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高值耗材集采落地半年后,手术医生:厂家明显变懒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5858115731264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高值耗材集采落地半年后,手术医生:厂家明显变懒了

丁香园·丁香医生·2022-10-15 10:30
集采,正在改变医生

「以前器械商跟台时,会用激光笔指导护士如何操作。」来自广东某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叶晖说,在集采后,器械商明显变「懒」了。

就在前几天叶晖参与的一场置换膝关节的手术中,一位年轻护士直接戴着手套摸了膝关节表面涂层,导致该关节报废,大家只能临时更换,让原本就不够的关节份额更加紧张。「站在台下的跟台器械商明明将护士的动作看在眼里,却什么也没有指导。」

今年春天,人工关节集采陆续落地。对于医生来说,集采改变了他们多年的工作习惯和手术方式,在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医院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多个骨科医生都表示,集采是大势所趋,高值耗材陆续进入集采他们早已预见,他们更关心的是集采后如何与新耗材磨合,以及如何与降价后的器械厂家合作。9 月 27 日,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开标,这是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后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此次集采形成 14 个产品系统类别,平均降价 84%,多套耗材降价。

v2_adfa8dfb6e34423c8e51cca848e41bec_img_000

图:央广网

占脊柱手术量 1/3 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 3.3 万元下降至 4500 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从近 4 万元下降至 5600 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从 2.7 万元下降至 1100 元左右。

当高值耗材集采深入医生的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从已落地半年、平均降幅 82% 的关节中得以见到。

不同质量的配件,流向不同的医院

来自江苏某地级市的吴珉医生表示,对于集采他更多的是适应和接受。「医院来什么配件,我们就用什么」。集采后,他的直观感受有两点:一是配件可能不成套,二是器械公司的跟台服务不再积极了。

「以前我们用的股骨头、螺钉等都是成套的产品,现在手术时会发现螺钉是最新的,股骨头却是老款的库存。」吴珉打了个比方,像用着新款手机却配了个老款充电器。「用也能用,但其实是跟不上工艺进步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吴珉想过很多办法,「我们会提前和器械商联系,说明患者的情况。有时的确无奈,其他厂家的名额用完,你就只剩下陈旧的能用了。」给患者置换完后,他嘱咐患者及时随访,少做农活,注意保养。

v2_9fbfcb8b523f473083826fc9068f7074_img_000

图:视觉中国

除了产品批次不同,吴珉还发现有时型号也对不上。

「手术当天,器械商才会把配件拿过来。」手术前吴珉和器械商再三确认过存货,但在手术台上,器械商提供了 4 号、5 号、7 号膝关节让他选择,唯独没有吴珉要的 6 号,他只能拿着几个膝关节比对,选了一个差不多的用了。「就像大品牌的车能开,小品牌的车也能开,但是不清楚五年后患者会恢复成什么样了。」

不过,吴珉所说的情况,在来自北京某医院骨科的林飞宇看来,并不会在本院发生。「类似情况我听来我们医院进修的医生说过,不过在我们医院不可能。」林飞宇表示。

在该大型三甲医院的关节外科内,每年会做 1200~2000 台手术,林飞宇会参与其中 400~500 台,从他入科以来,就在和这些器械商合作,集采后器械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也都一如既往。「往远了说,从我们医院建科以来大家就在合作了,这么多年,感情和稳定性都还在。」

在器械商眼里,这种位于北上广,手术多、耗材量高、知名且稳定的大型医院,不论是否集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都未被撼动,也将长期维持着良好的渠道关系,产品的供应或许也会相对倾斜。

而除了产品本身是否还配套,另一方面,在二线城市医生眼中,器械商跟台服务水平也下降了。吴珉形容,「厂家现在明显变懒了」。

跟台服务在骨科手术中有一定的重要性。以某器械公司公开的跟台服务职责为例,骨科跟台员需要负责医院骨科类手术器械打包、消毒、上台、回库等工作,并针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医生及时提供建议。

v2_1c8ec9c398624806bcb901cd79027a27_img_000

图:某公司跟台员岗位职责

由于每个品牌的器械使用方式都会有差别,且手术配件数量极多,动辄数百个,如果没有合格的跟台服务,医生的手术时间会被迫延长,甚至可能致患者的手术风险增加。在《中国误诊学杂志》中就曾特别提到:「骨科手术器械多、结构复杂,需要有高度责任心,认真检查并核对设备」。

吴珉表示,现在「器械商带来的磨刀已经钝了,他们也不换。」在他看来,商家都是逐利的,跟台服务有变化他能理解、但无法接受。手术过程中,吴珉会格外上心熟悉新耗材,削弱跟台服务对手术的影响。

同样,广东某三甲医院的叶晖医生也表示,跟台服务「不太行了,甚至有些不太负责任」:在最近一台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他需要把患者以前的假体拿出来,器械商直到手术过程中才告知,工具没有带全,假体拿不了。

「器械商说,自己是国产公司,缺少的工具是进口的,自己没有。」大家僵持在手术台上,医生们只能联系上级想办法。最终,由医院出面给厂家打电话,工具被临时送过来,前前后后耽误了一小时。现在想起来,叶晖还会捏一把汗。

v2_60ed6104b5dd4765be56c5ff7cbdb1e7_img_000

图:视觉中国

在更小的城市里,跟台服务可能走向一种极端。曾作为某医院住院医师的李锦,形容今年的关节手术,「有时跟台服务都没有了。」

「台上做透视,以前都是器械商来做,但是现在变成住院医师做,也有的时候是巡回护士做。实在没人的话,在极少数情况下,出错风险低且很有把握的小手术,可能偷个懒,不透视直接收工。」李锦无奈地说。

有人做手术「亏钱」,有人收入上升

围绕手术数量、价格而变化的医生收入,是集采后绕不开的话题。提到收入,吴珉表示集采后自己收入有所上升。

吴珉所在的市级医院接收的大部分是当地患者。「耗材便宜了,我们手术也多了,收入也会相对增加。」同时,集采前他的药耗比不合格会被扣钱,当本月耗材使用量超过标准量 57% 后,每做一台置换关节的手术,吴珉的奖金会被倒扣 1000 元,而做一台手术他的手术费仅有几百元。

做了手术反而是在「亏钱」,而不做手术月底奖金又没有了,后来吴珉干脆就只等着发钱,也不太计算工资了。

集采后,药耗比得到相对控制,现在吴珉几乎不会被倒扣;手术费比例也相对上升:「以前我占 15% 左右的手术费,现在提高到 25% 左右。」里里外外折算下来,他的月收入比以前能多个几千块。

像吴珉、叶晖这样工作了十年左右的医生,正是刚刚撑起手术室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科室里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在骨科,培养医生的周期相对其他专科要更长:《基层医院骨科医生培养浅》曾提到,「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捶打,才基本成为一名合格的骨科医生,培养周期大约需要 5~7 年,一般比其他专科培养所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

v2_5e89acf17d7e4571a9d0b2e62f88d901_img_000

图:视觉中国

因此,对于骨科医生来说,不论收入薪资几何,获得手术机会和经验也很重要。「我们仍然需要反复实践和参与手术,但我们的主任就不一样了,」叶晖表示,「主任手术的积极性明显变低了」。

以叶晖所在医院为例,一台集采前总 10 万元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费用约 9000 元,其中主任拿一半、操刀的主治占 30%,剩下的小医生们一人 10%。集采之后,各级别医生占比例不变,同样的手术费却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费从 9000 元降至 4000 元,主任只能拿 2000 元。因此,叶晖的主任「就是换髋放柄的时候做一下,平时都不上台了。」

「从这一角度,对于年轻医生来说也是好事,机会被下放了。」叶晖说。因此集采后,同样的手术,即便获得的费用折半,他也在积极参与着。

而在林飞宇眼里,不论是手术数量还是收入,集采并不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收入和做了多少台手术相挂钩,不论是集采前后,我们医院的床位从来没空过。」在疫情之前,想要入院做手术的患者需要排队 1~2 个月。林飞宇本以为疫情后患者会因出行不便而减少,但现在还是需要等待 1~2 个月,手术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他仍然忙得「脚不沾地」。

v2_ddae7dcd65454dd989eeb764f49abd0c_img_000

图:视觉中国

对这些能真正上台、背起手术责任的医生们来说,只要手术量没有大幅度改变,他们的收入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而正在成长、初出茅庐的小医生眼里,集采后他们正在承担更大的收入压力。

住院医师李锦表示,医院对于科室的床位轮转、床位使用率、手术量等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如今集采后收入减少,医生动力不足,有时候多做手术并不能增加多少收入,甚至吃力不讨好,科室完成指标很吃力。「钱会先给到主任,他一个人的权力能顶半边天,我们的收入都是他定下来的。」如今,李锦已经决定离开医院继续深造,在观望集采形式中,考虑是否转行。

从前是患者挑假体,今后是患者挑医生

面对集采,来自北京某大型三甲的林飞宇觉得,最大的变化不是手术本身的改变,而是配套设施的变化。他形容,「我们正在走出器械充足的『舒适圈』」。

「对我们来说,虽然耗材选择并没有减少,但我们也会担心假体的备货问题。」林飞宇提起集采刚落地时,自己为一位股骨颈骨折的老年女性做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因为患者高龄,麻醉的风险也比较高,医生们会尽可能在缩短手术时间,往往要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器械。然而当该假体集采数额使用完成后,将不得不选用其他标内假体。

这台手术很成功,但结束后林飞宇也开始反思:「如果无法选择自己熟悉的假体器械,术中的操作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出现再次骨折等并发症」。

厂家集采后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可能无法及时配送耗材;原本的常规备货点可能已经撤销,如果临时手术没有备货,让医生面临更大的手术难度。「以往都是器械商主动来找我们,现在我们会更主动地去询问各器械商『现在有什么库存』。」林飞宇说。

林飞宇所在的科室已经位于全国前列,而对其他医院的医生来说,器械不充足的问题可能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手术方式。在《医用高值耗材管控对医疗费用及医师态度的影响——基于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研究》中也显示,针对福建省某医院骨科医生的调研中 86.67% 的医师认为,限制使用高值耗材增加了手术耗时和手术风险,以致于有可能要改变手术方式。

v2_207697a314fe47009f6445afceb1d0df_img_000

该研究中骨科医师对控费认可情况 图:《医用高值耗材管控对医疗费用及医师态度的影响——基于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研究》

「我们普遍有共识,如今国产的耗材质量已经不输于进口的。用什么假体没有那么重要,更多的是医生本身的能力需要提升。」林飞宇把这总结为:从前是患者挑选假体,如今是患者挑医生。

而在广东某医院的叶晖,面对的却是「无手术可做」的局面。

「以前我们要做手术,只需要提前一两天和器械商说,他们就会准备好,现在要提前一周说,他们还不太愿意来。」叶晖觉得自己面对手术更为被动,他要先等器械商答复有货,才敢通知患者。器械商告诉他「在盘货」,他就只能和患者说,再等等。

「每个品牌的耗材都有一定的额度。」在叶晖眼中,虽然所有品牌的关节理论上使用年限都是 20 年左右,但他认为质量存在着差别,他正在小心地给不同患者分配着各品牌耗材的额度。「给 60 多岁的患者,我们会用更耐用的品牌,给 90 多岁的患者,就用更实惠一些的。」进入 10 月后,科室里某几个品牌的额度已经耗尽。叶晖最害怕的「无耗材」,正在缓缓逼近着他。

v2_e283178ebac2496f9eb519c07ee1e10d_img_000

图:视觉中国

「每年的份额不敢报多,怕完不成任务;不敢报少,怕患者没得用。」临近年终,叶晖又在规划着明年该上报多少额度。

为了确保产品的供应,在今年夏天的第七批国采中就引入了备供机制,即一省「双供」: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一个备供企业,当主供企业出现不能及时足量供应等情况时,可及时切换到备供企业。

在本轮脊柱集采中,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张铁军对央视网表示:坚持「一品一策」的措施,将市场所有的产品交由医疗机构进行选择,由医疗机构根据产品的系统,根据竞价单元分别报量,使报量和企业的提供能够紧密对接,这样的话临床的需求能够得到最大化满足。

除了产品本身的供应,集采后吴珉觉得自己比以前累了许多,主要在于科室内的年轻医生的培养:他认为现在上级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以前,器械商会承担很多年轻医生的培训工作,也会提供很多模型可以练手。」但现在厂家没利润,几乎不办培训班了,吴珉只能带着年轻医生上台一点点看、一点点练。

文中叶晖、林飞宇、李锦、吴珉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丁香园”(ID:dingxiangwang),作者:丁香园 DXY,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