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和孩子一起学书法:学习小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biaodianfu.com/xiaozhuan.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关于小篆的介绍在上一篇书体演变中已经有过简单的介绍。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如何掌握小篆的书写。

小篆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虽然有些字能够根据其形状大致推测中对应的文字,但是对于初学者大部分是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用小篆是如何写的。

当然,如果只想临帖不想拓展也可以绕过这步。

要认识小篆目前最好的方式是阅读《说文解字》,其中要特别的学习的是说文中的部首。总共540个字。

shuowen.png

通过抄写的方式熟悉部首,这样就能知道的大部分文字使用小篆如何书写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直接查询文字对应的小篆。

部分参考链接:

小篆的特点

孙过庭书谱云:隶贵精而密,篆尚婉而通。其意思就是说篆书崇尚婉转而通畅的线条。

yishanbei.jpg

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是字形呈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小篆的笔法

篆书的笔法实际上很简单,初学者记住藏锋起笔、回锋收笔,中锋行笔这个关键就好了。除铁线篆外,在书写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些轻微的提按,讲究积点成线的质感,专业术语描述为“屋漏痕”。如果是写铁线篆,如《峄山碑》,笔锋调顺,极度弱化提按,要求起行收无粗细变化。

小篆以空间均匀为美,而如何更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得注意知白守黑,要注意观察笔画之间的空白部分,使其均匀。具体而言,篆书中横与横之间、竖与竖之间、曲线与曲线之间的空白都要保持均匀,这样整个字的空间布白才能舒服大方。

小篆的笔画线条,一般要藏锋起笔,又要回锋收笔,并且它的藏锋又与楷书、隶书的藏锋有差别。如图:

cangfeng.png

篆书有自己特有的笔画特征,但中锋行笔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它的每一根线条,都要求尽量是标准的中锋线。

篆书的线条相对简单,就只有直和曲两种,其他线条不过是直曲的变种,如图:

zhongfeng.jpg

这两种线条就是最基础的练习,要求拿起笔来,能写出精准的藏锋、回锋的中锋线来,这是最要紧的,别急着写整字。

所谓熟练的中锋线,是指八个方向的中锋线,如图:

bamianzhongfeng.jpg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被誉为小篆的发明人。现存认为是李斯作品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

《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taishan.jpg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琅邪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临写时应注意笔调流动起伏,防止失于僵木呆板。

langyashankeshi.jpg

《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是刊刻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一方摩崖石刻,传为李斯所书,俗称“李斯碑”,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原石已佚,现有清代刘征复刻碑(钱泳本)存于大禹陵碑廊。

kuaijishankeshi.jpg

《会稽刻石》先叙述秦国兼并六国战争的正义性,后着重宣扬法治,歌颂秦始皇兼听万事,运理群物,整治不良杜会风气,使天下人皆遵轨度,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功绩。 [4-5]  书法上,其书体近似《峄山刻石》,用笔均匀细瘦,圆转匀适,一丝不苟,法度谨严。虽精妙绝伦,而较《峄山刻石》则韵味稍逊,略显刻板。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也就是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传说是李斯的书法手迹,但于史无据。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所刻。《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一说为北周武帝所为)。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现存西安碑林。

Yishankeshi.jpg

李阳冰, 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擅长篆书,得法于秦《峄山刻石》,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吕总《续书评》谓:“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法书要录》一书引《述书赋》曰:“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人称“笔虎”,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

现存碑刻作品稀少,如《怡亭铭》、《三坟记》、《般若台记》及《颜家庙碑额》等,《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划从头至尾粗细一致。《般若台题铭》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刻于福州会城乌石山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法。”

《三坟记》

《三坟记》,唐李季卿(李适之之子)撰文,李阳冰书。叙述的是立碑人李季卿迁葬他三个哥哥的事情。唐大历二年(767)立。碑文两面刻,篆书,24行,行20字。原石早佚,宋时重刻,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在唐代篆书家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书家之一,他精通文字学,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此碑承秦代李斯《峄山碑》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用笔粗细圆匀,稳健自然,结体均衡对称,雍容婉曲。

sanfenji.jpg

《篆书千字文》

zhuanshuqianziwen.jpg

《谦卦碑》

谦卦碑是唐大历7年(772)李阳冰篆书,现保存于安徽省芜湖市。《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當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并刻石的。碑青石质,共三块,每石高一点六米,宽零点八三米,厚零点一七米。前三石均六行,末一石四行,每行十字。因碑文取自《易经》谦卦爻辞,故名《谦卦碑》。

qianguabei.jpg

《城隍庙记》

《城隍庙记》,全称《唐缙云县城隍庙记》,李阳冰篆书,八行,行十六字。乾元二年(759)立,原石不传,今传者为北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重摹之石。现藏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博物馆碑廊。

chenghuangmiaoji.jpg

被称为“元朝冠冕”的赵孟頫,小篆书法在当时独领风骚,只是其楷行书的成就太高,以至于夺去了小篆的光芒。赵孟頫的小篆作品主要为篆额,主要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张总管墓志铭卷》、《湖州妙严寺记》、《胆巴碑》、《杭州福神观记引首》、《光福寺重建塔记》等。赵孟顺的小篆书风,首先是“二李”的“玉箸篆”风格,工整雅致,流丽精美。

《杭州福神观记首引》

hangzhoufu.jpg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3men1.jpg

上面两幅小篆作品,中锋行笔,圆起圆收,字形修长,线条流美。尤其是“杭州福神观记”,字体明显拉伸,线条圆润,明显取法于李阳冰的《缙云城隍庙碑》。

而“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结字则更加匀称,字形端整,线条圆劲。其中的“玄”、“重”字,引入几何中的圆形符号来美化字体,作品活泼生动,艳丽多姿。这一手法在李阳冰的《谦卦碑》中比比皆是。

赵孟頫的另一类小篆作品用笔厚重,风格沉稳,明显的汉篆风格,代表的作品有《张总管墓志铭》、《胆巴碑》等。

《张总管墓志铭》

zhangzongguan.jpg

《胆巴碑》

batanbei.jpg

上面的两幅篆额作品,主要特点一是用笔,一改传统“玉箸篆”的圆起圆收,大量引入方笔,时而方起方收,时而方起圆收。其二行笔,开始提按顿挫,有了节奏变化,收笔处偶见飞白,如“上”字。其三线条,有意将“玉箸篆”的弧线“截弯取直”为直线,如“管”字的“竹”部及下面的宝盖头;笔划转折处采用停顿搭接,使作品呈现出上方下圆的特征。上述变化,使作品线条曲直相间,结构方圆兼备。用笔去除了花哨装饰,简单直接,风格一改李阳冰的流美雅致,呈现出宽博厚重、自然朴素的汉碑气象。是其作品为数不多的典范之作。尤其是《胆巴碑》篆额,曲直线条的运用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结字醇熟,行笔秀美,将“玉箸篆”的端庄典雅与汉篆的宽博厚重完美融合。一向被世人称之为杰作。明代王世贞称“文敏篆书,配割匀整,行笔秀润,出规入矩,无烦造作,恍若所谓残雪滴溜,蔓草含芳之状。”

赵孟頫行楷书师法晋唐,小篆则上溯到汉秦,其学生杨载在《翰林学士赵公行状》中说“篆则法《石鼓》、《诅楚》”。作为元代“文化复兴”的旗手,赵孟頫师法古人,荟萃众长,自成一家。后人评价曰: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赵孟頫的小篆线条委婉劲健、结体匀称秀美、用笔方圆兼顾。既是小篆发展在元代的延承,也是清代的小篆复兴的先导。

王澍(1668—1743),字若霖,号虚舟,江苏金坛人,官至吏部员外郎。清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

王澍在篆书方面,是有卓越的突破和贡献的。他那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正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这种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王澍成为了清代首位以小篆名世的书家,不仅扭转了唐宋以来的小篆日衰之风,开创了清代小篆的复兴之路,是清代小篆复兴当之无愧的领路人,所取得的篆书成就不光影响了他后来的一些小篆书家,更丰富了后世的小篆书法理论。

《临石鼓文》

石鼓文是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石鼓文字体方整,端庄凝练,笔力劲健,章法匀称清朗,有雄浑朴茂的艺术美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的重要版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石鼓文》王澍临本,纸本,篆书,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

shiguwen-1.jpg

钱坫(1744—1806)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钱大昕之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累官知乾州、兼署武功县。生平改经史。精训诂,明舆地,尤工小篆;晚年偏废,左手作篆尤精绝,兼善铁毫。间亦作画,其墨梅有寒瘦清古之致。

《篆书节录隋书轴》

此轴以篆书抄录《隋书》卷十四《昭夏》、《登歌》二篇,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钱坫时年58岁。幅上有孙星衍题记一则,对钱坫篆书的成就和其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作了精辟的阐述:“吾友钱献之篆书为一代绝手,直出王若霖吏部之上。其笔法宗李斯、李阳冰,运中锋,悬腕作字。已而好作变体,长短欹仄,随意书之,转多姿致。此其变格书也。献之后病偏枯,余戏之云:近见君作字,倾侧取逸态,亦五行志之娱耶。后又用左手作篆,仍工整不可及。凤卿郎中爱此幅,因以赠之。星衍并记。”

qianzhan.jpg

《篆书喜晴诗轴》

xiqingshi.jpg

《篆书王勃五言律诗》

wuyan.jpg

赵宧光(1559-1625),字水臣,号广平、寒山梁鸿、墓下凡夫、寒山长、凡夫。江苏太仓人,国学生,宋代中国王室后裔,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的后代,定居在吴郡太仓。

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偕妻陆卿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六书,工诗文,擅书法,尤精篆书,兼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造园师于一身。代表园林有以“千尺雪”出名的寒山别墅,代表作品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蔓草》、《寒山帚谈》、《寒山志》等。

《张樗寮手书金刚经后叙》

jingangjing.jpg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宫学国史二箴》

gongxueguoshi.jpg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朝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

Ancient_prose_from_the_Xunzi_in_seal_script.jpg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国清代书法家。

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籀之学”,初学怀宁邓石如,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yangqisun.jpg

关于篆书的书法家近代又很多,这里之整理了个人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帖子。

问题来了,这么多碑帖,新手应该如何入手?以下是网上摘录的练习流程:

基础部分:

  • 《说文部首》王福庵版,540字,四日写一遍,写50遍;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和用笔方法;一年为限,务必完成。
  • 《说文解字》9353字,日写300字,一月一遍,写6遍;主要是认字。半年为限。

小篆部分:

  • 《泰山》九字 日写10遍,写三个月
  • 《琅琊》十三行,86字,日写一遍,写三个月(如觉得不清楚,可以《峄山碑》代替);

大篆部分:

  • 《石鼓文》两日写一遍,写半年;
  • 《毛公鼎》《散氏盘》《盂鼎》《颂鼎》结合自己的喜好四选一,日写一遍,写半年

整理完这么多,个人的看法,只临《泰山刻石》,临的时候使用修复版+斑驳版结合着看。先对着修复版临,然后参照拓片的字比较。

铁线篆好看但是笔画比较细,初学应该很难掌握。

关于小篆笔的选择,网上建议是长锋羊毫。个人觉得其实白板笔 水性记号笔与小篆非常的般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