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除了“卷”影像,未来手机还能往哪些方面创新?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dingkeji.com/post/cp/1501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除了“卷”影像,未来手机还能往哪些方面创新?--丁科技网

除了“卷”影像,未来手机还能往哪些方面创新?

随着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不再单纯是「手机」,打电话只不过是手机最基础最低端的功能,除此之外,它似乎更多集成了移动上网、信息处理和影音娱乐的功能,也许称之为“个人移动终端”、“个人便携微机”会更合适?

观察手机近年来的升级变化,无论是安卓阵营还是苹果,大家都在疯狂堆影像性能。安卓手机阵营中这种“卷”况要更甚,当下的手机拍照像素最高已至2亿,传感器的尺寸最高也已经达到1英寸大底,影像大厂的品牌联名更是热火朝天地各签了一个,镜头光学性能提升,加入或创新或传统的OIS防抖提高成像质量。另外,计算算法和成片风格各有各的优化,应用于手机的影像芯片也相继研发和量产。

当然,除了卷影像,手机厂商也没少卷其他方面,只是影像部分是更加卷罢了。从外观设计到内在的性能配置,后盖或边框工艺从塑料变为金属、AG玻璃或是素皮,手机屏幕追求更大的尺寸、更高的屏幕分辨率以及更高的屏占比,CPU核心数增加、主频提高或是制程更先进,电池容量更大、体积更小,而充电速率不断提升、增加无线充电等等,但可能相比影像感知没那么强(记忆点和营销效果也没那么好),而被用户质疑没有创新,“同质化严重”。

目前,随着各家的新机参数陆续被曝光,不出意外,也无需意外,明年将是手机影像卷到新高度的一年,索尼的一英寸大底主摄很快就会普及到各家旗舰机上,目前已知就有米耀OV,或许在春节前就能围观到精彩的“神仙打架”。

一英寸大底即将遍地走,手机在影像方面的激烈竞争仍在继续,未来也许还有更多的新元素加入,在保持期待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发散思维、想象一下未来的手机还能往哪方面创新?

干掉刘海/挖孔

“全面屏手机”,大家听得不少吧?但其实“全面屏”的概念,放在早年还分为“异形全面屏”和“非异形全面屏”。

“异形屏”是在“非异形屏”的基础上切掉部分,用来安放摄像头、听筒等零部件,就是我们目前看的最多的水滴屏、挖孔屏、药丸屏、刘海屏,通过将屏幕切割,为前置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预留位置。

而要想达到“真正的全面屏”,除了早年用过、但普遍已被抛弃的升降摄像头、滑盖屏幕和双屏幕,行业内目前认可的方案就是“屏下摄像头”(under display camera,简称“UDC”),将前置摄像头置于屏幕之下,可以保证屏幕做正常的内容显示,同时保留前置的拍摄功能。但由于光线是投射进屏幕摄像头区域,再进入的传感器以实现拍照,而屏幕本身的透光率并不高,能得到的光线极其有限,所以即便经过算法校正和优化,依然无法达到比较好的成像效果。加之屏下区域位置存在分辨率不统一,在整体显示效果上就不太和谐,也就是屏下摄像头的位置能被大家明显看到,比如三星Galaxy Z Fold3。

早年有不少厂商都会宣传自家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包括三星、小米、OPPO、魅族等,但首款量产的屏下手机却是中兴在2020年9月发布的中兴 Axon 20。

近一两年来,关于屏下的呼声变弱了不少,做「屏下手机」似乎与做「小屏手机」一般,成为一件“叫好不叫座”的事情。目前唯有中兴仍难得地坚持推出屏下新机——中兴Axon 40 Ultra,红魔将屏下技术应用至自家的游戏手机红魔7 Pro,相信小米继2021年的Mix4后也将推出新一代Mix5,并且带来更新一代的屏下技术。其他厂商虽然没有将UDC落地和量产,但他们在屏下方面的研发和测试也一直在进行中。

目前显示效果与成像效果仍是屏下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屏下、就无法用上更高分辨率的屏幕,这会是用户体验的一大遗憾。不仅是对手机厂商,屏下技术的应用对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但相信等这项技术成熟并全面普及后,大家的用机体验将迎来跨越式的升级与创新。

多变的手机形态

如果你经历过初代手机的发展和延申至今,一定不会对滑盖机、翻盖手机、旋转手机、九宫格键和全键盘手机感到陌生,这些手机的形态多种多样,辨识度还非常高。但从很久之前的键盘按键机一直发展到现下的触屏手机,手机的形态似乎遇到了创新瓶颈,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直到折叠屏手机的提出和诞生,才算是有了彻底的革新。

目前,手机形态的创新也更多是建立在折叠屏之上的,形式也颇为丰富:常规的折叠有竖折、内折、外折,更具科技感的还有卷轴屏。

手机厂商们在曲面屏上的创新也有一些,但苦于造价高定价高、屏幕易碎且维修成本高昂等问题,接受度一直比较窄。可能也因为受众的问题,现下各家厂商在屏幕的选择上明显更偏向了微曲面屏,而瀑布屏、环幕屏这些概念和发展就停滞成为了历史。

或许这些早被提出却又被搁置的设计,在未来克服了技术、工艺、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后,就有机会被重新提上量产日程,那样未来的手机形态就能是百花齐放的。

机身无开孔:取消充电口、实体按键、听筒等

从去掉/隐藏键盘成为全面屏手机,到可拆卸电池更改为不可拆卸电池,再到取消耳机孔、让耳机与充电的接口合二为一,包括屏下摄像头技术的应用,手机的发展似乎都朝着「一体化」的“终极形态”进化,机身无开孔在未来极有可能会是手机创新和发展的趋势之一。

侧边音量按键的消失,其实早有先例。

vivo NEX 3采用瀑布屏设计,屏幕延伸至左右边框,机身没有实体物理按键,只有压感电源键和虚拟音量键代替。电源键(并非实体按键)设置在机身中段,配合X轴线性马达,模拟出来的按键感觉,可以达到真实按键的80%的效果。取消了电源和音量的物理按键,整块屏幕看上去更具一体性。

华为Mate 30 Pro 同样采用瀑布屏和虚拟按键(仍保留电源键):设在传统的音量键位置,轻轻双击即能呼出,上下滑动就能调节音量。

虽然瀑布屏不适合打游戏,但“边框消失”、“正面全是屏幕”所带来的视觉观感依然让人觉得非常惊艳。

不仅是实体按键,手机上的听筒也能被去掉。

小米就曾发布过一款环绕屏(或称“环幕屏”)概念手机——小米MIX Alpha。雷总在发布会上介绍道:“折叠屏是单折的柔性屏,而环绕屏是双折的柔性屏,难度要比折叠屏复杂好几倍。”

除了在背后摄像头的一部分区域保留了背壳后盖,小米MIX Alpha“全身”都是屏幕,没有前置镜头,更将听筒去掉了,据说采用了全新的屏幕发声技术,将声音驱动单元贴在屏幕上,通过超声波来判断距离。

继续展开,充电口、扬声器、甚至是eSIM卡槽,会有可能也被去掉、实现真正的“无孔化”吗?好像还真的有这样的可能,毕竟早就出过先例。

并非是每每只存在科幻电影中的“透明手机”,而是在传统手机的基础上进一步真正做”去孔“的设计。

魅族在2019年发布过一款号称是“全球首款真无孔未来手机”——魅族zero。它最大的亮点是“全面无孔设计”,包括无耳机孔、无实体按键、无物理卡槽、无充电数据口,采用压感电源键、屏幕发声技术、eSIM空中发卡,支持最大功率达到18W的无线快充。

同年的vivo也有一款无前置、无听筒、无扬声器、无耳机孔、无实体按键、无SIM卡槽和无USB充电数据口的概念机:vivo APEX 2019。vivo将这样的设计称之为“Super unibody”设计,采用双感应隐藏按键、全屏幕发声技术、屏幕指纹等技术。

这两款在当时都是大胆又前沿的创新设计,即便放在三年后的今天也不一般。

将时间线拉到当下,无孔化手机的设计仍有发展的“苗头”。就拿手机行业的风向标——iPhone来说。苹果从iPhone 7开始首次去掉耳机孔,成功发展起了自家的无线耳机产业,不少手机厂商从嘲笑转至跟进,各家的品牌无线耳机发展得如火如荼。在iPhone 12系列引入磁吸无线充电MagSafe,并且包装盒内不送充电器,苹果即有意在培养用户无线充电的习惯。今年新推出的iPhone14,除了进一步“缩小”了刘海,更是首次在美版上取消了SIM卡槽,改用eSIM技术(电子化的SIM卡),被认为是苹果推动eSIM普及的举措,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许也是iPhone迈向无孔化和一体化的一步?

就目前已有的手机来看,其实绝大部分已经能够满足大家对手机的功能性需求,但如何实现创新以满足个性化或多样化的需求、如何“让梦想照进了现实”?这也许能成为除了影像之外,手机可以继续延申和发展的方向,虽然有可能那时候的“手机”不一定还是“手机”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