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华为内置打车服务,能改变网约车现有格局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112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随着滴滴被暂停新用户注册、App下架,大厂纷纷携流量进入网约车市场。当大厂加入网约车市场后,给当下的网约车生意带来了一定的变局,那么网约车的格局会就此发生改变吗?本文对此做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ijys4JSAAppXpE8x2ajg.png

随着滴滴被暂停新用户注册、App下架,网约车这块大饼再次被无数大厂盯上。

华为7月27日发布HarmonyOS 3,内置打车服务“Petal出行”,用户无需下载单独的应用,只要通过华为手机负一屏中的服务卡片即可获得。

7月,微信在服务栏中增加“腾讯出行服务”模块,可直接打车,也采用聚合模式,已接入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服务商。

华为、百度携流量进入网约车市场,造车新势力也急于打通造车—打车的闭环。

一、流量利益最大化

无论是华为还是微信,都是基于其平台所拥有的流量优势,通过引入第三方网约车运营公司提供网约车服务,也就是常说的网约车聚合模式。

微信有十亿活跃用户,华为鸿蒙用户业已突破三亿,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用户黏性,将触角伸向网约车也就不难理解。

在滴滴、高德打车之外,尚有不少规模较小、市占比更低的区域性网约车平台。根据调研,只有市占率超过20%,才能够匹配用户便捷的出行需求。

一方提供流量,一方提供网约车服务,二者互相依存。事实上,与小平台合作,大厂更能掌控话语权,使得聚合模式更加稳固。

互联网大厂纷纷降本增效,接入网约车市场,可以将流量利益最大化,借平台提成增加营收。

正如直播短视频平台纷纷加入电商领域,开辟更多的盈利模式,将流量利益最大化。不同之处在于,工具型平台不会因为过度商业化必然会影响用户体验,动摇平台原本坚固的流量护城河。

在阿里巴巴曾经放弃的淘宝低价市场,拼多多用腾讯微信提供的廉价流量夺走了用户。在网约车领域,腾讯不想只做流量的中间商。在强大的用户粘性之下,微信无疑有着更多的机会。

即便不能及时盈利,对华为和腾讯等有着现金流的大厂而言,聚合模式的轻资产投入并不吃力。

与其类似的如高德出行,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体系内继淘宝、支付宝之后的第三大本流量入口。

对整个阿里而言,接入网约车业务,能够与已有的本地生活业务形成联动,盘活本地生活业务。在这一战略意义之下,高德一时是否盈利并不重要。留住用户,才能持续从用户身上赚钱。

相较而言,华为加入网约车市场,更多的是为今后在汽车出行领域的布局做好铺垫。

对大厂而言,战略性意义大于对利润的追求。

这也给当下的网约车生意带来一定的变局。毕竟,没有网约车平台想要再来一次补贴大战。

二、难改网约车格局

根据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号发布6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显示: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7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3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53.0万本、车辆运输证183.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1%、4.3%。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公布了6月份数据,全国网约车订单量6.36亿单。

今年6月份全国订单量增长的背后,对应的也是每一个平台的增长,排名前10位的平台,只有如祺出行环比下降7.2%。像美团打车环比上涨67.7%,携华出行环比上涨64%,享道出行环比上涨57.5%,滴滴出行环比上涨20.9%。

截至2021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均创新高。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创下近1年来的新低。网约车用户规模已经接近2019年同期,但使用率却降低了8.1%。

以网约车目前的规模,难以持续保持高增长。它需要中国人有更多钱可以花来打车、让更大比例的人口住进城市、城市里有更通畅的道路——这都不会在短短几年发生。

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对存量市场的争夺。

网约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打车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滴滴以超高市占率第一地位不动摇。美团、高德等以聚合模式攻城略地,但暂时难以超越滴滴。其他如T3、曹操出行等规模难以迅速扩张。

一直以来,我国互联网企业惯以烧钱赢市场,然后从“垄断”中赚钱。然而,这一模式在网约车生意中却难以实现。

网约车平台替换成本低,先发优势并不明显。滴滴被暂停新用户之后,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也被曹操专车和T3出行等瓜分。市占率从近90%跌至70%。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抢占市场,国内多家二线网约车平台纷纷发力,阿里加注出行市场;曹操、T3纷纷获得大笔融资。

另一方面,网约车平台生意是双边市场效应,需要同时提升乘客和司机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乘客使用网约车平台叫车,更多乘客带来的大量订单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司机入驻。

抢夺用户最直接方式是,在司机和乘客两端同时扩大补贴。随着市场饱和,烧钱补贴获客作用不大。

网约车聚合模式,只能锦上添花,而没有绝对的业务壁垒。只要其他平台提供同类型服务,降低抽佣,让利司机,那自然对平台运力打击是不小的。

腾讯和华为此时入场,也未必一定有胜算。

三、造车影响网约车

当资本纷纷涌入新能源赛道的时候,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即便未来每人一辆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值是不是仍然过分高估了?

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们纷纷下场,从新能源车厂到软件服务商,再到出行平台,完美实现内循环。整车厂下场做出行平台,在车辆供给方面仍有优势,但往往被认为区域性强,难以复制和扩张。

但是,入局网约车市场给造车新势力们提供了新的销售模式,即网约车平台上线,然后自产自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造车新势力们销量上的困境。

造车要求规模效应,要卖到一定数量才能到达利润临界点。出行平台可以有效缓解车辆滞销或生产过量的问题。国内大部分整车厂都已入局打车市场。

网约车领域里的另一个变量,是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都是如祺出行的投资方,并称将助力如祺出行加速推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落地。

李彦宏说,到2025年,Robotaxi的服务成本将比人工驾驶更低,届时随着百度业务规模的扩张,相信将实现盈利。

无人驾驶技术,无疑是网约车业务规模化、标准化的一大助力,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同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降低费用,提升运营效率这在靠补贴竞争的网约车生意中具有巨大优势。

2017年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和通用集团下Cruise,相继在美国特定区域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无人驾驶车才看到了商业化的一缕曙光。

然而,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尚在远方,政策法规限制自动驾驶区域,以副驾有人的自动驾驶状态运营,实际成本并不低于有人驾驶。

科技改变未来,但无人驾驶改变网约车的未来还太过遥远。

当下,华为和腾讯的入局并不会改变现有格局,但同样模式的高德无疑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滴滴在受过一系列重创之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网约车乘客,可能又有从平台薅羊毛的机会了。

作者:江豪

来源公众号:灵猫财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灵猫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