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那个根正苗红的投资人,跑去做FA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4140274137741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那个根正苗红的投资人,跑去做FA了

36氪的朋友们·2022-10-03 03:02
有梦想的消费投资人也坚持不下去了。

有梦想的消费投资人也坚持不下去了。

“消费投资,是离人性最近的一门投资。在我看来,新消费最大的风险是fashion risk。毕竟,人多少都是喜新厌旧的。”

一年多前,在新消费赛道最为火热的时刻,一位资深消费投资人曾这样对我说。彼时,市场上的声音大多是“长坡厚雪”、“穿越周期”、“所有的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云云。

时过境迁,消费投资当下的困局似乎被他言中了。火锅龙头节节败退,中式茶饮在内卷中寻求突围,更有许多被“重新定义”出的品类正在变得无人问津。

与消费品们一起经历fashion risk的,还有消费投资这件事。今天要讲的几个故事,主人公无不身处其中。

最近关于“消费投资”这件事,我听到的唱衰的声音要多一些,里面包括自己在投消费的投资人,有投资人甚至感到迷茫——“真正优秀的消费企业,真的需要人投资吗?”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定的答案。

但我知道风险和收益是一体两面的。正如巴菲特说的那样,“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当风险开始逐渐显现、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之时,或许更该抬起头向前看,从这些从业者的故事里寻出问题的蛛丝马迹,思考一下消费投资的本质应该是怎么样、消费投资的未来应该如何描绘更恰当。

1

CVC投资人小高有了新打算。出国深造。回来搞出海投资。

小高是一个接地气的新一代年轻投资人,特点是爱学习,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原则》书里的经典名句。记得刚入行时,小高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喜欢看我们公号的文章,尤其是消费投资类的稿子,碰到有意思的观点还会发来和我讨论。

曾经的小高可以说是一个有梦想的消费投资人了。

时隔如今,战投部门也被集团领导视作战略部门处理,“老板不想多乱投”。近一年的时间,小高被打磨的少了点心气儿,多了点迷茫。他问我,“那些烧钱的,真看不懂,是不是都得需要心大?”

我回答不上来,带小高入门的师父也回答不上来。小高说,师父曾教导过他一句话,投资是一门白发行业,意指要建立自己独到的认知需要时间积淀,不能人投什么、我就投什么。

小高唯一可惜的是,师父先于他一步跑了。师父是个有经验的投资人,学历也高,属于清北复交那类级别的。“师父根正苗红的,现在跑去做融资了。”

最后小高问我,万一他深造回来出海也没机会了怎么办?我学着其他投资人的话安慰他,“没事儿,消费投资就是个轮回。等你回来,出海肯定又从红海变蓝海了。实在不行,你也去做FA。”

小高安心了些:“也是。”

2

投资人大周觉得自己挺没尊严的,因为总想搞个大的,所以一直劝自己学会蛰伏。

大周告诉我,他2021年夏天那会儿在看食品赛道,和那些爱投互联网从业者出来创业的投资人不一样,大周认为在消费这个古老的行业里,还是老玩家有能最终跑出来的实力。“他们在圈里混了一辈子,对这个行业门儿清。”

大周给自己物色的是一家老品牌,几乎新出来的品牌都有向这个老品牌学习和借鉴的影子。我也听说过这家,也从一些FA朋友那里得知过这家老品牌姿态颇高,基本上FA都吃了闭门羹,也就一些很知名的基金能接触上。

大周果断地被拒绝了,他哭丧着脸,“我就是想求着老大哥带着我玩。这对老大哥也没啥坏处啊,我还能帮着他们做点资本运作不是?”

大周的眼光可谓毒辣,我不只听到圈里一位大佬说过,好的消费投资就是要把钱投给那些不需要钱的企业。

后来我去问了问这家老品牌为什么不想融资,毕竟他的好朋友——其他老品牌,有的也接受了一些机构的橄榄枝。老品牌给我的回应很戏剧化,“我们对资本很警惕,也很慎重。”

老品牌还告诉我,他们发展了这么多年,以前也没有机构找他们融资,教他们“如何实现品牌裂变”。

3

小李有点颓废,像是遭受了某种精神重击。

话说回疫情之前,小李所在的零食赛道很幸运地成为了消费投资人的热门赛道之一,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小李很顺利地完成了两轮融资,“当时我们聊的很好,投资人投我主要是认可我的理念——还是要搞自己的供应链。”

其实小李业务的数据还是挺不错的,有自己的品牌,也有合作相熟的代工厂,一年的规模在两三个亿左右,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小李拿融资的钱建厂。

小李把钱都用到建厂上去了,建厂很耗钱,小李很缺钱。缺钱的不只是小李这样的创业者,还有整个餐饮链上的餐饮人。

闭门羹是从第三轮融资开始的,小李发现不仅投资人口风变了,他们的赛道也变了。一些消费投资人告诉小李,他们觉得零食赛道增长很难,护城河又很薄弱,所以不投。这些话听多了,小李已经麻木了。

只有一个投资人和小李说了一番不同的话,“我很感激这个投资人,他至少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我觉得现在很多投资人,都是见风使舵,爱骗人。”

那个好心的投资人跟小李说,“李总,现在消费很难融资的,很多基金都不投消费了,您要么考虑一下战略转型?能跟科技挂钩更好,不能做纯消费。等我调岗到科技组,我再把您的项目推上去。”

4

老赵是一个做火锅的创业者,他跟我说了他的“惊人发现”:在融资的过程中,他发现投资人的节奏非常的快,也要求创业者节奏很快,最重要的是如果要拿到投资,必须得满足投资人的需求。

说起来投资人的需求很简单,只要他在5分钟内用简单明晰且证据十足的话回答他两个问题:为什么你能跑出来?你要怎么跑出来?

老赵是个传统创业者,本身在火锅行业做了十余年,对新消费投资人口中一连串的财务专业术语多少感到有些迷茫,却又忍不住趋之若鹜、为之向往。他忍不住觉得好像只要被这名口若悬河的投资人投了,公司能不能盈利且不说,搞个IPO应该不成问题。

这名老派的创业者很“激动”,跟我推心置腹:我们这些“老人”还是得多和资本打交道,他们的眼界总是要比我们宽的。

对于这位创业者,投资人也是满意的,老赵没有直接回答投资人的两个问题,而是坦诚地用自己在火锅圈十余年的经验和资源打动了投资人,尽管老赵的业务是另一个全新的支线,打法和传统火锅很难说十分贴切。

2021年夏天,火锅创业者接受了以这家深口袋基金为主的投资人的投资,数额8位数。

故事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老赵的公司依旧在一线奋斗,我唯一清楚的是,老赵低调了许多,公司的业务因为各种原因停滞,而关于融资的消息,就是“还在和投资机构接洽”。

5

和彼得·德鲁克媲美的杰克·特劳特,在他的封笔之作《重新定位》中,有过这样一番言论:

为增长而增长可能是个陷阱。为了赶超他人而发展是个错误。增长只是正确行事的副产品,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实际上,增长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背后的罪魁祸首。

增长是必须的吗?不一定。对收入增长的草率预期往往导致目标无法完成、股票重创和财务造假。成功就在于不做人人都做的事。私人公司极少出现在新闻里,因为没人盯着它们的季度财报,它们只要关心自己的业务就可以了。

我觉得很有趣。特劳特的观点,好像和当代消费投资人对“企业增长与值得投资的正向比”这条方法论,背道而驰。而有一位只投消费、专投消费的投资大佬却对我说,“做消费投资,默默投、默默陪伴就行了。”

在当下喧哗躁动的投资环境中,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喧哗与躁动没有任何意义。

注: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来源丨投中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喜乐,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