戴口罩的脸”等符号,也会同💉一起出现。

另外,2019年的Emoji 12.0增加了新的表情“一滴血”🩸,同时用于形容血液、献血,或者女性的月经。也就是说,Emoji表情集和它的用户,都不必也不需要再用💉表示献血。

一些提供Emoji表情服务的厂商,决定移除💉针管里的血液,使其更加通用、更适合描述新冠疫苗或疫苗接种。2021年4月,苹果的iOS 14.5系统首次实装了不带血的💉表情。此后,从谷歌、三星、微软,再到推特和脸书,都去除了💉针管中的血液。

厂商带头修改Emoj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两大科技巨头苹果和谷歌,都有调整自家Emoji设计的先例。2016年,在一起使用手枪符号进行短信轰炸的恐吓案件发生后,苹果就将手枪符号的外观修改成了玩具水枪🔫,引来了其他厂商的大规模效仿。

2018年,时任谷歌首席执行官孙达尔·皮柴(Sundar Pichai),不得不亲自出面,为自家汉堡Emoji的设计错误致歉:他们把芝士片错放在了肉饼下面。

大多数对Emoji符号的修改都是出于改进目的,一般都会受到用户的竭诚欢迎,这一次对于💉的改动亦不例外。去年7月,推特跟进修改💉的设计之后,一位美国的医学博士在推特上盛赞这样的改动:“他们终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疫苗表情符号!不再有不准确的血腥注射器了!”

2

医学工作者大抵都会认可这些厂商为提供“疫苗友好型”Emoji所做的努力。不过也有人觉得这还不够,比起在现有的Emoji基础上做出改进,他们更倾向于设计一种独一无二的Emoji。

2021年1月,即苹果更新💉的3个月前,设计师吉迪恩·杜舍克(Gideon Duschek)和德国流行病专家索尼娅·邦德(Sonia Boender)达成合作,致力于设计一款新的“疫苗”Emoji。

在非盈利组织“全球健康特别工作组”(TFGH)的帮助下,他们的努力很快吸引了其他医疗工作者与公共卫生专家的关注。今年4月,二人在《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上发布了一篇论文,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和设计。

论文提到,疫苗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工具,但“被谎言、恐惧和错误信息所包围”,导致人们产生“疫苗犹豫”,即尽管可以接种,但仍延迟或拒绝接受疫苗的情况。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在疫情的背景下,这一威胁愈发紧迫,如何提高疫苗信心,成了主流舆论关注的热门议题。

他们将“疫苗犹豫”产生的部分原因,归结于疫苗在社交媒体上缺乏积极的表现,尤其是💉注射器表情的不当设计。

注射器的针头会令不少人吓到“晕针”,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针头本身就容易滋生种种负面联想,医学文献中亦有“针头恐惧症”,专门形容对注射的极度恐惧。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针头恐惧至少影响了16%的成年患者、27%的医院员工、18%的长期护理机构工作人员,乃至8%的医院医护人员,令他们因害怕针头而避免接种流感疫苗。

“只有某些画恐怖主题作品的艺术家会用到(原来的💉)”

因此,杜舍克和邦德的Emoji设计,完全脱离了血液和注射器,转而以另一款表情作为基础:弯曲的手臂和翘起的肱二头肌💪。

这个表情拥有多个变体,兼容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肤色,是身体部位相关的Emoji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表示力量、成功、战胜困难,自然也能形容撸起袖子准备打疫苗的动作——这也算是战胜一种困难。

他们又在💪上面贴了一张创可贴,代表疫苗接种完成,同时将力量的象征同创可贴或绷带等保护、关怀的标志联系起来,直观且积极地向用户传达接种疫苗的益处。

早在去年7月,这一设计就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的支持,他在一条推文中表示,希望所有国家的人都能在接种新冠疫苗后使用他们设计的表情。不久后,一些类似的在手臂上粘创可贴的设计,也出现在了各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宣传材料中。

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增强针宣传海报

然而这项设计尚未成为一项实际可用的Emoji。任何表情提供者决定某种表情在各自平台上的显示方式之前,必须向Unicode联盟递交提案并得到批准。杜舍克和邦德在2021年与2022年两次向Unicode联盟提交设计案,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肯定答复。

不过Unicode联盟经常毙掉一些可行性很高的民间提案。此前大部分修改或添加Emoji且经过许可的提案,都会被拒绝数次,从提案到正式实施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很难说是他们的企划先被采用,还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先一步结束。

3

在主流舆论研究如何利用Emoji、让它们变得人性化、富有亲和力的同时,那些和主流舆论对着干的组织或团体,却从不使用任何与疫情或疫苗相关的任何Emoji。

他们会发表反对疫苗的言论,同时散播有人因接种疫苗而患病乃至死亡的案例。当然,他们的观点与案例基本未经或无从查证,直接发到社交媒体上,就会遭到人工智能审核算法的删除、屏蔽、限流,或者打上一则“官方来源称推文有误且存在误导性”的标签。

为了规避愈发严格的社交媒体审查,他们绝对不会使用正确的单词拼写方式。比方说,他们将“Vaccine”(疫苗)拼作读音一致的“Vachscene”或“Wax seen”;将“COVID-19”中的字母“O”替换为数字“0”。

同理,他们也不会理睬💉的任何改动,只会使用其他的表情符号指代疫苗。

使用白羊座♈表情代替“Vax”(疫苗的简称)中的V字母

马克·欧文·琼斯(Marc Owen Jones),是卡塔尔哈迈德·本·哈利法大学的虚假信息研究员。今年9月,他收到了一份脸书群组的邀请,这个群组在一年多前成立,拥有超过25万名成员。群组中的活跃用户,无不在分享自己的亲属“在接种疫苗后不久患病或死亡”的案例。

群组规则写道:“对所有的事物使用暗语”,还提到,帖子作者永远不要使用“C词、V词或B词”。假如C词指COVID-19,V词指的便是疫苗(Vaccine),而B词应该指免疫增强剂(Booster),即第三针增强疫苗。

一旦发现不符合暗语规则、可能会被AI算法检测出的帖子,管理员会抢先算法一步予以删除,用人工审查来规避AI审查。

果不其然,整个群组根本见不到“疫苗”一词,取而代之的是🥕——胡萝卜表情符号。虽然无从得知胡萝卜跟疫苗有何逻辑关系,但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能读懂群组中绝大部分将一切健康问题归咎于疫苗的帖子。

例如,“我57岁的姐姐因呼吸问题被紧急送往医院,她接受了两次🥕和B🥕”,B指增强针,翻译过来便是这个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姐姐”接受过三针疫苗。

另据彭博社今年10月的报道,脸书上有一个名为“突然死亡”(Died Suddenly)的团体,是又一批反疫苗主义者的集会场所,同样拥有数十万追随者,为“因接种疫苗而去世的亲人”而哀悼。类似的团体至少还有六个,大多数都是在去年创建的,它们经常更改群名称,可能是为了避免被发现。

他们所使用的暗语体系,依然围绕食物运转,如披萨、汉堡、纸杯蛋糕或各种水果,都被用于指代“疫苗”一词。于是我们便能看到:有人接受了几个“汉堡”后得了过敏性休克;有人吃了几个“桃子”后变得嘴歪眼斜……

4

疫情以来,脸书和推特等厂商都制订了新的社区规范,删除虚假的疫情或疫苗相关信息。据脸书母公司Meta在今年7月的一则声明,仅脸书就已经删除了超过2500万条违反其规则的虚假内容。上文提到的几个群组,在媒体报道后均得到了脸书的手动删除。

可是对于Emoji表情符号和从中衍生的疫苗暗语,各个厂商始终缺乏有效的针对措施。他们所使用的人工智能算法,深谙语言的工作原理,却对Emoji缺乏灵敏度。AI接受过大量书籍、文章、网站,甚至整个英文维基百科的训练,但上述文本很少会包含Emoji表情符号。

英国萨里大学的网络安全专家艾伦·伍德沃德(Alan Woodward)认为,试图通过自动化内容审核以阻止共享“有害”材料的努力近乎徒劳,因为人们总是会开发出规避审查的新交流方式。Emoji表情符号,就是一个最新潮的案例,是一种“现代的隐写术”。

不过堪比间谍暗语的Emoji也存在一个缺点:理解成本太高,而且会随着审核力度的加大愈发难以理解。因此,带有这些符号的虚假信息,总是比普通、正常拼写的语言传播得更慢,大多数人会忽略或错过这些信息。

更何况还有一批人,为了让“接种疫苗”的Emoji看起来不再血腥和可怕而努力至今。政府、药企、媒体和广大的医疗工作者,迟早能够在辟谣这件事上少花些银子和口舌。

参考资料: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Emoji
https://blog.emojipedia.org/spread-of-the-coronavirus-emoji/

Vaccine Emoji Comes to Life
https://blog.emojipedia.org/vaccine-emoji-comes-to-life/

Digital Visual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Design Proposal for a Vaccinated Emoji
https://www.jmir.org/2022/4/e35786

The fear of needl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ttps://doi.org/10.1111/jan.13818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