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老家、拆迁、记念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diff.im/blog/?p=14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老家、拆迁、记念

9月13日,弟弟在家庭群里发来视频,乡下老家已经被拆掉。

我们过去十多年一直在谈论的老家拆迁,一时成为现实。拆迁,曾经多少次成为家庭谈及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是期望着被拆迁的。拆迁,如果不出意外,就意味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不小的款项。或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或者让手头变的宽裕。然而,当从视频中看到那个住了三十多年的家,门窗被敲掉、屋顶被拆除、地面散落玻璃与瓦片时,内心还是被强烈的触动,我的家,真的被拆掉了吗?内心比我想象中的难过与沉重。

老家的房子有新老两部分。

老房子建筑于1970年左右(推测),曾用于村里接待下乡的知识青年,这栋房子也被村里人称为「知青点」。七八间房,红砖黑瓦,木门木窗,有些房间仍旧是泥土地面(而非水泥地面)。在1989年,爸爸花了8000元左右买了这栋房子,当时我6岁。

新房子于1993年左右,按着当时流行的两层楼房、三排的堂屋大门、白瓷砖外墙的样式建造。新房子结构很特别,左右完全对称。左右分别有大堂、卧室、厕所,以及楼梯间。站在建筑外,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房子是爸爸为两个儿子未来成家立业建造的。按爸爸的原话说,如果兄弟两关系好,两边的房子是互通的,如果兄弟关系有隔阂,那就在中间加一堵墙,分成两家。在我们乡下,特别是父母那一代,兄弟关系融洽的并不多。

1997年,在房子的南面,我的弟弟的那一半房子的一侧,建了饭厅与厨房。至此,老家的房子基本就定型了,一直住到现在。

几近30年前,爸爸那朴素的为两个儿子建房子的计划,终抵不过两个儿子各自的生活轨迹的变化。弟弟成家后就住进长沙市区,我大学毕业以及成家后就一直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这个家,最后变成我们每年次数不多的回泊、短暂停留的港湾。

这个港湾,承载了数不清的情感与回忆。小时候春天插秧时贴在脚上吸血的蚂蟥,夏秋顶着烈日与父母一起收割稻子,夏日趁着父母午睡与弟弟去邻居或叔叔家鱼塘偷钓,躺卧竹床仰望星空入睡的夜晚,屋前屋后盛开的桃花与香甜的桃子,无数次的自家池塘边的垂钓,妈妈经年不变的家常湘菜的味道,每次出远门时妈妈抹下的眼泪,与邻里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恩怨和相互照应的温暖…在这些回忆中,最直接、清晰、形象的,是每年过年在家的日子。墙面漆黑的柴火厨房里,一家人围着烧火盆坐在一起,火盆里燃烧着爸爸从秋季就开始准备的木柴,柴火之上,熏烤着时不时滴着油的各种腊肉。不管房子外是风,是雨,还是雪,家里总是温暖的。

如今,地理位置上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对我和我的小家庭来说,早已经习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住所搬到另外一个住所。物理的空间,只是家的外在形式,更实质的是,不管如何搬迁,一家人总是在一起。然而对于父母来说,居住了一辈子的居所突然被拆除,需要一些时间接受与消化这个现实。

因为基督信仰,我完全的相信每个人都是在这个世界短暂停留的过客,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去到天堂或者地狱),我们无法真正拥有这个世界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回想起在老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几十年的生活,真的就是一瞬间,这就越发让我感叹人生的短暂。今生如此短暂、有限、残缺、罪恶,相比而言,与耶稣同在的永生,是好的无比的。我祈求永恒、圣洁美善、创造我们、拯救我们的主,带领我所爱的父母、弟弟和他的家庭来认识祂,得到永远的生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