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蓝 V 的钱可以躺着挣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type.cyhsu.xyz/2022/11/twitter-verification-change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蓝 V 的钱可以躺着挣吗?

2022-11-04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on Nov. 4, 2022 as a member article for SSPAI. Learn more or subscribe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并没有消停,用「新官上任三把火」来形容他的工作量,相当于贬低他蒙头大睡了一个星期。

在众多引人眼球的举措中,尤其引发争议的是关于账号认证的调整。根据传出的内部消息,马斯克要求将目前月费 4.99 美元的订阅服务 Twitter Blue 涨价到 19.99 美元,并且作为获得推特认证标识(即著名的「蓝色对勾」)的前提条件。据称,参与该项目的员工被要求在 11 月 7 日之前上线这项功能,不然就要被炒。

这项举措之所以受到关注,除了听起来颇为夸张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它将会直接影响认证功能的定性。至少到目前为止,推特的认证在名义上还是一项促进「信任和安全」的功能,旨在说明「这就是那个人(或机构)的账号」,仅此而已。将这种公益职能拿来变现,不能不引人侧目。此外众所周知,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也早已开始渲染和挖掘认证身份的商业价值,并收取数百元起跳的「年审」费用。因此,这种遥相呼应的偷师行为,也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要理解这一变化的利弊,有必要回顾一番推特认证功能的历史。实际上,对于认证功能的范围和机制,推特自己也经历过多次摇摆:

  • 2009 年,推特第一次推出账户认证功能,但采用邀请制,不接受公众申请。在功能说明中,推特谨慎地表示徽章只能证明推特「已经与该帐户所代表的个人或实体保持联系,批准其使用该账户」,不能证明账号中的内容是亲自发出的;反过来说,没有验证的账户也不意味着就是虚假账户。

    推特认证徽章的最初形态

    推特认证徽章的最初形态

  • 2016 年,推特开放了认证徽章的申请,规定文体、政治、传媒、商业等「主要兴趣领域」的账户可以自主申请认证,并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流程和材料要求。但仅仅过了几个月,推特就因无力处理大量认证请求而关闭了申请通道,重新改回了邀请认证模式。

  • 2021 年,推特重启了认证申请通道,除列举认证领域外,进一步提出了「真实性」「关注度」和「活跃度」三方面的判定标准(这也是 FacebookYouTubeSnapchat 等其他国外平台广泛采用的标准)。

其实,围绕着认证功能的所有疑问和争议,归根结底都是在质询一个问题:认证究竟代表着什么?

尽管出于谨慎目的,几乎所有提供认证服务的平台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认证不代表认可」的免责声明;但无论从平台审核认证的机制、还是社区解读认证的方式看,这种说法事实上是很难成立的。

一方面,认证审核不可能是完全客观、机械的。平台根据审核规则授予认证标识,至少表明它根据自主判断,认为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足以证明其真实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必然需要动用自身的权威和信誉,为其作出的决定提供支撑。在审核标准中被广泛采用的「关注度」标准其实借用自维基百科,原本用来判断一个话题是否配得上获得单独词条。但在维基社区中,围绕这个标准的修订历史和讨论记录已经积累了上百万词,其主观性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包括推特在内的很多平台,还将不违反其自主制定的社区规则作为认证前提,并将取消认证作为违反规则的惩罚手段。实践中,它们也经常对于认证争议人物采取谨慎态度(例如,推特始终没有通过朱利安·阿桑奇的认证申请)。这些政策在法律上和商业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显然都超出了仅仅对账户身份「验真」的范畴,反映了平台对于账号背后主体的主观评价。

另一方面,无论平台如何否认对认证身份的引申解读,都难以避免用户将认证标识看作一种「身份象征」、一种值得追求的资源或奖励。越是具有主流甚至垄断地位的平台,其认证身份的外部效应也就越大。实际上,由于认证资格数量有限、授予权被平台方所垄断,由此形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市场为认证状态赋予一个「价格」;这种效应是不以平台方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实中,推特的认证蓝勾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成为了某种公信力的象征。2020 年 7 月的推特比特币骗局事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反映。当时,由于大量认证账号(是的,包括马老板)被黑客控制、发布加密货币诈骗信息,推特不得不临时禁止了全站认证账号的发推功能,引起了不少草根账号的嘲讽和「庆祝」。而至于微博等国内平台,更是在营销中不加掩饰地鼓吹认证身份的潜在商业价值。

马斯克账号被黑现场

马斯克账号被黑现场

因此,对认证身份收费的风险在于:平台本就从认证服务中间接获利(至少反映于强化了平台对于账号、内容和流量的控制权)、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现在将这种认证行为商品化、与其他商业性质更强的服务绑定在一起销售,只会进一步模糊认证身份的含义、破坏认证行为的中立性,进而加重平台对于认证结论相关争议的责任。

例如,在美国,根据著名的《通信规范法》第 230 条,平台通常不对用户发布的侵权内容承担责任,也不因善意的内容审查行为承担责任。即使对于 230 条不保护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只要在被侵权人投诉时及时响应,也可以凭借「避风港」原则获得保护。在国内,对于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的侵权,平台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通知—删除」方式获得免责。

但获得这些保护的前提,都是平台对于用户的侵权行为不知情也不应当知情,也没有为侵权提供便利和帮助。因此,如果平台将认证身份当做一种商品来销售,一旦出现冒名认证获得通过,或者认证账号发布不当内容等事故,平台就有更大的风险被认为同负责任,或至少要花更高的成本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没有什么能「两全其美」、稳妥赚钱的方法呢?一种可能的路径是:严格区分身份认证和增值服务,将身份标识的「验真」和「装扮」功能相互剥离。

一方面,对于验真目的,通过接入公开数据库(例如政府提供的身份、商标等数据库)、提高流程透明度、自动识别结合人工复核等方法,尽量提高身份认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推特从 2020 年 8 月起,除了普通认证标识外,还推行一种特殊标记,专门针对政府机构(以旗帜图标表示)、国家附属媒体(以讲台图标表示)以及相关的个人账号。这种标记在添加流程上更加审慎,作用也不在于制造名气或流量,而是在于明确提示账号性质、按需调节算法推荐,从而促进公众知情和公共利益。尽管该标识推行以来的执行过程不无争议,但仍然有经优化和推广,作为验真专用标识的潜力。

推特对于政府机构的新版标记

推特对于政府机构的新版标记

另一方面,对于身份标识的装扮功能,则无妨像早年的 QQ 装饰、近年的游戏内装扮那样,充分商业化、市场化,并和营销互动等增值功能一并销售。

这当然只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如上所述,身份认证的一个内在矛盾,就在于其权威价值和商业价值是难以分割的;对判断权的垄断是认证标识的价值来源。如果将平台的权威性(甚至武断性)完全剥离,「蓝 V」「橙 V」很可能也就卖不动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还需要通过反复实验甚至争议纠纷来试探和达成共识。

但至少目前,中外平台似乎都准备先向钱看再说。就在推特计划对验证收费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微博 CEO 转发了一条相关话题微博,特别引用了其中关于付费认证的表述,并附上了「思考」和「斜窥」的表情。

目前,这条微博下方热度最高的评论是,「你学点好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