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补盲激光雷达掀起上车潮,禾赛新品又要拿量产第一?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2926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022 年的激光雷达市场高潮迭起。

继远距激光雷达伴随着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哪吒 S、阿维塔 11、蔚来 ES7、小鹏 G9、理想 L9/L8 等新车型陆续交付或发布,创下出货量新高时,近距补盲激光雷达日前开始登场,出现在相关厂商的发布会上。

11 月 2 日,禾赛科技发布近距补盲激光雷达 FT120,剑指 ADAS 前装量产

与旗下明星产品 AT128 不同,这是禾赛第一款真正的纯固态激光雷达,激光发射与接收均通过芯片完成,且拥有更大的垂直视场角,能精确感知车身近处的低矮物体。

值得一提的是,FT120 并非源自传统的 Flash 技术方案,只能朝一个方向发光,而是能对发光时间和发光方向进行调节,用禾赛 CEO 李一帆的话来说,「比 Flash 更优,市面上独此一家,暂时称为『高阶版 Flash』」。

据了解,该产品目前已拿到了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 100 万台的量产定点,预计将于 2023 年下半年开启量产交付。

01、比 Flash 还强,禾赛补盲新品拿下百万台量产定点

100° x 75° 的视场、30 米 @10% 的测距、192,000 点/秒的点频(单回波模式下)、160 (H) x 120 (V) 的全局分辨率,在发布会现场,李一帆用一项项硬核参数,展示了禾赛对于补盲激光雷达的功能定义——既要看得近,更要看得清。

当下的量产车中,装载半固态激光雷达的作用主要用于测远,以识别道路前方的交通状况,而对于两侧的感知则没有覆盖,这就导致当汽车旁边出现并线、鬼探头等状况或小猫小狗等低矮物体经过时,容易产生盲区,造成安全事故。

李一帆表示,随着高阶辅助驾驶在城区道路上应用开来,这一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在使用自动泊车的时候,我也会担心,在光线昏暗的车库里面,会不会发生刮蹭。」

FT120 应运而生,拥有超广角视场和零盲区的优势,最大量程为 100 米,既能够感知到高处的路牌、栏杆、立体车库夹层等,也可以探测到低矮的孩童、宠物、锥桶、斑马线等。

此外,FT120 更能探测到丰富的物体细节,在路口转向、车辆加塞、主动超车、自动泊车等场景下,帮助智能汽车实时掌握周边环境信息,避免危险的发生。

基于高度集成化的架构,FT120 在保证出色性能的同时体积十分小巧,可无缝嵌入车身两侧或四周,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安装在两侧翼子板、进气格栅、后保险杠等位置,最小外露视窗尺寸仅为 70 mm x 50 mm(水平或垂直放置可由主机厂定义),兼顾功能与美观。

「这个产品真正有意思的点,还在于它是纯固态的。」李一帆介绍,FT120 内部没有任何运动部件,产品可靠性和测距能力更强。

另外,相较同是纯固态的 Flash 方案,禾赛能做到更优控制。「Flash 只能做到各个方向同时发光,实际上是减分的,而我们可以控制在不同方向,不同时间点发,这是更难做到的。」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x2xSWpuvvDzTqwCTEU19wZ9uTWS9RTJXCRbI44X5k6XwiabHDrEZYht1lkGBp0m1qI6NC9icLDicjorvXT7gT7bRQ%2F640%3Fwx_fmt%3Djpeg&s=535b5e

更值得一提的是,归功于禾赛研发多年的纯固态电子扫描技术(E-Scanning),FT120 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由数万个激光接收通道组成的「面阵」,比 AT128 的 128 组激光接收通道「线列」集成更进一步,难度之高,相当于在一根根头发丝上「绣花」。

不过,做车身视角的「补盲」,激光雷达目前还算不上「主流路线」,更多的车型通过安装周视摄像头,来获得 360° 环境感知的能力。

而且从成本上来说,摄像头更具优势。就连李一帆也承认,相较之下,FT120 还是要贵一些。

乍一看用激光雷达略显鸡肋,而实际上它有摄像头目前无法企及的特点:

更高的安全冗余。摄像头的感知主要依赖深度学习,只有遇到的物体和数据库匹配上,才能够识别,而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异形物」,各种 Corner case 无法穷尽。

尽管也有科技公司尝试另辟蹊径解决,例如今年特斯拉在 AI Day 上提到用「占用网络」技术,可以做到「只需要识别是否是障碍物,不用识别障碍物是什么」,但这种方案对算法要求极高,且从特斯拉最新推送的 FSD Beta 版本来看,也未达到足够的成熟度,做不到足够安全。

激光雷达则相反,「这套系统太安全了」,李一帆直言。至于成本问题,激光雷达在短短几年之内,已从之前的几万元降到几千元,且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主机厂已经「用脚投票」做出选择,正如前文所说,FT120 已拿下超 100 万台的量产定点。「现在大家都在争着搞 NoA,在如此复杂的行驶场景下,必须用补盲激光雷达,毕竟还没人敢在安全上省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评论道。

02、禾赛定律:「起了个大晚,却总能赶上早集」

从时间上来说,FT120 并不是业内发布的第一款补盲激光雷达,在几个月前,已经有厂商推出了相关新品。

在发布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似乎禾赛总比同行慢半拍。此前,禾赛用在自动驾驶车辆上的 Pandar128,也比海外对手晚推出 2-3 年,用于 ADAS 市场的 AT128 直到 2021 年 8 月份才发布。

对此,李一帆解释,禾赛官宣新品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要发布的产品已经形成了点云的最终架构;其二,一年之内可量产。

据了解,在 Pandar128 问世之前,禾赛曾用三个月时间为某德国汽车集团开发一款 160 线激光雷达,按理来说,主打后者毫无疑问将更加受欢迎,然而由于该产品在当时还不具备充分的成熟度和可靠性,最终没有推向市场。

反而是稍显迟到、反复得到验证的 Pandar128 大获成功,在测远、测近、分辨率、抗干扰、安全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上表现突出,成为禾赛一代旗舰产品。

AT128 上演了同样的故事,虽不是最早进入市场的半固态产品,但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汽车品牌旗下的多款车型定点,并在不到 1 年时间实现量产,后经历产能爬坡,最终在 2022 年 9 月份实现单月交付量突破 10000 台,10 月份再破 10000 台,创下行业第一,也揭开了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交付的序幕。

从某种角度来说,禾赛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从 2016 年选择第一款产品的技术路线,就「初现端倪」。

彼时,「固态激光雷达」概念正火,业内、投资圈不少人高呼「无固态,不激光」,然而在禾赛看来,该技术远未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典型如底层元器件还未能车规化,在性能和成本上毫无优势。

李一帆认为,如果选择做固态激光雷达,最终只能停留在做小批量 demo 原型机,无法实现量产。「没有客户的订单,没有足够的反馈,产品怎么迭代和打磨?」

最终,尽管被各种不看好,禾赛仍选择了走「机械旋转式」路线,后来 Waymo 等 L4 公司都无一例外地选择旋转式激光雷达作为其主激光雷达,而在那段时间,固态激光雷达并没有成为主流。

时至今日,据 Yole Group 激光雷达报告,2021 年,禾赛以 58% 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领域第一名

随着近两年 ADAS 市场打开,禾赛也顺势在这一领域发力。

事实上,从机械式到混合固态,再到纯固态方案,只是扫描方案的不同,内在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让禾赛得以延续过去的技术传承和经验积累,在高级辅助驾驶领域,取得飞速突破。

同样是 Yole Group 的数据,2021 年,禾赛在 ADAS 前装量产定点数量排名第一。「禾赛起了个大晚,却赶了个早集。」某国产激光雷达内部人士不由得感叹道。

如今,随着纯固态近距激光雷达 FT120 发布,加上之前的远距半固态激光雷达 AT128,禾赛已形成完整的车规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03、迁移摩尔定律做芯片化,禾赛单线成本降低约 10 倍

在李一帆看来,背后源于禾赛做对了两件事:芯片化和自建工厂

传统的激光雷达采用分立式架构,每个收发通道都需要两块电路板、数个芯片/器件来实现,且要逐个进行精密装调,而激光雷达动辄数百个收发通道,这意味着其不仅体积较大,物料成本也高,从生产角度来说,产品一致性更难以保证,因单一器件失效而导致系统失效的概率大大增加。

禾赛的解决思路是自研激光雷达专用芯片,把数百个激光收发通道都集成到几颗分别负责发送和接收的芯片上,将元器件数量从 1000 降到 100。

与此同时,供应链也得到大大简化,关键供应商从约 100 个减少到约 10 个

此外,在装配上,不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去调试,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节约了工序和时间,也大大降低了质量误差。

更重要的是,用芯片化技术,能够指数级降低成本,不仅是物料成本、调试成本,还是芯片成本。

这得益于半导体行业成熟的方法论——摩尔定律,每 18-24 个月,单位性能成本下降一半。

李一帆用手机摄像头像素举例,过去十年里,在总成本基本维持不变的前提下,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从 100 万提升到了 1 个亿,相当于每个像素的平均成本下降至原来的 1/100。

同样的,芯片化也能让激光雷达做到成本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点频越来越高,例如 128 线的成本可以造出 256 线。

具体到禾赛,其单线成本可以降低约 10 倍。而在性能上,到 2026 年,下一代补盲激光雷达将比刚发布的 FT120,在分辨率上再提升 10 倍。

除了在芯片化上创新,禾赛还布局制造环节——自建工厂。「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这条路线,把制造当作研发的一部分。」

禾赛联合创始人、CTO 向少卿介绍,在禾赛仅有 20 几人的时候,也是自主组装产品。

这一做法源于激光雷达尚属于新兴产业,里面的参与者均没有大规模制造这类产品的经验,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必须靠自己一步步摸索,此外对技术快速迭代和质量把控也至关重要。特斯拉涉足压铸机,做一体化车身,就是个典型案例。

「只有自己首先搞懂,你才能向外界输出经验。如果外包能帮你做,说明你已经落后了。」李一帆补充道。

据了解,禾赛工厂从源头上把控各个生产环节,及时优化和改善生产流程,确保大规模、高质量地生产并交付满足主机厂严苛标准的激光雷达产品。

在禾赛组织架构上,也体现了将制造融入研发的理念,从 0 到 1 的预研,由首席科学家孙恺负责;从 1 到 9 的工程化,由 CTO 向少卿主管;而从 9 到 10 的生产,属于厂长的「势力范畴」。

「厂长比我管的人都多。」

随着禾赛激光雷达量产持续爆发,制造将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禾赛投资近 2 亿美元在上海嘉定建设「麦克斯韦」智造中心,可承担激光雷达的研发、生产、车规测试等功能,并引入「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同时满足大批量生产和多元化、定制化需求。

李一帆透露,该工厂年产能将达到 100 万台,明年将全面投产。

可以看到,补盲激光雷达正成为禾赛等厂商新一轮实力较量的战场,相关参与者正铆足了劲,争分夺秒将自己的产品送上车。

在禾赛发布 FT120 后,还有几家企业连续多日为新品发布会吹风,用不了多久,我们将看到整个市场极其热闹的一面,从性能参数到打法布局的不同路线对比,而这也预示着城区自动驾驶或将随之大面积铺展开来。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