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你穿越了?40年过去了,你的硬盘还需要插在主板上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LSKCOH40550MP8B.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你穿越了?40年过去了,你的硬盘还需要插在主板上吗?|固态硬盘|闪存|磁盘|pcie_网易订阅

这应该就是硬盘的故事。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95c0cf63j00que0ht000ic0008y008j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世界上第一个硬盘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由IBM制造,这个硬盘现在看来实在是太惊人了——它足足有两个冰箱那么大,质量要论吨来计算,内置50张24英寸磁盘,但容量只有5MB。5MB,现在看来似乎连一首高音质的mp3音乐都装不下,但在个人计算机还没出现的50年代,这已经算是海量存储了。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4cb7c672p00que0ht000lc0006w005o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进入70年代,一种名为“温彻斯特”的硬盘诞生了。虽然给电脑配件取一个枪的名字有些怪异,但如果你经历过90年代DIY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你肯定对“温盘”这个称呼不会陌生(别看我,那个时候我刚出生)。很多人说“温彻斯特硬盘”出现后硬盘的基本原理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对此我只能说他们太单纯,90年代的巨磁阻技术、新世纪以来的PMR技术、还有近几年臭名昭著的SMR技术都是机械硬盘的巨大革新,未来还有更先进的热辅助、微波辅助磁记录技术,可以说机械硬盘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不缺少技术的革新。但硬盘领域最大的革新还是闪存的出现、固态硬盘的崛起,它彻底改变了硬盘的面貌。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b424b9fdj00que0ht0025c000hs00dc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这是一张IBM PC主板

硬盘的安装与使用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如果你见过IBM的PC/XT的话,你会对当年个人电脑的笨拙有深刻的印象——当年的电脑做什么都离不开扩展卡,显示需要显卡(这一点40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只不过现在集成显卡更加普遍了),用鼠标需要鼠标卡,至于网卡、声卡倒是不用,因为当年的PC还没有网络功能和多媒体功能,当年电脑的主板密密麻麻,芯片一大堆(甚至没有南北桥之分),但就是没有集成度可言,扩展功能全靠主板上长长短短的ISA插槽(有8位和16位的,长度不同),就连硬盘这种需要装系统的部件,也离不开硬盘卡。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14a347daj00que0ht004tc000ue00mt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1d8fd189j00que0ht007fc0010o00ri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当年的硬盘卡并不是像现在的阵列卡一样(插到扩展插槽里面,转接出需要的SAS接口供硬盘使用),当年的硬盘由两部分组成——安装着控制器的插卡和安装着磁盘、电机、磁头的本体(固定在机箱上),二者之间靠一大堆线缆连接。因为硬盘卡有自己的ROM,所以这个硬盘在开机的时候能够被启动。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30d93d88p00que0hu00a4c000qm00le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一块PATA IDE硬盘

显然这种形态太笨拙了,所以进入90年代,IDE出现了。IDE可不是“集成开发环境”的意思,它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集成了控制器的硬盘驱动器”,这意味着硬盘不再需要通过硬盘卡来实现对硬盘读写的控制,硬盘的控制电路和磁盘做在一起。此时南桥逐渐出现在主板上,主板只需要提供一个硬盘数据接口(如PATA)就可以连接硬盘。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f6865d44p00que0hu005rc000tc00em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PATA线

这时的硬盘接口无外乎两种——家用常见的PATA(也被称为IDE),和企业级的SCSI(功能更强、成本更高),安装硬盘只要两步——连接信号线缆(如扁平像带子一样的PATA)、连接电源(就是大4-pin电源接口)。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1e4765dej00que0ht000cc000b400b4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ATA线

又过了十多年,并行连接的PATA的弊病凸显,为了更高的速度,SATA出现了(硬盘的容量也进入了百GB时代),但除了信号线变得更小巧之外,其连接方式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依然还是IDE(将控制器集成到硬盘上)那一套。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1fd2c375p00que0hu002yc000j9007v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然后来到了近几年,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SATA接口已经喂不饱高速的闪存了,这个时候PCIe站了出来,扛起了高速硬盘接口的大旗。之后便是NVMe一统江湖,扫除了PCIe进入硬盘领域的障碍。硬盘的形态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m.2这个全新的形态出现了。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fb3d3e66p00que0hu0062c000mu00ck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m.2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比较震撼的——硬盘可以做到这么小、这么快?而且它的安装也很简单,只需要插到插槽中,上一个螺丝钉就完成,不需要扯任何线缆,供电也完全交给了主板(3.3V)。

但是m.2还是太小了,这导致它很难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m.2 2280的极限差不多是正反两面8颗闪存),对于大多数个人用户是足够的,但对于企业级来说还是不行(而且企业级硬盘还需要很多断电保护用的电容)。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9cb8e88bj00que0hu001nc000r800fb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为了满足企业级对大容量的需要,同样基于PCIe的U.2出现了,它也是传统的2.5寸盘形态,因此它也能安装在服务器的热插拔硬盘位上,更大的体积也带来了更好的散热和更大的容量。但是对于个人用户而言,U.2并不吸引人,因为它的安装还需要传统硬盘那样扯信号线和电源线,热插拔的优势也和没有区别不大。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608%2F9f947f75j00que0hu000kc000hs00c1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既然这样,那直接用PCIe插槽不就完了?于是PCIe插卡式SSD成为了台式机用户的新选择(U.2装上PCIe转接卡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形态),像大容量傲腾那样存储密度较低的SSD,m.2明显不太合适,PCIe才符合要求。并且常规的m.2最高只能做到PCIe X4,而直接用PCIe插槽的话,X4/X8甚至X16都可以任选,像英特尔P3608那样的X8盘在多年前就超越了Gen3 m.2的速度。

但是回头一想,把硬盘插在主板的扩展插槽上,这个手法有点熟悉吧,这不就是文章前半段中PC/XT的硬盘安装方式吗?所以说,电脑的发展是个圈,原始的东西未必就是落后的东西,回头看看,说不定那里才是未来。

Sasuga Setsuna

From ETAC Labs(Mizuiro-Aqua 1st Studio)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