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网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564381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网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2022-10-15
0 评论 4 浏览 0 收藏 20 分钟

你吃过网红美食吗?没吃过也应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吧,比如可以嗦粉的奶茶、肥肠包榴莲、西瓜冷面等等,听着名字就像是黑暗料理,它们的味道不一定好,但风头可大了,而本篇文章就从商业的角度,聊聊为什么网红美食的终点是黑暗料理,快来看看吧。

6556eiKducCAoN7NAjRB.jpg

最近,我的朋友们特别热衷于给我推送小X书上的各种网红美食。

比如有绿到发光、可以嗦粉的奶茶: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臭上加臭的肥肠包榴莲: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以前只有在搞笑图片里才能看到的西瓜冷面: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完全不能想象是什么的螺蛳粉串串: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火属性的雪糕刺客辣子鸡丁冰淇淋: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以及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食物放袋子里而不是碗里的小龙虾袋面: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等等等等……

总之,现在的网红「美食」之离谱,不仅超出了我的想象,还超出了我的理解。

这期内容,我想从商业的角度,聊聊为什么网红美食的终点是黑暗料理。

一、初代互联网餐饮

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其实是不存在网红的概念的,更别说网红美食了。

中国最早的网红美食,我认为应该是2012年开业的黄太吉煎饼

黄太吉打出的口号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煎饼。

老板赫畅出身百度,也在谷歌和4A广告公司工作过,估计是积累了一肚子「赋能」、「降维」、「迭代」之类的黑话。看啥都觉得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一下。

但是他所谓互联网思维,现在看来就是冲热搜。

很多人也许还记得「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的土味营销,在微博上一度引起很大反响。这个开奔驰的老板就是赫畅。

那年,微博还是个新兴社交平台。黄太吉在微博上各种搞噱头,包括把煎饼果子开进北京CBD,找美女送煎饼,号称要打造中国的麦当劳等等。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很多后来网红店的玩法,都能在黄太吉这里找到原型。

比如取餐的机打小票上,附带各种鸡汤文案,至今茶颜悦色还在这么干。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还有墙上《葫芦娃》、《变形金刚》的怀旧插画,算是怀旧主题网红店的先行者。

另外就是贵,黄太吉在十年前就敢把煎饼卖到9块钱,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雪糕刺客和喜茶奈雪们的祖师爷了。

利用微博带来的影响力,黄太吉在北京引发了一阵打卡热潮。随之而来的是雕爷、伏牛堂、西少爷等一众「互联网思维」网红餐饮。

这批「互联网餐饮」,就是中国第一代网红美食。

说是互联网思维,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无非就是认真吹牛皮,认真搞噱头,认真卖高价。

至于食物本身,煎饼还是那个煎饼,肉夹馍也还是那个肉夹馍,没啥创新,但是也不至于到黑暗料理的层面。

只不过初代网红们死得都比较快,很少有活过四年的。

二、第二代运营网红产品

二代网红美食的思路,本质上也是搞噱头,但是他们逐渐发现顶着「互联网思维」的名头卖传统食品不好使了。

因为第一代网红美食吹逼的目的,其实是tovc,也就是针对投资人的,目的就是告诉投资人我这玩意儿不一样,赶紧来投我吧。

但随着第一代网红美食的失败,投资人也变聪明了,不见兔子不撒鹰啊,你不能光给我讲概念看PPT,你得让我看到市场成效。

所以第二代网红美食,基本就是把产品当作网红本身去运营了。

刚好处于社交网络的爆发期,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其实客人来吃啥根本不重要,能来拍照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做得好看点,把店面装修搞得漂亮一点,一切都是为了方便人们拍照。

除此之外,当你把产品完全看作网红之后,怎么才能持续制造虚假繁荣呢?

很简单,就是买流量,刷数据,放在线下,就是我雇人排队不就好了?发通稿报道很多人排队不就好了?再请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发照片不就好了?

这样一来,短期内消费者一看这个东西火了,我要去试试,投资方一看,好家伙,网上都是你的照片,仿佛全国人民都是你的消费者,两三个城市就这么夸张,等开满全国那还了得?赶紧投了。

三、第三代极端化

而第三代网红美食,则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继续极端化。

因为从初代网红美食开始,大家选择的品类基本都是复制难度低的,把产品做好看、请人来排队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卷,消费者也视觉疲劳了。

于是,网红美食扭曲了,开始朝着「怪」的方向发展,要的就是出格,要的就是博出位。

而短视频的出现,也让网红美食在视觉造型之外,还要注重「玩法」。

短视频要的不止是一眼好看,而是在15秒的时长里能提供惊喜感和刺激,能玩得起来的美食,才适合发短视频。

所以可以用来占卜的答案茶火了,海底捞的DIY菜单火了,西安摔碗酒火了。

可以看到,网红美食的三个阶段,口味其实是越来越不重要了。

早期「互联网餐饮」还会和你聊聊「你的味蕾还没打开」,后来的网红美食只关心能不能出好看的照片,拍完再吃。

到短视频时代,已经没人在意吃不吃了,娱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个老派的美食家或者餐饮从业者,你肯定会觉得难以理解。在传统角度看来,烹饪有底层的逻辑,美食有基本的原则。创新可以,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网红美食呢?它完全跳出了这个思维,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标准:

既然是网红美食,那只要红了那就是美食。成为网红美食,最大门槛不是好吃,而是红。

反正排队的店,总有人要去试试。

哪怕味蕾告诉你不好吃,排队的时间成本和朋友圈几十上百的点赞也会强行修正你的味蕾,改造你的记忆,让你喊出「yyds绝绝子」。

四、打造网红的方法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一款产品成为网红?

之前辣酱那期视频里,我引用过一个概念:

你在米饭里放点肉,叫炒饭。在肉里面放点米饭,那就是网红炒饭。

你在奶茶里面放芝士,叫做奶茶。但如果你在芝士里面放点奶茶,那就是网红奶茶。

不成比例地放大某一项原料的比重,然后放大用户感知,就容易出网红款。

这句话不是我原创,但我愿称其为网红第一定律,因为它高瞻远瞩地指出了网红的基本属性「感知」,和打造网红的基本方法论「不成比例」。

先说感知。

在我看来,凡是能极大程度调动起人们感官的东西,客观上都具备网红的潜质。网红两个字,就是感官系的代名词。

网红是极致的商品化,一手给刺激,一手送流量,在审核能通过的情况下,你刺激给得越多,换来的流量一定也就越多,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如果说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那么爆红的方法则都写在了审核规则里。

为什么感官刺激那么重要,这里就要聊到互联网的推荐算法了。

推荐算法这个东西,其实类似于打怪闯关,一条内容需要从小到大,闯过一个个流量池,最终才能成为一条爆款内容。

当你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条内容,这条内容就会被分配到一个小型流量池里。

这个流量池里的用户就都能看到你的内容出现在他的手机屏幕上。一般来说,这个初期流量池的规模大概在几百到一千多个用户。

而这条内容是可以继续传播下去,还是就此停在这里,完全取决于这些用户是否打开你的内容,是否留言、点赞、转发,完播率和完读率有多高。

如果数据指标足够好,那么你的内容就算是过关成功,会被推荐到下一个更大的流量池。这里有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用户,你的内容将会接受他们的审判。

此时,你能看到的是,你的内容的推荐量,阅读量都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

如果在他们这里,你的内容依旧数据良好,那么以此类推,这条内容会被推到一个个更大的流量池接受检验,直到碰到一个它征服不了的流量池,或者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生命周期自然结束。

那么,真正能跑通所有流量池,在每一个关卡都能成功打怪进阶的,就是人性。

这里的人性包含各种要素。感动、同情、热血这些正面情绪可以击中人性,猎奇、欲望、仇恨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也能击中人性。

找到人性的最大公约数,就找到了所谓的流量密码。

而直接的感官刺激,就是人性最大公约数,毕竟每个人的情感点可能不一样,但谁还没个眼耳口鼻呢。

那么如何强化感知呢?就要靠「不成比例」。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要把瘦脸、大眼开到最大,造成不成比例的大眼高鼻梁尖下巴?

很多人说这种不成比例并不好看呀。

但这种事情,要的不是一部分人说好看,要的是更多人点赞,数据是不说谎的。

同样的原理,在所有涉及网红的领域,都有应用。

在情感博主这里,就是不成比例的小作文、撒狗血、卖苦情。

在网红景点这里,就是不成比例地打造各种视觉奇观,铺设打卡摄影点。

在网红美食这里,就是不成比例地堆料,把看上去互不兼容的食材硬怼上去。把油脂、碳水这些能激发进食欲望的成分加入配料,最好还要弄得花花绿绿,美其名曰「出片」。

小红书上点赞10w+的网红美食,真的好吃吗?

媒介是人的延伸,但是这种延伸是跛脚的,互联网媒介只注重视听感官,其他感官刺激是解决不了的。

那网红能做的,就是在视听刺激上不断加量。

而视听刺激不断加量,感官的平衡不断被破坏,最后必然产生一些奇葩的存在。

例如网红脸、筷子腿、A4腰、夹子音、气泡音,也比如网红暗黑料理。

五、打造网红美食的过程

「不成比例,放大感知」。有了这套方法论,我们就可以打造网红美食了。

接下来,我做一个网红美食的构想啊。

比如我做一个奶茶品牌,就叫馆式茶艺,大家没意见吧?

在开店之前,我要开发一个王牌单品,我现在大家喜欢嗦粉、喜欢喝椰奶、喜欢鸭屎香柠檬茶。

考虑到现在是夏天,要清凉,我觉得气泡水之类的饮料一定卖得好。

于是我决定推出一款鸭屎香椰奶凉粉气泡茶。

名字是不是有点太普通了?那就改叫鸭鸭椰椰冰冰凉好喝到冒泡茶。

有茶饮还不够,你喝奶茶不顺便整点甜品?我又去网上看了一下,发现臭豆腐很火,千层蛋糕很火。所以我决定开发一款臭豆腐榴莲千层,一层臭豆腐一层榴莲,要的就是极致的嗅觉享受。顶上还得放两块油炸臭豆腐,强化视觉感知。

消费者跑到我的门店一看,发现连个排队的人也没有,也不行。雇人排队那是常规手段了,一劳永逸最好搞限定发售。鸭鸭椰椰冰冰凉好喝到冒泡茶每天只有晚上5点到8点供应,臭豆腐蛋糕每天限量50份,售完为止。

最好门口放个女装熊猫打卡点,来店里喝茶,还可以和女装馆长合影。

到这个时候,差不多风投也该注意到我的馆式茶艺了,接下来就是融资扩张,破产跑路的故事了,以前挖的坑也不用填了,简直一举两得。

说回网红美食。我觉得用「食物」来定义网红美食,那格局还是太小了,网红美食是一种多维度全感官刺激型产品。

而在所谓全感官里面,美味是最不重要的。

味觉是没有传播力的,它没法顺着网线,让互联网另一头的人感受到。这个问题,5G解决不了、6G也解决不了、元宇宙也解决不了,只有快进到22世纪杀人网络,所有人都快进到脑后插管进入The Matrix才可能实现。

但是视觉和听觉传播力就很强。

你为肥肠包榴莲发一条朋友圈,那种奇葩的造型,带来的视觉冲击,所有人都能看到。

你拍个西瓜冷面的短视频,你滋溜滋溜暴风吸入,所有人都能听到。

前面我提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平均的延伸。我们的视听可以走得很远,但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只能停在原地。

这注定了媒介反过来干预正常生活的时候,视听效果越好,越容易得到媒介的青睐。

网红美食不是美食,同理,网红景点不是景点,网红艺术展不是艺术展,网红健身房不是健身房,网红书店也不是书店。

它们虽然身在现实世界,但它们的价值却存在于赛博世界,仰赖网络流量和推荐算法实现。所以你在网上看他们无比美好,实地探查总会发现一地鸡毛。

网红街区多半离市区十万八千里,附近荒草丛生演绎荒野求生;

网红展除了几个造型奇葩的合影打卡点什么都没有,用鲜明的案例告诉你艺术是需要想象力的;

网红健身房根本不像健身房更像夜店,教练也不是上课的更像是拿来拍照的;

网红书店卖的书不是小四就是大冰,比起书店更像心灵鸡汤馆。

所以你看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雪糕刺客,反对网红美食,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普通人在保卫平凡,保卫生活,保卫一种选择的权力。

因为事实上,当这些网红食品制造噱头,制造虚假繁荣时,那些好吃的、平价的食物,因为被挤压得没了生存空间,正在逐步消失。

我能接受偶尔被刺,但等我打开冰柜,发现里面是个武器库,我该怎么办?

我能接受食物偶尔的离谱形态,但当我只想简单嗦一碗粉,发现只有用奶茶煮的,我又该怎么办?

在一个魔幻的市场里,就连保持正常,都成了一件需要我们为之争去的事情。

作者:IC实验室;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Tc8npMNcbBravlJvQW3LQ

本文由 @IC实验室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21933688-40ad-11ed-87c4-00163e0b5ff3.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