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聊聊新世纪前后十年的正版和盗版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678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按:本文是根据少数派共创计划,由视频内容加工而成的图文版本,在原始内容基础上根据图文载体的特点进行了整理和修订。

少数派欢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将音视频作品转制为图文内容,分享在少数派上;我们将予以帮助和指导,并根据专用标准和流程进行筛选、推荐和奖励。

要了解此种创作方式的流程和要求,参见少数派创作手册 § 音视频转制内容规则


一、1990 年代的正版和盗版

前两周出了档新闻不知道你关心没有:有一个网站被端了。

说是一个网站,实际上它背后有一系列的域名,都被一锅端了。被谁端了呢?美国的邮政检查局(USPIS)。它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对这些盗版网站进行清理,比如这回,域名都把人家给锁定了。

1

这个事激起轩然大波,哪个网站我就不提名了。总之这个网站上面主要是书,也包括很多很多的论文,上面都有。

这事出来以后,许多人突然就蹦了出来,表示这不能忍:以后我们到哪去看书呢?然后就是找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访问这个网站,甚至不惜跑到「暗网」(Tor 网络)去。这些咱们就不细讲了,因为本身来讲是非法的。

不过,这个事突然之间把一个词推到了我的眼前。这个词好像这些年逐渐被人给淡忘了:「盗版」——我们好像很久没有把这再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来讨论了。

但我今天不想讨论盗版图书、论文网站的是与非,就讲点好玩的事——当年我上学时候的盗版情况。

我是上初中的时候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但是一开始没装「多媒体设备」,上面就一个软驱——一开始是 5 寸的,后来就换成了 3.5 寸。那个时候要是装一套 Windows 操作系统,需要好几张盘,一张一张装。这个盘都有便利贴标签,在上面有编号,比如从 1 到 8。那时候装个操作系统,我如果没记错的话,需要八张盘。

当时,大家就没有这种所谓「正版」「盗版」的概念, 觉得:你看,我花钱买了台电脑,在上面跑软件,那怎么还需要再花一笔钱?那时候电脑还真贵啊,你想想那时候普通家庭的收入是多少钱?但这个电脑看得见摸得着。软件?什么叫软件?能吃嘛?不能吃的话,不应该给钱。

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所有人都没有盗版的概念,于是所有人用盗版都心安理得。后来出现了一个说法——今天的小朋友们估计是都没有任何的概念——叫「多媒体」。那时候会直接说「家里头装多媒体」。但什么叫多媒体?它需要几样东西,少说是三样。首先得有个声卡。原来计算机出声靠主板上的喇叭;声卡加上之后,就可以外带一对音箱,可以从音箱播放音乐。这个质量和档次一下子就上来了。

为了配合这两个东西,你还得有一样东西,叫光驱——光盘驱动器。这很重要,光盘的容量对软盘那是差着数量级,一张光盘可以到 600 兆左右的数据存储量。你想想这上面可以放多少东西对吧?这个放当时的软件可以放一堆。

结果,那时候卖盗版光盘,就跟更早开始卖的游戏卡带似的,讲究的是多少合一——这上面有多少款软件?软件多,大伙就觉得,嗯!这个值!那时候基本上都这么想。这一张光盘上面既然有这么多的东西,大家的机器里头,「资源」就变得更为丰富了。

1
1
早年常见的多合一盗版系统盘和包装(来源:Internet Archive)

光盘的价格在那几年也是大跳水。一开始高的有 40-50 元,后来稳定在 30 元一段时间,然后就跳到 20 元、18 元、15 元、10 元。最低的时候我记得已经到了五六块了。

那么那个时候,大伙到哪去买这些光盘呢?北京有中关村,天津有鞍山西道。鞍山西道后来有几家大型的卖场,但最初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小店铺,临街开放,主要是卖电脑的硬件,但软件也会卖。

怎么卖呢?一般是这样:在店里会摆出一些正版软件,比如教育类、或者其他什么类的工具,又比如操作系统等等。你来到店里,说我要其中的这个;然后人家心领神会,拿出一个篮子,整整齐齐一到两排,全都是这些盗版光盘。他给你抽出来你想要的这种软件,然后告诉你,「再看看其他的」。

1
21 世纪初的盗版软件市场景象(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卖这个东西的利润太丰厚了。这就导致不光是店里边有卖盗版光盘的,就连很多没有门脸的,平时不做硬件、装机生意的人,也来这卖。

这帮人怎么卖呢?就有点像后来的黄牛党:游荡在比较热门的店铺门口等着,看到像是来这买软件的人(光盘上面除了软件,也有影视、音乐,暂且统一称「买软件」的人), 就走过去问一句——往往是轻声地—— 同学,要盘吗?如果看你不知道不是个学生,好比说是个男性,就问:兄弟,要盘吗?这句话那个时候非常流行,后来被很多人当成梗。

如果你点头示意,然后他就把你带到附近——一般都是附近,如果太远了,估计人家不跟你去了。那时候沿街开着的是正规的店铺,而后面就有各种居民小区,没拆迁那时候甚至还有平房;就把你带到那里面去。

你进去一看,满屋子都是人:有坐着的,有蹲着的,每个人都在那翻,就是在翻刚才说的那种篮子。也不知道为什么都用那种统一尺寸的篮子,反正就能放两排盘,自己上里边找去。于是你也加入到这里头,蹲在那去找。

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你想,跟着一个不认识的人,跑到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他要是动点歪心思,很危险。所以那个时候买盘这件事,一般来说如果你单人去,一般往往是找熟家,就是跟人家己经有过这些交易,知根知底的;否则就是几个人一块跟着去。那时候也没汽车,都是骑自行车,甚至还都穿着校服,很青春活力的一道景。

而且当时还是挺讲做生意的「诚信」,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盘你买到手里,不可能当场在那去做测试:那地方只有盘,连电脑都没有。你得交了钱带回去,到家光驱一读才知道好坏。可有的时候,它就读不出来;有的时候,说不定还「张冠李戴」给你装错了。比如明明你想买一个操作系统,结果这个里面放全都是影视节目。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找人家退估计是没有戏,但是你把它换成真正需要的,或者把有读取错误的换一张新的,这些都可以。

这就是那时候服务讲究的「诚信」。但原因很简单:他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对他来说,维持稳定的经营,远比这一次买卖坑到你更有利可图。

那么,那时候人是不是都买盗版软件?是不是就没有人用正版?可千万别这么说。我的一位同学当时就买了正版,轰动了全年级。

这事发生在 1998 年。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那年出的 Windows 98,他拿了一张正版的 Windows 98 光盘来学校给大伙看。没见过,真没见过。大伙马上就围观, 说居然有正版的。

1
正版 Windows 98 简体中文版包装(来源:Internet Archive)

多少钱呢?1998 元。

买这张正版盘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特别有意思。那个时候好像已经开始要打击盗版了。所以正规的临街店铺里,往往都要放一些正版软件来「撑门面」。当时他进的这家店里头,人家还是很早就进货了 Windows 98,摆在那。标价非常醒目,一九九八。

这位同学进店之后跟店家说,「我想要 Windows 98」,指着这个正版。结果人家「心领神会」,拿出一篮子来,说,十五。

同学一愣,说,「不不不,不是买这个。是那个——你放着的那个。」

店家看着他,问:「你有病?」 

为什么会问出这句来?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摆在那的正版 Windows 98 是要卖的东西;那是为了让人家认为我这是卖正版软件的,就这一个功用。这是撑门面用的,没有想到谁还居然真要买它。而且看你一个学生样子,你开什么玩笑呢?你有钱吗?十五估计你能拿得出来,那个正版,你有那钱买它吗?

结果这同学说,「我就要那个。」 「行行行,拿!」这还赌气呢。拿过来之后,「你买吧,就这价,一九九八,划价免提。」 「那行,」同学钱包掏出来,一张张点票子,点完之后往这一放。

这屋里整个气氛都不对了。不光他们俩人,还有别人也已经开始围观这事了。但有什么可说呢?你卖东西所谓「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人家买了,你还能不给人家嘛?大不了你回去再进货呗。于是店家就把这东西了我那同学。他拿着以后就往外走。

可店家喊,「站住!」 给我同学吓一跳,要不是理不亏,这一嗓子真能给吓个好胆儿。回头问,「怎么着?钱不够是怎么的?」 「你买这个东西还有赠品呐。你别走,别走。」 然后就把赠品给他拿过来。

大家要知道,正版软件那时候是比较贵重的,但本身也无非就是那一个盒子。但赠品的就不一样了。说句不算夸张的话,一麻袋能装多少东西,那赠品就有多少东西。(年代久远,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最后他是左手抱着一盒,右手扛着一麻袋——我都不知道他这骑车怎么骑回去的——带这些东西回去了。

第二天,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正版软件的时候,还给我们展示了赠品。大伙都看傻了:真有人花这样的钱!那时候将近 2000 块,真是个数目啊。

所以,你说那个时候没人买正版软件吗?有也是有,但少也真少。

这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很多优秀的软件往往定价非常之高。为什么?真是来一个算一个。你想想看,同样的一张光盘,它只要是能读出来,安装上去之后,正版和盗版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功能是一样的,都可以在学知识。那为什么放着一个 10 块钱左右的盗版盘不买,去买一个几百上千的正版?

比如,大家都知道咱们国人比较重视教育,在别的上面不舍得花钱,教育上还是很舍得花钱的。所以既然卖软件,那咱就卖教育软件。那时候有学英语的、学数学的、学物理的软件。还喜欢做出各种仿真的场景,你可以搭建实验,可以拽绳、滑轮可以动,软件自己在那算后面的输出。这些当时软件都有,但是都非常之贵。

1
洪恩软件推出的学英语软件(来源:孔夫子旧书网上架信息)

有人算过,正版的「生命周期」——就是从你这软件发布到出现盗版之间——你要是能卖出去两位数的拷贝,那就非常厉害。然后,对不起,盗版铺天盖地。所以一开始价不高,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能把你的成本捞回来,你后面就捞不回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商家就把这价直接定高,目标群体就锁定在一些「高净值人群」,把我的本先捞回来,能赚不能赚那都是后话。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当时盗版「琳琅满目」,看起来似乎是很「美好」的一个场景。一句「兄弟,要盘吗」, 你跟着一去,那简直是随便挑。但这带来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软件的开发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生存?

我们不要总想得好像软件的开发者都是神仙一样,不食人问烟火。他也是人,也需要去挣钱养家。如果每辛辛苦苦做出来一个汗水浇灌的产品,之后没几天全被盗版给冲掉了,那他还会再接着做吗?

这是一个多轮博弈的问题,不要光看一轮。作为消费者,本来应该 50 块钱,5 块钱我就买到了,好像占了大便宜,赚翻了。但是后续他不会再给你出这样的产品了。因为那相当于直接就是往大街上撒钱,用爱发电。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难持续的事。

二、2000 年代的盗版和正版

话接上回。到了新世纪,很多技术都在革新。当然,没有达到我们小时候展望新世纪的那种革新。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优秀作文选经常有写,「到 2000 年,我坐着宇宙飞船往哪去」 ……这都 2022 年了,我也没坐上宇宙飞船。

但是技术也确实极大发展了。比如说 2000 年的时候,硬盘容量已经论多少 GB 了。我这些年上课,经常让学生猜我当年刚买的 286 主机配多大的硬盘,每次说那数来都让他们瞠目结舌—— 「那玩意能使嘛?」 别说,使得挺好, 上面还能装文书处理工具呢。可现在一首歌的容量,放到那时候的硬盘上都撑不开。

咱们说回来,2000 年开始,硬盘越来越大,CPU 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了。还有就是,连输入端的存储介质从原来的 CD 变成了 DVD。一张 CD 一般来说是 600 兆,DVD 一般是四点几 GB;蓝光当然更厉害了,当然那是后话。

所以你说,大伙的硬盘大了,DVD 也逐渐普及,那卖盘的这回是不是可就行了?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真是。甚至这帮人已经不满足于在鞍山西道两边守着店铺,挨个问「要盘吗?」;而是都开始找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来发展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我们学校东门守着一个大哥,卖 DVD,人挺实诚,话也不多。他特别憨厚,就站在一边看着大家在那里选盘,卖的也不算贵。可能比鞍山西道稍微贵一点,但是你出了校后哪也不用跑,在门口解决了问题;那岂不是非常省事,相当于送货上门了。所以那个时候,可能这些卖盘的都会觉得:属于自己的「光辉时代」来了。

但是大概也就是过了五六年的时候,你再去看:别说那些徘徊在店门外卖盘的,就连原来在自己店铺里头卖盗版盘的,也都看不见了。是不是这个时候大家都有了正版意识、都主动抵制盗版?不是。

我想起马三立先生一段相声叫《查卫生》,里边有一梗:领导巡视查卫生期间,准备借地方便,下属结结巴巴地说,「您可快点儿,这苍蝇一会儿可就回来。」 领导问,「苍蝇都哪里去了?」下属答,「这不中午十二点了,全奔食堂了。」 

总之,他们真不是因为大家理性拒绝盗版,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实际上是被「降维打击」了,不是不想,是这个生意是没得做了。因为当时出现了几项技术,直接导致了盗版光盘行业的迅速萎缩。

哪几项技术呢?咱们一样一样说。

第一个叫做 DVD R/W,也就是能够刻录的 DVD。那时候好多人家里都有这样一个设备,这东西不仅能读 DVD 的盘,还能写。而且 DVD 可写盘的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这导致什么结果呢?好比说张三买了一张盗版 DVD,李四也想要,张三就可以非常慷慨地在自己的 DVD 刻录机上,帮李四刻一张出来。可能这张盘的成本,算上耗电之类的,两块钱以内就解决了。那你说,盗版盘这生意还怎么做?人家就可以直接在「内部消化」了。

1

另外一种技术是宽带网络。2000 年以前,家庭上网都是拨号,一开始都是 33.6K 的「猫」(调制解调器)。我不会学猫的拨号声,但那「Zeng」的一声我真忘不了。现在给我放一段,我还能条件反射般地蹦起来。听见那个声音,你就知道网络世界在等待着你。

当然了,这个网络不怎么稳定,上去一会,也许就突然间掉线,还得重连。但宽带出现之后,这个速度可完全不一样。33.6K 那个时候,一张图片你都得等,有了宽带网络,两人之间传几百兆、之后上 G 的文件,也是分分钟的事。

一开始,宽带网还不普及,主要就是在学校里头有。我上大学那时候,宿舍里边通宽带了,如果谁有一些资源——好比买了盘了——拷到自己硬盘上, 然后建一个叫做 FTP 的东西——中文叫「文件传输协议」。然后一般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个 BBS。(这真是科技考古,说到什么词都得再解释一下,你就把它想成今天的论坛。) 你就在上面发一个通知,说我建了个服务,上面有什么资源,欢迎大家来。没一会,你服务器就宕掉了,因为同时访问的人太多。

后来,宽带逐渐地就从学校的象牙塔扩散到整个社会空间, 普通家庭用户后来也开始用宽带网络了,一开始用的还是 ADSL,不够快,但比原先拨号要快多了。

随着宽带的出现,另外一项技术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P2P」。今天大家想这个词,往往跟金融诈骗联系在一起。但那时候它没有这个附加的含义,指的就是「点对点」的单纯概念:在互联网上,你的电脑既然可以当成一个 FTP 服务器来给人家提供服务了,别人也可以。那干脆咱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上每一个人都是对等的,都可以从别人那里下载文件,也同时都在给别人提供服务,就是这么个意思:对等。

P2P 这东西一出来,卖盗版盘的会发现,不但是下游流不通了,上游的来源都出现了强烈的竞争—— 现在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中间你这个流通环节了。人们相互之间构成了这样一个 P2P 网络,数据一下子都传出去了,非常的「方便」。P2P 协议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给所有人来提供资源,同时你又能从所有人那里获得各种各样的新奇资源。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样技术革新。

DVD 刻录、宽带,再加上 P2P,这三样东西,基本上就把当时的盗版光盘市场一扫而空。卖盗版光盘的可能想不到,自己没有倒在竞争对手的手里,居然倒在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浪潮之下。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问题,就是那时候人们关心的是什么?你说,他们会不会关心盗版传播导致要受到一些法律的制裁;放这么多的盗版资源和别人共享,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呢?人们想的不是这个。更多人担心的是,BT 这玩意传得太快了, (BT 还得解释一下,不是变态的意思,是指 Bittorrent,就是你得先下载一个「种子」,通过它来标记和寻找资源,然后才能进行文件传输。) 我刚放上一个 BT 种子,这人就乌央乌央来了;大家都从我硬盘上这么频繁快速地读写,会不会让硬盘的寿命受到损失?

当然了,监管机构对于 BT 也是一直在打击,因为盗版肆无忌惮地横行确实是个问题。但这就出现了一个技术上的博弈。一方面,你要是想给别人提供这些种子文件,需要有一个服务器,很容易被发现和打掉。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甚至不需要建站去放种子文件, 只要一行地址就能获得一个资源,你能怎么办?这就是当时出现的另外的一种下载方式——ED2K 协议。这又涉及电驴、电骡等等一系列软件名词,现在基本都没人用了。所以我说也无妨,你今天就是找到这么一个软件来,上面也找不着什么资源。

1
eDonkey2000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数字囤积欲。今天再提起来,好像成了一个事,很多人还拿这作为研究题目, 认为数字囤积(digital hoarding)的就是有的人仅仅下载了好多论文、好多书,就觉得自己掌握了这些内容。但在当年这不是个事,因为几乎所有人全在「数字囤积」。在一个信息贫乏的时代,当你突然暴露于一个信息丰富的条件下,往往忍不住去获取、存储大量资源。我们刚才提到 DVD 刻录, 那时候真是好多人去刻录这些资源,并且分门别类整理。除了软件,还有书籍、音乐,比如把某喜欢的歌手、音乐家全部的作品都给刻录下来, 还要在光盘上标注,1-2、2-2 等等。软件稍微少点,因为人们知道软件这玩意容易过期的,所以你囤了过几天就没有用处了。而且为了能够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弄好, 很多人「无师自通」,自己把目录编排等等学问都弄会了。

还有一个变化是,盗版也从原先的「一比一」的拷贝,逐渐地在发生「改进」。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操作系统。那个时候最流行的操作系统是什么呢?Windows XP。Windows 的若干操作系统版本里头,XP 是最长寿的一个,几乎贯穿了整个的 2000 年代。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出现了好几个「品牌」的盗版操作系统:他们不满足于复制一张正版的盘、帮助你破解、弄上序列号,让你能够正常地使。他们看这个系统来气:这玩意又臃肿又庞大,用起来非常的不舒服,怎么办?我改它。

一开始是精简,再后来打补丁、加功能,再往后觉得,你装上操作系统,总该需要一些办公套件,总该有一些上网、下载,以及这个日常交流的功能需求。好,我把这些软件全都做精选,然后给你预装。所以那时候也形成了几大「品牌」,咱们今天不提名了。所以当时情况是,如果自己攒台机子装系统,别人一看,哟,你居然用的是原版的 Windows,是会有一种鄙夷的感觉—— 你居然都不知道要用改版的操作系统?一张 Windows XP 改完了之后可能没有原来一半大,所以说这也确实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臃肿。那个时候,在做盗版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确实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能力。

听到这,你可能要问:照你那么说,那年头正版根本没法活了吧?大伙全用盗版,经过这好些年的雪上加霜,是不是所有的这些正版软件公司全都倒闭了?

但你现在还能够看到的很多应用,实际上都是在那些年发展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就逐渐地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说,某些软件是不要钱的。例如 QQ——原来叫 OICQ,后来改名了叫 QQ——你使用是不需要花钱的。但要是想使用一些额外的那些功能,像 QQ 秀什么的,就要收钱,你得给它现充。

1

还有一些专业领域的正版工具,也没有受到盗版的冲击。举个例子,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用一款网络仿真工具。那款工具是从国外厂商那买来的,很贵,是按照多少千的美金来计价;这还是因为导师跟人家有交情,给的友情折扣。当时有开源工具也可以做这个网络仿真,但是你拿开源的工具仿出来的结果,和最后拿实验床上跑出来的结果,差距非常大。可这款付费仿真软件仿出来的结果,和最后你抱着笔记本在校园里跑出来的实验结果就非常相近。所以那个时候的软件,只有在专业领域存在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性,别人才会即使得面对高昂的价格,也不得不掏钱。

篇幅所限,2000 年代的盗版与正版,我就给你先介绍到这。你可以看到的一个景象是,盗版似乎将永远地盘桓在这里,正版已经被挤压到了边缘的角落。

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呢?这些方便盗版的技术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在用宽带,而且更加容易获得;P2P 工具并没有消亡;而且现在要是想做海量的存储,有比过去更多的选项。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盗版问题要少了好多呢?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有空咱们再聊一聊这个事情的后续——2010 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是王树义老师,我们下次再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