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头头是道姚臻:消费品牌用「方轮」前进|了不起的长三角投资人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8709059576729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头头是道姚臻:消费品牌用「方轮」前进|了不起的长三角投资人

左键·2022-11-06 06:46
想要跑得快,就得建立多边核心能力。

你还看消费吗?

如果这个问题是在2021年年初,或是2016年消费刚开始牵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时候提出,多数人的回答将是肯定的。不过经历了2021年下半年“新消费”投资的高位掉悬后,原本确定的答案,在2022年,出现了诸多变数。 

是消费不行了吗?

据36氪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新消费投融资事件不降反增,从2021年333起融资时间增加到了469起,融资金额320亿人民币,融资总金额同比下降18%。 

消费并没有被资本抛弃,它正在加速回归。 2022年,被“地狱模式”优胜劣汰剩下的优质项目,回归理性估值;真正愿意长期看好消费的投资人积极寻觅,将价低质优的项目收入囊中。 

近日,36氪特别推出长三角投资热点与趋势系列专题——「了不起的长(zhang)三角投资人」,本期对话头头是道管理合伙人姚臻,从市场格局、行业现状、投资逻辑、创业切点切入,走进消费的真实现状。 

本文核心观点:

●消费企业用“方轮”前进,一个链条代表一种能力。企业拥有的能力越多、形成核心竞争力后,具备的“链条”就越多、“方轮”就越“圆”,跑得也就越快。 

●叛逆本质上是一种迭代行为,在时代洪流中不变的、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在更新后也会迎来更长的生命周期。这是新手或是老手在生存过程中,需要持续钻研的课题。 

●无论什么赛道的项目,必须预先了解其生态位、c端价值、市场天花板及迭代趋势才能进行布局。 

●创业的门槛不断提高,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增长,创业者要想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动手。当然,如果只是想要在消费赛道获得收入和生活空间,这也未尝不可。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投资重“早”也重“晚”

Q:过去5年,新消费是绝对的市场热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品牌将自己列入“新消费”的行列之中,但也有人认为“新消费”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伪概念”。您觉得“新消费”和“消费”的差异点在哪?

A:先说结论,我个人是十分认同“新消费”这个概念的。从根上讲,新消费与传统消费并没有特别大的本质区别,但为什么大家还是很热衷于称之为“新”呢? 

这是因为底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互联网对生活的全面渗透;另一方面,食品、科技、工业甚至消费者需求,近年来都处于剧烈变化的状态。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起伏而迭代,带来了诸多创新契机,而这也被大家界定为“新消费”。 

要知道,消费是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赛道,迭代和变化持续性发生。它不是在某一节点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处于一种新旧交融的状态里,有其新的底层逻辑和新方向。以经过时代历练的创业者们为例,他们凭借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迭代(创新)能力,成为行业中较为稳定或者说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也是一种“新”的过程。 

Q:去年下半年开始,市面上就流传着新消费“不行了”的说法。但据36氪观测,其实今年上半年新消费领域的融资事件不降反增(去年全年新消费融资时间280多起,今年上半年400多起),主要集中在早期与后期,不过整体金额有所下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A:这其实反映了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大家对于消费领域的投资还没到特别绝望的状态。 

虽然可能因为疫情、线上流量波动等变化,不少品牌在迭代过程中遇到单一能力如何突破等问题。当这些形成瓶颈后,外界就会感受到,品牌从过去的直线式快速增长,变成现在的速度放缓甚至逆向发展。“赛道遇冷?企业不再有新机会了?”等质疑声纷至沓来。 

实际上,一个产业和VC投资中的共识是:消费是一个长周期、抗风险的赛道。只是投资方对于项目估值、企业成长周期等决策方面进行了更为理性的调整,希望看到品牌比上一轮有迭代性的或是明确的差异化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早期项目是比较容易判定,也较容易做出决策的。 

另一方面,针对阶段性增长项目,大家也有了新的判定。从我个人体感上讲,从去年到今年,我投资的很大一部分项目是在C轮,甚至Pre-IPO轮。这类企业大多在初级阶段已耕耘出较好的基础,需要资本辅助的是资源整合、组织迭代、战略调整等方面,因此融资机会更多。 

Q:从大周期来看,您觉得现在消费进入到哪个阶段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整个消费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首先,目前已经上市的老牌消费品公司早期和资本的关系并不密切,基本都靠自身力量生存发展。如何发挥资本的作用,例如帮助企业进行组织内部的迭代、培养上市所需的治理能力等,这其实才刚开始。今年,头头是道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投资后的行业尽调等赋能工作。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消费企业正在上市或者计划上市,将逐步补齐消费的多元生态,整个市场也是处于早期阶段。 

Q:消费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门槛不高”的领域,做品牌只要把营销和渠道做明白了就可以,剩下的产品生产制造可以依靠国内强大的OEM、ODM。您觉得这个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消费品牌想要建立护城河,应该怎么做?

A: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在投资决策时也会根据这个问题选择标的。拆开来看,它包含了几个根本性问题。 

第一,关于“门槛不高”的误解,消费品企业的绝对化差异和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在消费品行业里,一个细分赛道往往能够容纳多家类别迥异的巨头存在,这给具备一定初始能力的创业者造成一种“门槛不高”的错觉,似乎从哪个切口入场都可以。但真正入行后就会发现,进阶门槛是越来越高。 

我常对创业者谈及的一个比喻是:大家往往希望企业在运转时轮子是圆的——解决了动力问题后,前进的加速度应当越来越快;然而消费企业的轮子是方的,每边链条所代表的能力都是一个变量,企业完善多边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以后才能形成闭环,像一个完整的轮子那样向前行进。无论是供应链、运营、营销还是用户教育等能力,具有单一能力的公司仅具备某个阶段的优势,不进行自我迭代升级的话就难以到达下一阶段。 

第二,代工行业如此强大,企业的供应链是不是都可以交给OEM、ODM解决?

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消费行业里品类非常多,虽然许多品类在工厂端或是供应链端的集中度极高,但是“社会化供给”不等同于“完全”交给社会去供给。 

这里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供应链已较为成熟,但社会化供给如何形成差异?当下许多消费品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在于同质化严重,品牌方哪怕在营销端或者卖点端进行差异化传播,消费者的价值体感差距也微乎其微,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关于消费品牌如何建立护城河。我的答案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没有明显短板的情况下把自身优势做到极致。

Q:也就是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A:对,每个企业都应当有自身的核心价值和能力,不必参考某套所谓的“标准”行事,消费品创业是一个少有“标准”可言的领域。

消费的本质是“当下”

Q:说一下大家更关心的“明星”项目吧。您今年年初的时候说过,大消费投资的机会主要有四个方向:品牌升级、渠道升级、产业升级、社会化服务升级。当下最容易跑出“明星项目”的方向是哪一个?

A: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过去互联网创业时期,大家对明星项目是有共识的,但是消费赛道里有很多的“隐形冠军”,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水下项目,能力强的企业不一定就能“被看见”。 

同时,投资机构的偏好与策略也越呈“分化状态”:有偏爱供应链企业的,有欣赏那些品牌和用户能力上出众的企业,也有喜欢上下游资源链接强、在价值链里处于核心交易环节的平台型企业。在这四个环节中,都有机会诞生高价值的企业,没有哪个方向更容易这一说。这也是我前面为什么称消费品创业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与其说“明星项目”,我认为投资“有价值的公司”更为确切。有些企业做的很不错,但是资本价值偏弱,它更像是一门生意;有些企业的架构体系像是一家未来企业,扎根土里的生存能力很弱。 

消费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还是在于和当下的消费群体、零售方向、消费者的偏好迭代相match。倘若和消费者需求的结合度不高,无法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就难有突破性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Q:也就是说,“有价值”的企业往往是关注当下、与当下紧密结合的企业。

A:如果你太提前,则无法与消费者需求结合;如果你已经“out”就很难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寻求突破性发展。 

我前面也提到,消费领域里一个细分行业就能容纳许多不同企业的存在,因为市场容量大且市场分散,加之我国人口差异大,无论从哪个口子切入,只要找准核心价值都能赢得一方生存天地。总的来说,我认为在每个发展阶段、每个垂直领域里都有诞生“有价值企业”的机会。 

Q:顺着刚才的话题,我们深挖一下品牌升级这块,您曾提到“叛逆市场”这个概念,认为在相隔几年或者不同文化认同的人之间存在着叛逆精神。叛逆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一块市场?

A:消费虽然属于物质需求的范畴,但也包含了精神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增长,二者的结合更为紧密。而品牌恰恰需要在满足功能诉求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精神上的归属感。 

既然涉及精神,就与人的成长变化息息相关,叛逆是人成长过程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父母辈的流行物,有强烈的叛逆情绪,但是长大后往往会重新审视这一过程中哪些是真实的叛逆、哪些是情绪性逆反。 

所谓叛逆,本质上是一种迭代行为,就好比眼下“复古风”的卷土重来,年轻人们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下一阶段,随着“国潮自信”的兴起和年轻群体的审美提升,Z世代在叛逆的同时也会思考一些在时代洪流中不变的、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这些“旧事物”在更新后也会迎来更长的生命周期。 

在谈及叛逆这一概念时,首先需要理解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其中涉及的颠覆性变化。抛开已经消亡、无法倒流的部分,有些变化其实是新旧事物融合发展的产物。品牌始终需要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在“叛逆”中寻找不变的事物,抓住变化的本质,否则将无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立足。 

因此,消费品牌在创业过程中应多加思考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满足眼下周期的群体需求后,把优势延续到下一周期。想要延长生存周期,就要以叛逆为起点、以传承为核心。如果没有叛逆的存在,市场就会过分稳定,创业企业就难以突破口入场。在时代剧变中如何保持核心优势就是企业需要持续钻研的辩证性课题。 

Q: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叛逆”给了创业企业嵌入市场的机会,后期想要逐渐成长的话,必须融入社会,切入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痛点,才能成长为一个长青企业?

A:没错。长青企业并不固步自封,我们可以看到诸多产业中的“常青树”,其求生欲不亚于创业企业。无论新手还是老手,每家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必然面临“变”与“不变”,无法自我迭代更新就会落伍。 

Q:今年以来,盒马关停了除上海外的所有盒马邻里业务,每日优鲜处于“濒死”状态,这是否意味着线下零售业务越来越“难”?曾经专注线上的品牌,还有必要线下布局吗?

A:我认为线上企业必须具备线下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倘若无法解决对单点资源的依赖性,就会变成环境的附属品。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台、流量、运营体系也在不断迭代。比起随着环境被动变化、生死难料,想要独立存在的零售品牌应当主动求变,把单一优势升级为综合优势。 

独立品牌,尤其需要具备多条腿走路的能力,线上线下的综合布局是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过去人们习惯线下购物,电商崛起后,消费场景部分转移至线上;当线上购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出现线下消费的复归——人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线上。 

企业需要思考的是怎么做、投入多大的成本去做。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凭借对单点的依赖一劳永逸,应当在出现瓶颈前就让自己具备抗风险能力。以前不做线上的企业必须要布局线上业务,否则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少了一条胳膊;反之亦然,线上起家的选手,一定要考虑线下还有哪些机会帮自己撑住另外一条腿。 

当然,线上和线下的布局动作不是割裂的。企业需要依据自身能力进行优先排序,在不具备线下布局能力的时候,不能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线下更有前景就一头扎进不擅长的领域,否则就会落得“两头空”的下场。 

v2_2aa26299c66d47f1a74c09c0f5732afd_img_000

图/unsplash

Q:对于线上业务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品牌来说,您觉得现在是布局线下业务板块的好时机吗?

A:我认为是好时机。 

一方面,线下“新零售”发展,给消费品牌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盒马生鲜,其选品逻辑就和传统商超完全不同。新品牌只要找准消费者的新需求,就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零售方式。这是一块发展早期、空间巨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零售业态的快速迭代和发展,本身也是市场机会。国内相关零售产业的经验并不深厚,许多品牌还在学习和对标海外成熟零售品牌的经验。这过程中的机会点还有很多。 

Q:不过作为消费者,我自身的感受是,没有像之前那么热衷于买买买了,不知道是不是年龄渐长的缘故。

A: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其实也有感受到,近年来,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是在下降的。比如线上营销,大部分企业偏好用高密度的传播去占领用户心智。但这么密集的传播,反而容易使用户疲劳、对品牌产生抗拒心理。 

在我看来,消费创业本身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需要有节奏、有步骤、有方法,而不是单纯的高密输出。现在大家觉得“卷”,往往是因为一开始对“机关连射”抱有太高的期待。 

消费是长坡雪厚的赛道,企业前进的轮子也是“方”的。它的迭代是缓慢的,5年、10年不至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能力也是慢慢增长的,像一棵树一样,需要扎根土壤。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点耐心。

生态位、c端价值,市场天花板及迭代趋势

Q:您今年出手几个项目都分别在哪些赛道?

A:和往年相比,今年更倾向于后端项目。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大、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的缘故,所以更偏好已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的C轮项目,或是Pre-IPO轮次的项目。 

今年的投资项目里,除了像美通集团这类兼具强大供应链能力的香薰头部企业,也有部分出海项目。选择出海企业时我会综合考虑海外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能力。经过前几年的“大风大浪”,能够存活下来的都能力不俗。 

Q:您选择投资这家公司的理由一般是什么?

A:就我个人而言,主要选择两种类型的企业:一是细分赛道里面的绝对头部,无论是供应链能力还是品牌能力;二是具备规模优势,消费行业的规模很重要,如果一家消费企业的规模做不大,即使稳定、利润可观,溢价空间也相对较小。 

如今,消费行业留给资本的认知差或者是消费差其实没那么大了。消费是一个发展周期和时间都很长的赛道,它的增长几乎是线性的,不太会出现跳跃式的增长。于投资人而言,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没有“悬念”、可以算得明白的。 

基于此,我一般会从稳定性、增长性、资本价值三个角度去考虑,它们的之间关系是否达到平衡。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尽可能选择确定性强的项目。所以,我们今年出手的项目或许没有那么“Sexy”——能够撬动10倍或者100倍的估值,有个3倍左右就觉得不错了。 

Q:前面提到的绝对头部和规模优势,其实并不适用于早期企业。

A:没错,针对早期的天使轮项目,是有另一套方法论的。我们会找单一学科能力超强的公司,这在消费大赛道中比较难找,所以我们也会比较偏好技术端,或者说是在产业链更前端的原料公司。他们具有原料开发的核心技术,未来将成为该赛道里的稀缺资源。 

Q: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消费领域大家普遍觉得非常“卷”,加上您今年也投了挺多出海项目。在您看来,眼下品牌出海是不是反而成了比较好的选择?

A:虽然大部分中国离品牌出海还有一定距离,但是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下,供应链出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内外双循环”。 

今年的外贸数据还不错,很多出海企业已经把团队建到了海外,履约能力、营销能力、电商的运营都趋于完善。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正在重走我国电商行业发展初期的路径,打价格战、依靠性价比取胜。本土电商企业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巨大的出海优势——数字化能力过关,人才储备方面有大量的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且有着强大的基础供应链。 

尽管疫情导致国际物流、关税等存在不可预料的波动,人们对出海不抱太高期望,但企业的蓬勃成长是难以抑制的。我们认为,目光既要锁定国内市场,也要放眼全球,抓住投资机会,所以也投了不少出海项目。 

Q:从头头是道的投资版图来看,不仅有消费品牌,也有对渠道、供应链、产业的相关投资。建立这样的产业投资体系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的?最初发力点是?

A:头头是道最初的切入点是文化类投资。2015年-2018年间,头头是道投了很多文化类的明星项目,在文化和资本结合的路径探索上做了很多努力。 

这一过程中,我们组建了一支很懂消费者、很懂年轻人的团队,仅团队成员的年龄就从70后跨度到95后。这样的团队配置既具备拓新能力,又具备理性判断能力及产业认知深度,因此在决策时能够把精神需求和实体经济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更懂c端”成为了我们的核心优势。 

早期投资孵化阶段,无论是文化、社群,还是内容电商、社交,我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方面进行布局,根据企业欠缺的方面进行针对性赋能。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搭建,头头是道的版图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面面俱到”。 

究其根本,是底层投资脉络的清晰呈现:无论什么赛道的项目,必须预先了解其生态位、c端价值、市场天花板及迭代趋势才能进行布局。 

资本在投资时往往需要面临期望值大于项目真实价值的情况,我们需要通过这种价值判断的方式重新建构更为切合实际的期待,让期望值和项目的成长速度相匹配,才能精准赋能。 

Q:头头是道是一家根植于杭州的投资机构,您如何看待长三角地区的消费企业?它们有什么特性?您在投资时会偏好这个地区的企业吗?

A:长三角民营经济发达,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且政府和头部企业正逐渐从管理模式转变为赋能模式,我相信这方面36氪也有明显的感受。 

以杭州为例,这座城市在地理区位上接近被称为“新零售试验场”的上海,毗邻具有制造业深厚基础的江苏,创业者、品牌和零售都有不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还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电商直播等领域的人才绝大多数聚集在此——这也是长三角地区消费企业的普遍特性,几乎无短板且核心优势明显。 

至于是否偏爱长三角的企业,我认为近两年反而没有“偏爱”一说。 

疫情后交通不如过去便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方的团队流动性。头头是道在北京、深圳、成都都设立了办公处,团队成员也已经渗透到这些地区深入调研。今天的生意不再是“坐商”的生意,而是“行商”的生意。资本必须去到离消费者和产业更近的地方。因此我们反而没那么在意创业项目的地域性,“人”的价值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尽管没有偏好的地域,但是对于创业者的风格是有偏好的。头头是道是一家风格相对谨慎的投资机构,当然更偏好谨慎型的创业者。当然,既然选择了长三角作为大本营,头头是道对于这片土地的营商环境必然是怀着极大偏爱的。

想要创业,还是做生意?

Q:您通常会考量创业者哪些方面的能力?

A:对于消费行业的创业者我会更看重综合能力。 

原先投资文化企业的时候比较看重天 赋,也就是单一能力,文化行业是门槛极高的领域,几乎靠天赋吃饭,无法靠苦干弥补差距;但是消费行业则不同,短板明显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不同环节的能力可以有强弱,但是不能有突出的短板,否则无法将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小而美的企业在消费行业里资本价值是很弱的。 

综合能力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业者是个“老炮儿”,非常了解这个行业;另一种是组织能力突出,无论自身水平如何,都能招到靠谱的人才组建团队,搞定品牌方、供应链工厂,对于边界以外的人和事也具备掌控能力。 

消费企业的文化是多元、包容的,不是封闭的。科技、医疗这类领域拥有能够捅破行业天花板的单一能力就能杀出血路,但消费行业不同,创业者一定要能秉持开放心态,容纳更多元的人才一起做事才能成功。 

Q:您的投资生涯中,决策落地最快的项目是哪个?

A:投资是一个长周期行为,我能够分享心得的快决策项目距今有些久远了:2016年投资的乐刻运动,2018年投资的钟薛高。 

这两个项目现在名气不小,但彼时都是体量很小的A轮项目:乐刻当时只有20家门店,今天已有1000多家;钟薛高,当年也只有一两百万的销售额。 

两者令我快速做出决策的原因在于,一是看到了创始人身上与众不同的初心和专注力;二是团队对于如何在行业中可持续生存的考量具有远见。比如乐刻的老韩当时提出的单店模型——乐刻的门店们如何系统性地赚钱。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盈利单元,也是最底层的要求。 

钟薛高的投资决策也落地非常快,当时大家还在激烈讨论雪糕天花板有多高的时候,我认为林盛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懂品牌的人,他能做好这件事。 

所以我们的投资核心是“人”,创始人身上必须具备某种能够带领企业杀出重围的关键能力,且这种能力能够带来的上限高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只要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就应当快速做出决策。 

当然,这两个都属于早期项目,有快速决策的空间;如果是中后期的项目,决策就快不了了。其中涉及大量的财务尽调、法务控制等等,更为复杂。 

Q:在您看来,现在有哪些比较稳定、可以长期关注的品类?哪些新品类可能成为下一个“爆点”?

A:我觉得最稳定的还是食品领域。从投资角度而言,食品是一个万亿级别以上的大市场。作为最基础的“刚需”品类,它包含了酒类、健康食品,甚至是营养品、卤味、调味料、预制菜等细分赛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分化、迭代机会也不计其数。 

至于看好的新品类,我认为咖啡赛道表现出众。在疫情后的零售报告里,咖啡始终是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消费者需求、复购率的增长都十分稳定。此外食品行业的新品类里还可以关注具有颠覆性的,或是从0起步的品类,例如植物提取、营养品、健康食品都属于这一范畴。 

值得长期关注的,有技术进步催生的新兴赛道,例如新能源汽车、AI机器人等。这些赛道的诞生是具有颠覆时代的意义,势必成为新的主流。眼下它们正处于快速迭代的发展初期,尚未进入缓慢迭代的平台期,资本和创业者想要入局,必须在眼下快速把握其中的转换节点和机遇。 

Q:就消费赛道而言,您认为现在是创业的好时机吗?

A:我觉得当下对所有赛道的创业者而言都不是好时机。无论是资本还是场内的其他力量,抑或是成功标准的衡量,对创业者的要求都在提高,入门槛变得更高了,消费赛道更是。 

大家一直误以为这个领域的入门槛低,事实上,不少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进入赛道后也难以成功,时常被“打脸”。 

当我们观察消费市场参与者的整体结构时,会发现行业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思维:一种是非常纯粹的生意型思维,谋求短期内实现维持生计并以此积累财富,抵御未来的风险;另一种则是有着更高目标的事业型思维,有着清晰的创业理念与中长期的规划战略,追求高效的团队合作,向着组织化成功与建立行业影响力的目标不懈努力。这两种思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无论初心如何,消费赛道的长周期性与水桶效应都使得消费创业需要有着充足的自我认知与对宏观趋势的把握。 

所以,我反而觉得创业的门槛是在提高的,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增长的,创业者要想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动手,不要轻易地立flag,谨慎入门、谨慎做项目。当然,如果只是把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未尝不可——通过创业获得经济收入和生存空间,都可以。消费赛道里有很多可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有大量生意人在这个行业里活得不错。 

Q:有什么话想对正在创业的人说吗?

A:客观理性地看待光明的未来,且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能力。 

创业这个赛道永远都是资源稀缺的,选择创业就必然会持续处于不安逸的状态里;既然环境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在不舒适的环境中找到让自己愿意咬牙坚持的目标和锚点,获得长效驱动的力量,否则将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甚至影响生活状态。 

创业这件事很难,抬头就能仰望的远大理想要有,脚踏实地也要有。

文| 左键、蚩梦 

编辑|左键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本文由「左键」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本文图片来自:Unsplash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