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解救洋码头:欠款2亿,员工只剩50人,寻求并购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9-20/doc-imqqsmrn975472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解救洋码头:欠款2亿,员工只剩50人,寻求并购

6461-411794720145e952156646500e3161e0.png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Tech星球

  在和Tech星球沟通前,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刚刚开完一个半小时的会,当时已是深夜将近十一点。

  创业12年,忙碌至深夜对于曾碧波来说是常态。但异于常人的勤劳和坚持,并未能缓解洋码头的困境,就好像一艘大船朝着错误的方向航行,将永远达不到终点。

  过去12年,洋码头经历过国内跨境电商最巅峰的时期,公司迅速壮大,员工人数一年翻了一倍还多。但这两年,这家公司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如果不是创始人的公开信以及发声的卖家,大概没有人会注意到这艘已经快要搁浅的船。

  融资过10亿,具备稳定盈利的跨境电商公司从顶峰跌落,洋码头已经没有了稳定的办公场地,有2亿元卖家欠款待还,创始人曾碧波甚至卖房卖车,但资金依旧不够周转。

  洋码头诞生于2009年,随后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了高速扩张的十年,那是创业者的黄金时代,热钱滚烫,消费旺盛。诞生于2010年前的洋码头,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洗礼,这家公司及他的掌舵者并不清楚,当市场向下时,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过去一周,Tech星球就此访谈了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也联系了多位卖家和公司员工,试图回答,洋码头是如何走入了至暗时刻。

  曾碧波向Tech星球坦言,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原因,不是过去发展中的持续亏损,而是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浮躁心态,以及对资本市场的错误判断。他觉得自己应该赴中国香港或者美国上市,而不是谋求在国内上市,这一策略影响了资金的周转。

  欠2亿货款、总部退租、员工只剩50人,公司每月仍盈利

  一家公司的办公场地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公司发展状况的注脚之一。

  洋码头的总部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场三路93号12层,这是上海市北高新创新园区里租金最贵的写字楼。很少有人知道,洋码头在巅峰时期还将13层给租下,但也很快退租。

图注:洋码头总部前台,Tech星球拍摄。
图注:洋码头总部前台,Tech星球拍摄。

  “之前这栋楼进出都是佩戴着洋码头工牌的年轻人,他们公司是这栋楼里人最多的”,市北高新园区的保安告诉Tech星球。

  但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属于洋码头。

  Tech星球9月15日实地探访时发现,洋码头曾经的总部大门紧闭,只贴着两张告示。一张来自物业,上面写着“因洋码头长期拖欠租金、物业费、水电费,现已提起诉讼,故停止该场所使用”,另一张来自洋码头公司,上面写着“为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我司启动总部办公地址迁移计划,过渡期间,洋码头将采取远程居家办公。”

图注:洋码头总部大门所贴告示,Tech星球拍摄。
图注:洋码头总部大门所贴告示,Tech星球拍摄。

  曾碧波向Tech星球确认了纠纷的存在,他承认公司拖欠了6个月房租。

  “我认为市北高新应该给洋码头免租政策的,因为上半年疫情。疫情期间两个月都不办公,没有人在公司,整个栋楼也租不出去,只有洋码头要租。”曾碧波解释道。

  危机进一步暴露在公众面前,源于洋码头在公众号发布的公开信。5000字的公开信详细解释了,洋码头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危机,以及希望卖家们能够信任平台,继续经营。

  事实上,洋码头平台上的卖家早就意识到了问题。

  货款拖欠的现象,从去年年中就已经出现。卖家王星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去年年中开始,洋码头累积欠王星16万货款,至今这笔钱都没有到账。

  去年,洋码头向王星解释,因为疫情,再加上公司准备上市,有股权架构调整,所以资金周转困难。此前合作4年所累积的信任,让王星选择理解和等待。

  但直到去年年底,王星才发现他并不是个例。信任在这刻被一点点瓦解。

  随之而来的是客服越来越敷衍的回复,对接的运营人员相继离职,王星无法再获得洋码头的更多消息。最终,他选择从德国追到上海,希望拿回16万货款。

  像王星一样被拖欠货款的卖家有1000名左右。这意味着,洋码头平均欠卖家每人20万。曾碧波向Tech星球透露,截至今年5月,拖欠货款累计达到2亿,还有3000多万元的卖家店铺保证金。

  从今年年初开始,失去耐心的卖家们开始不时出现在洋码头总部,并且愈发频繁。对于卖家的欠款情况,曾碧波很清楚,“欠款50万以上的不超过100个,欧洲有两个卖家,确实规模比较大,快600万。”

  不仅是卖家,有部分洋码头用户也向Tech星球表示,在洋码头APP里的余额提现超半个月都未到账。有的金额数百元,有的上万。

  曾经是入驻企业规模最大的洋码头,如今成为最令园区保安“头疼”的公司。“三天两头就得去12层维护秩序”,保安向Tech星球抱怨,“每次警察都来调解。”

  员工规模也在缩减。2020年9月,洋码头创立10周年,公司从巅峰时期的700人骤降到300人。今年年初,这一数字徘徊到100,而现在员工只剩下50人左右。

  不只是员工数量。受疫情影响,从今年4月开始,洋码头实行薪资减半政策。即使已经复工三个月,这一政策仍在执行。

  创始人曾碧波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但他表示,洋码头对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基层员工不打折,管理层以七折为主,总监级别打对折,“公司目前一半左右是基层员工。”

  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迎来了至暗时刻,但曾碧波并不认为洋码头正在倒下。“50个人就已经够维持公司运转了”,曾碧波向Tech星球表示,“我们现在公司还是正常运转的,每个月还是盈利的。”

  曾经活跃着七八千卖家的洋码头,现在有还有500多家卖家在继续卖货。打开洋码头APP,直播版块依然有买手在卖奢侈品包。

  连续两年盈利5000万,疫情后融资数亿,大举扩张

  洋码头是为数不多吃到过疫情红利的互联网公司。

  2019年,洋码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曾碧波表示,洋码头应该是国内首家实现盈利的跨境电商平台。

  提及2019至2020那两年,曾碧波还是很兴奋,“2020年刚开始的时候,进口是很爽的,因为老百姓出不了国,只能从平台上消费,2020年流量特别大。”

  仅仅2年,洋码头的交易额接近70亿,盈利近5000万,“整个跨境进口行业,只有我们一家是赚钱的,其他都在亏钱”,曾碧波毫不掩饰对于自身商业模式的自豪。

  在此之前,洋码头四年亏损了近6个亿。

  “你说6年烧8个亿,钱多吗?对中国做电商来讲,一点都不多”,曾碧波坦言,“洋码头这么多年把平台烧到利润来,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做的算不错了。”

  曾碧波回忆,在2015至2017年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3年。跟天猫、京东、考拉海购、小红书疯狂竞争的时候,洋码头烧了很多钱,“跟考拉竞争是很残忍的,都是贴钱亏钱卖的。”

  而卖家货款混用问题,也就是从行业混战时开始的。

  曾碧波坦言,2015年至2018年,平台亏损了不少钱,确实用到了平台卖家的资金。但他并不认为这给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平台的模式有个投入期,有变现期。在投入期,品牌、流量、系统、基建、供应链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投入。沉淀之后,2019年进入收割期”,曾碧波向Tech星球解释道,“商业模式是能够把钱给赚回来,能够把卖家的货款归还的。绝大部分电商都是常年亏损,最后赚钱清偿债务,解决历史问题。”

  2016年,洋码头通过向卖家收取佣金的形式开始商业化。佣金收取比例也从3%提升至现在的8%-10%。这也是洋码头目前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在曾碧波看来,只要运营稳定,洋码头靠收佣金也能成为一家持续赚钱的电商平台。

  “2018年,平台系统就开发完善了,后续不用再投入研发成本。2019年上线的海淘直播带来自然流量,不需要再买流量;公司一年的人力成本在五六千万”,曾碧波计算着公司的成本,“我躺在那赚钱,平台已经进入收割期了。”

  2020年,不到一年半时间里,洋码头拿到三笔来自资本市场的融资,每笔金额都超亿元。而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已经快3年没有融资了。

  连续盈利的洋码头开始积极布局。在洋码头2020年的计划中,新零售项目的发力目标是,3年内在100个城市开1000家线下门店。2021年3月,洋码头全面启动奢品官方直营,从第三方平台成为“供货商”。

  业务大举扩张,曾碧波想赚更多的钱。不过,这种想法并没有成为现实。

  12年“海淘老兵”,为何走到了悬崖边?

  回顾过往12年的创业历程,曾碧波认为,自己做过最后悔的决定就是在去年选择回国内上市。

  “的确是我战略上的失误”,曾碧波坦言,“我们就应该谋求在美国或者中国香港上,把战略继续延续下去。”

  连续两年实现盈利5000万,融资数亿。疫情带来的进口红利,让曾碧波觉得自己成为了真正的“码头哥”,他仿佛看到了带领团队上岸的辉煌场面。

  “2020年,我们太顺了,手里有很多现金,就有点浮躁了”,曾碧波告诉Tech星球,“同行都没有像我们这么扎实,效率这么高,商业模式横扫天下,我们零售贸易多,微博、重庆市政府都来投我。再加上寺库在美股上市,市值表现并不好。”

  在2020年9月,面对媒体追问对于上市的看法时,曾碧波还在克制自己的憧憬,“资本市场是锦上添花、水到渠成,急不来。投资人急也没用,上市有他的内在规律。”

  但不到半年时间,洋码头还是启动了上市计划,准备冲击创业板。尽管曾碧波早就预见到了上市过程中的潜在成本,但他还是决定奋力一搏。

  曾碧波从一开始便想在海外上市,但错过跨境电商黄金时代,只能选择回国上市。这导致其不得不花大代价拆红筹结构,即拆除VIE架构。

  从决定拆红筹结构开始,洋码头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最为重要的是,洋码头将资金托管至第三方平台。“当时我们将大量的资金,放第三方托管的支付结算系统里来支撑平台海外卖家的正常结算,所以这一下资金消耗得比较厉害”,曾碧波告诉Tech星球。

  另外一方面,一家大股东在去年决定退出,也成为洋码头消耗资金的重头。“因为这家股东不愿意在国内持股,也不愿意在国内上市,所以我们退了一个亿。”

  曾碧波回忆,拆红筹结构花了大概1.5亿元,再加上退股、还银行贷款等等,为了上市,洋码头前后花了近3亿。但他认为,只要能顺利上市,这一切都在他的承受范围内。

  直到2022年的疫情,彻底打乱了曾碧波的计划。

  “2020年我们对市场的判断还是很乐观的,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个市场的形势完全不对”,曾碧波分析,“2021年,整个抖音生态崛起,国产品牌开始起来,用户渐渐地不买国际品牌。一年时间,进口不再红火,出口反而很火,再加上海疫情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

  2022年的疫情,给洋码头从供应链、物流到消费者需求端,都带来了影响。

  在供应链端,洋码头一直采取的国际直邮的物流模式,在海外建设海外仓。疫情期间,国际直邮订单的航班数量大幅下降。曾碧波回忆,之前一周能有超40趟航班把订单配送到国内,现在一周只有2至3趟航班,每周根本没有货能发回国内。

  洋码头一直在机场清关,但进口物资要配合防疫,整个订单的履约速度时效特别差,出现大量消费者取消订单。而在用户端,洋码头近30%-40%用户来自上海,但今年上半年,上海用户基本不再海淘。

  “现在来看,去年的步子迈得太大了,我们本来在2020年的势头很好,2021年我们可以收割行业,变成抖音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把所有的买手直播输送到抖音去”,曾碧波反思。

  “从逻辑上来讲,当时选择上市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但现在来看还是不够慎重,对市场风险的判断还是偏幼稚的”,曾碧波坦言。

  上市成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还没“上岸”的洋码头,迎来的不是敲钟时的欢呼,而是失去耐心的卖家们。

  寻求并购,洋码头向何处“靠岸”?

  8月31日,曾碧波召开卖家会议,90分钟时间全盘托出洋码头的现状,并提出希望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解决历史货款问题。

  半个月过去,找洋码头商量“债转股”的卖家并不多。“大多是观望为主,卖家也在看我们下一步的动作在哪里,看融资的进展”,曾碧波告诉Tech星球。

  实际上,对洋码头已经不抱希望的卖家们并不认可这一方案。“我们就想拿回自己的钱”,卖家王星告诉Tech星球,“变成股东了,那其他卖家就是找我来要货款了。”

  尽管曾碧波怪自己太相信资本,但眼下,能救洋码头的也只有资本。

  并购可能是现在曾碧波认为最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把我们的资产、品牌、业务、资源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体系,然后把债务清仓,我觉得这个可能更现实一点”,曾碧波告诉Tech星球,“还是要确保业务得到好好发展,在经营的卖家得到有序的资金结算,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资本运作的空间,把历史问题解决。”

  无论是卖家会议上,还是面对媒体,曾碧波都透露目前有四、五家机构正在对接,包括互联网电商巨头、国企以及传统国际贸易公司。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洋码头就想归到巨头名下。京东、阿里以及拼多多都是其游说的对象,但巨头都未对洋码头产生兴趣。

  在曾碧波看来,海外买手、卖家是洋码头现在谈判的最佳砝码。而长达一年的货款拖欠,几乎已将卖家的信任消耗殆尽。

  “如果从一开始洋码头愿意和我们正面沟通,我之后还是会继续在洋码头上卖货的,因为平台确实蛮好的,要不然也不会做那么多年”,王星向Tech星球坦言。

  但现在就算能拿到货款,王星未来可能也不会考虑再跟洋码头合作,“这已经不是平台的问题了,是对人失望。”

  洋码头上的卖家并非仅在一家平台运营,对于他们而言,失去洋码头是损失部分收入。而对于洋码头而言,卖家是平台最有价值的资源。未来,洋码头还能凝聚多少卖家是个未知数。

  “只要给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能还完所有钱 ”,曾碧波对洋码头依然抱有信心,“现在我们的业务在复苏,正在产生利润。上海也复工了,也有资方对我们感兴趣。毕竟洋码头积累了品牌系统、供应链资源,以及3000多万的用户。”

  曾碧波估算,去年洋码头估值超40亿,其个人加上团队占股百分之二三十,“哪怕估值现在只有10亿,我们释放15%股份,就能填补上资金窟窿。”

  在曾碧波眼里,2亿的货款并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大数目,眼下的危机也并非无解,作为12年的海淘“老兵”,洋码头只是暂时遇到困难,他坚信,“洋码头不会倒下”。

  (备注:文中王星为化名。)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