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北美博士项目申请经验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cosx.org/2022/10/tutorial-on-phd-applicat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北美博士项目申请经验

我申请的是 2022 Fall 计量心理学 / 教育测量方向,拿到了以下 offer:Notre Dame, Stanford, UW-Madison, UNC-Chapel Hill, UCLA, UC Davis。写这篇攻略的初衷是因为在申请中收获了太多无私的帮助,希望能将我得到的帮助传递下去。

下文略去了我自己的申请细节,旨在总结出更普适的规律,包括:

  • 申请需要的每个材料的重要性及如何准备;
  • 时间线如何安排;
  • 择校、套磁和面试技巧;
  • 录取后如何回复 / 谈判奖学金;
  • 获取信息的渠道。

攻略中提到的文件都放在了这个 GitHub 库中。因为博士申请是非常个性化定制的事情,不同方向差异很大,每个人所重视的事情也不同,所以这篇攻略从我个人经验出发必然有很多局限。大家可以选择性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

先简单介绍流程。申请必需的环节为:择校、网申和可能的面试。必需的材料通常包括:简历、推荐信、成绩单、和申请文书。此外有些项目需要 GRE,如果自己不符合英语考试豁免人群(一般包括已经在国外学习两年及以上并获得或即将获得学位的人),通常还需要语言考试(如,TOEFL)。有些项目会有额外的要求,比如成绩单要认证,或者需要多样性陈述文书(Diversity statement)等等。

申请具体步骤通常如下,下文我们进一步拆解申请时间线以及每一步需要如何准备:

220929post_process.png

先强烈推荐一些经验帖:

申请视角

招生视角

申请中需要留意的截止时间包括:

  • 各项目申请提交截止时间。
  • 推荐信截止时间:通常和各项目申请时间一致,或推迟几天。
  • 托福 GRE 成绩单送分截止时间:同上。最终截止日期前至少留 1-2 周出分 + 1-2 周送分时间。但是有个别项目可能会有特殊要求,比如最终 ddl 前一个月送到,这种极少,但是需要提前确定避免错过。

基于这几个截止日期需要安排:

背景提升:

  • 从决定读博开始就可以准备了,越早越好,常见的提升科研背景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校内找实验室实习;暑期找国外 / 国内暑研;参加学术会议。

择校并套磁(即提前联系目标导师表达自己的兴趣并咨询更多信息):

  • 一般来说对于 12.1 截止的项目通常在 8-10 月比较合适,太早不容易长期保持联系,对方可能也不确定能不能招生,也容易被对方忘记。但如果是最想去的实验室可以很早就联系,甚至可以提前半年一年约暑研提前进组。

材料准备:

  • 了解各个项目要求:一般 10 月左右当年申请要求会全部出来,在此之前可以看去年要求(官网就有)来进行准备。需要检查:
    • 递交申请截止时间. 需要注意个别项目如果采用 rolling(滚动录取,即先交先审先出结果)形式,早交会有优势
    • 成绩单是否需要寄送正式成绩单或认证
    • 是否需要 GRE,是否接受 GRE 托福家考,托福成绩是否划线,小分(如口语分数)划线是否严格卡
    • 文书具体要求
  • GRE 托福考试:建议申请前那个暑假或之前考完 / 至少考出分数,之后 9、10 月再刷分也行,现在都可以线上不用担心考位问题。
  • 文书写作时间:建议申请前那个暑假就开始写,文书放一个月后再看通常能发现更多问题,所以尽早准备。
  • 简历:越早越好。
  • 推荐信:发推荐信链接前一个月联系推荐人。注册好网申以后其实可以很早就发推荐信提醒给推荐人,通常不需要提交申请就能发。
  • 成绩单认证:如果需要,截止日期前两个月开始办理。

这里是我申请期间的汇总表格,用来标记各个项目要求以及我是否已经送分 / 写文书等等。

220929post_excel.png

填写并提交申请表:

  • 一般 9-10 月会开放,那个时候就可以注册账号仔细留意里面各项要求。提交时间因人而异,只要在 ddl 前交完就行。

面试时间:

  • 有些项目官网会注明面试时间,没有的话可以去 GradCafe 网站看往年时间。
  • 很多项目完全取决于教授,刚交完申请 / 套磁期间可能就会有面试。甚至如果和教授很早就有联系可能没有面试就录了,博士申请非常个性化,过往经验未必通用。

申请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考虑,优势永远可以弥补劣势。标化考试如 GRE TOEFL 的影响没有那么大,过一定标准即可。如果哪一项不好那么其他的优势背景也可以弥补。几份申请必备材料的重要性通常是:简历 (中的研究经验) + 研究相关推荐信 > > GPA (平均绩点) >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研究生入学考试) > TOEFL (语言考试 - 托福)。文书(通常是 statement of purpose 目的陈述)的排序因项目和老师而异。

所有的材料主要为两个方面服务:其一是表达对某个研究方向的好奇、动机、热爱(文书、研究经验),其二是能够在某个研究方向工作的能力 / 潜力(研究经验、推荐信)。

简历是用来介绍自己研究经验和技能的地方,是套磁时的附件,也是面试的时候常常被老师们对着挑感兴趣的深入提问的文件。

建议找找同领域的博士生和教授们的简历参考,GitHub 库里放了我参考的一部分简历的链接。大家可以从这些简历中自己总结:

  1. 需要有哪些模块哪些具体信息;

  2. 怎么表达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

  3. 学术领域看重哪些技能和经历;

但是申请者的简历和这些博士生 / 教授的简历有几点不同:

  1. 需要简述每段实习中做了什么,有细节来突出技能;

  2. 可以放上没有发表成果但是能够凸显能力的研究经历,比如可以放课程项目。

简历放事实信息,不建议有评价性的表述如 “做出很大贡献”,这些都需要通过事实展示出来而非直接说出来。保持简洁易读。建议使用 Latex 或者 R Markdown 制作简历,比 word 排版方便太多。简历没有任何格式限制,只要好看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展示自己就行。

附上一些我自己喜欢用的小技巧:

  • 每个文章后面加上 [pdf],会议论文[abstract] [slide] 插入链接方便对方下载。
  • 在 publication 大标题旁边插入自己的 orcid 图标 / 谷歌学术链接。
  • Publications 标上序号,在实习科研经历处这样引用 [1,2,3],互相呼应。

建议同时做一个个人网站(统计之都主站有非常多的攻略介绍如何建立个人网站)放简历:1) 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简历信息;2) 可以用访客记录工具(例如,clustrmaps)记录访客地址,辅助了解对方是否看到了邮件 / 开始审核材料;3) 有些老师更喜欢直接看网站而不是下载简历;4) 也可以说明自己爱折腾、自我驱动。

大部分学校会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在研究方向匹配 + 硬件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下,一封来自对方熟悉的名字的推荐信(如牛推)基本可以到处拿 offer。如果没有这种推荐信也没有关系,大部分申请者都没有,这种情况就还是要看个人背景科研经历。一亩三分地上的一段总结我觉得很不错:

“关于推荐信的原则大概是: a. 教授不认识的推荐人的强推基本等于没有; b. 不认识的人的黑推也是黑推; c. 一个认识的人的强推大部分情況下就够录取了;(补充:这里的认识通常指熟悉名字) 陆本如果没有国外科研经验的话大部分人的三封推荐信都属于 a 类,美本大大增加了教授认识你的推荐人的概率,这也是美本比陆本的优势所在。”

补充几句,1. 陆本可以通过暑研改善这个问题。线上线下暑研都可以建立这种联系。2. 科研相关推荐大于课程推荐。3. 内容大于推荐人的 title,通常的规则是选择更了解你的老师,除非其中一位很有影响力 / 对方教授认识,否则所谓 AP, full Prof 并没有差别

在找推荐人写推荐信的时候,尽量提前一个月把申请列表、简历和申请的个人陈述发过去,或者找机会面对面聊一次让对方知道你的规划,如果不确定对方能否给 strong/postive recommendation 可以直接询问。另外可能会有推荐人无法限制提供推荐信的数量(如,只能帮你推荐 5 个学校),这个也需要提前和推荐人确认好。推荐人不仅会给推荐信,还会需要在每个学校系统里给出细节评分,比如 writing skill, integrity 等等,可以参考 UCSD 那个视频中呈现出的打分细则。

另外注意在填申请系统的时候有一个选项是要不要放弃看推荐信内容的权利,建议放弃,有很多系统会默认必须放弃。除非推荐人主动给看推荐信,一般不建议主动要。如果申请多个学校,建议同时添加多个学校的推荐信息(系统会自动发链接给推荐人填写),方便推荐人一次性填完。有时候推荐信提醒邮件会进垃圾箱,这个时候可以重发并让推荐人去垃圾箱看看,如果还是不行,有些学校会提供备选让推荐人发邮件寄送推荐信。

学位成绩单

很多学校会给 GPA 划线如 3.0/4.0,本科成绩通常比硕士期间的成绩更重要。除此之外我对成绩单的重要性并不够了解,只是感觉它比 GRE 托福重要,但是和科研背景相比又很不重要。我申请的一个学校成绩单一直没送过去,后来 committee 直接给 waive 了成绩单(可见成绩单影响也没有那么大)。

我申请的大部分项目要求的成绩单是 unofficial 版本,一般来说在学校拿到的正式成绩单扫描出来上传到系统即可。有的项目要求申请阶段寄送官方成绩单 (hard copies),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学校盖章密封后寄送。美国学校采用的基本是四分制绩点,但我申请的所有项目都接受不同的成绩度量,如五分制百分制,所以可以直接用自己学校的度量单位不需要转换。但是这个很可能因专业和项目而异,可以早点注册网申系统在里面看到具体要求。

有些项目可能要求对学位证成绩单做第三方认证,通常是 WES 认证,或者其他 NACES 会员机构。有些学校可能只认可 WES,ECE,需要在官网确定。如果选用 WES 认证需要先在学信网认证成绩单学位证后寄送给 WES,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建议尽早检索项目官网 / 申请系统确定。如果需要,早做 WES 或 ECE,不同公司成绩转换标准不同,可以留意一下。

个人推荐先考 GRE,考完 GRE 词汇量就足够了,然后托福基本只用备考口语了。听说 Verbal reasoning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325+ Analytical writing3.5 就够用了。写作如果可以最好练到 4,因为读博写作工作非常多, Analytical writing 分数高是个优势。另外申请统计项目 Quantitative 部分最好满分,基本上中国学生细心点都能满分。GRE 考试是阅读和属于 Verbal 和 Quantitative 两个模块轮流出现两三次,Quantitative 模块经常被大家戏称为休息时间。

因为疫情确实有不少学校不要 GRE 了,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趋势,但是不同方向可能不同,建议留意各个项目官网。总的来说量化指标的影响并不大,并不是说考好了就能进考不好就不行,对于 required GRE 的项目很多时候也只是招生者前期快速筛选用的,过线即可,不需要很无敌;对于 optional 的项目和简历上的工作经验类似,仅作为全面考虑的一部分。博士申请人不多的项目甚至都没什么隐性线,每份申请都有机会被老师 / 招生委员会审核。

GRE 如果考了多次很多项目是接受拼分的,如果有需要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短期备考:

  • 经验攻略: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84751
  • 资料:我记得官网是有题库可以下载的,或者可以找之前考过的同学要 /“考满分” 软件的题也不错,阅读刷题非常有效。GRE 官网是可以免费模拟考两次的,和真实考试的流程一致。或者找一些软件模拟练习。作文我看的是再要你命 3k-GRE 写作高频题目及考点精析,非常推荐,另外建议考试前刷一遍作文题,给每道题列一下思维大纲熟悉一下。

TOEFL

在介绍托福具体事项前,先表达我个人观点,英语非常重要,但是托福非常不重要。 实际上很多老师根本不管托福,只要过了研究生院的线以后托福的重要性为 0。但是无论是写作技能还是口语沟通技能,会决定能多大程度得在文书、邮件和面试中表达自己,100 分的实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表达技能匹配也可能也可能呈现 60 分的水平。所以说英语非常非常重要,而且通常需要长期的训练,到一定水平后再去考托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回到托福考试本身。不想被学校卡的话总分 100 + 基本通用了,不到 100 可能会被个别学校卡,但是 90 + 甚至 80 + 还是可以申请很多甚至绝大部分学校。难点是很多学校都给口语划了线。比如 UIUC24,ND23,UCLA24,不过还是那句话,申请是综合的考虑,强项永远可以弥补弱项,分不够也可以申请(有些学校官网会注明这一点,实在不确定也可以直接发邮件问),比如这里 ND UCLA 都不卡小分线(亲身试验:我口语 22)。

托福如果考了多次有个别项目(我的印象中并不多)也可以接受拼分(MyBest score)或者总分划线不接受拼分但是小分接受,这些官网 FAQ 部分一般都能找到答案,找不到也可以问小秘。另外 GT 都是根据姓名(Ming Xing,大小写没影响,但是姓名顺序不能反)和生日(护照上生日)来匹配分数,GRE 和托福官网的登陆邮箱没有什么影响,可以随时更换。

推荐时间充裕的朋友在科研训练中长期练习积累而不是短期备考,一方面压力小一方面对申请文书和套磁也有帮助。日常密集的科研训练完全可以满足 GT 的要求,比如写作(论文写作),阅读(读文献),听力(听讲座,学线上课程)。口语就比较难,我一直没有好好训练过,最后导致卡口语线比较死的学校我就没申请。

  • 写作:我觉得科研中的论文写作训练是远远高于标化考试的要求的,科研论文写作好好练,申请文书也没有任何问题。这里篇幅很短很难展开讲,一个要点就是作文的关键是逻辑而不是花哨的表达,尤其是不要长难句表达。逻辑训练可以通过读论文写论文练习,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方法论,写作方面推荐一下《学术写作原来是这样的》及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英文书目;荷兰心理统计联盟整理的句库也可以参考。逻辑训练推荐:《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和《学会提问》。
  • 听力:推荐大家科学上网去油管学习,有很多好课程,有些教授也会把讲座课程录屏放上去,面试前也可以提前适应一下他们的口音,而且油管可以自动生成字幕,可以倍速练习,也可以找一些生活 vlog 看,了解文化差异。另外还可以参加英文讲座 workshops 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练习。短期备考建议倍速听 TPO。
  • 阅读:主要需要积累词汇量(背单词)、读文献和刷题(机经 TPO)会有帮助。
  • 口语:我觉得找外导做线上实习或许是个好机会。如果时间充裕还是好好练好口语,免得申请的时候发现被卡比较尴尬。尤其是如果欧洲和北美混申,只考托福的话口语需要 25 才能满足大部分欧洲学校的要求。即使考不到,在实际应用中面对口语也要自信,我这种 22 分的和 native speaker 沟通都没什么障碍,只要听力好能听懂对方说啥就行,可能会影响一些细节的表达,总体问题不大。

短期备考资料:

  • TPO ,主要是模拟考试情况,同时可以用来估分,TPO 来源可以淘宝咸鱼或者考满分软件。

必备:Statement of Purpose

博士申请通常会要求提交一份 statement of purpose,有些学校需要 personal statement,这两者的区别可以去油管找视频看。

文书通常非常重要,我看到有些教授表达过这是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材料。这是帮助学校了解申请者个人目标和研究兴趣的关键材料。文书同时也需要用来展示写作能力(不需要新鲜的表达来讲故事,只需要用逻辑、事实分析自己的目的即可)。不能写成简历,需要有很大篇幅写兴趣和未来,过往背景主要服务于展示动机和热爱。

每个学校都会给一些指引说明,以及留意字数格式要求每个学校不一样。如果没有要求的一般 2-3 页 / 1000 词即可。因为我写的唯一一份 PS 也是按照 SOP 写的(当时那所学校给 PS 的说明和 SOP 差不多),所以我没有什么写 PS 的经验。

对于 SOP 主要展现(可以写完之后再对照一下有没有回答好我下面列出来的问题):

  • 对未来规划对这个方向的 commitment(Purpose):未来规划涉及到博士期间想做什么领域的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博士毕业以后想干什么。
  • 背景是怎么引出并能够支撑自己的未来计划的 / 兴趣是怎么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Background):这个部分就需要避免写成简历或者流水账,重点不是做过什么,重点是做过的事情怎么引出未来想做什么(兴趣)能做什么(技能),所有经历都服务于介绍自己兴趣是怎么日益浓厚的和技能特长。
  • 背景和未来规划如何与这个项目紧密相连(Match):此处需要研究对方项目独特的优势去定制:1)个人背景可能需要根据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性介绍和定制;2)对方项目能给你的未来发展提供什么 – 即你为什么被什么吸引来了这里;你想做的具体研究方向和项目里的哪些老师匹配(极其重要,如果方向不一致那背景再强也可能被拒,因为录了也没法指导)。一般可以提及 1-3 位老师,提多位是为了避免只提一位但是对方不收,但是也要避免三位提的方向太散显得都不知道自己想做啥;3)自己有什么技能能为这个项目做出贡献:这个不需要罗列,最好是能够在背景部分通过经历介绍展示出来。Don’t say it, show it.

文书写作需要先弄清楚招生者要什么,同一个领域会有一些大家普遍重视的,但是到了每个项目 / 老师那里可能会有独特的偏好,需要进行调研。在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的基础上,阅读其他人的文书进行输入(遇到金句可以 paraphrase 后收藏),再构思进行输出,再进行无数次的修改甚至推倒重写。GitHub 库里列了一些我当时读过的文书资料:

  • 强烈推荐的 SoP 课程资料(6 个 pdf 文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招生者想要的是什么,最后写出来的可以再核对一下有没有满足文件里给出的条件。不用仔细看范文,这六份 pdf 的范文有点侧重 personal statement,很多范文都是从小时候开始讲起,sop 完全不建议这样,就讲述研究经历、兴趣和未来即可。

还有一些我看过的视频资料:

  • 油管 “How to Write a Statement of Purpose for Grad School Applications (Masters/PhD Advice)” by TheRedHeadAcademic。
  • 信息渠道处推荐的几个博主频道里的 SOP 教程。

在从全局了解了文书的要求和意义后,还有一些可以注意的地方:

  • 所有加进来的东西都要为整体的连贯性服务(文稿要是流动性的,随着你的深入和研究经验进行展开)。
  • 要细节,不要宽泛。细节才能展示出自己要论证的东西。介绍经历需要说明自己在项目中做了什么,另外项目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介绍这个项目中自己能够展示什么技能。
  • 不建议依赖任何软件,自己反复检查语法时态和错别字。
  • 定制:不是很建议一个文书改个学校名字申请所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需要做功课,这种功课在之后的面试中也非常有帮助。我个人的建议是申请类似的项目可以用一个逻辑框架,细节最好是贯穿全文地定制来展示匹配性。
  • 未来:文书的重点是展示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潜力,CV 才是用来展示过去的地方。

修改过程可以找同学改逻辑、找 fiverr 上 native speaker 给建议以及润色表达(甚至可以遇到类似方向的博士生在上面),一亩三分地上有一个模块是 fiverr 评价。很多期刊也有专门推荐的润色服务平台,通常还可以无限次修改。但是以上平台主要都负责润色表达,逻辑最好找博士生 / 同专业的同学提建议。最后可以给导师改(最宝贵的修改资源留到最后)。

潜在:Diversity Statement

有些学校还会需要 Personal History (有时又会被叫 Personal Statement 或 Diversity Statement),比如加州系一些学校。

Diversity Statement 可以表达个人性别、肤色、家庭背景等身份(如,第一代大学生)对自己发展道路产生过什么影响,自己对 diversity 的认识,以及为此做贡献的承诺。也可以用来解释自己背景不够强的原因,凸显自己在劣势条件下做出的努力达到的成绩。只要写作和价值观没有大问题,这份材料的影响感觉比较小。一般来说字数要求不长,真诚表达自己的理解就可以。我当时在油管和一亩三分地看了一些教程和样例,大家可以自己去扒一扒。

潜在:Writing Sample

因为博士期间有大量写作工作,Writing sample 可以帮助老师们了解这方面能力。可以是以前的课程论文或者投稿的论文,需要是自己作为一作写的全文(可以是经过其他人如导师修改的)。不建议太长(十页左右),有些学校会注明页数限制。有些学校不要求交 writing sample 但是可以提交 additional document,这个位置就也可以用 writing sample 来展示自己。建议在套磁前就准备一份 writing sample,如果是自己有一作文章发表的就可以直接用,因为有些项目虽然没有 writing sample 的要求,但是老师自己可能会回复要。

博士项目除了导师的方向、研究和关系资源甚至个性之外还要考虑项目的资源,比如项目里的其他老师的支持、同辈环境、项目里往届毕业生的发展。相对于导师,学校名气对于学生取得学术上成功的影响可能更小,但是回国或者去业界发展时,学校名气也有一定作用。当然,这个基于每个人过往经验带来的偏好都会有所不同。

择校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同领域的高年级博士生,可以是完全没见过的师兄师姐,我申请的绝大部分项目都联系了其中的学生问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了解一下各位师兄师姐心中好的导师、项目和排序,一般好的项目的回答都很一致,但是说到主观的具体排名差异就非常大,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关注点不完全一样。

很多项目在十月份左右会提供 Information Session,所以尽早关注建立联系。有些学校网站的可以订阅,这样有重要申请活动都会收到邮件通知。推特上关注领域内的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学校信息,比如去年十几个学校联合办了一个 Quantitative Methods 的联合 Information Session。

如果是想要申请我这个方向的同学,推荐这个学校列表(如果是想要毕业去学界的,安利 Notre Dame,ND Quant Psy 毕业生在 academic job market 的记录非常好)。

套磁主要服务于几个目的:1)了解对方今年是否能收学生;2)通过对方的回复判断自己申请上的可能;3)了解项目;4)展示自己。

  • 不同项目的招生过程差异非常大,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你申请的导师决定是否录取,另一类主要由招生委员会 (committee) 集体决定录取。对于导师决定录取的项目套辞应该是比较有必要的。有些项目官网也会建议提前联系。对于 committee 决定的项目也可以提前联系问问感兴趣的老师要不要招生,而且导师也可能在 committee 里影响录取。对于梦校甚至可以很早联系并进组实习。

套辞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 看老师主页,有的老师会提供是否招生的信息,有的老师会说不要因为申请联系我请走官方途径;还要看研究,即使没时间看全文也要看几篇最近的摘要。

  • 一个项目最好一次只联系一位老师,如果收到回复也不建议再联系更多了,如果两周没收到可以再联系其他老师。同时联系多位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 强烈建议用 Gmail 或者 Outlook,我的学校邮箱在发套辞邮件的时候进了两次垃圾箱(通过对方学生问才知道没收到邮件,差点错过了这个机会)。我用 Gmail 没遇到过这个问题。强烈建议专门注册一个邮箱用来申请,这样在后期等通知的时候不容易被垃圾邮件干扰。

  • 邮件怎么写:普遍的建议是写短一点,附上简历,表达兴趣,网上有很多模版可以参考;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预期发邮件(Why are you writing? What do you hope to get in a reply?)以方便对方回复,比如询问是否招生。有些时候老师不回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

  • 称呼:Dr. 姓 即可,或者 Professor 姓。一般来说对方回邮件的后缀如果用名,之后就可以不用 Dr. xx 直呼其名。

  • 避免粗心:我个人的技巧是先在 word 上写 + 改,然后发送时选择定时发送,我在按下发送键后心态和发送前很不一样,就可以用全新的心态在按键到定时发送前这段时间再次检测,这个时候容易检测出问题。

  • 邮件表达技巧:邮件介于口语和论文之间,建议从推上老师们之间的互动中 “抄” 表达。

  • 模版回复:很多人都在说收到模版回复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申请,但是申请是非常综合的过程,即使简历邮件没有打动对方,文书推荐信或许就可以,所以只要对方招生就可以继续争取。而且回复风格非常依赖于老师的个人习惯,我就遇到过邮件语气平淡但聊天非常热情的老师。

  • 没有回复:通常一次不回复可以一周后补发一次,两次不回就可以放弃了,不要过度骚扰;但如果非常想去的实验室,可以继续骚扰实验室里的学生,麻烦他们转发邮件 / 通知导师。

  • 老师读没读:不要在邮件里放插件记录对方是否阅读,但是可以在个人网站记录访问地址来判断。

  • 面谈:有些老师如果对申请者很感兴趣 + 有时间 + 需要更多的信息补充或提供,可能会约提前聊一聊。发邮件的时候可以补充一句 I would be very happy to talk if more information is needed,这样既不是要求面谈,也不用让老师主动。

在上述套辞后拿到的非正式面试中:

  • 不会问特别正式的问题。老师们会问一些简历中他们感兴趣的研究经历。我个人感觉老师们给这种面谈机会主要是想帮学生了解项目、了解实验室未来几年做的研究和表达想收学生。
  • 建议准备 slides 介绍自己的研究,抓住对方问你研究经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精心准备过。
  • 要准备问题问回去,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去了解对方的项目,准备问题和 ppt 也可以避免冷场。问问题也是表达自己想去这个项目的一种方式。常见问题放在了 GitHub 库里。
  • 建议早点准备好正式面试的常见问题,在非正式面试的闲聊中也会发挥作用。
  • 聊研究的时候最好能提供有意思的信息给对方,这样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场有价值有信息获取的对话。
  • 聊完发感谢信,不需要期待回复,对方收到就行了。因为一般感谢信也没啥信息不需要对方回啥,这种回复与否主要取决于老师个人习惯而非面谈质量,不用为了不回复而焦虑。老师是否提供这种面谈机会也常常依赖于个人习惯而非你的简历优劣。
  • 细节:
    1. 不要过早点 zoom 链接测试,有人进入会议室对方会知道的,会显得比较紧张,提前 2-5 分钟足矣。如果要测试 zoom 可用性可以让朋友发链接测试;
    2. 记得检查是在美东,美中,还是太平洋时区,免得错过会议。

面试作为整个申请综合考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提供以下信息:1)是否能够正常英语交流;2)是否易于相处;3)有什么技能(研究中的技能如编程写作实验设计、教学等);4)有什么研究兴趣(同 statement of purpose);5)为什么要来这个项目,有多大可能来这个项目(同 SoP,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需要先了解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说到对方心里去)。基本上一切自我介绍、回答甚至提问都服务于在这几点上加分 / 减分,自己先彻底想清楚后三个问题才能灵活面对所有问题。

GitHub 库中放了常见的 PhD 面试题目(也欢迎大家在文件里补充),也包括常见的可以向老师了解的问题。热门项目可以在一亩三分地论坛中找到往年甚至当年面试题目,还可以问师兄师姐当年面试情况,找他们或者同学、或者 Fiverr 上付费找人进行模拟面试。

面试时间与形式:有些项目是没有面试只看申请材料决定的,可以从师兄师姐老师和官网那里询问到,或者在 GradCafe 上看往年时间。但面试时间每个项目甚至每年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由导师决定录取的项目,非常灵活。

一些细节建议:

  1. 可以有劣势,不需要什么都懂,不懂的直接说不知道就行,对方不是招教授是招学生(招教授都不需要什么都懂。一切的回答只要服务于为什么想来这里,所以遇到劣势的时候可以顺势把它转化为自己未来几年想提升的 + 对方项目能够提供的点。
  2. 面试中可能会遇到 "这里是不是你的 top choice" ,“你还申请了哪些项目 " 或者要求提前确定下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都是试探去的可能性,如果是梦校就抓住机会表忠心。通常可以在说实话的前提下尽量表达更强的 commitment。 要求提前确定不常见但听说有,听说可能还有老师要求提前发邮件承诺才给 offer(留下证据),同样这种如果是首选就直接冲。如果不是且已经有更好的选择就可以说清楚攒人品,如果不是首选但还没拿到更好的选择可以说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尽量拖一拖。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这种问题也会被邮件问到,这个时候不能拖着不回复,哪怕不想这么早决定也要回问最晚可以什么时候决定,不回复可能就没了(案例贴)。这个时候甚至可以考虑去 push 梦校 “其他地方让我提前做决定但是我想去你们那,有没有希望 + 啥时候能知道结果”。
  3. GitHub 里放了一些 ask back 常见的问题。我这里分享一个我问出去对方很开心的问题。我问过两个项目里的老师,一个项目是以毕业生在教职市场非常出色的 placements 名声在外,一个项目是当年刚好就有两个学生拿到了很好的教职,这个问题大概是 “我注意到了项目的某个优势,很牛逼,我想问从你们的视角来看,是什么让你们的学生在教职市场这么有竞争力,这和你们的训练有什么联系”。每个老师都会有很不一样的答案,也可以反应出老师们注重什么训练。这个问题受到对方喜欢可能有这几个原因:1)展示了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 找教职,而且我想做的你们项目能给(匹配);2)展示了我时刻关注你们项目(我想去);3)给了对方展示项目的机会(勾起对方的表达欲)。同时还可以帮自己了解老师重视什么。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可以自己挖掘这样的问题。
  4. 双向选择:面试仅仅是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表达、人格、基础和热情的环节,也是学生搜集信息做决定的环节,对方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了解这个项目。

对于没有出过国以及很少英文交流经验的同学,有时候可能连开场的招呼都不太会打(当时的我也是这样),几经磨练学到了一些避免冷场的技巧:

  • 一般最开始就是 hi, 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 闲聊基本都是聊你现在在哪个城市,有些老师如果来过中国就会多扯几句
  • 不要自己掌控节奏,容易冷场,交给老师掌控,比如说完 how are you 等对方就行。我个人一紧张很容易多说话想自己掌控节奏,但是越这样越表达不好,后来发现尽量放松交给对方就行
  • 每个老师习惯不同,有的会开场就问你有什么问题问我么,然后问完可以补充问对方有没有问题问自己,有的会开始有各种问题问你,这种几乎不怕冷场
  • 如果发现老师问题不多,抓住他任何对你经历感兴趣的点主动介绍研究,不然时间水不过去很容易冷场,但是如果老师问题多看起来比较焦虑,就不必要太主动,对方大概率不会冷场而且可能不喜欢被控场
  • 事先准备很多赞美的表达!!最高级的赞美是听完对方的介绍然后提炼优点 / 关键信息专门讲,如果提炼不了就 amazing nice 也就行
  • 事先准备问题问回去,而且尽量多准备(5-10 个),我遇到很多场面试都需要我一直问问题,问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 的时候对方都说没有,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准备充分就很容易冷场。问问题也能体现信息搜索能力、事先对这个项目的了解、自己想在博士项目里获得什么,和对这个项目的感兴趣程度 。这个网站有一些问题列表
  • 保持微笑,对方说的时候可以点头,不要插话,尽量放松,紧张会带动着对面紧张。回答问题不用着急,可以想一下再回答
  • 表现得 nice 易于相处一点。比如问劣势不要说我工作太努力没法很好的平衡工作生活,这种回答容易引起反感,对于这个问题适合选那些你想提高的且对方项目能给你帮助的。
  • 如果是一对一和在国内上过高中 / 本科的老师聊,可以等对方先开口,来判断说中文还是英文,我的经验 1 对 1 的时候对方都是说中文。但是如果对方是你申请的老师也可能会用英文考察口语
  • 建议 fiverr 上找人模拟面一次,不用找博士生,随便 native speaker 就行,找找自己的问题,比如姿势、表达、手势。Yes, Prime Minister 第一季第二集电视演讲也讲了很多技巧可以参考。
  • 最后我个人觉得口语表达不用太纠结语法词汇,对方都能 get 到。个别问题听不懂可以 sorry can you repeat that? 甚至可以让对方重复两次。

钱与录取后

Funding

Funding 确实会决定老师今年能否收学生,但是学生方面并不太能改变这一点,而且北美博士申请基本都是全奖不太需要自己找钱,所以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不能收就只有换个实验室问了。不同地区生活费水平差异很大,

Funding 通常分为两种,Fellowship 和 Assistantship,前者如果是校级的奖学金通常名额更少且比较自由(通常是系里选人提名后报给学校,但听说也会有部分学校一些奖学金是在 9-10 月开始自行申请),由于国际生每周只能工作 20 小时,而拿学校奖学金通常不附带工作要求,这意味着你甚至可以在奖学金的基础上再拿最多 20 小时 Assistantship 的工资(如果导师愿意出)。后者有些学校是院系出研究助理工资,有些学校需要导师出。这个等拿到 offer 再对比考虑就行。可能很多申请者都不知道的是,在录取后有时候还可以进一步谈判奖学金,就像是找工作谈工资一样,下文会讲到为什么以及怎么谈。

这个网站列出了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资助金额,非常像 GradCafe 录取结果,可以在里面参考自己专业学校往年给的 stipend 资助金额。

录取分为非正式和正式 offer,通常面试后一段时间会了解是否拿到前者。正式 offer 会更久一些,需要学校统一发。 从非正式到正式再到做出选择,这一部分也很重要。一方面如果要长期在学术领域发展,如何好好沟通甚至拒绝都需要谨慎,另一方面从拿到 offer 到 commit 之前这段时间还可以用来谈钱。

其中一亩三分地论坛这个帖子精辟地总结了谈判的要点(地表最全奖学金攻略:我的二十二万刀经验分享 | 一亩三分地研究生申请版),这个帖子是针对硕士的,实际上博士也可以这样搞,因为在学校确定要你之后是不太在乎再稍微加点钱换来你选他的。导师甚至可能主动帮你搞(可能会问有没有其他 offer 可以拿去让学校 match 奖学金的)。甚至在套辞阶段就有老师建议我同时申请一些 “big name” 的学校到时候拿来 match。

但是谈判中的表达很重要,尤其是要表现真诚热情避免傲慢,需要表达的状态是我真的很想去只有钱这一个阻碍(+ 原因)就行了,而不是别人给了更多你们又能加到多少给我。上面放的那个帖子总结的非常好可以参考,油管上也有更多经验视频分享,这个和求职时拿 competing offer 谈判是一个形式,也可以参考那些谈判经验。

如果是学校发的 offer 邮件,415ddl 前做决定就行不必要回复(回复感谢告知收到了也可以),但是博士申请和导师的联系很强,如果是导师发邮件肯定要回信。具体回复建议(如何表达激动不显得拿了 offer 突然就冷了,同时不那么快做决定 - 不用强调自己需要时间做决定,大家都懂)和 415 协议详解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回复学校录取信息邮件的 tips(附 415 释疑)| 一亩三分地申请文书版

在拿到梦校 offer 后,可以提前撤销还没出结果的申请或者拒绝其他地方的申请,甚至每拿到两个就可以思考拒绝哪一个,早点给在 waitlist 上的人机会也给自己攒一攒人品,但是也要先确保自己拒绝后不会后悔再做决定。如果需要 withdraw 申请或者拒绝,这个帖子( 关于 withdraw)详细介绍了沟通技巧。

在已经确定承诺了接了某一个 offer 后,就可以直接拒绝 + 撤销其他所有申请了,也就是说申请结果就定下来了。如果确定不去的话早点拒绝 offer,对方就可以早点给 waitlist 上的学生发 offer,免得浪费对方招生经费。在对方发 offer 前撤销比拿到 offer 再拒绝心理压力少太多,完全没有愧疚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任何口头或者 informal offer 撤销或拒绝其他申请,只要不是正式 offer 都有飞的可能(案例帖)。

搜索引擎:这个渠道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容易被遗忘,其实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自己搜到,包括本文中一笔带过的常识性的细节如果有不理解的也可以在网上搜到。各项材料的具体攻略和他人经验都可以在网上搜到足够的信息,下文介绍了一些具体网站。

项目官网:可以了解到老师们的简历、是否招生、学生情况、申请细节要求、毕业生去向,下面有一个模块介绍如何通过官网从 0 了解一个项目。建议尽早留意项目官网,有些项目还可以订阅他们的资讯。

Information session:一些项目会开 information session 甚至 sop workshop,有些还是没有回放的或者回放只发给报名参会的人,所以要留意报名时间。info session 是非常好的直接接触项目里老师学生和问问题的时机,平时发邮件他们不一定有时间回复,info session 就可以抓住问问题。

一亩三分地:最著名的留学和海外生活交流中文论坛之一,信息非常全,每类材料都可以找到各种模版和具体经验分享。博士申请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细节问题,比如推荐人一直不交,成绩单认证各平台规则等,这些在地里大多可以找到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经验。甚至有些邮件不知道怎么回 / 发,比如如何不冒犯地拿其他 offer 催梦校,这些都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提问和回答,如果没有直接在上面问就行。论坛里有些信息需要积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阅读和下载,这些积分都可以通过签到获得,建议早点注册积累。此外小红书上也有很多留学申请经验。

GradCafe:全球性的留学申请论坛,可以看到项目往年申请流程(面试时间)。

B 站和油管:有老师们的讲座,前人经验。准备各个材料的时候可以在上面找到详细的攻略视频,同时面试前强烈推荐搜搜看有没有老师的讲座,讲座通常比论文有更多个人偏好的信息,可以抓一下。推荐几个 Up 主,B 站 “我是王大哥”,油管 Casey Fiesler; Ivan Valdovinos; Darren Lipomi。

推或领英:有很多老师在上面都开了账号且活动频繁,经常关注一下能够挖到很多信息,比如 quant psy 十几个项目联合 info session 信息,还有一些老师会在上面分享申请攻略。另外推上看教授学生们的互动可以学到可以用到邮件里的表达。

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感兴趣的老师最新的研究方向,了解有哪些非常有影响力的教授,也是建立联系的好时机。至于有哪些会议可以参加可以注意老师学生们的简历;有些会议有类似 meeting up with a mentor 的活动,如果参加了会议强烈建议参加这种活动,我的第一段暑研就是这种活动发展出来的,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 mentor 后来直接给我发了 offer。参加会议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这两年线上会议很多只要交点报名费就行,不用机票啥的,自费都很轻松;如果是线下会议且有论文报告被接受的话,大部分学校都可以提供资助。

老师师兄师姐:这是最重要的渠道。内行的信息极其宝贵,他们能够帮助搭建对这个圈子的理解框架,也能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判断,框架搭好了剩下只需要自己不停挖掘细节信息。如何找到师兄师姐:可以直接给项目里的学生发邮件建立联系,如果是中国人且国内本科可以顺便要一下微信更方便交流。他们的信息通常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

  • 项目和老师简历 / 实验室网站,有些项目官网看不到学生信息可以找有没有附属的研究中心,那些网站里也会有学生信息;
  • 领英搜目标院校和项目的关键词;
  • 文章通讯信息或者 GitHub 上可以看到邮箱;
  • 搜名字找个人网站推特等

这样搜索和联系虽然比较鲁莽,但是大不了就是被无视。即使不回复,看到他们的简历背景也非常有助于了解这个项目里的学生都在做什么工作,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个项目,并在文书中侧重表达。如果收到回复,记得感谢师兄师姐们完全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建议珍惜这种资源,问重要问题,能够在网上搜到的问题尽量别问。对我申请帮助最大的除了导师们就是师兄师姐,虽然很多面都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帮助完全改变了我的申请。

博士毕业论文:可以根据教授及其毕业学生的人名校名去数据库搜,基本上美国大学硕博论文都可以搜到,看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了解自己进去大概会做怎样的工作,看教授和学生们致谢部分也是了解导师指导风格和性格特点的一个好办法 :)

项目官方联系邮箱:每个项目都会注明有问题可以寻找的小秘,不懂的问就行了。比如文书要求,送分,这些申请细节都能得到答案。

重点看的模块:

  • Admission 或者 doctoral program:1. 会有各个项目的介绍,内容比较空,但是也可以帮助大概了解一个项目;2. 会有申请的具体材料要求,sop 细节要求,咨询邮箱,甚至申请时间线(面试和通知时间);
  • Faculty:可以了解和哪些教授比较匹配,他们最近在做什么研究,实验室有多少学生。除了项目主页,有些老师会有个人主页。对于简历更新慢的老师,可以去本领域常见的基金里(可以参考老师文章的 funding 部分)搜索老师们最近有没有中什么项目(决定了接下来几年的研究方向),以及去谷歌学术看最近的文章。
  • Current students:1. 看人数可以了解申请的项目每年收多少博士;2. 他们进来以后做什么工作,有些项目还会把博士论文放上来,如果没放,参照上述方法搜;3. 他们是以什么背景进来的(官网没有可以拿名字去搜背景);4. 他们怎么描述自己的研究兴趣(SoP 可以模仿);5. 学生毕业去向。

背景提升与思维转变

研究经验及研究相关的推荐信是博士项目申请最最重要的。因为如果申请者没有科研经验,招生者会比较难以判断 TA 是否适合并真的对于未来五年的工作感兴趣。文章未必有好的项目经历故事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简历里建议写工作细节)。

提升研究经验的方法包括校内进实验室;校外暑期科研(线上线下国内国外)。校内通常自己联系实验室即可。校外有一些学校有专门的暑期项目可供本科生申请,如 UCLA-CSST, Notre Dame-iSURE 等。也可以可以自己直接联系。硕士生没有课的甚至可以考虑休学半年出去暑研,这种往往会得到外导资助,但前提是硕导同意不影响自己毕业。如果是可以线上工作的专业也可以联系线上暑研,比较省钱也不用折腾签证机票等工作,也是自己联系就可以。具体暑研攻略可以在一亩三分地论坛上找,有很多经验分享。

从个人长远的学术发展来看,科研实习也不仅是量化的拿到推荐信、发表文章这些益处。更重要的是能在这个过程中开阔眼界,挖掘兴趣,锻炼技能,收获成长(我的每段实习前几个月都是我成长最为迅速的时候)。学生时光有很多的机会去试错,科研实习就是很好的机会去尝试。

我在申请的时候经历了一些思维习惯的转变,这些困惑和转变我在论坛中也有见到,所以简单分享一下以供借鉴。留学申请和国内申博或保研突出的区别包括:

(1)不确定性更大,比较少出现提前互相承诺的情况。老师们很少会提前口头承诺,所以学生不建议只盯着一个老师,可以多申请几个。老师们也清楚学生会同时申请多个,有给 offer 不来的风险,也不太会要学生提前承诺。很多老师心态很开放,比如会在我套磁他们的同时给我推荐其他学校,或者同一个学校里的其他老师。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焦虑,但好处是可以打开心态多尝试多探索。

(2)匹配极其重要。博士申请中量化指标很难起到决定性的效果,会比较看重学生背景和追求与项目 / 某个实验室是否匹配,是否是个适合在此工作的人。这种适合包括研究方向、未来计划、甚至性格。强背景的人也可能因为不适合被拒,因而没有必要盯着标化成绩和文章数量去判断自己录取的概率。

申请博士项目被拒绝有很多原因(对方今年无法招生 / 不在 committee 里等等),实力足够能够保障有不错的去处,但是无法保证一定能去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有很多运气成分)。另外申请博士和找业界工作或毕业找教职很像,涉及到的评价永远是看未来发展潜力,而不是看量化的过往背景成果,量化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比如热情、志向和人格需要在互动和 statement 中体现。

最后个人觉得留学中介对于博士申请的意义比较弱。因为博士申请是非常个性化定制的,中介了解的信息不够细致,中介肯定不如看了很多文献的申请者了解项目和教授。即使普适的信息他们都未必能保证正确,比如我申请的时候看到多家中介微信公众号介绍 ND 不接受家庭版托福成绩,实际上学校官网清清楚楚写着接受。有些博士项目一年只收个位数的博士生,这时候自己精心定制的还是广撒网的很容易分辨出来。

希望这个攻略能够帮助大家构建一定的思路,也希望从这篇攻略中获益的同学能在申请之后将这种打破信息鸿沟的工作传递下去。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心理统计与教育测评,个人主页 https://lijinzhang.com张沥今

敬告各位友媒,如需转载,请与统计之都小编联系(直接留言或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获准转载的请在显著位置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载自:统计之都),并在文章结尾处附上统计之都微信二维码。

统计之都微信二维码

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 →

发表 / 查看评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