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预售和现付的博弈:付定金和尾款为什么不能在同一天?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7%94%a8%e6%88%b7%e8%a1%8c%e4%b8%ba/87065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预售和现付的博弈:付定金和尾款为什么不能在同一天?

每年双十一的时候,总有一群人,在付定金的时候毫无犹豫,付尾款的时候唉声叹气。为什么付定金和付尾款不能在同一天呢?这从商家、平台、用户的角度来说,是怎么考虑的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一年一次的双11又开始了。

就算还有618、双12、年货节……但大众对双11的期待,还是格外高一分,把它当成了促销节日的全年之最。

虽然在大家相互攀谈,互道一声“双11买什么呀?”、“加购了没?”的时候,人们会脱口而出:“穷”、“没钱”、“什么都没看,什么都不准备买”。

但在双11真正拉开帷幕之后,人们该看直播的看直播,该算金额的算金额,该下单的下单,该玩小游戏的玩小游戏,一副“口嫌体正直”的样子,丝毫没有之前完全无视双11的潇洒。

毕竟,人们口头上不参与双11的理由,都是穷、没钱。稍稍一琢磨,没钱不更得在双11买点便宜东西吗?若是平日里不看价格、不看折扣,有了需求就买,那非得是家里有矿才有的一身壕气。

到头来,还是在双11捡便宜。

既然是捡便宜,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哪天的东西最便宜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买东西的人愁,卖东西的人也愁啊。

一、矛盾的螺旋

多少年前开始,双11早就成为了一个阶段性的购物活动,不是单单只有11月11日这一天。

从10月20日,就有平台陆续开启了双11活动,一直到11月11日过去,13、14日,才陆陆续续活动完结。

横跨20多天,覆盖4个周末,可谓是一个漫长的促销节日。

1. 被拉长的周期,有好有坏

漫长自然有漫长的好处:

降低物流运输、电商工作、生产供应的压力,避免单日消费费用导致的客户接待不过来、卖多了货不够、新货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却发不了货、发了货无法抵达、到了派货地无人派货等问题,提高用户消费的整体体验。

提升产品的粘性,通过接连不断的一波波促销活动、每天都有的场场直播、贯穿始末的挣钱游戏,让更多用户习惯于使用产品、保持活跃。

1umNewZJAoTrqQ8Eozef.jpg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在更长时间、更高频率的接触当中,产生更多的成交机会:用户原本没打算买的东西,看到了价格不错,决定购买;用户压根就没想到的商品,在观看主播讲解的过程中觉得能用到,临时起意下单;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东西,刷的多了也就顺手买一件。

这些计划之外的消费,加起来总额也不可小觑。

不过,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

周期太长,也就意味着缺少了紧迫感。没有了“今天看到就必须今天买,现在不买一会就没有了”的下单压力。用户有了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人生,“这东西到底有用没?”、“是不是一定要买?”、“是不是一定要现在买?”、“现在不买是不是就没有优惠了?”等问题,减少了消费的冲动性。

周期一长,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比价。漫长的20多天,能让人们把想买的东西,从大平台到小平台,从官方旗舰店到微信代购过上一边筛,从中找到自己渴望的最低价。即使一些花钱相对随性的人,没有抱着刻意比价的心思,但在更久的时间中,有更多浏览其他平台、其他店铺,并看到更低价格同款的机会。愈发充足的比价空间,就意味着价格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利润空间也会被压缩的更厉害。

尤其是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什么时候给出最低价,也让不少平台、商家,在选择的时候颇为艰难。

2. 底价早开启,商家的愁与乐

按照一些平台理论上的规则,双11期间,要在预售阶段给与最优惠的价格。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消费决策时,如果提前知道了这个信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本就奔着便宜而投入双11抢购热潮的人们,当然会选择支付订金,参加预售,拿到最好的价格。

在这个过程中,且不提预售对供应链的诸多好处,单从消费行为本身来看,提前放出底价、收取订金,能为平台和商家锁定用户。

毕竟,消费者手中的钱是有限的,消费选择也是有限的。

如果在双11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你对比了A、B、C几个平台的某牌爽肤水预售价格,发现A的最便宜,做出了消费决策,支付了订金,那你再关注并看到B、C平台后续价格的概率要小的多。

即使B、C平台在双11当天,甚至比A平台预售的价格还要便宜,已经做了消费决策的人们,也未必能够了解到。

而且,还有大量的凑单满减、平台会员券,通过其他商品的参与,来混淆用户对价格的认知。即使有些用户看到了B、C平台更优惠的价格,也必为会认定比A便宜,并改变自己的消费决策。

nMgeCDYSI3tL7wyowDzY.jpg

所以,最初就放出底价,并通过订金锁定更多用户的平台、商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胜局。

虽然付了订金也可以退,但在锁定的总金额中,仍旧是个小数目。相比没有做出决定、没有付订金的人,已经支付了订金的人,下单完成交易的可能性还是高出很多的。

然而,放出底价、锁定用户,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策略。

首先,过早放价会让价格PK直接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人们用充裕的时间去比价、选择。

如果不能在价格占据优势,或者拥有官方旗舰店这样绝对的正品权威性,那么放出一个不上不下的预售价格,可能从一开始就满盘皆输,被人直接pass。

所以能参与到预售大战的平台、店铺,本就有不小的局限性。并非谁想预售都能售的起、售的好。

其次,预售阶段过后,可能会出现后继无力的问题。

如果用户看到了预售的价格,却没有参加预售。在预售阶段过后,若再也无法拿到最优价格,有可能直接放弃购买。

人们不愿意享受二等待遇,明知有最低的价格,却花了更贵的价钱。

就算用户没有确切看到某商品的预售价格,那也没有什么价格的隐秘性屏障。

一来,有太多外部平台可以记载,无论是专门的比价平台,还是推广的软文、视频,都可以找到产品的最优价格。

xHP2D2XNEfG63Pgg8xiA.png

二来,在经过了几年预售的培养,人们早已知晓,预售有可能拿到最低的价格。当人们错过预售,觉得自己无法享受最低优惠后,可能会去其他没有预售策略的平台购买,可能会直接放弃购买等待以后的优惠。

反正双11过完,没多久就是双12。双12过完,马上就是年货节。

甚至有的时候,商家基于囤货回款压力,双12的价格还要比双11便宜。虽然这只是少数商家的决策,但也不免让人会产生遐想:我关注的商品,会不会双12更便宜呢?

抱着这种可能性,在明知自己已经无法拿到双11最好的价格时,选择等等再说,也就不是什么难以做出的决定。

3. 底价晚到来,商家的喜与优

若把策略翻转过来,双11当天最优惠,预售并非最低价,那也未必是正确的决定。

虽然意图上能解决后继销售无力、紧迫感缺失等问题,但在预售本就不是最低价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就没有参与预售的理由。何必为了一个非最优的价格,去拉长自己的消费周期、占用自己的流动资金、耗费自己的耐心?

而且当其他平台、其他商家已经早早把用户锁定,最后一天还有耐心、还满怀兴趣去等待你价格的用户能剩下多少?

所以,预售早开,底价早放,已经成了各个平台的共识。甚至为了提前用户,各个平台把预售时间越推越早。

今天10月20日开启预售,明年预售会不会10月15日开始?为了抢头茬流量,这么做也不能说是个离谱的决定。

既然提前放价才能占据更多优势,那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果挽救预售最低价所带来的后续问题。

二、预售的后手

1. 二波预售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若一个销售活动的周期太长,难免会降低活动的刺激性,变得平淡。

在双11整体活动,被拉长到20余天的情况下,之所以搞出两波预售,就是为了缓解后续销售无力、用户缺乏紧迫的问题。

1)挽回余地

错过了第一波预售的人,还可以在第二波预售拿到底价。

对于那些因为观望价格、钱不趁手、忙碌无暇等原因,错过第一波预售活动的人来说,还能于第二波预售当中,再有机会拿到底价。也就不会彻底放弃购买,做出转投其他商家平台、等待下次活动等选择。

而相比最后一天放出底价、其他时间放出底价,第二波预售对第一波预售的损害又是相对较小的。

一方面,从一波变成两波,虽然机会变多,但终究保证了预售活动的有限性。第二波预售的购买者也是参与了预售,也是在做出相同特定行为后得到的优惠,平衡了第一波预售参与者的不满。

另一方面,同样的消费行为给与同样的价格,理论上机会也只有两次,也不会让早就盯上第一波预售的人,放下等待第二波。因为等也还是那个价。

2)阶段紧迫

原本长达20多天的活动,被两波预售拆解开来,变成了第一波预售、第一波尾款、第二波预售、第二波尾款、双11当天、过后返场等阶段。

qKSV6d1adY7LsZzB34EV.jpg

给原本漫长的时间,添加了阶段性的紧迫感,压缩了人们做出每个决策的衡量时间,以及人们对时间宽松度的感受。利于人们更快做出下单决策。

同时,这样做也可以改善漫长预售带来的很多其他问题,比如“还要等多久才发货”、“又觉得不需要了,直接退款”等因素。

2. 价值混淆

无论预售做的如何成功,吸引了多少购买,在双11当天,以及双11过后返场那几天,在不少人还有购买预算、购买欲望的时候,商家、平台也还是希望继续榨取出人们的可支配财产。

这个时段,若是不能给出等于甚至高于预售的价格,那该如何让这些用户产生购买冲动?

可以通过难以精确计算价值的方式,混淆用户对价格的感受。

VfrIIENwaTnAhnuns0yC.png

比如,核心产品+大量赠品。

在不同销售阶段,给出的赠品品类、剂量不同,用户很难精确判断到底哪个价格更低。

而且每个用户对“哪套购买方案更适合自己”也会产生不同的考量,而不是在比价格阶段,只有买最低价这唯一的一个选择。

没能参加到预售的人,在后期也可以拿到价值类似的商品,甚至能遇到更适合自己的商品组合,也就有了更多下单的理由。

3. 连蒙带骗

也不是每个品类,都有那么多赠品可以搭配。

而在预售阶段,预期销售数据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手里又积压着大量的囤货,急需回笼资金,又怎们能放弃最后的几天,彻底躺平?

于是乎,在末尾销售高峰上,再拿出预售一样、甚至更低的价格,也就势在必行了。

在预售阶段,让想要参与的用户,觉得自己在预售能拿到最低价。

等他们下单付费,甚至又一波预售过去后,才摆出更低的价格,吸引剩余的用户,拉来更多下单,能够实现理论上的最大额销售。

有一部分用户,在预售交易完成之后,可能会忽略对产品的继续关注,那商家自然乐得多拿点利润。

即使有的预售已购用户,看到了后期更便宜的价格,也还有价格保护,让他们拿到计划之外的补贴,反而缓解了预售没拿到底价的不满。

63wbiZfewAyWif86aWaB.jpg

但这样的方式,也会损害品牌、店铺的信用和价格体系,第一年这么做,或许能拿到做大的收益。但到了第二年,人们是否还会相信预售价格是最低价?

狼来了的故事,人们也都听说过。

相比商家,用户虽然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也能在可控范围内,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有几波预售已经过去。但没有下单的人,依旧大有人在。各个平台还的后续玩法、隐藏价格也还剩下很多,依然有大把手段,让你感受到足够的力度,做出下单决定。

别挣扎了,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你终归是要买的。

人可能是由蜈蚣进化来的,剁手这么多年,只剩下两只,今年你打算什么时候剁手呢?

本文由墨饕 授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