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忧患意识难抵产业宿命,日本汽车没落是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diankeji.com/91che/6229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忧患意识难抵产业宿命,日本汽车没落是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电科技袁创11-08 10:25 608

生于忧患的日本人终究没能打破汽车产业迭代的命运枷锁。

长久以来,日本经济始终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除了警醒世人的房地产泡沫危机外,大家对日本为何能在狭长国土上取得如今的经济成就也充满了好奇。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经济规模的上限。日本作为典型的岛国,能在狭长的国土上孕育出全球排名第三的GDP,显然是经济增长的奇迹。

回顾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由于国土自然禀赋先天不足,日本走向了加工贸易的发展道路。得益于积淀已久的技术优势,日本形成了包括半导体和汽车在内的多个支柱产业。

不过,日本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便是它极易被全球的能源价格涨跌影响。2011年,日本便曾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结束了它长达10年的全球贸易收支正增长。2012年至2014年,随着全球原油价格继续震荡上行,日本全球贸易收支的赤字也继续攀升。直至2015年,全球油价回调之后,贸易收支的赤字才得以收窄。

图片1.png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增长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缺陷,根源还是因为自身先天禀赋不足。不过,为了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日本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号召国内学界和商界共同探索研发新能源。在日本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下,日企的产业逻辑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从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到混动汽车和氢能汽车,新能源成了引领企业产品发展的方向。不过,从政策产生的效果看,新能源非但没有打破束缚其经济的枷锁,反而制约日本汽车企业日后的发展。

错失电动化转型契机

长期以来,丰田、本田以及日产作为“三驾马车”,不仅为日本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支撑,也给本国的新能源探索提供了助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车企在向新能源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实现部分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其中,混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引领者丰田便是典型代表。早在1997年,丰田便推出了HEV版本的普锐斯。尽管该产品发布之初仅限在日本本国出售,但得益于新颖的产品技术,普锐斯也得到了许多外国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丰田在推出HEV版普锐斯之前,已开始着手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2014年,随着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irai面世,丰田也完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落地的目标。不过,丰田所做的这些努力终究没能帮其抵挡电动汽车的崛起。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普及,日本车企在市场冲击下也显露出了疲态。今年上半年,丰田、本田以及日产等8家日企的全球销量下滑了11.4%。从“两田一产”披露的Q2业绩看,尽管三家企业已经宣布了电动化转型的愿景,并推出了相关产品,但他们Q2在利润端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丰田的营业利润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高达42%。

面对“两产一田”上半年交出的惨淡答卷,市场中也再度响起日企转型“赶了晚集”的声音。那么,最先开启拥抱新能源发展的日本车企,又是如何丢掉电动化转型先机的呢?

从“两产一田”的电动化尝试来看,他们的“遗憾”首先源于对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浅尝辄止。在日本车企眼中,混动技术的强弱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以日产为例,它曾于2010年推出首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聆风。虽然聆风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45万辆,但是出于产品技术和市场拓展的考虑,日产当时并没有因此增加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投入。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掌舵日产高管戈恩宁愿选择恢复低端品牌去抢占市场,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来进一步发展电动汽车。

其次,缺乏发展纯电动汽车的配套产业也是他们错失先机的重要原因。回顾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虽然各国都曾推出过各式各样的电动汽车,但是客观来讲,日本无疑是最先具备将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落地的国家。一方面,受益于日本开启的新能源探索,日企曾在电池技术方面有着绝对优势。早在1991年,日企便率先实现了锂电池的商用。2006年时,日企更是拿到了96%的锂电池材料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日本还拥有成熟的造车工艺,以及先进工业电子技术。直到现在,日本在激光雷达等部分技术方面仍拥有技术优势。如果日本车企当初押注的不是混动汽车,而是纯电动汽车,或许我们早就迎来了电动汽车时代。

选择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全心投入到混动技术研发的日本车企,也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产业先发优势。此后,随着中韩锂电池企业的崛起,日本具备的相关优势也烟消云散。与此同时,面对“软件定义汽车”概念的提出,日本车企电动化转型也遭遇到了产业之外的新问题。

最后,日本车企的“遗憾”还与本国的产业政策有着密切关系。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侵袭发生了泄漏。该事故不仅暴露了核能的安全隐患,也又一次揭露了日本能源存在的短板。2013年,安倍政府提出的《日本再复兴战略》,明确了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受此影响,日本车企也在相关政策引领下,绕开了其他各国纷纷加码的电动汽车,选择加注冷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虽然丰田在战略发布一年后,便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但该产品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截至去年1月份,Mirai的全球保有量仅有12467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为了鼓励国民购买氢能汽车,曾给出高达250万日元的购车补贴。一边是低迷的销量,一边是高额的补贴,丰田Mirai上市7年交出的成绩显然是不及格的。

相比之下,电动汽车的市场表现却越来越好。其中,201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Model S,仅去年一年的销量便达到了15.1万辆。对于丰田而言,Mirai的落地是水到渠成后的结果,它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研发。然而,在政府偏颇的产业政策影响下,丰田却因为研发性能更高的氢燃料汽车,再度错失了电动化转型的契机。

面临电动化转型困难

直至2021年,本田和丰田相继宣布停止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车企才开始重新思考国家战略、市场趋势以及自身发展间的关系。去年年底以来,随着日产、丰田和本田相继发布电动化转型战略,日本车企发展的重点也由为国分忧变为了企业存亡。

从“两田一产”公布的电动化转型愿景看,他们除了承诺要投入巨额资金外,还披露了一系列激进的产品计划。以丰田为例,公司便提出了2030年前推出30款电动汽车的产品目标。虽然丰田在混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30款电动汽车的产品规划依旧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承诺。

目前来看,电动化转型的大门并未向“两田一产”关死。不过,他们要想顺利完成转型还需解决好包括市场、供应链以及产品技术在内的多个难题。具体来看,日本车企的电动化转型首先要解决好市场规划问题。“两田一产”作为全球知名的车企产品销售遍布全球。当前,面对电动汽车在欧美与中国等重点市场发起的挑战,他们既需要结合市场潮流制定相应的产品规划,也需要应对各国政府减排政策收紧后给自身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以丰田为例,公司在不同市场也面临着不同问题。其中,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中国目前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随着国产造车新势力的不断崛起,电动化也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对于丰田而言,公司要想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迅速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目前来看,丰田推出的首款纯电动SUV——bZ4x不仅没有显示足够的竞争力,还因车轮螺栓存在问题发起了召回。因此,丰田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情况,制定恰当且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策略。

相比之下,丰田在欧洲市场面临着政策收紧带来的产品问题。长期以来,欧洲都是全球减排呼声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升级,欧洲各国推动电动化转型的错失也更加激进。不久前,德国政府便做出了明年起取消插电混动汽车购车补贴的决定。无独有偶的是,英国政府日前也透露,到2030年将禁止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预见,随着电动汽车的继续增长,欧洲各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也将成为影响其产品的重要因素。对于丰田来说,破除这种潜在风险的唯一办法便是推出适应政策或市场的新产品。

其次,日本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还需解决好产业集群与价值链配套的问题。同传统汽车制造业一样,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集群和价值链的支撑。日本横滨—名古屋一线虽然只有日本国土的三分之一,但它却日本汽车产业集群的所在地。那里汇聚了日本80%以上的汽车产业。对于日本而言,这片地区也是本国汽车产品能够叫板欧美,在全球立足的根本。

进入电动汽车时代后,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无疑首推中国的长三角。现如今,长三角不仅分布着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还遍布着“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厂房。基于上述分析,长三角地区无疑已经成为和日本横滨—名古屋地区一样的区域。对于日本车企而言,他们要想加速实现电动化转型,也要相应地调整本国的汽车产业分布,重塑产业集群的内生力量。

从价值链角度看,新旧汽车价值链的最大不同便在于动力电池。因此,寻求电动化转型的日本车企,也必须弥补企业在该环节的短板。从“两田一产”披露的转型规划看,各家企业就配套动力电池产业建设也已做了相关部署。短期来看,日本车企的动力电池仍会寻求外部供应。日后,随着电池配套产能的逐步完善,他们才会逐步转向内部供应。

图片2.png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方面,并没有押注锂离子电池,而是选择了固态电池。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差异,除了日本在固态电池方面有技术积淀的缘故外,还同他们希望借助固态电池完成产品超车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来看,固态电池虽然具有储能多和更安全的优势,但是它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一段距离。因此,“两田一产”在该领域要想有所突破,也仍需投入巨大精力。

最后,日本电动汽车转型需要重视电动汽车已进入到智能化下半场的事实。目前来看,电动汽车已经由电动化的上半场,进入了智能化的下半场。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及充电桩等技术的升级,此前困扰电动汽车普及的里程问题也不再是阻碍。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重心也已由汽车硬件,转移到了以自动驾驶为主的软件。

对于“两田一产”而言,他们喊出的全面拥抱电动化之后,除了要实现产品的电动化外,还要追求产品的智能化。如果日本车企无法弥补自身与对手在智能化差距,日本车企电动汽车也就如同自我砍掉了触角,丧失了和对手同场竞技的优势。

总结

回顾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能发现产业政策留下的烙印。对于日本车企而言,这些烙印产生的影响利弊参半。如果没有政府发起的探索新能源的号召,就不会有日本车企精研混动技术,以及后来属于日本车企的辉煌时代。如果没有政府将氢能确立为支柱性能源,日本车企也就不会研发氢能汽车,他们决定拥抱电动化的或许也会提前几年。

从最先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到最后选择全面拥抱电动化,日本这段曲折历程背后除了心酸之外,还充斥着宿命的悲凉。客观来讲,日本政府和企业所做的一些尝试,都是为了打破先天便存在的枷锁。整个过程中,他们所展现的坚韧与智慧也值得称赞。不过,兜兜转转之后,日本并没有逆天改命。归根结底看是因为日本意识到了自己战略的局限性。事实上,狭窄国土留日本产业转圜的空间并不多,押注氢能看似在寻找生路,但却也让日本自绝于他国。当市场的力量开始强制修正其发展战略的错误,接受现实并拥抱电动化也就成了日本最后的出路。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small7180755728b1c2001b033e30fb448fdb.p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