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爱自己:如何(中)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ourai.ws/posts/how-to-love-yourself-part-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爱自己:如何(中)

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当我们在说「世界」这个词时,其具体所指可能是自然界,可能是人类社会,也可能是它们的总和。

关于我对非人类社会部分的观点,在《人生元编程》、《客观的现实世界》和《爱自己:如何(上)》中有一定程度的描述,下面说说我对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当下时代的认识——

可以认为,当前相对先进、发达的国家大多是受资本主义严重影响的国家,并且在这样的国家里,消费主义盛行——国民消费情况在国家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只要是以盈利或物质财富积累为目标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他人进行剥削,都会想方设法降本增效——资本就是如此。

在以资本驱动的组织中,人不是「人」,是细化分工后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环,是用「效率」和「质量」去衡量的「工具」,所处岗位越远离分析,设计与决策,工作内容越机械化,越是如此。

对于这类组织来说,在知识、技能相对低门槛的重复性劳动上的投入是极力想要避免的,之所以会养一大批人去做,主要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自动化手段,一旦有了,这部分人首当其冲进入「优化」队列。

在提供最终产品的组织中,生产线是不应存在的,或者说应当是尽可能轻便的;其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由供应链的上游完成,或者用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对完善的生产线、工具来完成。

这可以减少自己在生产环节的投入,将成本聚集在运营和决策上。

一个成熟的行业,可将参与产品生产的组织粗略地分为几类:制造生产线的;提供原材料的;生产半成品或产成品的;利用品牌进行销售及运营的。

有些行业还不成熟,尚未完成组织间的分工,也没形成健全的供应链、产业链,比如我所在的依托于互联网的软件行业

在极度成熟的行业中,生产线上低门槛的重复性劳动几乎被自动化、智能化手段所取代,只需个别几个负责操作、质检和管理的人员。

这样一来,从组织角度来看是降本了,但对员工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在组织利润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生产效率提升后必会进行一波人员「优化」。由于行业整体对从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变高了,再加上其他因素,这些人再就业会更为困难。

那些有幸符合组织要求留了下来的员工,不仅薪酬未必会上涨,还有可能下降——同样的知识与技能变得更加不值钱了。

不幸被「优化」的人们,可能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时他们的消费欲望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经济;若是还有孩子和贷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被逼得无路可走之时,自杀,犯罪等都是可预见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存续的组织无论销量如何,都会不断地进行生产,不然那些负责生产相关工作的人就该闲着了,组织就要白白支付报酬,毕竟很多组织是按月支付并且不能随便减员。

若是销量差,再加上所谓的「大环境」不好等原因,很容易就入不敷出,造成亏损。

影响「大环境」的因素,除了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之外,基本就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野心。

销量差不是问题,而在于未停止生产带来的持续性支出没被足够的收入抹平。那为何不停止生产呢?一方面是受法律等约束而不能半路把人给裁了或辞退,另一方面是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赚取更多利润。

销量差也好,「大环境」不好也罢,可以认为都是资本主义在背后搞鬼!为了提高销量,组织会想尽办法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现如今,促使人们进行消费的主要有功能性需求、身份认同和魔怔了这三个原因。其中,后两个是中了消费主义的招儿。

如果只是满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刚性需要和真正能够提升生活、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需要的话,人们的消费是十分有限的,需求很容易饱和,这样组织就赚不到那么多的利润。

为了利润,大众若是没有额外需求,那就创造需求出来!这就要了解人的心理特征并利用人性,实际上就是精神控制。

正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反思的,知识结构单一,没形成自己完整且多元的思想体系,所以精神控制操作起来也没那么难——就像一个不太懂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小白无法抵挡住黑客攻击一样。

创造需求的常见手段有:

  • 将伪科学植入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刚性需要,如「喝 XX 水对身体更好」、「XX 可以防辐射」;
  • 与社会现象等相结合贩卖焦虑,如「XXX 学完就可月薪过万」、「大厂辞职 X 年,赚了 X 百万」;
  • 利用亚文化、阶级等营造身份认同,如「爱自己就要好好打扮自己」、「你与精英的距离,只差一个 XX」。

上述手段相关内容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互联网平台的插入广告中和各类自媒体的文章、视频中。

除此之外,还通过打造各种商业街区、网红地点等让人们被迫置身其中,某些内容平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难听点,就是助纣为虐!

网红现象令人渐渐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力,模板化的千篇一律让事物的本真性逐渐丧失,从而劣币驱逐良币——可恶的网红!

在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挟持下,不仅人被异化,劳动被异化,就连生活居住的空间也被异化了!我们以为生活得更好更方便了,实际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制造的幻觉,我们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

在当下这个时代,与描述信息所带来的影响相关的词,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信息爆炸」、「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了吧?

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其发展左右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效率——

电子媒体出现之前,人们是通过在纸张上手写或印刷文字、图像等符号传递信息的。

这个时期,信息的传播效率较低,写封信要好几天甚至以月为单位才能被对方看到,还得是在信件未丢失的情况下;若对方是那个身在远方心爱的 TA,来来回回要好几年了,一生的时间只够用来爱一个人。

人们能够真的静下心来,或坐在洒进温暖阳光的窗前,或卧在枝叶繁茂的树下,沉浸在某本书所构造出的丰满的精神世界中,与其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正由于传播效率低,再加上发布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门槛较高,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散播信息,如此一来,对信息传播的管制和操控就很容易。

在电子媒体出现并不断更新换代之后,信息的传播效率越来越高,发布并扩散的门槛越来越低,与管制变得困难相比操控起来更加容易了。

伴随着能够低成本发布信息的媒体的普及,发布信息的人变多,信息总量也呈指数级增长——进入信息时代的人们引发了信息爆炸,进而造成了信息过载。

时至今日,信息已然泛滥成灾,充斥着夺人眼球的娱乐信息与虚假信息、重复出现的「同样」信息(发布人不同但事情相同)、弥漫着消极情绪的垃圾信息等低价值或无价值信息。

这对人们在识别后过滤并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无形中被剥夺并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许,现在每个人都需要部署个人化的智能筛选服务。

媒体的发展使人们陷入「快」、「假」、「杂」的诅咒当中——

日常生活工作的节奏莫名其妙地变快了,像一直被鞭策的马儿一样不断地狂奔,无暇也无心停下来像以往那样享受慢时光带来的宁静、安详、充实;偶尔稍微怀疑下自己是否在活着,对生活渐渐失去了热情。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包围着,需要的、不需要的、有价值的、没价值的,它们杂乱无章地分散在各处,并被不断地生产出来。

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使人们产生「知道了很多」的错觉;更有别有用心者,在其中掺杂了虚假,让他人对其信以为真。然而,真正体系化并相对正确且让人有所得的知识,基本只存在于书籍经典中。

「信息」再多,在没成为「知识」并被有效利用之前,都是垃圾。

数据智能,或者说 AI,是听起来高大上的,近些年比较热门的领域,是大数据的进一步应用。

这在 to B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普罗大众来说,最有体感的可能就是「符合自己偏好」且「精确」推荐的内容与广告了——各大内容、电商平台上很常见。

那些平台是如何知道我们「喜欢」什么的呢?我想聪明的大家都已经差不多分析出来了——

首先,平台会用一些手段收集用户产生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

  • 强制或用积分等「奖励」诱惑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如支付宝在补充各种证件照后会涨芝麻分;
  • 通过 Cookie、埋点和日志等追踪访问与操作痕迹;
  • 关注的其他用户、公众号、问题、话题、店铺、商品等平台内数据实体,这些数据实体基本都自带标签,如「逼乎」问题和文章的「话题」、「小破站」视频的「标签」。

然后,平台的算法模型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建模,计算出每个用户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具备哪些特征。

有些平台会有给自己或他人加标签的功能——给自己加会让平台更准确地知道用户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人加则会让平台更精准地知道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度等。

这时,平台就会开始给用户推荐内容和广告了。

随着用户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平台也「自认为」越来越「了解」用户,算法模型也会提高推荐的精确度,以确保用户所看到的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

看起来平台很贴心,是吧?真的是这样吗?

相对垂直的几乎纯娱乐性质的平台就不说啥了,假如在逛 ACG 相关的平台时,给推荐某类 ACG 的关联内容和广告这无可厚非。

这类事物的喜好相对固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啥改变,比如:动漫影视爱看惊悚、悬疑、奇幻、科幻、赛博朋克类的;游戏爱玩 ACT、RPG;歌曲爱听 VOCALOID、J-POP、K-POP、金属等。

但在像「逼乎」、「小破站」之类可学到知识和非纯娱乐的泛用型平台上使用算法模型进行推荐就不那么合适了。

虽说浏览 ACG 的内容可能多点,可实际感兴趣的还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数据科学、知识工程等等,怎么就能「自以为是」地大量推荐 ACG 相关的东西?

人们本来就有在扑面而来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倾向,更是被平台「自以为是」的算法模型推着大步迈进信息茧房。

这会促使那些不善反思的人们强化自己片面的观点,从而听不进他人不同的想法,变得无知、固执,与人的完整性渐行渐远,严重者会与世界脱节。

「欧雷流」是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我的个人哲学。

然而,「我」是无法脱离外物而独自存在并发展的,因此在探寻,形成并巩固「自我」的同时得警惕「自我」的膨胀以防被其反噬——自负,自恋,自毁。

可以说,个人与他人、世界之间,一边要保持「自我」,以免被带跑偏,随波逐流,精神控制;一边要提防「自我」,防止与他人和世界之间产生严重的割裂感,甚至去无脑地对抗。

这就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对他人、世界也有一定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位置,与 TA 们友好相处。

在《爱自己:如何(上)》和本文中,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人的意识所形成的虚假存在。

我的这种思想,可认为是种虚无主义。

在面对虚无主义时,有的人会持续陷入悲观的氛围中,消极度日,颓废沦丧下去,更有甚者会对生活失去希望,进而自残甚至自杀——我不选择这条路。

既然活在虚假中,那我就当作是在玩一款「大型多人在线现实角色扮演游戏」,按照这「游戏」的规则去玩好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本文中对当下时代的理解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掌握了多元知识并形成完整思想体系的复合型人才玩不好这个「游戏」。

而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基本条件就是能够终身学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