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乌卡时代,品牌建设有方法论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5%93%81%e7%89%8c%e8%90%a5%e9%94%80/85927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乌卡时代,品牌建设有方法论吗?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14:53

企业在塑造品牌时,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商业逻辑和方法论?其实,一定的理论也许可以帮助你找到品牌塑造的便捷路径,但走到最后,你还是需要挣脱方法论的条框,找到关键核心问题。本文作者就进行了分享,一起来看。

eQhewvG08LcnfXwkE0qE.jpg

品牌建设是个比较大的命题。所以,我出了一版直播问答,跟你再聊聊。

如果客户质疑你:你咨询过的企业也没发展的很好,你怎么回答?

我们公司成立的年头小,服务的客户还少。开玩笑地说,找我咨询的企业目前发展得都还挺好。

时间久了,一家公司,一定有成功客户和失败客户,这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

因为我们不停地做一件事,一定会有好结果,也一定会有坏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这好比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好人,一定有坏人。

假如一家公司的成功率是90%,那就是做10个客户,有一个可能会死掉,那已经是很好的公司了。如果这家公司的成功率是30%,那是很危险的一个数据。

判断一家咨询公司好坏与否,关键不是看失败或成功的个例,要看他的成功率能达到多少。

因为只盯着一家公司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很容易被误导。看它的客户成功率,才能比较容易地看出这家公司的水平,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客户的成功本质上不取决于咨询公司,而是取决于客户自己。

咨询公司只是帮助客户校正战略方向,让他少走弯路而已,本质上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

就像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学生考了清华,有的学生考了北大,有的学生考了三表,但是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些人,一定不是老师本身牛,而是那个学生本身是那块料。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成为奥运冠军,首先需要运动员本身底子很强,然后遇到好的名师和教练,才能把他的潜能开发出来。我们做品牌咨询,也是这样的逻辑。

所以,咨询公司是不能太贪的,你只能选择跟你合拍的客户。你判断这个客户有可能成功,你们三观吻合,才能一起成事。

品牌需要方法论,本质上是需要捷径和确定性,这种捷径和确定性真的存在吗?

不是品牌需要方法论,是咨询公司需要方法论,也就是学习品牌的人需要方法论。

品牌只要达成经营结果,实现最终生意目的就好,本质上不需要方法论。但我们在学习品牌的过程中,因为体系很复杂,没有抓手就学不会,所以才需要方法论辅助。

佛家打坐修禅,就有方法论。比如观呼吸,参念头,打机锋,藏密的观想等等。但这些佛家讲叫“方便法门”,意思是帮你行方便、帮你上手的,你不能把这些方法当成悟道本身。

我们在学习品牌的时候,需要借方法论上手,但最终要挣脱方法论。

那些学不明白的人,用方法论套用不同的客户,才会把客户做死。而学明白的人,最终不会看方法论,而是基于客户事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个逻辑有点像开车,你学车的时候,教练可能会教你“一踩二挂三转向”一类的口诀或方法。但当你真正开车上路的时候,一定不会盯着这些口诀,它们会变成你身体的自然反应。

咨询或广告公司之所以需要方法论,是因为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核心的资产是人才的 idea 能力或策略能力。这种能力浮动性很大,你很难保质保量一直这么做。

因为人是有状态起伏的,就像运动员一样,他一定有自己的巅峰期和波谷期。而且,人是流动的,一家公司如果想永续经营,既要重视人才,但又不能完全依附人才。所以,你需要沉淀出自己的“硬资产”。

做消费品或者做实体的企业,资产可能是自己的工厂、品牌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用户体量等等。但咨询公司或者广告公司没有实体资产,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的前辈麦肯锡,是行业里第一个做方法论的,他们在咨询领域,沉淀了很多方法论。

比如怎么开会、怎么问问题、怎么诊断客户问题、怎么做PPT等等。这些方法论加上麦肯锡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的麦肯锡。

在广告业和品牌咨询业,我们还是弟弟,应该向行业里的大哥去学习,打造自己的方法论,沉淀自己的公司资产。

假设我是一个做宠物食品的老板,年收入2亿,之前做外贸,现在想做品牌,该怎么做?

首先,你要找到客户的真问题是什么。

客户可能会跟你说很多很多问题,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他真的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问题,自己就去做了,不会找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的差别就在于:广告公司是客户发来一个 brief ,我们满足客户的 brief ,但咨询公司是帮客户拟定 brief。

比如,一个人要去北漂,让你帮他去北京找工作。作为咨询公司,你一定要知道,他为什么去北京?

很可能是他觉得北京工作机会多,所以才去。如果你能洞察到,他只是想获得一个工作机会这个本质问题。你可能就会想到,上海和杭州也有工作机会,没必要非得去北京。所以,去北京找工作这个需求,不是客户真正的问题,这个需求可能会误导你。

就问题中的客户而言,他之前是做外贸的,现在想做自己的品牌。你不能一上来就帮他做品牌,而是要先发现他做品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有可能是他之前做外贸,现在外贸不增长了,他要找到第二增长点,也有可能是他外贸大赚,觉得做这事没挑战,想找点新刺激,所以想做品牌。这两种心态下,做品牌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种思路,如果他增长乏力要做品牌,核心要立刻解决生意增长问题。第二种思路,外贸大赚了再做品牌,他的思路是非常长远的,不会追求短期利益,你要帮品牌规划长期的发展体系。

找到真问题之后,你要找到关键发力点。

客户可能有一堆问题要解决、一堆事情要做,但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一个个都做完。所以,我们要判断在这一堆待解决问题里,哪个是关键问题。解决关键问题之后,让所有问题不是问题。

假如这个宠物食品企业,为了从2亿增长到10亿,做了20条新品线,每条线都有一定的销量。

但如果要从10亿到20亿,20条新品线一起发力,很可能做不到20亿。这个时候,就要想一下达成的路径。

比如猫粮市场有72亿,你想做到10个亿。如果你选择的是猫零食一类的边缘小产品,做到极致可能才5个亿的市场,那它就不是关键发力点。

当下企业经营环境有很多变化,但我感觉品牌人一直没能提出新的应对办法,而且没有找到新方法代替旧方法,你怎么看?

中国是一个多种商业形态并发的环境,我们所谓的新方法对某些行业来说,可能是人家玩剩下的。比如,你不能跟微商聊私域,不能跟美妆聊时尚,不能跟互联网 App 聊增长黑客。

一个行业的新方法论、新逻辑,对于另外一个行业来说,可能已经玩了很多年了。而且,你的新方法论,对于某些行业而言,很可能是无效的。

比如信息流广告,对于海天这种卖调味品的行业来说,用处就不大。因为用户没有囤调料的习惯,很少有人会在抖音、小红书上,囤一堆酱油回来。

互联网广告对调味品行业的冲击非常微小,海天不需要用私域或者直播维持企业增长,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做以曝光为主的传统电视广告。

所谓的方法论其实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在中国,我们应该根据各种行业的不同特性和发展阶段,适配不同的方法论。

关于用新方法替代旧方法,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所有新方法都是在旧方法的基础上升级和迭代。

营销本质上做的是信息传递的工作,是让人快速地知道一个信息,并快速地接受一个信息。无论做品牌还是做广告,都是这个逻辑,只是信息传递的规律一直在变化。

信息传播手段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能反应。拿艺术品来说,最早是文字、书籍,然后是摄影、音乐、电影……电影就是音乐和摄影的组合。

对广告而言,过去有报纸广告,现在有电视广告、互联网融媒体广告,未来可能还会有脑机接口广告,可以调动你的五感,使你感同身受地、无障碍地接受内容。每一种新广告形态,都融合了以往的旧形态。

各家方法论其实本质上都对,某些方法论不好使了,是因为信息传递环境变了,这个方法论不再不适配当下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让用户在当下的环境下,更顺利地接收信息。

将意的方法论叫故事链,这个方法论我们也在摸索中,还不是太完善,但它本质上就是做了信息接收和信息传递的优化。

故事链的第一个核心,是“链”。我们要从霸占用户心智到让用户主动连接你。

之前的广告,是用饱和式的轰炸,抢占用户。你要先洗脑用户,让用户接收一个信息,去线下购买。但在如今复杂的传播体系下,你要用极高的成本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所以,我们要转变思维,不是强行给用户灌输信息,而是要主动吸引他,让他主动喜欢你,主动链接你。

故事链的第二个核心是“故事”。

以前的广告是千人一面,你要把广告浓缩到极简,比如一句 slogan 、一个TVC、一张海报。用这一套素材通打天下,保证用户在各个渠道接受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被用户记住。

但现在的广告,在抖音、小红书这样的媒体,是千人千面的。之前的广告逻辑,在新媒体领域里是不成立的。

比如,你拿“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 slogan 在小红书做种草,博主就疯了,因为他不知道这句话怎么能写出一篇笔记。

千人千面的广告,不能是一句 slogan 、一个TVC ,它一定得是一个故事形态,这个内容形态可以被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

我所谓的“故事”也不是指把广告拍成故事,而是特指一家企业的“虚构能力”。

互联网、元宇宙在不断进化,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数字居民,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头。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如果你天天跟用户讲生硬的内容,他不喜欢你,根本不会理睬你。品牌如果想吸引用户,必须有极强的虚构能力。未来,你创造故事的能力,等同于企业的增长效率。

如何像你写文章一样,形成一套自己的“基本商业逻辑”?

每个人的特性都不太一样,一个人很多时候学不来另外一个人的商业逻辑和商业策略。

比如,我本身很擅长策略思维,东伟跟我一样,我们做完盖洛普测试,策略思维占比很高。这说明,我们天生就是干这个事的人。我们做所有事,都可以梳理成体系,一以贯之地跟大家分享。

但有些人,你把他“逼死”,他也未必能写出来、讲出来,但他写不出来、讲不出来,不意味着他不懂,他做不出来。

比如,我们亲爱男友的创始人史黛妃就是个行动派,她的逻辑是:这事我要干了再说,然后在行动中矫正。这是一种用行动思考的人。

每个人特点不一样,没必要去复刻另外一个人的逻辑。我们要看自己身上,最擅长的部分是什么,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做事。

如果我们非要达成所谓的“基本商业逻辑”,我觉得关键是不能沉浸在专业理论里无法自拔,而是要学会用普适的思维去消化专业的东西。只有把专业理论转化成普适的思维,你才能真正理解它。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要往后放。比如,选择比努力重要。选错了赛道,你再怎么努力也不及别人的1%。

如果你想彻底消化专业知识,首先要学习足量的知识,但学完之后,无论是写还是说,你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转化出来。只有把知识内化,你才能一直按照这种逻辑做事。

作者:梁将军,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

本文由@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