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双11,节日卷王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5%93%81%e7%89%8c%e8%90%a5%e9%94%80/87542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双11,节日卷王

每年的双11,似乎都是一场价格战的博弈,也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切换机制,被冠上各种消费噱头,鼓励消费,刺激消费。双11不断演变至今,带来了什么?其意义是什么?是谁在参与这场博弈?未来发展将会如何?

uUGhx11wJcF010egU2fQ.png

买了吗?没有;你呢?我又囤一堆。

刚到公司,就听到身边同事,传来上述对话,面对这个已经极富中国特色的大规模,人造节日,或者说“集体爆买行为”和对其推波助澜的商业结构,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人们反思。

我们,还需要双11营销吗?

消费主义兴盛,在精神分析学的讨论中,被分为需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两种概念,消费所能展现的力量,就是激发出更多欲望,让用户误以为是需求。

然而,物质和精神都已经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真正的需求并不难满足。

但“双11”通过一个目眩神迷的「景观社会」成功让更多人相信「买买买,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结论。

我想,难免有些说不过去。

一些人的买为哄对象开心,节日后面对被清空的钱包,有时自己并不开心;还有一些人的买是为释放压力,但是,当下的确很爽,下月还花呗日就心疼似火烧。

假设以「买」为中心,终究不是成就“超我superego”(精神学说的一种概念)的唯一办法,但每年10月左右,气氛已经到这了,商家、平台们又不得不造出购物的狂欢假象。

面对种种现象,大家开始思考,被超级巨头支配的狂欢节,双11的意义在哪里?中小品牌可以不参加吗?除价格战外,还能讲出哪些不同的消费故事。

一、双11的意义

作家毛姆,在其经典著作《人性的枷锁》中指出,“人生所有的意义就是无意义”,若现实中提到意义(significance)二字,我们难免有种,被上价值观的感觉,对不对?

节日也同样,没有价值观的节日会让人有种「若有似无」的空洞感,双11的意义仅仅只有买买买吗?未必。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满足所有人的利益条件

2)社会经济压舱石

从前者市场角度分析,商业本质是发现需求,创作价值,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简单说,企业商业活动是为了追求利润,商业考量“价值和成本”两个指标,所有活动都逃离不掉。

基于此,双11全民狂欢的本质什么?

追踪一个事项初始目的,最好可以回到历史背景,更能清晰了解最初目的,2008年金融危机,阿里巴巴(HK1688)当年在港股上市,股票从最高40港币跌落至9块多。

淘宝C2C亏损较大,而高溢价的商品,像阿迪达斯、耐克(Nike)这些大品牌,当年主要渠道还是线下售卖,利润非常高。

阿里巴巴,当时只有普通人逛的大市场,并没有高端shoppingmall,怎么办?新推出的“淘宝商城”业务,入驻要求面向大企业、大品牌,正好解决此问题。

但是,当年淘宝主要是C2C,大品牌在线下卖的好好的干什么要做线上呢?一方面需要人才适应,另一方面诸多高端品牌也没看到成功案例,难免有些胆怯。

怎么办呢?

一开始,由于商城业务没起来,主导者黄若(桃花岛主)也离职了,张勇接受后,就想办法扶持B2C,基于商城功能完备情况下,其认为最大问题是用户和商家对平台感知度不深。

最终决定,需要像线下开店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来扶持B2C,培养高端用户线上购物习惯,并增加品牌渗透率力,和溢价能力,这就是双11的初衷。

从商家角度,大品牌肯定不希望自己降价参与平台活动对不对,一方面介意渠道商较多,降价无疑有损品牌,怎么办?

平台发现传统品牌积压库存非常大,于是乎,当年第一个双11以“去库存”为中心,从广告、流量、甚至天猫主页和各细分类目轮播图,焦点图,搜索词上扶持品牌,这样一拍即合,刚好满足双向利益。

从消费者角度,网民们主要投入时间成本和少量金钱,就可以买到5折,3折价格的大品牌尾货商品,甚至新款式,又是送货上门,无疑满足带来诸多新鲜感。

在这种双重利益下,平台在双11才开始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来刺激用户,满足三者利益,所以,这才是平台、商家、用户背后的商业本质。

rlZNX5e0fvu9TlkVeNlr.jpeg

从后者宏观角度分析,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拉动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后两者是内循环代表,站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的长时间线看,我国主要通过3种手段来刺激内需。

其一,固定资产投资;不论是铁路、高速为代表的大基建,还是全球工厂的制造业投资,投资对我国总量拉动都是卓有成效,也正因此,我们才能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稳住大盘。

其二,对居民消费拉动;主要呈现波浪式曲线,前期本质是财富刺激,受市场经济红利影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的提高,再驱动消费;中后期则是为储蓄下行推动消费。

但是,由于前十年,我国处于高经济增长好势头,居民消费预期高,就出现降低储蓄进行消费(超前消费)现象,该怎么办?

经济学中认为,投资收益边际增长处于长期下行区间时,就需要居民下调其储蓄预期,回到消费拉动内需的轨道中来,以保证内循环增长模式的切换。

那么,在2014年-2019年,正是我国社消增长最耀眼的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要弱于社消增长,那无疑就需要人们降低储蓄,甚至提前消费,以拉动社消增长。

也就是那几年,京东、阿里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才抓住内需红利纷纷上市,在此期间,以消费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崛起,小家电、消费升级、国潮主旋律恰巧起到关键性作用。

加上双11、618、黑色星期五这种节日,在储蓄下调和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局面下,无疑刚好迎合消费主旋律。

但不巧的是,2020年之后上述节奏才被打乱,社消增速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又开始新的一波剧动,让人们开始捂紧钱包,提高储蓄率以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

由此,作为十几年存在的一种购物节,从节日角度堪称「消费卷王」最合适不过,从宏观角度,对消费刺激,夯实内循环基础无疑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不信,你试想下,如同春节的仪式感一样,如果大家一年到头都消费疲软,没有集中性爆发的潜质,那无疑不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切换机制,这样,很容易让供给、供需侧陷入零和博弈状态。

二、到底谁在卷

内卷(involution),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以后,即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化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来指代非理性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换言之,一种因竞争而引起的精力、物质消耗与浪费现象。

以往过节,大家都喜气洋洋,前几年双11也这样,这几年却发生巨大变化,加班到12点,销量惨不忍睹,用户为抢购某个商品还得定闹钟,反而更忙了,那么,双11到底谁在卷?

第一方面,属于平台方。

营销的本质是促成交易,从最初形态而言,节日就像线下集市,平台将买家、卖家撮合到某个地方最终完成价值匹配。

拿京东、天猫,两家平台而言,关于是否促销都拿不定主意,但是大家都必须宣布自己的政策,如果一方降价,另一方不降价,用户自然就跑到降价的一方,对不对?

这两年不说政策后,开始围绕注意力争夺,以避开流失严重情况发生,想要满足该条件,无疑从玩法下手最好不过。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曾讲述一个道理,即;市场往往受到情绪驱动,而非价值判断驱动。

情绪具备互相传染属性,能使市场走向越来越偏向价值判断,同样的道理,如果每年双11都在讲清库存、价格优惠,商家平台最后都赚不到钱,该怎么办?

显然通过各种互动、游戏玩法,将营销方法植入心智最佳不过,一方面能够避开价格优惠的表面刺激,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用户乐不此疲的玩在当中。

这也是前几年电商大促讨论中,最重要话题之一,砍价、盖楼、集卡片到最后结果优惠几块钱,前期看似不重要,长期以往就认为被套路其中。

讲真的,平台也不想。

毕竟,情感在理智面前,时间长了,同样的套路自然不会上当,但,其他平台都在玩时,你不玩用户很难被吸引,再者,你是造节,造节自然需要声势浩荡宣传,玩法属于逃不过的一关。

FZkZuW00mah43pmJPyF1.jpeg

第二方面,属于品牌方。

供给大于供需市场背景下,价格竞争无疑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与质量、技术、服务等竞争手段相较,价格竞争不仅见效快,而且杀伤面积大。

因此,双11,无论制造是流通商,往往争先恐后地亮出价格战这一似乎无往而不利的制胜法宝。

一位做酸辣粉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谈道,不是我们不追求高品质、高价格策略,而是竞品不讲“武德”,你敢提价,同行就敢降价,你认为自己给行业增加贡献,别人并不这样认为。

消费者经过几十年教育,对于“比价烙印”早已挥之不去,同款商品,你比别人贵10元,别人为什么买你?

你说自己因为“品牌溢价”,其实在零食品类里,有时,品牌效应不够大,等于一文不值。

加上,目前供给侧并无法做到,前端用户下单,直接订单传输至工厂,工厂生产发货一条龙服务,所以,只能按照传统囤货、压货模式。

当库存大,回款力不足时,对新品类开发动能自然就低,尤其是存量市场争夺下更显得格外慎重,然而,短视频崛起更让价格战模型再次深化。

原本,经过几十年迭代的双11不需要再走9.9元包邮传统低价,可现在,新平台崛起,意味着商业重新洗牌,看似信息迭代效率,实则背后仍在内卷品牌、供应商,压榨工厂端。

造成终极形态是,好多同行因为利润太低做不下去;所以,价格战是绕不不过去的一道防线,如果想出现拐点,无非加速生产周期,迭代一批老思维的品牌主,市场形态才慢慢有所改变。

由此我们看出,双11原本初心是促销。

可是,随着时间拉长却变成“支配与被支配权的游戏”,起初平台和平台之间争夺商家、用户,慢慢演变成平台之间活动玩法、价格较量,到短视频形态后,又多了内容属性。

所以,最后成了“各家自己卷自己”,我们回到电商本身看,这一切始终逃不过用户争夺战,那么,问题来了,品牌,消费者有没有必要一起内卷?

三、有没有必要卷

我认为完全可以参加,它有两个好处:

1)推新品,利用节日清库存

2)性价比足够高

首先,从产销和流通大视角看,每年固定时间的集体大促,客观上在短时间将各类资源集中统筹分类,实现非常明显规模化效应,进而降低商品生产、销售、仓储、流通等成本,使得参与方都能受益。

双11整体营销力度大,即便品牌自己不做活动,站内对某些垂直品类的补贴都可以把价格打至8折左右,流量自然没话说,各平台都会集中火力在商城端。

但是,并不是你的。

这意味着,任何平台(京东、天猫、抖音、快手)站内流量并不便宜,参加过双11的商家都清楚,而且各种满减降价会无形变相压低利润。

换言之,品牌可能面临前面买流量,后面降利润,能不能hold住就有待商榷。

如果是大品牌,大店铺无疑存在一定光环属性,若利用老客户,加上双11活动,加上店铺已有内容池,推新品牌显然就非常乐观。

毕竟从平台角度看,流量对大店铺、大品牌的倾斜度蛮高,消费者也更倾向于看评价、店铺信任度等各项指标,被种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你是小微卖家,没有自己客群,店铺又小一样都没占,只想通过买流量和降价玩法获取新用户,推新品,可能就会得不偿失,双11不参加也罢。

4fj8NebhwU4E53oUC3vg.jpeg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基于优质互联网基础建设,参与电商大促的时间成本与劳务成本已经非常低廉。

在在羊群效应影响下,大家对“便宜”二字最敏感,该便宜并非指价格战的便宜,而是基于本来品牌应该有的价格上“拥有折扣”。

一项研究指出,此方面非常有利于品牌清库存,不论是找主播带货,还是参加站内活动,将商品保留成本价(微薄利润)进行售卖,甚至新旧组合,明确告知顾客,反之接受度会更高。

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多数人在廉价商品上获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往往超过节约的金钱价值。

换言之,用省下的钱,是很难买来在采购环节的快乐,这些基于人类特征做出的统计,适用于多数人,与贫富差距关系并不大。

因此,抛开繁琐的玩法与套路,双11,在互联网时代属于理性者的“福利”,这种“福利”是基于总体社会经济效能,在较短周期内迅速提升产生的,平台方、品牌方、消费者即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所以,这种福利也是客观的,不参与或者无法参与的人,潜在的权益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摊薄,那就和其是否参与的主观意愿关系不大了,那么,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呢?

四、卷到什么时候

有个词一直被互联网人使用,叫做「信息平权」。

简单讲,也就是世界是平的,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打破任何行业,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壁垒,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接受,并且享受信息所带来的变化。

平权的底色是“普惠”,像大家经常听到的金融普惠,知识普惠一样,前几十年,电商虽然大步跃进但并没有真正做到「普惠」阶段。

首先,我们知道电商根本是「人货场」,货即销售的商品,场通常指线上线下门店,这两年短视频兴起,让人场进行了升级,原本我们只能消费,现在每个人可消费,可成为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

固,两端“形态价值”在不断被释放。

电商视角看,以前头部平台只有淘宝、京东、唯品会几家头部,现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线下盒马、苏宁、沃尔玛均有自己APP,均可称作为电商,甚至还有一些SaaS平台有赞、微盟也都延伸出货品交易。

用户视角看,以前我们只能在几家大平台购物,现在想想看,微信内,刷视频时,甚至做地铁时,各种信息APP都直接不用任何跳转的可以消费。

其次,原本只有双11,618,现在抖音921好物节,快手116心意购物节,苏宁818发烧节,国美3月13日~15日购物节,这些足以说明,“卷王双11”大节点,正在被稀释。

虽不至于衰败,但可能成为时代烙印。

oyKnteRk4hl8ukfnAzGp.jpeg

再者,内卷的根本是进化(evolution),物种在压力下进行筛选,然后慢慢发生改变,到最后只遗传原本一点点,最终能够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

近几年技术发展可谓是最积极、最革命的社会变革因素,我们发现,当技术变成一种生产力时,就会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从而使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并在过程中进化出新的精神文化。

拿直播带货来说,虽然这种畸形商业模式并不被认可,但它的确促进双边市场的流动,对消费循环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的确,一些东西无意义化存在(低俗短视频,直播),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勾起猎奇心,长期来看,缺少灵魂的共鸣和生命力,始终会被社会所改变。

文化也是,彼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如此多的学说流派,文化空前繁荣,思想激烈碰撞,现在令人所追寻的又有几个。

新时代后,我们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发展出新思想,再到近些年人们开始关注唯物、唯心主义等;无疑说明一代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所渗透的文化属性已经正在被时代所改写。

以前跟别人讲谢谢会说“谢谢”到后来跟别人讲“3Q”,慢慢延伸至“三克油”,到现在的“酸Q”,甚至“2333、芭比Q了、我真的会谢”这种情绪词代替。

这两年,一些新国货品牌出现,像东方彩妆花西子,完美日记,以及领跑零糖态度的元气森林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又充分感觉到各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诸多科技概念崛起。

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层不变的。

当文化被迭代,各平台玩法被厌烦,信息真正平权无差异,也许未来,人们并不需要像双11这样大的狂欢节。

被取代的是,以倡导某种健康态度、精神内核的小节日所形成的圈层演变。

但是,这种形态可能还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毕竟,品牌还需要在短视频赛道中,进行一段时间内卷,反之,短视频电商的路并没有真正完善。

总体而言:

节日卷王,正在内卷。

真正的折扣,只有当商家完不成自己销售目标时,反向求助消费者,资本裹挟倒逼商家,在消费者市场份额上内卷,获得基本的垂青,才能正向扭转。

简单一点说,存量下,商家给消费者让利,换来市场份额上涨,才是消费者真正能享受和看到的福利,商家卷起来,才是消费者全民真正的狂欢。

作者: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

本文由@王智远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