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VP的极简做法,适用于从0到1的初创公司或大厂孵化的新业务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91yunying.com/12503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MVP的极简做法,适用于从0到1的初创公司或大厂孵化的新业务

发布者: 91运营

2022-10-11 11:11MVP 初创公司  1717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MVP的极简做法,适用于从0到1的初创公司或大厂孵化的新业务

最近遇到的几个案例,都是从0到1的业务,比如创业公司的新产品,或者大厂的孵化业务。

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一样,但痛点类似:如果再做不起来,就会被关掉。

举个例子。

某个集团下属的创业公司,新产品已经做了一年的时间,但还看不到明确的进展。体现在付费用户很少,也没什么典型的成功案例。

这个产品的定位,是垂直领域内的平台,是应该让双边或多边跑起来的。

尴尬的是,用了一年的时间也没跑起来,时间可不短了,投入的人力和资源也不少。

可就这样下掉这个产品,又有点可惜,因为在某些指标组合下,看到了一些机会,比如某个群体的复购比较好。

大老板可不管这些,拿不到结果就想关掉这个业务。

经过多次沟通,发现这个产品问题确实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在规划上线初期,没有设计MVP。

如何应对?

毕竟这是新产品,也是集团没有尝试过的领域,对于团队和负责人来说都是未知领域,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缺少主观经验,客观也没办法用数据估算和逻辑推导的情况下,MVP是必须要做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千万不用把这事理解的很复杂,这也不是多么高大上的概念。

直白地说,就是要做的这件事,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规模化增长,先做个估算。如果可行,再把核心流程做出来跑一遍。

核心流程是不用涉及多个分类或全链路,也不用顾及用户体验或前端呈现,能验证逻辑就行。

怎么估算?举个例子。

要开个饭店,先估算一下。假设这个店面一天可以翻台30次,单次消费200元,月收入就是18万。

成本方面,房租水电8万、人力成本3万、食材等消耗品4万,合计每月成本15万。

可以估算出每月收入大概是18-15=3万。

这个例子一看就懂,怎么到了自己做产品的时候就不会算了呢?预计MVP要拿到多少用户,单个用户成本多少,加上期间可能有的运营成本(比如活动),以及人力成本,大概整体MVP成本就出来了。

如果有收入,就cover掉一些成本,没有也没啥,就算是前期投入,控制量级别太大就好。

怎么设计MVP?

1、把核心业务逻辑画出来

在上述创业公司的案例中,他们设想的理想化业务逻辑是这样,简化描述:

B端→平台←C端

从业务视角判断,只要能验证对C端的价值,B端是比较容易搞定的。因为集团是做B端业务的,有现成资源可以撬动。

所以在MVP阶段就完全不考虑B端的事,变成:

平台←C端

只去验证C端价值就好,不设置多个战场,否则不容易集中兵力,也不容易做归因。尤其这种双边模式产品,分不清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

引用这个案例的意思是,只关注核心业务逻辑,也就是决定生死的那部分,或者最有价值的那个环节,试着用图形画出来。为了保密,上面案例我只能画出大概逻辑来示意。

我的经验是,即使是看似再复杂的业务,内核都很简单。学会看清生意本质,无视外部填充物。

2、制定MVP验证指标

我把定指标这事放到了第二位,可能和其他同行的观点不同。确实啊,指标这事不应该是先定下来吗?

我的理由是这样的,从思考顺序的角度来说,肯定要先从复杂的信息中走出来,梳理出核心业务逻辑,这时候指标就会自己跳出来了。

因为指标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梳理的过程中,已经做了过滤筛选。

就像上面的举例,在没梳理的时候,业务逻辑是:B端→平台←C端,所以不仅要看B端和C端两套指标,还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分析成本太高了,很多初创团队也没有这个分析的能力,所以在这个环节就挂掉了。

把业务逻辑明确为:平台←C端,只关注C端反馈就好,验证成本和风险可不止是减少一半。

3、只做单一品类或群体

我见过的大部分新业务或新产品,都是想做多个品类或受众人群的。

比如,品类是穿搭、美妆、美食;受众是宝妈、白领。这也合理,如果能用一个产品模式去服务多个品类或人群,天花板会更高。而且从反脆弱的角度说,鸡蛋没有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但在做MVP的时候,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就好。

因为不同受众的获客渠道不一样,渠道多了,就会延伸出更多新问题,验证成本就高了。

比如,圈定受众是30岁以上高知高收入男性群体,就可以专注在华为高端机型去获客。iOS不做,安卓其他机型不做。

接下来就是执行了。

4、短周期、重过程

在执行中,要做好过程管理,否则前面的理念也毫无价值。

关键做好两点:

首先把反馈周期切得很碎。

做到每天有响应,每周有复盘,基本上到不了一个月就会有挺多收获了。

天级别的反馈可以是很轻的,比如只是同步数据变化、邀约名单、开发进度等,花不了太多时间。

单日的数据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持续看几天这样的反馈,就有决策的体感了,能洞察到哪里可能不太对,或者有什么机会。

因为MVP验证的周期本来就不长,短则一个月,一般两三个月差不多,很复杂的项目撑死半年,所以把反馈周期切碎,不仅对决策者有帮助,团队对这个未知业务也会慢慢有感觉。

这些细微的动作,重在积累,要看趋势。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就是在持续观察现象中产生的。

其次要重视执行过程。

要有个预期,就是在落地执行过程中,会有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比如,在当下做直播的平台,在最初都是为了挣打赏抽成,没想到会有直播电商会出现。

完全可以根据执行过程中的现象,去做认知和方案的迭代。要边做边改,没必要把最初的方案都执行完,也不用抱着预设的指标不变。

之所以做MVP,就是因为对未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下目标和打法也都只是预设,不靠谱就随时调整。

作者: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