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每周分享第183期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eizhaojun.com/?p=36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每周分享第183期

分类: 每周分享作者: mukti  时间: 2022-10-14 07:40:32 (星期五)
image
2022年10月5日 日照·日照曼哈顿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我最近翻开一本书《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里面提到汉语普通话当中有23个声母和39个韵母。将这些声母和韵母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拼出 23 × 39 = 897 种,再配上平上去入 4 种音调,应该有 3588 种汉语发音。但这其中很多组合是没有的,比如 fin、je,所以现实当中汉语的普通话发音只有大约 1300 种。

这意味着,我们在用汉语普通话沟通的时候,只能使用 1300 个有限的发音来交流,而常用汉字有 3000 多个,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同音字,比如“张”和“章”,但是这些同音字在词汇中的应用场景大多不同,比如“jǐnzhāng”和“wénzhāng”,我们很容易区分这两个“zhāng”,并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人介绍说他姓“zhāng”,我们就必须加一个“弓长张”或者“立早章”的注解才行。

当然这种歧义的产生不止在姓氏介绍当中,如一个人说“权力”和“权利”,我们就难以区分,不过“同音词”往往又会出现在不同的句子当中。

日常生活中,这1300个音足以满足我们的交流。但是在一些其它语言当中,如英语,会有 1 万多个音用来表达,这就让这门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因为不同的音、调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情感,更多的音自然能承担更为复杂的情感。

方言和普通话不同,有些方言缺少普通话的声韵母,或者会混淆普通话中原本不同的声韵母,有些方言会有更多的音调。在上海话当中,可用的音大概是700个,而在闽南语当中,可用音达到了2200个以上。

在我的老家日照方言中,大家不区分“j”和“zh”,例如“记”和“治”、“住”和“剧”发音是一样的。

普通话中发“j”的时候,舌头会顶住上槽牙,从舌尖挤出一个音来,发“zh”的时候,舌头仿佛悬空,舌尖上卷。发“zh”似乎更“吃力”一点,于是日照人耍赖,不用力地去发“zh”这个音,有点“大舌头”,把这个音发成介于“j”和“zh”中间的一个音,类似于普通话中的“z”,但是舌头后缩,没有最后那一下像“z”那样的弹舌,反而更接近英文音标“z”。我在这里把日照人发“j”和“zh”的这个音标记为“jz”(大家可以记住 jz 就约等于英文音标 z,his 尾音)。

类似地,日照人也会把“q”和“ch”合为一个“qc”(接近英文 tr,介于 true 和 粗),在普通话当中,“仇”可以发音“chóu”或“qiú”,但是在日照人嘴里,“仇”不再是一个多音字,只发一个音“qcóu”。

当然,还有“x”和“sh”,在日照人那里,“吸”和“湿”都是一个发音“xsī”(接近英文 s,say 首音)。

日照人说“长治”和“强记”都是一样的(qcáng jzì)。“秦”和“陈”两个不同的姓氏都是同一个发音“qcèn”,我经常遇到大家被这两个姓氏绕糊涂了。由此看来,日照方言在交流当中的歧义就会比普通话多一点(理论上是这样,现实中好像也确实是这样)。

但实际生活中歧义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因为日照人的发音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偷懒”。比如日照人说“jzèn”的时候,自然就是“zhèn”,因为没有“jèn”这种拼法。类似的还有“jzè”只能代表“zhè”。

“j”这个音还可以跟“ie”拼在一起,比如“借”,但是没有“zhie”这种拼法。很奇怪,当“j”后面有“i”的时候,日照人就不偷懒了,日照人说“借”跟普通话一样(但是音调会不同)。这时候明明没有“zhie”的干扰产生歧义,却要把“j”发的很标准。

当然奇怪的事情没有止步于此,日照人说“jian”又开始大舌头了,说成“jzan”,又会跟“zhan”混淆,所以日照人说“见”和“占(战)”是一样的。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日照人在偷懒的同时做了一些聪明的修正,来避免歧义。比如上面“见”和“战”都会发同一个音“jzan”,但是会把“站”发的像普通话“zhàn”,这样“百货大楼站”和“百货大楼见”就明明白白,不会有歧义。

如果说“站”是日照发音“jz”的修正,对应的“qc”和“xs”也有相应的修正。比如“鸡”和“汁”都被日照人发成“jzī”,但是“枝”、“之”、“指”、“纸”此类常用的汉字,就会被修正成普通话发音中的“zhī”。“吸”和“湿”都被日照人发成“xsī”,但是“西”和“是”这两个常用字就会咬字很准。

而且,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与人的沟通更加密切,交流中涉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这种现实的需求,也促使当下的日照年轻人把“zh”“ch”“sh”的发音咬得更准。或许多年以后,在日照人那里,就不存在上面所说的“j”“zh”混淆了。

再多说一点:虽说偷懒,日照人并不是发不出“j”音。日照人用“j”代替了“d”,比如日照人把“电话”称为“jiàn huà”,“见”的发音明显比“电”省力一些。

同样,日照人用“q”代替更费力的“t”。如果一个日照人说他姓“qián”,别人可能搞不清是“钱”还是“田”。

最后,日照人也不可避免地省掉了声母“r”,直接用“y”代替。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一个日照人介绍自己是日照人的时候会说“窝是一个依造银”。不过,用“y”代替“r”不是日照人的专利,它出现在很多方言当中,比如:东北yín。

我为什么扯起来日照方言呢,是因为小学的时候学《晏子使楚》那篇课文,里面有经典的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时,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王元宣给我解释说:枳,就是我们平时说的“qcòu qcòu”。

20多年过去,我其实一直怀疑我们王老师的说法,因为在我看来,橘子和“qcòu qcòu”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东西,一个能吃,一个不能吃,难道真的是因为一个长在南方一个长在北方就不一样了?

后来我爸爸种了一棵橘子树,还结了橘子,虽然很酸,但并没有因为它生在北方就变成了“qcòu qcòu”。

这次回家我和王美丽又看到了“qcòu qcòu”树,我这个人平时就像个导游,喜欢做一些文化知识的输出来装装B。于是我给王美丽介绍说,这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枳”,总是自诩为“植物学家”的王美丽被我的“渊博”深深折服。可是我自己心里依旧在打鼓,这个“qcòu qcòu”到底是不是如王老师所说就是“枳”呢。

于是我开始百度,但我并不知道“qcòu qcòu”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于是我依照上述日照人发音的规律,开始搜索“秋秋”、“丘丘”……最终什么也没都到。然后搜“丑丑”、“臭臭”……

一位叫“落叶知秋”的网友在文章《臭杞树》中提到了“臭臭”,还讲说北方人说“枳”字,发音不准,发成了“杞”,所以“臭杞”就是“臭枳”之谓也。“qcòu qcòu”也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枳”了。

我20多年的质疑有了结果,这让心生好奇,20年前一个偏僻乡村的民办老师,没有百度的加持,是怎么知道“枳”就是我们平日方言土语中的“qcòu qcòu”呢?可惜王老师已经去世多年,这份疑惑也无人能解了。不知道王老师教过的常棣门生当中,有几人还记得“qcòu qcòu”就是“枳”呢。

领支付宝红包:打开支付宝搜索 726845401

领饿了么红包:0fυィ直文本 e:/$XGzEgR8$~.👉饿了么App👈【快來領外賣紅包,最高20元,人人都有哦~】

您的赞助将会鼓励作者技术文章创作以及支持本站运维。

wxpay-qrcode.png

alipay-qrcode.png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post with its comments RSS feed. You can post a comment or trackback from your blo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