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激光雷达市场“变天”,国内厂商上演深度内卷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0278738576640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激光雷达市场“变天”,国内厂商上演深度内卷

GPLP·2022-11-15 12:50
海内外激光雷达市场上演“冰火两重天”
v2_90afc7a9e00343119e4adc3ac06baa70_img_000

伴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推进,新能源领域在经历百年变局的框架下,时代的潮流攻势也席卷到了周边连带产业。特别是智能化板块作为主机厂二级供应商的车规级激光雷达领域,可以说前端市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后端市场的同频共振。

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96万辆,而同期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387.7万辆。就是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份额的62%。也正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前端市场支撑,才赋予了国内激光雷达厂商新生的沃土。

破产、退市、合并,海外厂商遭遇寒冬

过去,海外激光雷达供应商凭借产业崛起的先发优势,一直占据中行业内的绝对领先地位,这跟欧美市场完善的汽车供应链密切相关。

比如德国车企,像大众、奔驰和宝马这三巨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积累、对激光雷达的使用(全球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就是奥迪A8),以及对L3功能的开发和上车其实开始得早密切相关。

基于德国本土市场环境和体系标准,它们在产品研发方面更注重功能的安全性、舒适性,认证标准也更加严格,定点决策也格外谨慎。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弊端,那就是依照它们传统式的造车理念,一款车型的开发周期非常长,一般从四年到八年时间不等。

这意味着,激光雷达厂商一旦错过这一代车型,就会有较长的等待窗口,就需要持续烧钱一段时间。但如果是服务中国车企,海外激光雷达公司的工作节奏又难以适应,进而陷入两难的尴尬窘境。

比如,2022年10月,号称全球车规级激光雷达鼻祖、24年前创立的Ibeo在官网上公告,德国汉堡法院已经批准其启动破产程序,成为海外激光雷达领域第一家破产的上市公司。

2022年11月6日,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和后起之秀Ouster两家上市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市值仅为4亿美元,现金储备仅为3.55亿美元。

实际上从今年开年以来,Ouster的股价就已经持续下跌至1美元左右,而 Velodyne 的股价在宣布合并之前已经下跌近80%。股价暴跌、盈利困难,让双方生存艰难。双方进行合并的原因,直白说就是没钱了,需要抱团取暖,一起想办法活下去。

虽然两家公司合并后,股价也应声上涨,但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其中Velodyne 的股价上涨了5.6%,而Ouster在盘前交易中仅上涨约1%,都未出现所希望的持续大涨。

海外激光雷达公司衰退的阴云并未就此消散。紧接着在Velodyne和Ouster合并官宣不足两天后,另一家美股上市公司Quanergy也宣布当日收盘后将暂停交易,纽约证券交易所决定根据《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手册》第802.01B条,对该公司启动退市程序。

合并,破产,退市,真正困住海外激光雷达厂商的原因,无非就是成本高、上车难这两个关键词。“老顽固”式的研发和上车形式,与新时代的大环境需求逐渐背道而驰。

海外激光雷达市场上演“冰火两重天”

正所谓“西边不亮东边亮”,在海外激光雷达市场变天、破产的同时,中国的国内厂商却呈现出急速发展的局面。

客观而言,激光雷达实现量产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性能、成本和可靠性。相比海外厂商过时的保守思维,国内激光雷达厂商要激进的多,它们对这三个条件的拿捏可谓既快,又狠,还准。

众所周知,作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对汽车周围环境的感应和探测,相当于满足车辆的视觉需求。从自动驾驶L1到L5的五个级别来看,目前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都处于L4以下的阶段,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让汽车识别更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激光雷达在产品形态上主要分为机械式和固态式两种。Velodyne最早就是生产机械式激光雷达起家,这种雷达虽精度高,但体积大,价格也更加昂贵。比如Velodyne在2007年推出的HDL-64E,当时售价高达8万美元。

虽然Velodyne随着MEMS微振镜的固态激光雷达快速崛起,也他们也推出了固态式激光雷达,但结合2021年财报中的出货量和总收入来看,其平均每台价格仍然在4126美元。相比之下,国产的半固态AT128激光雷达价格则在500到1000美元之间。

因此,成本优势成了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实现弯道超越海外厂商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成本价低以外,国内厂商作为本土化服务商也更具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车企和自动驾驶开发商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可以说非常旺盛,并且随着终端市场份额的激增,激光雷达市场也随之更受青睐。

比如在供应商层面,专注于自动驾驶开发的文远知行,已经把车上的Velodyne激光雷达替换成了禾赛的产品;就连Velodyne的股东百度也把自己车上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都替换成了禾赛的40线激光雷达。

至于主机厂层面,蔚来ET7搭载了图达通的激光雷达,并且图达通更是拿下了蔚来的全系车型定点;理想汽车也不甘落后,L9标配了禾赛的激光雷达;小鹏汽车则给新款P7、P5装上了大疆Livox的激光雷达。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激光雷达领域的格局,与极度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样竞争激烈。尤其2021年底,沙龙汽车的那句“四颗以下不要说话”,更是将激光雷达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巨大的市场需求,助推退内厂商加速腾飞

先来看下近期激光雷达市场的境况:

11月2日,禾赛发布了面向ADAS前装量产车的纯固态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120。该雷达用于近距补盲,拥有100°x75°的超广角FOV(视场范围),并具备体积小,集成度高等优点。

据悉,目前FT120已拿到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100万台的量产定点,预计2023年下半年开始量产交付。

11月7日,速腾腾聚发布了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RS-LiDAR-E1。这款雷达拥有的120°的水平视场角,为市面上最大,综合性能最强,SOP(标准操作程序)时间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

此外,亮道智能补盲激光雷达LDSatellite的SPAD芯片,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SOP时间则是在2023年第三季度。

这几家国内头部激光雷达公司,几乎都同时期发布了自己的固态补盲激光雷达,这也预示了激光雷达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与蔚来汽车“绑定”成功的图达通,预计不久后同样也会有相关大动作。

不过,和海外激光雷达厂商比,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呈现的是完全相反的局面,那就是产品上车易、公司上市难。

Luminar在今年10月上市后,带动了一波激光雷达公司纷纷登陆二级市场的热潮。国内的激光雷达公司也有相关计划,最接近IPO的是禾赛科技,曾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但最终没有成功上市,“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折戟。

另一个接近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是速腾聚创,在完成了红筹架构搭建后,速腾聚创也被报道称秘密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迄今也没有走出这关键性一步,值得一提的是,速腾聚创随后更换了CFO。

近日,速腾聚创还公布了新一轮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其中包括吉利控股&路特斯科技、北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以此也为其上市的后续消息释放了更大潜力。

不过从目前来看,国内激光雷达领域尚未有一家公司成功登陆二级市场。

当然了,现在没有上市也未必一定是错,看看美股的激光雷达厂商,除了前面提到的Velodyne和Ouster两家,根据 Crunchbase的报告,其它几家上市厂商的市值都在滑坡当中,像Quanergy 跌幅达到99%、AEye也有91%,相比下Innoviz跌幅最低,但也有53%。

市值变现最好的都是腰斩,最惨的都退市了。如果一旦上市,估值能否撑得住也是大考验,还不如现阶段趁着市场机会继续专注于拓展市场。

完成IPO是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们的目标和愿望,但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推进,强大的市场需求,助推它们走向IPO也是迟早之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PLP”(ID:gplpcn),作者:王猛,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