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966年的《科学画报》:AI语音、方便食品、模块化盖房、自动养猪、风力发电、地心开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209/944426.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1966年的《科学画报》:AI语音、方便食品、模块化盖房、自动养猪、风力发电、地心开发

2022/9/28 20:11:00浏览:5146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国家,这个错失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国家,面对新兴的机会和未知的机会,正在努力追赶。

  那时我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白科技是重要生产力。“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那个年代,《科学画报》《科学大众》等杂志很是流行,成为一代人的科学启蒙。这些杂志一方面介绍当下的科技发展技术、发展成就,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形式前瞻展望未来,为科学技术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这段时间,闲来无事翻阅书架上的几册出版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画报》《科学大众》,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待那个时代人们对科学的美好憧憬,虽时过境迁但更为震撼人心。

  60年代的人们已经提出了“AI合成语音”的设想,并且进行了诸多实践;那个时代的人们提出未来人类利用风能发电,为我国寻求新能源;那个时代人们开始实验“模块化盖房”,要知道这项理念在今天也颇为前瞻。

  方便食品、彩色电视机、电动剃须刀、半导体心脏起搏器、超高速风钻、原子光谱灯……那个年代的人们,还脑洞大开搞了这些创新产品。

  当然,也有很多创想在今天看来都异想天开。比如有科研工作者曾展望过人类开发地心,还画出来了概念图。

  今天,我把《科学画报》(1966年)中有意思的那些原文摘录出来,附带上我的点评,以飨读者。

  一、AI语音合成

  原文摘录:南京大学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语图仪”。这是用来分析语言声学性质的重要仪器。它可以用来研究语言的基本物理性质。例如男声与女声或不同的人只要使用普通话,就可以理解谈话的意思,同时又能明显地感到在音色上有很大区别。

  那么究竟同一句话不同人说的时候,在物理性质上(最主要是包含什么频率成份和它们的相对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呢?如果找出了这些基本规律,我们就有可能以此为根据来制造人工合成语言,并可进而制造语言翻译机、语言打字机等自动设备,并在生产上实现用语言控制机器的操作技术了。

  作者点评:制造人工合成语言,不就是今天百度、科大讯飞、搜狗等研究的AI合成语音技术吗?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年的设想中也提出了“用语言控制机器的操作技术”。在今天,我们用“小度小度”“小爱同学”控制手机和家用电器,早已经成为现实。

  二、地心开发钢铁

  原文摘录:未来的钢铁工业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吧。

  科学家领测说,地心里的各种元素中,铁和镍占很大的比重,几乎占总量的80%以上。因此,钢铁工业的未来应该同地心开战,人类有朝一日是会征服地球的。那时候,我们利用地心的高温和高压,使鉄水像石油一样从地下喷射出来。这种液体金属和石油一样可以用管道运,这种管道是用特殊的电阻合金制成的,通电以后所产生的热量将使鉄水在运输途中不被冷却。利用电磁泵可以使鉄水在管道里上升、下降和转弯。这种金属液体到达工厂后,即在一系列密闭容器中进行提纯,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金属,并加进需要的元素,制成各种成分、各种性能的合金钢,在这里铸造和压力加工已经合为一体了,因此可直接制成所需要的钢材。

  作者点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在中国影响很大,很多人就是看了这部小说后对地心历险以及开发地心充满憧憬。然而地心低质结构复杂,温度极高,即便在今天提地心开发也属于天方夜谭。现在我们经常耳闻的地热能利用,连地心开发的皮毛都算不上。

  三:方便食品·豆腐粉

  原文摘录:最近,上海益民食品厂制成了一种“豆腐粉”。这种豆腐粉可以随身携带,随做随吃,不经过水磨,就可以随时直接调制成豆浆,制成豆腐。

  用这种粉末来调制豆腐,只要掺入适当比例的冷水,调成豆浆。煮沸后,将搅拌好的凝固剂倒入,再略为搅拌一下,使凝固剂石膏中的钙离子对豆浆中的自质起凝固作用,经数分钟后,仅凝固成豆腐。

  作者点评:当年,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发展不平衡,很多偏远地区人们吃不到新鲜豆腐,由此想出用豆腐粉来制成豆浆或者豆腐的笨办法,以方便携带和保存。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老百姓出门买块豆腐极为方便,谁还自制豆腐。

  当然,上海益民食品厂的这种做法,倒非常符合当下预制菜的思路。因为疫情隔离在家的人们,如果无法出门买豆腐,准备一些更擅于保存的豆腐粉,然后制作成豆腐、豆浆,也不失为一种提升居家隔离生活品质的办法。

  四、风力发电

  原文摘录:我国风力机的品种正在不断增加,给利用风能改造自然展现出广阔的前途。大型风力发电机也正在设计中,它将给利用风力实现边远地区的电气化创造条件。

  提到使用风力机,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没有风时怎么办,能否把风能储存起来在没风时使用呢?可以把风能换变为其它形式的能量来储存。用风力机提水存于高处的水库,风能就变成了水的位能,再利用水流的落差就可以作功。用风力机发自流电,把电送到储电瓶中,把它变成化学能,可以随时使用。用风力机带动空气压缩机,把风能变成压缩空气的势能,也是一种蓄能的方法。

  现在正在研究一种方法,用风力机发电来电解水,把水变成氢气和氧气分别储存起来,再把它们当作燃料来用。这种方法如果在经济上能够过关,其意义不仅是可以储存风能,而且可以使风力机由只能用于农村的固定作,进而用于田间作业。那时,有风地区只要在农村设立一些风力燃料站,供应特种拖拉机的燃料,农业上的全部动力需要,都可以利用免费的风力来解决了。

  作者点评:今天,我们普遍认为风力发电属于新能源,在内蒙古、河北坝上已经大西北的广大地区,都能看到连片的风力发电矩阵。关于风力储能,我们会用蓄电池存储,也可能会用压缩空气储能,还有氢能储能。

  以上这些,都没有脱离半个世纪前先辈为我们擘画的蓝图。

  五、自动养猪

  原文摘录:一个人能养300多头猪!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近二年来,上海市农垦系统国营农场的职工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大庆、大寨精神鼓舞下,立雄心,树壮志,冲破了旧框框的束缚,大搞科学实验。他们把喂猪的湿熟饲料改为生干饲料;单一饲料改为混合饲料;限量给饲改为不限量给饲;人工喂食喂水改为自动食槽和自动水槽;小群圈养改为大群饲养。这种新的养猪方法,为国营农场的大规模养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自动食槽上部是可容1000~2000市斤干饲料的贮料箱,饲料通过滑板经下料口进入食槽。当食槽中饲料吃完后,贮料箱中的饲料自动下沉,源源补充。

  自动饮水装置是将自来水管通到水槽里,并在管的末端连接一个浮球式的自动开关,利用水平面的升降,使浮桥上下移动来开启或关闭水源。

  作者点评:现在我们提到自动化技术,总认为是一个舶来品。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聪明智慧,开发出一系列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工具,用以工农业生产。

  上海市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在上世纪的自动化养猪实践,只是我们历史上利用自动化工具提升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六、像搭积木一样盖房

  原文摘录:通常盖一座五层楼房,需要用几十万块砖,一块一块地叠砌起来。最近在上海延吉西路上,出现了四幢新型结构的楼房。这种五层的楼房,只要用640块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大型板材,象搭积木一样拚装而成,比砖砌的房屋,既快又好。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大型板材,是一种新的建筑材料,主要原料是粉煤灰陶粒,它用发电厂的工业废料﹣﹣粉煤灰掺入少量的粘土,用成球机制成直径5~20毫米的球粒,煅饶成“人造石子”(粉煤灰陶粒)。这种人造石子不象普通石子那样光滑,表面粗糙,而且内部有很多气孔,重量只有普通石子一半。将它和水、水泥、砂拌制成陶粒混凝土,倒在大型平模里,就可以做成大型楼板和墙板,或用冲压成型法制成楼梯段。最大的墙板重达3.6吨,一块墙板就是房间的一面墙,一般构件也有2吨重。制造板材可以预先将门窗、卫生设备管道洞、灯头板、电线管道、房间里的挂镜钩和厨房里的搁板等各种细节装备安装好。当构件制成后,就可以运往工地安装。

  点评:在那个年代,搞社会主义建设,讲究一砖一瓦。像模块化盖房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看起来是那么的“政治不正确”。从“盖房子”到“装房子”,表面看起来是技术突破,背后是思想冲破了束缚。

  时间来到2018年,重庆市下发《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开始实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的畅想。这个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提到,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中科大厦,成为重庆市唯一国家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被推荐到国家建设部的示范基地,装配率达到了惊人的80%以上,真正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修房子。也因为这样,中科从传统建筑升级到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

  这两年央视喜欢搞一种节目形式,就是让现代人和过去的人穿越到一起对话,形成视觉奇观。我想,央视可以把这种节目形式复刻到科技创新行业,比如开发一个“科技里的中国”项目。第一期就讨论建筑发展,让黄一峰(当代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实践者)和周克熹(60年代,周克熹撰文认为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发展方向)来一次历史对话,就装配式建筑前瞻发展来一次大碰撞,一定会很有意思。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