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小学生“迷惑”社交|孤独的行星应当如何被拥抱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7%9f%ad%e8%a7%86%e9%a2%91%e5%86%85%e5%ae%b9/87318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小学生“迷惑”社交|孤独的行星应当如何被拥抱

本文从小学生网络交往“处闺”现象入手,深度分析影响当代小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原因,在互联网中形成自成一派的社交模式,在短视频中表现出了新形式,这种奇特的“迷惑”网络行为模式,不禁让大家疑惑,从何而来?

17acG7ARSz2CsOhXMK0I.jpg

“迷惑”社交的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轨道,却并没有被其他星系拥抱。

K8N0705UGFG3ExadGiWT.jpeg

这一代的小学生,似乎在玩一些很新的东西。当成年人们还在体味当下“没有回应的友情”,部分小学生早已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建立起友情的法则:“处闺,真诚的来,永不绝交”,“不接受三人友谊,不接受睡美人”,“玩迷你世界的,喜欢XXX的优先”。

3u478VFPHjw5Ls0BlzHp.png

(“处闺”宣言 抖音@阿瑶)

当叙事类短视频还在内卷运镜和剪辑,小学生已经用史莱姆泥和迷你世界游戏界面为背景,讲述他们的超爆小故事。在那个只有背景音和故事字幕的世界里,校草、校霸、校花、闺蜜、丑小鸭和“我”轮番登场,人物的纠葛汇聚成一句,“全校的人都炸了”。

XCVi2fYT81BDz8G6vUCc.jpg

(超爆小故事整理 @Sissi @辞忧)

打破了对友情“手拉手 一起走”的纯真印象,摈弃了童话和冒险小说的唯一吸引力,10后们在玩梗和情感语录之外找到了新的冲浪姿势:处闺、炸裂文学、表情包文字、超爆小故事,这些稚嫩的声音,咯噔咯噔地坠落到互联网中,形成自成一派的社交模式,在当前短视频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让网友们直呼“迷惑”:“太潮了,太潮了,我的手机都湿了。”这种奇特的“迷惑”网络行为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需要互联网解谜呢?

一、“迷惑”行为简化至极的社交法则

无可否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加密社交,也都曾经让旁观者看得一头雾水。我们见证了90后的非主流加密通话、00后的空间互踩和玛丽苏文学、10后的处闺交往和炸锅小故事,每一代人都走过了“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的年月。

然而,这一代的小学生能在时代洪流中以“迷惑”的标签杀出重围,不仅因为他们承载了新一代的“加密”社交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他们形成了一套简化至极的社交模式,用小小的身躯背负起了与年龄不同的社交法则,营造了别样的喜感和尴尬感。

在小学生的网络世界,成为闺蜜只需要四步:首先发布一条短视频寻找闺蜜,其次在评论区和私信中找到同龄的女孩,双方就“粉丝量”“游戏水平”“拥有的某种服饰数量”“喜欢的网红和明星”等指标进行探讨,最后换上闺蜜头像,两个互联网中的灵魂便由此建立起了“动你=他S”的“坚固”友谊。

Z6TaJSWWR0EWNmIzRkTO.png

(图源自抖音小学生视频)

然而,简单便是好吗?在一条反响颇多的“处闺”视频中,一个女孩用一段衣着成熟的美女视频为背景,发布着自己对于朋友的要求,“一对一”“给花R”等标签昭示了对友谊中排他和利益互换的强调,受欢迎的女孩子们能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则显得相对被动。

在超爆小故事的情节中,当代人情感关系中“官宣”“占有欲”“绿茶”等情节也通过单一、幼稚的方式被拼接起来,所有人都被设定好了角色,按照过于戏剧化的方式,成就着故事主人公的“华丽登场”,形成颇有喜感的讲述。

Yeh4u61mt8ahG3TanZJD.png

(图源抖音小学生账号)

对此现象,教育学界也早早表达了隐忧。从“生理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超前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形成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过度社会化”。家庭、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使得归属于成人世界的社会价值观念过早在小学生世界形成,而在当下的环境,互联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电子环境中“过度社会化”的孩子们,以一种狂欢的姿态集合到一起,用简化的社交法则定义着友情和萌生的“爱情”;用幼稚的展现方式,承担着不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社会法则。个中反差成为“尴尬”和“迷惑”的重要来源,也应当成为社会反思的重要内容。

二、角色塑造被短视频裹挟的一代

相比于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零零后,当代小学生似乎比前辈们更了解互联网,更能玩转短视频。相对的,短视频平台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痕。

进一步窥探当代小学生的社交准则和超爆小故事,不难看到非主流文化和当代互联网短视频文化的变相投射。

一方面,上一代人在网络上留下的“迷惑”历史,间接成为了部分小学生的灵感来源:纷繁的花体字变成了表情符号,复古的eve(在互联网上做彼此的唯一)关系转变成了处闺情节,孩子们不过从“ぶ小鬼ㄨ”改为叫“一只感性的猫(已有闺)”。在对孩子们的迷惑行为一笑而过的同时,人们不忘加上一句,现在小学生玩的“都是上一代青年人玩剩下的”。

l525uxbffrFcB9iIGiDd.png

(网友对eve社交的回忆)

另一方面,短视频建立的新规则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选择。细细查看小孩子们留下的交友名片,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不少硬指标,它们都和短视频平台文化息息相关:拍摄小视频确立友情、粉丝数量过百、玩某一款游戏、归属于某个圈层……粉丝多、互动多的小学生,往往会成为新一代的“孩子王”。短视频给予了他们对于“流行”和“受欢迎”的新定义,将部分小学生的价值判断牢牢禁锢在了网络文化的框架之内。

adiLVQ9dvQgtu65I9Ytc.jpg

(抖音@摆谱儿)

然而,仅仅将小学生的网络参与看作“洪水猛兽”,并非问题的最优解。应当被看到的是,短视频平台带给当代小学生的远不止新形式的“迷惑”表达,更给予了他们重新定义自己的多种可能。

在网络的另一端,部分小学生塑造了“迷惑”和“幼稚”标签之外的小学生角色。他们抓住了短视频平台的红利,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迷惑”之余,更多“满级小学生”也被放到聚光灯的中央。跳脱出对“孩子”这一定义的限制,他们成为老师的老师,四年级的小学生为老师修理电脑;他们成为作者大大,被成年人竞相约稿;他们成为抖音红人,比大朋友们更有表演欲、更有镜头感。

KnoPJvsnnL6DC6iObqAJ.jpg

(满级小学生@爆笑萌君 @观淄博)

当新一代的小学生接触短视频成为无可避免的事实,探索更加健康的“小学生”角色塑造仍然任重道远。更多的“满级小学生”已被互联网接纳,然而,他们的同辈又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

三、网内网外孤独的行星被谁拥抱

面对当前多元价值体系洗礼、正确教育和引导缺位、儿童交友方式单一的现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小学生选择通过“迷惑”的行为融入互联网。

在这里,他们可以是“万人迷”,玩得好史莱姆、打理得好棉花娃娃就能收获众多互动和赞赏;在这里,他们可以建立一种独特的友谊,补全在现实的社交中缺少的底气;在这里,他们可以成为“主人公”,创造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

uMmlQIIkvRP4wBbahOO9.png

(抖音@雅璇同学)

他们创造自己的符号,建立自己的文化空间,记录着“学生”和“子女”两个身份之外的生活。他们通过这种行动,在无人接纳的网络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正如互联网中的一颗颗行星,践行着“迷惑”社交的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轨道,却并没有被其他星系拥抱。

长久以来,随着新一代小学生深度参与到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中,“小学生”一词在互联网语境之中有了不少负面的含义。在游戏世界,一句“你是小学生吧”往往带有较强的侮辱性,用于表达对于玩家操作和意识的批评;在短视频平台,“小学生”形象往往成为青年人的调侃目标,一句“目测年龄加起来没我鞋码大”,人为定义了视频创作者的心理年龄,昭示了对视频内容和质量的不满。

9uFsWubxNvGbFT7Bw5Ny.jpeg

(处闺视频留言区)

向往成年人世界的小学生、被大孩子嫌弃的小学生、为成年人所调侃的小学生并没有因此被排除在网络环境之外,相反,他们在互联网的某一片海域形成了一方“狂欢的广场”,而广场外的一部分成年人,却被心甘情愿地排除在外。

不少网友秉持着找乐子的心态,将小学生的社交迷惑行为重新演绎,辅以夸张的表情、杀马特的特效,引来阵阵围观和掌声。也有成年网友试图突破和小学生网民之间的界限,“跟小学生对暗号”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TtkdE1Cg3CeEn1y9nbwr.jpg

(跟小学生对暗号 @us)

成年人对小学生指指点点,小学生对大人不屑一顾,当双方交集,除了泾渭分明、划清界限,余下的可能只能是“暗号”对话吗?

此前,参与亚文化的青年人展现出的“群体化”特征,让一代青年人只得在群体内部确认自身价值,增强了对世界认知的偏见。这样的情况同样可能影响到过早涉足网络的小学生。对于被“迷惑”社交包裹的小学生们,面对成年人戏谑、围观和划清界限的行为,他们只得筑起一座高墙,看到更加狭隘的世界,扭曲对于互联网的认知。

所以,面对这面高墙,我们是站在墙外,还是努力打破它呢?是给下一首《孤勇者》打上“小学生神曲”的标签,还是真诚地鼓励动作整齐、精神饱满的跳手势舞的孩子们,是“狂欢的广场”之外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ZBL2yFELMfHWYStySvwJ.png

(小学生齐跳手势舞@河南省教育厅)

我们渴望成长,期待“狂欢的广场”内的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舞步,但我们更需要广场外的成年人摒弃成见,主动拆掉对立和嘲笑筑成的墙,让每一颗行星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折射光亮。

作者: 秃秃不秃

来源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