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有问西东:清华芯片往事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21111-8e1d98a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有问西东:清华芯片往事

• 2022-11-12 14:00:05  来源:芯流智库 E1204G0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林偕 来源|芯流智库(ID:xinliuzhiku)

萌芽:东渡留美

1980年代末,D到了伊利诺伊大学。

在芝加哥通往香槟的路上,满眼是看不到边缘的玉米地,一如浩浩汤汤的北大荒。早在民国初年,该校用晚清留下来的庚子赔款,培养了1/3的赴美中国留学生。

D的校友,除了竺可桢与华罗庚,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美国人——芯片发明人,杰克·基尔比。

D本来是要留在清华的。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微电子专业,在几乎99%的师弟东渡赴美留学之际,D被视为好苗子留在学校,一路读到博士然后任教,每个月拿着100块钱的工资。

时值红色商人霍英东在大陆设立教育基金会,清华同事帮D填表申请了青年教师奖,拿着一万四千美元的“巨款”,他来到了美国。

那个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分两种,要么是硅谷,要么是华尔街。

只有1%的纽约留学生能够获得华尔街的门票,剩下的绝大多数,不管是学半导体的,通讯的,甚至化工的,辗转一番,大多来到硅谷,当起了“硅工”,D便是其中之一。

90年代初的硅谷,是岛内半导体创业者的天堂。专注于晶圆代工的台积电刚成立不久,各类芯片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生长。50年代开始大批来美的岛内精英在硅谷浸润多年,登堂入室,占据着半导体界的半壁江山。

初来硅谷,D参与清华校友会,众人起身齐唱校歌,一听却懵了,不会,原来,这是中国台湾清华校歌《无问西东》。

1990年代中,D在硅谷扎了下来。他搞半导体工艺,这是他的老本行,轻车熟路,闲来申请专利便足家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硕士生导师找D介绍一个芯片设计专家代为解决技术问题,他早有转行打算,书看了好几本,名词背了一箩筐,就是没有实操的机会。D壮了壮胆,自告奋勇一试,轻松搞定!

彼时,几位岛内精英和大陆老留学生,新成立一家芯片设计公司HW,看到D技力精湛,力邀“入伙”,负责图像传感器中最为核心的模拟电路设计。

清华理工男是天生的“肝帝”。D是清华的老辅导员,他招来众多电子系的学弟,组建了一支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游击队”,这个草台班子没有一个真正设计过芯片。

D再次发挥了辅导员的作用,每日与一众学弟教学相长。隔着一个太平洋,清华的校友圈子在硅谷迅速地建立起来。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HW势如破竹:

半年出样片,两年出全球首款,到了90年代末,已经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

上一代图像传感器为美国人发明,但被日本人垄断达20年之久,HW掀起了CMOS技术革命,快鱼吃慢鱼,不过五年,从日本人手中把市场夺了过来,成功上市。

原来,大多欧美日公司是纸老虎:只要你跑的足够快,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追上你。

上市后,D再次面临着人生的抉择。

另外一个清华辅导员邓锋晚上11点还在网屏(NetScreen)查岗的时候,北京的张朝阳把门户网站带到了中国,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上海的沈南鹏把在线旅游带到了中国,俨然明日之星。

西方主流媒体纷纷称颂中国经济巨人的崛起,回国的时候到了。

西雁东归的潮流,与正苦苦求索人才的中国官方不谋而合。在回国的一次饭局上,一位信产部的领导痛陈,2G砸了几个亿,收了一堆报告却没见进展,3G还是这样就没法向国家交代了!

D受到启发,马上回到硅谷招兵买马,碰巧遇上同样也在搭班子的老同学,P。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展讯。

这支硅谷的超豪华团队,对于回国充满了信心。

ESS和C-cube两家硅谷公司,率先研发出了DVD芯片,本来信心十足,却被一个横空出世的无名公司打败。

来自岛内的联发科在大陆推出了只要一块板子就能卖的方案,成千上万的珠三角山寨厂商趋之若鹜。相比于极难打进去的美国大牌,他们是代表中国市场力量的蚂蚁雄兵。

市场的力量是致命的吸引,回国建设则是始终不灭的心中热火。

P和D都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半导体博士,在80年代中后期游历四方,见证了无数芯片工厂和研究所的衰败。十几年过去,中国的电子工业体系更加残破。

曾经,他们毕业后无用地之地;现在,他们必须回来了。

在硅谷融资,首先绕不过去的是岛内华人。展讯第一次露面,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承诺,投资人甚至提议,让一位在10年内卖了5家企业、身家数十亿美元的岛内企业家担任CEO。

第二天,展讯一队人马兴高采烈回到北京参加会议。在中国待了十几天,当他们风光地回到硅谷的时候,却发现融资被另一队岛内人马截胡了。

此后的进展急转直下。

投资人建议,展讯的大陆团队和那队人马合并,双方谈的昏天黑地,但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谈判最终破裂。

展讯的初始融资正处于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寒冬,硅谷一片萧条,这队本来急欲回国的人马,开始变得犹豫悲观。

2001年3月,展讯的创始团队约定,如果一个月内再无突破,只能放弃。眼看着“中国合伙人”马上就要散伙,P决定最后一搏。

生长:唯快不破

2001年4月,P到了台北。夹在一群老头老太太组成的旅游团里,他显得小心翼翼,努力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直到一个记者揪住了这个显眼的年轻人,用很重的台湾腔问他,他们此行去哪里玩,P带一口西北话紧张地作答。

入台的旅游团要求团进团出,当局对此非常敏感。出了机场,P赶到酒店,见一个老朋友。

这个老朋友,是联发科的创始人蔡明介。P在美国MobileLink工作时与蔡明介相识,此次来台,正是与他商谈为展讯融资的事情。

P拿出展讯十多个博士的创业团队名单,蔡明介心动了:

DVD芯片市场增长已趋于平缓,他将手机芯片视为潜在的第二曲线,但是对于能否做成,他心里没底。

如果联发科自己不行,为什么不投展讯?蔡明介做出了双面下注的决策。只是他没想到,这几个清华博士创建的企业,日后会成为联发科的最大对手。

展讯以最快的速度在上海滩扎根。

在上海市政府任职的清华学长江上舟,很早意识到了通讯产业的战略意义,往来于中美两地,在张江筑巢引凤。

展讯往上海派来一班清华老兵,对那些经过国内残酷筛选的本土新兵加以传帮带。在911恐袭后的严酷融资环境中,展讯仍然复制了12个月完成2.5G芯片测试的硅谷速度。

芯片出来,展讯与联发科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展讯的快是超音速,联发科的快则是地狱级别的光速。

2.5G版本手机最大的卖点是音乐,清华的极客们经过讨论,认为一定要搞一款支持双声道128kps的高音质芯片,吭哧了半天,突然发现市场上铺天盖地都是单声道32kps的联发科芯片。

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展讯做完,仗已经打完了。

这时,展讯发现,中国的山寨市场并不要求最完美的产品,在市场上奔跑的速度,决定了对战双方有和没有的问题。

痛定思痛,在MP4视频兴起的时候,展讯用Motion JPEG的图片连播技术推出了一个“准MP4”,得以与联发科瓜分市场。

在手机芯片的帐篷里,展讯与联发科两个高手对决,打得昏天黑地,门外却躺倒一大片欧美老师傅。

两个清华博士带领展讯在三年间一举突破了国外芯片巨头的垄断,接下来与联发科过招,必须更上层楼,在快中使出绝招。

那个绝招,就是创新。

一次,D带队去夏新那里拜访,滔滔不绝半日终于结束,这家国产手机厂商的总经理送D上车离开。正准备告别,这位总经理突然说到,你们能不能把两张SIM卡芯片集成为一块?

彼时漫游费很贵,双卡双待大受欢迎,但需两块芯片,这推高了成本。夏新的需求印在D的脑子里,回到公司,他开始苦思冥想。

一种方案,是在现有芯片上扩大10%的面积,但还是慢;另一种方案,是直接用软件实现。花了三四周时间,D拿着一款定制化的芯片交给了夏新。由此,展讯成为市场上第一个用软件实现双卡双待的芯片厂商。

如果展讯止步于此,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蔡明介所说的“一代拳王”陷阱:赚一波钱,然后开始平庸。

但是中国3G通信标准的尴尬处境,激发了展讯的斗志,冥冥中引导着这家还很稚嫩的公司找到了日后的第二曲线。

早在1998年,中国的TD-SCDMA标准被接纳为世界三大通信标准之一,五年过去,3G芯片不声不响。

眼看进展龟速,2002年,信产部领着大唐电信急匆匆地敲开外资芯片厂的大门,成立了两个合资公司,但芯片规划动辄以三年起步,遥遥无期。

没有芯片,中国3G便如一张废纸。

中国3G孤立无援,D在董事会前力主弃欧改中,与北京的大唐合作。当时,非典疫情汹汹,北京是重灾区,上海人不敢去,北京人出不来。

等了一个半月,望北遥遥无期,双方决定到上海市郊区的太阳岛会面,封闭两周拟定下方案。2003年6月,在空荡荒凉的度假区,一个激进的3G芯片方案出炉了:

6个月设计出芯片,12个月打通电话。

这个时间表捅破了天。高层派来10位专家车轮战式地盘问,聊完仍是将信将疑。不久国内的芯片圈流传着一个骗子海归公司吹牛皮的故事。

直到2004年5月,展讯的3G芯片打通电话,质疑烟消云散。但消息报到信产部,众人摆了摆手:哪有做出来芯片我们还不知道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清华微电子的1969级校友在信产部任职,D和P约到这位师兄,一番交流下来,他大为震惊。接下来一个月,信产部迅速给展讯特批了一个2000万的项目。之后,他带着展讯的一路人马,在人民大会堂办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

展讯3G芯片的推出,瞬间激活了死水,改变了中国3G的最大约束条件。

听到一个大陆公司搞出了芯片,外国厂商忙不迭跑步进场。从此,中国在3G的全产业链上逐渐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大国地位,这为其后中国标准在4G中的胜出打下了基础。

2007年,创业多舛的展讯即将上市,迫于董事会压力被退掉展讯股份的蔡明介,在一个会议上代表联发科发了一个要约,以两倍于IPO的价格收购展讯。

展讯当然拒绝了。

从美国回来的清华留学生真正把硅谷奇迹搬到了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联发科这个最强对手。

是蔡明介,训练出了第一代清华归国芯片创业者的独步武功:唯快不破、颠覆创新、第二曲线但是展讯并不想成为一个附庸,他的使命,是继续走自己的路。

也正是在成功上市之际,风波的种子悄然埋下。

展讯诞生于经济泡沫破裂的前一年,创始人团队被稀释了过多的股权。展讯上市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前一年,上市后不久业绩的短暂下滑,让众多外资机构股东感到焦虑。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有感于国内芯片创业者之步履维艰,D想起了北极光的邓锋。邓锋在2005年刚回国的时候便来找他入伙一起做VC,D无法抽身,允诺上市后半年加入。现在,正是时候:

既然芯片创业者面临如此严苛而恶劣的环境,为什么不去造一个环境?

织网:再造硅谷

2004年,在略显荒凉四下无人的张江,中芯国际来了25个硅谷顶级VC的投资人。

美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通讯景气已过,互联网泡沫已起,生物医药投不起。美国的新兴产业青黄不接,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却风景独好。

硅谷银行组织了一次六天中国行,数十名大佬考察一番,纷纷寻找本土投资人合作。

在美国早已功成名就的邓锋,正是那个被红杉挑中的幸运儿。

只不过邓锋志不在“代理”,决心创建自有品牌基金。刚回国,邓锋在他的老本行——芯片接连出手,无论是做通信芯片的展讯,彼时大陆芯片设计业的扛把子炬力,还是要做存储芯片IP的物理系师弟朱一明,都在这位硬核投手的射程范围内。

邓锋对执行力要求特别严,可以错,但不能扯,客户给网屏发来的问题,基本上不会活过一个夜晚。他特别偏好“在已有市场可以高速增长的颠覆式创新项目”。

但是,当邓锋准备下手时,却四顾心茫然。

创业板开板提供了退出通道,一时之间,热钱满天飞。投资人一窝蜂上去,投太阳能这类让人感觉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花哨技术。

邓锋在硅谷看了几百个新能源公司,一头雾水,他也不看好毛利极低、整合难度极大的太阳能光热行业,最终,他一家没投。

站在风口无处下手,对于邓锋来说还不算最大的痛苦。一帮清华的师弟创业遭遇险阻,是让他最无可奈何的:

如果清华的芯片创业者都不能投,中国还有什么有价值的硬科技公司?

硅谷归来的清华海归普遍有三“没过”:

没卖过东西、没管过团队、没混过江湖,三个毛病一个比一个致命。

金融危机期间,本已十分脆弱的清华系创业者再度遭遇重挫:

85级冯晨晖研发出地面电视芯片,却发现政策一变几十家公司都完蛋了,三位清华合伙人不得不拿房抵押数百万为卓胜微续命。

85级赵立新刚从中星微的ODM转型为手机CIS,格科微经历四十次失败,却还没帮中芯建立起生产工艺线。

85级舒清明正为两个多亿的存货焦头烂额,美国对手向兆易创新发来收购要约。

同样处于转折阵痛期的,还有清华77级大师兄L领衔的中投。

中投担负着政府外汇储备走出去的使命,第一单30亿美元投向了PE之王黑石,但仅花了一年时间这笔投资就损失了七成。

众口汹汹,有媒体批评中投“急功近利、热衷投机”,却鲜有人理解,这位18岁服役于南海舰队、28岁才上清华的L规划深远。

拿着国家给的美元在海外投资,就像一个鲜少出海的水手,却要航行于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

除了黑石这个带教人,L还找到了与他同级的校友,在全球范围内不止不休,物色千里马。

真正的千里马,就在身边。金融危机期间,清华的芯片创业者虽马失前蹄,但他们身处于全球最佳的千里马培训营,TEEC(清华企业家协会)。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清华系创业者在硅谷形成了第一个校友组织:TEG,邓锋参与其中,是最早的创业导师。

随着80%的TEG会员回国创业,清华创业者在2005年校庆之际在北京成立了TEEC。

从TEG到TEEC,始终不变的是高“含清量”和“含硅量”。

即便到了国内以后,TEEC在成立之初有高达1/3的企业会员是半导体创业者。89级物理系朱一明的创业史,正与清华校友会在两地的发展如影随形。

兆易创新成立之初,受助于在硅谷华人圈颇为活跃的TEG。朱一明2004年刚辞职,便得到清华师兄李军1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而这笔投资的出资人正包括了TEG成员。

随后,李军又为朱一明找到了一个出资10万美元的投资人,这位投资人认为朱一明“耳朵大有福”,将来必成大器。

朱一明苦苦探索之际,清华科技园的师兄薛军来硅谷考察。一天,薛军带着两个孩子在硅谷的宝马4S店看车,朱一明打来了电话。

在那一瞬间,薛军被这个他多次拒绝的师弟打动了。薛军与朱一明达成协议,兆易创新回到北京创业,清华科技园为公司搞定A轮融资。

在陌生的国内环境下,硅谷出生的兆易创新身犯诸多“小儿疑难杂症”,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没有业务,薛军十分焦急。

2005年校庆的前一天,利用探讨TEEC成立大会的契机,薛军邀请邓锋参与对兆易创新的A轮投资。一番奔波下来,薛军从TEEC校友那里,终于筹得了宝贵的92万美元。

此后,兆易创新屡遭挫折。但是在TEEC,像朱一明这样的青年CEO始终能够得到最好的“实战课程”。

TEEC的清华校友中很多是久经沙场的半导体老兵,每逢聚会之际,老一辈的校友便出谋划策,将产品定义、市场推广、融资管理等“企业家know-how”悉数传递。清华老带新的历史传统,又一次在芯片创业者之间得到了传承。

在TEEC这个绝佳的千里马训练营中,兆易创新成长迅速,这当然不会逃过大师兄们的法眼。

对于邓锋这个TEEC主席来说,对师弟们创业投资是最省心的,有了TEEC,项目获取和尽职调查,难度都被大大降低:

只要几通电话,创始人上学时上下铺是谁、饭量多大、有没谈过女朋友都知道了...

当然,清华系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绑定,最重要的,还是清华的羁绊。

第一个投资兆易创新的李军,与多次加注的邓锋,同样都是被重振清华半导体影响力的梦想所激励。

在十几年前发给李军的邮件上,朱一明写到:我们观察到了存储产业从美国到日本,再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转移,现在,到了中国大陆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尾声

从1990年至今,清华系芯片创业者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在国营电子厂的遍地废墟上,最终重建了中国半导体的大厦,这栋新的建筑,是高度国际化且中西耦合的。

从此,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业界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尽管这个地位的地基还不甚牢固。

从萌芽到成林,清华系芯片创业者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创业者在90年代初纷纷出国留学,在大陆华人群体极其弱势的硅谷,清华的留学生素以“听话出活”闻名,因而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创建的芯片企业中格外受欢迎。

但晋升的道路是漫长的,创业的道路是险阻的。在90年代的创业潮中,清华师兄带师弟冲了出来,并由此锻炼了一批技术人才。

在2000年开始的大陆创业潮中,以展讯创始团队为首的第一代创业者,将他们学来的硅谷模式搬到了中国。在与联发科竞争的过程中,展讯快速成长为一支具备本土化创新能力的劲旅。

在第一代创业者成功之后,他们通过TEEC这样具备高度凝聚力的校友组织,将“企业家know-how”系统地传递给了第二代创业者,并投资于那些知根知底的校友。

最终,在资本市场改革、中美科技交锋和国家工程崛起的多重背景下,清华的两代创业者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清华造芯的三十年,是全球芯片产业由西方向东亚转移的三十年。

清华系芯片创业者群体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但是也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这一历史潮流。在这一历史实践过程中,台湾地区的华人始终如影随形,可谓“瑜亮”之争,却相互成就。

而在背后默默支持清华系芯片创业者的,是那些身在庙堂的清华校友,从江上舟、C到整个清华大学。

这所有的一切,或许都要归因于一句话: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译成清华的语言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芯流智库(ID:xinliuzhiku),作者:林偕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