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为汽车」的两幅面孔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2767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华为汽车」的两幅面孔-汽车电子-与非网

e211ab4312f207268ec07c9b7c4671a9.jpg

「我快烦死他了,他好像没有一丁点常识,整天只知道说大话。」

「干翻蔚小理,赶超特斯拉,不停的被自己打脸,要不是去年行业缺芯,给了他一个台阶,那他年销 30 万辆的目标,会成为行业热梗,时刻提醒大家不要随便吹牛。」

没错,说的就是余承东,一个时常站在聚光灯下炮轰传统汽车产业的男人。

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余大嘴」,其中不仅有对其敢于直言不讳的称赞,也暗含了些许爱说大话的暗讽,而他自己却说,不在乎别人叫他余大嘴……

634f4b363d9d6.png

谁都不曾想到,一个高考状元、清华学霸,在带领团队杀进汽车行业这一全新战场时,会落得如此名声。

业内对其个人的评判显然不能阻挡诸多车企对华为的推崇,赛力斯、极狐、阿维塔、广汽、奇瑞……这一名单还在持续拉长。

不造车但要帮助企业造好车的华为,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华为在汽车产业大放异彩,其中两个人物颇为关键,一是余承东,另一个是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他俩同为 1993 年加入华为,共事近 30 年,但在造车这件事上却存在严重的分歧,余承东是坚决造车的积极分子,徐直军则是主张从供应商角度切入的「保守派」。

这样冰火不容的态度,让任正非不得不出面决策,并于 2020 年 10 月 26 日签署承诺协议,「华为绝不造整车」,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承诺有效期为「三年」。

故事总是惊人地相似,早在 1997 年,任正非曾在相关会议上拍桌子大吼:「华为以后再也不做手机了,谁提做手机,谁就下岗!」

虽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任正非依然选择为手机业务下注,但华为在手机业务上的发展并不顺利,而真正让华为手机起死回生,并顺利站上世界之颠的人,正是余承东。


余承东 有能力但太疯狂

「关键是老余能打又能扛,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他的职业生涯就是在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虽说老余平时嘴大了点,但他有着足够吹嘘的资本。

634f4b396c77f.png

1993 年,清华研究生毕业后的余承东加入了当时仅有 200 多人的华为,当时华为正在研发程控交换机,专业对口的余承东很快便成为了项目骨干,他与团队一起研发出了华为第一代C&C08 程控交换机——华为的第一个明星产品。

凭借程控交换机的战绩,余承东本可以在原部门坐等升值,但他却直接找到任正非,表示想开拓 3G 业务,任正非同意了。

随即,余承东组建起了无线通信部门。

1997 年,余承东团队拿出了华为的无线通讯设备。1998 年,在余承东的推动下,华为参与到 3G 标准的制定中,但内地还没发放 3G 牌照,将目光瞄准了欧洲市场。

进入欧洲,意味着华为要与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巨头对抗,余承东带领华为研发出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第四代分布式基站,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为华为在通讯业务占据半壁江山打下了基础。

在余承东带领通讯业务披荆斩棘之时,华为面向 C 端的手机业务开始启动。

1997 年,华为话机事业部首次研发出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话机,但由于产品属于外包,质量不能把控,频频出现故障,投诉、返修。

更有客户嘲讽:「你们连无绳电话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基站?」这才有了任正非那句「谁做手机谁下岗」的怒吼。

虽说华为在通讯业务上表现优异,但在手机市场却颇为卑微,当时华为手机只为运营商做贴牌业务,每部手机只能赚 30 块钱,就这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还排不进前 10。

任正非曾经怒斥手机部门负责人:「赚 30 元,也能叫高科技公司?」甚至萌生了卖掉手机业务的想法。

2011 年,身在欧洲的余承东主动请缨,加入手机部门,一上任便砍掉了 70% 的贴牌业务,转而投向高端品牌。

怎料,余承东率军打造的华为 P1 出师不利,砍掉贴牌业务又使得手机部门业绩迅速下滑,「倒余运动」就此开启。

634f4b3902b87.png

此后的故事人尽皆知,余承东在柏林发布的华为 Mate7 一炮而红,紧接着形成了 P 系列和 Mate 系列并行的局面,海思、麒麟芯片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要不是漂亮国的芯片限制,余承东所带领的华为手机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伴随着手机业务的兴起,华为消费者业务得到了迅速的扩充,各种电子产品接连问世的同时,线下销售渠道迅速扩展,这也为今后手机业务承压之后,华为转战汽车市场,推出华为智选车模式埋下了伏笔。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让余承东得到了任正非的充分认可,在 50 岁生日那天,余承东曾高调发朋友圈表示:「我有一个伟大的老板,虽然脾气火爆,但内心宽厚。」

任正非也曾毫不掩饰的对着媒体表示:「余承东,有能力但太疯狂,管理他我们要有点灰度。」而现在看来给华为汽车上了三年紧箍咒,便是任正非的「管理灰度」。


徐直军 拉开「华为汽车」序幕

相比于疯狂的余承东,徐直军显得更为理性。

在华为内部,历来有「神终端、圣无线」的说法,说的是这是两个部门业绩好、待遇高,而这背后就有着徐直军突出的贡献。

自 1993 年加入华为,徐直军曾担任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 Marketing 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 CEO、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因与华为董事、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文伟同姓,被亲切的称为「小徐总」。

「这位湖南籍的小个子精力充沛,敢于直言,商业嗅觉敏锐,『是只狡猾的小狐狸,鼻子尖尖的,总能先于他人闻到任何的机会』。」有人在《下一个倒下的会是华为吗》一书中这样形容徐直军。

嗅觉敏锐的徐直军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汽车产业,但面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产业,徐直军谨慎的选择从供应商的角度切入,这才有了江湖上流传的华为要顶替博世,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第一供应商的消息。

在 2019 年上海车展期间,徐直军便率先宣布了华为进军汽车业务的消息,当时他为华为入局汽车设定了三个方向:

一是打造 MDC 智能驾驶平台,其中包括传感器生态、智能驾驶应用生态以及打造 MDC 接口的标准;

二是基于华为的鸿蒙以及已有的智能终端,打造智能座舱平台;

三是基于 MCU 打造整车控制操作系统,形成智能电动平台。

从这样的发展方向中不难看出,这三个方面对应的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以及华为 HI 模式的「雏形」,并没有如今余承东高举旗帜的华为智选模式。

不仅如此,在 2021 年华为技术大会上,徐直军还明确的表示:「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 BG 出发,他就想造车。」

不难发现,从供应商的角度切入,稳住 B 端市场,是徐直军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方式。

而余承东为了稳住消费者业务,妄图直接切入造车的想法,则受到了一众人的阻拦,他便采用了曲线救国「贴牌生产」的方式主导造车业务,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销售门店当中,补足了「手机被限」门店经营压力巨大的短板。


用时间换空间

「我们 (华为) 的生命喘息期就是 2023 年和 2024 年,这两年我们能不能突围,现在还不敢肯定,所以每个口都不要再讲故事,一定要讲实现,尤其在进行业务预判时,不要再抱幻想,讲故事骗公司,损失要从你们的粮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来,活下来就有未来。」

前段时间,重申「活下来」的任正非成功将「寒气」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而华为智选模式就是支撑华为喘息的主要力量,零部件与华为 HI 模式则是华为能否利用两年时间进行突围的关键。

华为一共有三条核心业务线,分别是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终端业务,其中终端业务是此前消费者业务的升级,涵盖消费电子业务与汽车新零售业务(华为智选),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消费者业务一度占据华为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在芯片制裁的背景下,华为消费电子业务颇受打击,逐步兴起的汽车新零售业务成为了华为提升终端业务表现的关键。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 1427 亿元,同比增长 4.2%,占总收入比 47.3%;企业业务收入为 547 亿元,同比增长 5%,占比约 27.5%;终端业务收入为 1013 亿元,占比 33.6%,但却同比下滑了 25%,致使华为整体销售收入下滑 5.8%。

而这已经是终端业务有所改善的结果。

年报数据显示,2021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终端业务)实现营收 2434.31 亿元,首次出现了同比下滑,且下滑幅度高达 49.6%,可谓是腰斩。

而今年上半年终端业务收入为 1013 亿元,虽然同比下滑了 25%,但下滑幅度已经明显收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手机业务的跌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汽车业务的补充。

另据销售数据显示,9 月问界品牌的销量为 10142 辆,已经连续两个月销量破万,成为诸多新造车品牌当中的黑马,而随着问界 M7、问界 M5 EV 的到来,以及产量的逐步提升,问界正在画出一条向上发展的曲线。

用不了多长时间,问界就能在造车新品牌中一骑绝尘。

与此同时,华为 5000 多家高端体验店,也能够收获不错的利润来源,为华为终端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再度成长为华为最重要的业务板块。


压力来到了「车 BU」这边

同华为智选模式提供经销商渠道的「低成本」模式相比,零部件与 HI 模式的成本投入更高,见效时间也更长。

「今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以下简称「华为汽车 BU」)的投入超过 5 亿美元,并且短期内不考虑盈利问题。」

「虽然投资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看到这是个机会。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未来为公司创造的收益是巨大的。」

在今年 9 月举办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徐直军曾这样表示。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徐直军的说法,华为虽然「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从车辆控制、电池管理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再到高精地图、V2X,华为「没有哪个领域不感兴趣」,其背后 4000 人的团队正试图覆盖汽车智能网联的所有角落。

634f4b37acdf0.png

更广的覆盖面意味着华为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力和更久的时间,而面对这个内卷颇为严重的汽车市场,很少有车企能够有如此的耐心。

有消息显示,极狐阿尔法 S 全新 HI 版的上市时间一拖再拖,就是因为华为车 BU 部门不够给力。

或许是华为太过强大,竞争对手释放这样的干扰信息来影响消费者,但华为车 BU 部门的近期表现却显得颇为「谨慎」。

近日,极狐在官方微信号推消息称,阿尔法 S 全新 HI 版在深圳率先推送城区 NCA 智驾导航辅助功能,有消息称之所以局限在深圳,是因为深圳为华为开放了高精度地图白名单,「车辆智能」加上高精度地图的指引,能够为车辆的辅助驾驶水平提供一个基础的保障。

一边凭借华为智选模式实现短期营收,一边通过车 BU 部门进行技术突破,两条线发展的华为表现得颇为稳固,但技术上的突破也势在必行,这是华为领先的技术形象的源泉,也是华为智选、HI、零部件三大模式一同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而这样的担子已经落在了车 BU 部门肩上,快速的技术突破已势在必行。


华为「突围」才能加速产业弯道超车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颇为迅速,而在「智能电动」的升级转型当中,自主品牌也率先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希望,几代汽车人的梦想触手可及。

634f4b3ada527.png

虽说在智能电动的道路上,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竞争格局并不稳固,并且颇有一番「相互内卷」僵持不下的态势。

从小鹏 G9 上市两天改配降价、到理想「一车四吃」、再到阿维塔赠送价值 4 万的权益……行业内卷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而遥遥领先的特斯拉却充斥着降价、切掉最后一颗雷达等消息。

很明显,坚持走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还有进一步降价的潜力,届时「内斗」的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处境将更为尴尬。

而华为是协同众多自主品牌、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从品牌形象上而言,华为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骄傲;从技术革新上而言,重视研发的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也令人敬畏。

最重要的是赛力斯、极狐、阿维塔、广汽、奇瑞等一众汽车品牌已经加入「华为战队」,这样协同作用有着颇为积极的行业影响,相信随着华为的技术突破,「华为战队」也将越发壮大,届时采用「群狼战术」的自主品牌,赶超特斯拉并非什么难事。

634f4b319c597.jpg

这一切是建立在华为顺利完成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的。

而当下终端业务向好,能够给车 BU 部门的技术突破迎来更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巨额的研发投入,华为定能为汽车行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就如任正非所言:「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是一个字傻!阿甘精神就是坚定目标、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华为就是阿甘,认准方向,朝着目标,傻干、傻付出、傻投入。」而这样死磕式的付出,定能取得相应的回报。

华为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