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酸饮料又吓跑了一批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080868738844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碳酸饮料又吓跑了一批人

华商韬略·2022-09-11 06:21
又要爽,又怕病。

每当巴菲特举起一罐80美分的可乐,他就离自己1180亿美元的财富又远了一步。

可乐不会让巴菲特资产减值,却可能让这个91岁的老人骨质疏松、消化不良、龋齿,肾结石,以及尿更多的尿。

即使他年轻80岁,也是一样。

01、碳酸饮料健康吗?

2022年8月29日,微博上多了三条热搜。

“饮料是痛风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喝碳酸饮料后刷牙会加重损伤牙齿”、“听了专家建议饮料公司都开少了”。

三条热搜角度不同,指向却很一致:碳酸饮料比大家想象的更加不利于健康。

这不是碳酸饮料第一次被指出健康问题。过去多年,因为过高的含糖量,碳酸饮料已经被舆论纳入了“不健康”名单。

作为常用的甜味剂,果糖被广泛应用在碳酸饮料里。最初的争议,是过高的糖摄入是否影响糖分代谢。到2010年左右,医学界开始有人提出,果糖摄入太多,会导致痛风的产生。

在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中,中国医科大学结论给得最直接:碳酸饮料摄入会增加痛风患病风险,并随着摄入频次增加,患病风险也随之升高。

舆论的传播和渲染,让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糖分问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在健康化的潮流之下,如今中国将近80%的消费者会关注饮料的成分,特别是当中的糖分占比。

这带来了一波消费趋势,可口可乐、雪碧、百事可乐各个著名碳酸饮料品类,都推出了无糖、代糖产品,借着这波趋势,元气森林成功培育了气泡水这样的明星产品。

但糖分摄入,只是碳酸饮料的罪过之一,“喝碳酸饮料后刷牙伤牙”的热搜,让很多人心存疑虑,又心惊不已。

根据福建医科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在对牙齿的腐蚀上,果醋类饮料排第一,碳酸饮料位列第二。它PH值偏酸性的性质,会对牙齿表面造成直接腐蚀。随后,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会扩散到牙菌斑,经微生物发酵产酸,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碳酸饮料的发泡作用,还会加剧上述两种破坏的程度。

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又追杀了一刀——即便是在饮用碳酸可乐后立即刷牙、漱口,都对保护牙齿的效果不大,除非是用吸管饮用,才能尽量减少碳酸饮料与牙齿的接触。

有两个数据趋势,虽然不能完全直接挂钩,同频的趋势,却很让人惊心。

一个数据,是《2020年中国儿童健康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0到2019年,中小学生的恒龋患率上升了6.4个百分点。

另一个数据,是碳酸饮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在2014年达到销量的历史峰值之后,一直维持在差不多的高位。

但碳酸饮料的健康争议,还远不止糖分摄入和龋齿。

许多碳酸饮料为了增进风味,会在其中添加磷酸或磷酸盐,有相关研究认为,过量的磷会影响骨钙的吸收,最终造成钙流失甚至骨质疏松。

磷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成年人适宜的磷摄入量是每天700毫克,这大约需要10罐330毫升的可乐才能达标。

虽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艾华认为,只有一次喝五到十瓶的极端情况才会危害骨骼健康。但英国营养学杂志很快给出了新研究成果:

更容易造成骨密度疏松的可能不是磷酸,反而是碳酸饮料中含有的咖啡因。

除此之外,可乐型碳酸饮料中常常添加的咖啡因,还可能带来利尿与肾结石的后果。

在2022年9月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转述了《科技日报》的报道,其中提到,咖啡因有利尿作用,会促进水分排出,因此碳酸饮料会越喝越渴。而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会导致尿液中的钙离子含量增加,还会加速镁和柠檬酸盐排出体外,而这两种物质,恰恰可以帮助预防肾结石。

甚至,即便是碳酸饮料的核心——二氧化碳,如今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

根据东南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因此同样会对肠胃中的正常菌落产生抑制作用,最终会导致消化系统被破坏,因此不建议频繁饮用碳酸饮料。

02、碳酸饮料“健康史”

有趣的是,今天陷入“不健康”争议的碳酸饮料,当年恰恰是靠着健康招牌出道的。

1888年,美国大富豪艾萨凯德勒的头痛病复发了。在干掉仆人端来的一杯“古早版”可口可乐后,他竟然又生龙活虎了。

艾萨凯德勒因此看到了商机,正巧可口可乐的发明者潘伯顿过世,艾萨凯德勒便将可口可乐的股权拿到手,于1892年成立可口可乐有限公司。

彼时的可口可乐正如它“Coca-Cola”的名字,是以古柯叶(coca,含有可卡因)与可乐果(kola,含有咖啡因)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料。

当年,可口可乐的宣传海报上写满了“治疗头痛、缓解疲劳、治疗吗啡瘾”,再加上不错的口味,可口可乐得以风靡全美。

v2_3c8c31ccfc1a4c288183d6d09e7f5da4_img_000

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百事可乐,同样也是靠“健康”起家。

1893年,药剂师布莱德汉姆为治疗胃病,研发了一种新型药剂,并模仿可口可乐的成功路径,在其中添加可乐果制成碳酸饮料。

原本,百事可乐的被称为“Brad's Drink”(布拉德的饮料),起初销量并不好。布莱德汉姆为了突出该饮品治疗胃病的功效,宣传饮料的卖点,索性把“dyspepsia”(消化不良)的词根“pepsi”与“kola”(可乐果)拼在一起,得到了百事可乐的名字。

靠“胃病概念”,百事可乐得以拥有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资本。

1929年,查尔斯制造了第一瓶七喜,根据当时的认知,配方中添加的柠檬酸锂,可以用来调节情绪和治疗躁郁症,七喜早年间同样将“柠檬酸锂”作为卖点,甚至一度起名为“锂化柠檬酸苏打水”。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才发现早期碳酸饮料的配方对健康并无好处。

1903年,因为可卡因的成瘾性,可口可乐将其从配方中移除;1931年,百事可乐因“治疗胃病的争议”,将胃蛋白酶成分从配方中移除;1948年,七喜因为锂离子的种种副作用,将其移出配方。

在去掉那些当年塑造了“健康”的成分后,形形色色的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仅剩咖啡因、糖分、碳酸,但这只是因为它们处在科学未达的边界。

在学界开始研究糖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质疑很快波及碳酸饮料。1964年,百事可乐推出了无糖的轻怡版;1982年,可口可乐也推出了无糖产品,著名的健怡可乐。

其实,从可口可乐对健怡可乐的中文命名,仍可看出策略——继续打“健康”牌。

只不过,彼时的消费者还没彻底认识到高糖分摄入对身体的危害,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无糖产品并未造起太大的浪花。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当科学进步,认识加深,争议开始了新的传播。

最先被影响的是美国,随着肥胖率的增加,从2005年起,美国碳酸饮料的销量开始逐年走低。

2014年后,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也不再景气。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8年,传统碳酸饮料销量的增速经历跳楼式下跌,在2015、2016、2018三年均出现负增长。

2017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净利润分别比2016年减少了81%和23%,跌至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

v2_a0d618da1e144ac1bd2f71e9c63d044e_img_000

▲上:百事可乐  下: 可口可乐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开始了对含糖饮料的管控。

“我要求他们把美禄的含糖量降低到5%,否则我们就要立法控制所有饮料里的糖分。”2017年11月,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在公开演讲中,突然掏出一袋冲饮式美禄饮料,对饮料的糖分大肆抨击,并公开向饮料公司“宣战”。

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对高含糖量的征税。

v2_799a5cdae1844688a1cdf52d0fa560bb_img_000

▲来源:《财经》杂志

下有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健康争议,上有各国政府对糖分含量的征税,碳酸饮料企业似乎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命题——改变配料,大众反对,不改配料,大众还是反对。

历史上,可口可乐曾经“作过一场大死”。

1985年,因为受到百事的步步紧逼,时任可口可乐CEO的Roberto Goizueta做了一个决定:公司将不再生产传统可口可乐,换用新配方。新产品被命名为“新可口可乐”。

考虑到年代问题,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喝过这款新玩意,只能根据传说来描述——这种新可乐“更畅爽、更圆润、更和谐”。

但新可乐最终成了一地鸡毛:老款可乐被大量囤积,可口可乐总部门口站满了抗议者。在新品推出两个月后,公司的消费者热线被打爆了——每天1500个投诉电话。

最终,1985年8月,传统可乐重新上架,新可乐维持了十多年,在2002年7月停产。

有此前车之鉴,再大胆的CEO,恐怕也很难对配方大刀阔斧。

03、内卷的“健康之路”

两难之中,大牌碳酸饮料公司被迫寻找两全之道。最简单的思路就是,能不能少加点糖。

2018年和2019年,可口可乐销量分别增长了1.6%和2.2%;2019年,百事可乐集团营收也增长了3.9%。

但在此之前,它们都搞了一系列“减糖操作”。

在2016年,可口可乐公司以“能减肥”作为卖点,推出了纤维无糖雪碧,在2018和2019年,又将可口可乐的含糖量分别降低1.7%和4.0%;百事可乐也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推出了减少含糖量25%的七喜、减少含糖量30%的美年达。

在降低含糖量的同时,以代糖为卖点的无糖碳酸饮料也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2018年,元气森林推出无糖气泡水,并在连续三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中,超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销量,开启了中国无糖饮料的“健康”内卷。

2021年国内碳酸饮料新品中,“无糖”、“低/无/减脂”、“低/无/减卡路里”,成为被提及次数的前三名。

趋势之下,各大品牌纷纷想尽办法清零“有健康争议”的成分,从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到增稠剂、香精、色素、甜味剂……饮料的终极方向似乎朝着纯净水一路狂奔。

各大饮料品牌纷纷入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纷纷将自己北美市场的气泡水引进中国,并为迎合中国消费者选用了代糖中最流行的“赤藓糖醇”,国内品牌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也开始推出全新的气泡水,甚至连奶茶起家的喜茶、奈雪也前来分一杯羹。

去除“有健康争议”成分的另一面,是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的成分的添加。

伊利在新品气泡水中加入牛奶的乳矿物质;VOSS则在其中加入胶原蛋白肽,并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作为卖点;达能则将维C、维B6及烟酰胺等营养元素加入自家的气泡水;娃哈哈甚至另辟蹊径,推出玻尿酸气泡水,并宣传其产品可用于“美肤”。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零售洞察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1月,碳酸饮料市场同比增长15%,但其中无糖碳酸饮料为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销售额增长高达85%。

v2_774a45ecb6bc44faa5b0469dc685bcee_img_000

▲来源:观研报告网

04、要爽与怕死

一众厂家不断围绕着“健康”卷来卷去,但消费者却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无糖可乐的含糖量虽然降了,“二氧化碳”、“磷酸”、“咖啡因”等具有争议的配料依然存在。

根据国标数据,只要某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升,含糖量不超过0.5克,那么该食品即可声称“无糖”。

也就是说,很多无糖碳酸饮料所声称的“无糖”,实际上未必是真正的无糖。

202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曾做过一场测评,对比摄入前后的人体血糖数值,测算出来的结果显示:仅有零度无糖可乐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无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糖摄入指南,正常人一天从加工食品中摄入的糖类总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显然,几乎所有宣称无糖的饮料,虽比传统碳酸饮料降低了不少含糖量,但仍难称彻底消除糖分,自然仍需考虑糖分对健康的影响。

v2_a9cfc9774f5a46f7ba9a87528cc44c16_img_000

消费者忽略的第二个问题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代糖也并非全无争议。

虽然目前全球的权威机构,都认为代糖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可靠的。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却指出了问题,这本杂志在2013年的一篇报告中显示,长期摄入含有人工代糖的饮料同样会诱发肥胖及Ⅱ型糖尿病。

而美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同样认为代糖可能会干扰人体控制血糖的能力。

而零度可乐中广泛添加的阿斯巴甜,每年围绕它的各种质疑、流言甚至法律诉讼,从未间断。

从第一瓶碳酸饮料——可口可乐诞生至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围绕健康来优化配方的努力,一直都在持续。在未来,它很可能也不会停下。

但消费者真的在意这个问题吗?

当碳酸饮料在“健康内卷”时,消费市场却展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喜茶、奈雪、一点点、coco为代表的新茶饮却成为了近年最增长速度最快的赛道。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而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也就是说,很多消费者在将“不健康”的碳酸饮料抛弃后,却转身拥抱同样含有高糖分的“不健康”奶茶等饮料。

如此割裂的消费现状,很难说“健康”究竟是消费者的需求,还是饮料公司的营销需求。

在更多的时候,虽然大家嘴上都说要健康,要少摄入糖,要少摄入添加剂,但实际上还是更喜欢“甜”的味道,更喜欢复合的成瘾性口味,更喜欢寻求刺激的口感。这正是碳酸饮料的本质。

每次热搜和研究证明可能会暂时吓跑一批人,但饮料老板们都清楚得很,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回来的。即使少数人不回来,也是旧人去了有新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