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既有X86与ARM,为何RISC-V还能受汽车青睐?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mcu-dsp/52639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者:丰宁

在软件圈有一个梗:十年的老代码,你敢动?

这个故事具体情形是:当新入职的同事被告知维护老产品时,看着代码包就像是在雾里看花,当他去问资历更老的同事就会发现,几经轮回已经没有人懂具体逻辑是什么样的,原作者也不知道已经跳了几家公司,于是他没有办法,只能在外边包一层,交付新功能。

这,就是历史的包袱。

RISC-V的优势就在于,作为后起之秀,它灵活、精简、开发成本也更低。

现在的汽车,作为“轮子上的计算机”,它需要囊括的已不只是被动安全,信息娱乐已经成为汽车制造的新需求,软件定义汽车已是它的新方向。

通过对比X86、ARM与RISC-V的应用区别,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在汽车板块RISC-V捷足先登。

X86、ARM、RISC-V指标对比

632bc401bfffc.png

从三者的功耗和应用来看可以发现,X86更适合PC端的高性能计算,功耗最高;ARM适用于移动通讯领域,扩展性不及X86但能耗居中,RISC-V多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指令精简,且没有历史包袱,这意味着它具有最小的能耗。我们知道汽车没有电源,但是车上的电控系统、传感器等众多设备都是电老虎,搭载智能驾驶依然会消耗大量电能,所以RISC-V的低功耗是一个亮点,RISC-V避开了计算机架构几十年来发展的弯路,架构短小精悍,模块之间可以做到兼容,使得开发成本也更低。

RISC-V开源的优点众所周知,一方面它可以灵活地扩展指令集,与自动驾驶场景需求碎片化、可定制化的特性十分契合,而x86、ARM等架构的知识产权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外国公司,无法在指令集架构上按自己的想法做修改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ARM、Synopsys、Cadence 等海外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IP专利,开源的RISC-V不会受到IP断供的风险。自动驾驶的新与RISC-V的新刚好契合。

另外汽车市场的一大难点在于各种严苛的认证。如今已有RISC-V的安全IP领先一步,通过车规认证,其RISC-V内核已经可以达到车用的高性能要求。比如:Rambus的硬件信任根IP RT-645就已经通过了ASIL-D的认证;晶心科技当前已经推出的汽车功能安全IP核—N25F-SE,也即将通过ISO 26262 ASIL-B认证。

如今有了RISC-V的加持,软件定义汽车的步伐正在加快。

RISC-V在汽车中的应用

汽车芯片的控制类芯片主要包括MCU和AI芯片,AI芯片通常要求较高的处理性能,边缘应用则需要低功耗、小尺寸的MCU,而RISC-V刚好是一种适合通用MCU和特定领域专用加速器 (例如AI)的ISA。

MCU芯片

MCU作为嵌入式系统和运动控制器的核心,提供应用控制层,执行总线通信协议,并提供用户接口。然而,MCU 芯片的发展需要 IP 授权,中国在独立可控的MCU开发之路上尝试多年,但在架构方面仍然受制于人,要知道ARM授权费用高昂,Arm的License Fee能占到芯片售价的2%-15%,按照50%毛利率来算,能占芯片成本的4%-30%。RISC-V的出现燃起了国产MCU的新希望。

采用RISC-V指令集设计的MCU可让芯片厂商/开发者快速完成低门槛、低成本的芯片设计,并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指令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另外RISC-V也被认为是长产品寿命的良好平台,可以说RISC-V与MCU是完美结合。

AI芯片

在智能汽车领域, AI 芯片的应用发展已有些时日。“算力越高,车越智能”已成为众多车企都在喊的口号。

汽车在人机交互、视觉处理、智能决策等众多情境下,需要处理大量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对车载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或许会有人拿RISC-V与X86作比较,RISC-V确实精简,不过也可能有人提出疑问:它没有X86稳定的高性能计算能力,面对智能汽车的需求,如何独当一面?

从现实出发,以自动驾驶为例:如今的自动驾驶还主要集中在L2级别,各家企业和新车拼算力,拼的不是当前的“自动驾驶辅助”水平,而是未来几年的“自动驾驶辅助”水平。使用高算力的芯片,相当于在车里预埋了一种能力,以后可以不断的解锁这种能力。一个高性能的芯片,不是现在的刚需,它是未来的一种刚需。要知道,向高性能发展也是RISC-V发展的必然趋势,巧就巧在,RISC-V与智能汽车同属新赛道,AI芯片与智能汽车也在互相推动。

RISC-V在汽车应用中的掣肘

软件生态缺失叠加汽车产业“念旧”,加大RISC-V上车阻力。

虽然我们谈到的是软件定义汽车,但软件支持恰恰是RISC-V的短板,没有软件生态,基于RISC-V实现的芯片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无用武之地,加之汽车行业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这也使汽车产业不太喜欢新东西,除了软件生态的劣势,相关的编译器、开发工具以及其它生态要素也还在发展,使得RISC-V上车,比国产厂商借助ARM上车的阻力更大。

RISC-V相关企业不能总是想搭便车,而不主动投入到生态的建设。那么,在汽车领域其实也是一样,在RISC-V刚兴起的这个阶段,在理念问题、投入问题以及商业利益回报问题下,谁来构建适合于RISC-V的上层软件,如何让RISC-V的灵活性在汽车领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就尤为重要。

针对当下迅速发展的智能汽车,中国工程院的倪光南院士也表示,RISC-V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需求,是智能汽车芯片设计的理想选择。

RISC-V已“上车”

2020年4月,半导体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瑞萨电子公司和SiFive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面向汽车应用的下一代高端RISC-V解决方案。

随之,在2020年末,瑞萨借助日本半导体公司NSITEXE推出了集成RISC-V协处理器的汽车MCU RH850/U2B。主要用于混合动力 ICE 和 xEV 牵引逆变器、高端区域控制、连接网关和车辆运动等相关应用。

今年年初,英特尔在CES 2022上推出了专为自动驾驶打造的Eye Q Ultra系统集成芯片,但要注意的是,Mobileye EyeQ Ultra 不包含任何x86内核,而是具有12个RISC-V 内核、Arm GPU和DSP。

最近,SiFive宣布推出三款车规级内核:E6-A、X280-A和S7-A解决方案,以满足当前和未来应用的关键需求,如信息娱乐、驾驶舱、互联性、ADAS和电气化。

RISC-V与中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天时

在现局面的半导体发展格局下,ARM、X86架构生态壁垒砌的高而结实,市场份额也被瓜分了80%以上,中国在原路径发展已被紧紧的卡着脖子,因此当RISC-V出现时,一下子就火了起来。RISC-V适合产业的发展,更适合中国市场。在5G、物联网、汽车等应用多点开花之际,RISC-V的出现正是中国大放异彩之际。

地利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RISC-V这个指令集,国家从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上,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有步骤、分阶段地落实推进。早在2018年7月,上海经信委就出台了国内首个支持 RISC-V 的政策。2020年9月,中国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首次对外公开其组织架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如今,中科院计算所、华为、阿里等在内的 20 多个国内企事业单位,都加入了 RISC-V 基金会。伯克利、清华两所高校还在深圳成立了 RIOS 实验室,以扶持 RISC-V 软件生态。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十四五”鼓励企业开源,并从底层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应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这足以说明开源是大势所趋,也为RISC-V的生态发展嫁接了桥梁。

人和

RISC-V是国内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的好机会,国内企业也在加紧多点布局。近年来国产RISC-V商业化产品不断落地,平头哥、华米、兆易创新等企业已发布了可商用化产品。其中兆易创新和芯来科技更是开创了IP核供应商与设计企业联手先例。

在RISC-V“上车”的规划和部署,本土公司也已有一些商业化成果。如2020年景略半导体推出的BlueWhale芯片架构上,就采用RISC-V架构,景略半导体成为行业首个应用RISC-V内核的L2/L2+ Switch的芯片厂商,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的芯片架构,能够助力未来快速推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

2021年,凌思微电子也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车规级无线MCU产品系列,凌思微车规级MCU主要应用于车身控制,即时通信,车载娱乐方面,目前跟小米的项目合作稳步进行中,与整车厂商的合作项目正在推进。

倪光南院士也曾提出建议,我国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聚焦开源RISC-V架构发展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我国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有助于大力发展壮大我国RISC-V产业生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