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做為技術小白,我如何用靜態管理6天時間學會電腦組裝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angyikai.com/?p=123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做為技術小白,我如何用靜態管理6天時間學會電腦組裝

兒子幼升小,全家緊鑼密鼓。我簡單收拾幾件衣物、搬裝學習書桌耗時整日。電腦做為本人生產利器是否搬運?家人半年前就曾討論過。前段時日電腦硬盤損壞,我積累多年的寫作文本險些全部遺失,這直接導致大家都主張我買一臺新電腦。

電腦做為家用大件,價格不菲。兒子開學,時臨多項支出,我還是稍有遲慮。這臺電腦服役七年,使用年限與性價比算是值得。那就讓「老友」留在原地,我偶爾放假亦可返歸使用。師出有名,我剛好購新享受。

我購買臺式機還是筆記本電腦?臺式機性能強大,使用壽命長,不易搬運;筆記本電腦便攜,難滿遊戲娛樂與家人隨心使用,諸如嶽父看小說、妻子看電影、兒子因疫宅家上網課。兒子漸漸長大,學業日重,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兒子合理使用電腦與手機等設備,規避現代科技對於孩子全局思維塑造產生負面影響,網絡碎片化內容令人防不勝防。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盡量不使用網絡,讓孩子回歸現實生活。我選擇購買臺式機,工作之外盡量關閉電腦與手機。

網店臺式機商品琳瑯滿目,我咨詢網友電腦硬件配置,即使他們給我推薦諸多裝機方案,我依然難懂。電腦配置與預算如何相適,契合自身需求,各方面硬件最好都能細細把握。

大佬給我推薦的電腦配置超支,另有網友評論硬件過時。這不禁令人想起舊電腦裝配過程。二〇一五炎夏,我在電腦城老弟一口一個哥的親切攀談下,花費六千余碎銀組裝了一臺電腦。豈料此機沒有預先商量好的水冷,硬件型號迷迷糊糊,老弟竟賺我一千大洋有余,此事今憶余悸仍存。

組裝電腦套路滿滿。電腦硬件代際型號甚多,人生太多選擇,有時候仿佛沒有選擇。技術小白不懂,巧舌易讓售賣電腦人員以次充好,你以為的i7處理器其實只為i7初代罷了,價格卻不甚相同,此乃本人上當之經驗;今我查閱資料,電腦CPU與顯卡為市場價格,主板、硬盤、電源、機箱皆為不知名產品,聲東擊西,差價可想而知。生意人雖必追利,差價甚恐。

偶有網友嘲笑我猶豫不決,文字工作何苦執念,電腦夠用即可。我未過多理會。跨界之事,別人的地平線就是技術小白的天花板。網購一體裝機雖省心省力,但水深猶藍。不論是誰,大家的每一分血汗錢都值得儉視,我必須掌握每一個細節用度,否則其又如幾年前被人蒙蔽,仿佛僅露一頭,全身置於水中。

與此同時,疫情仍在高位波動,組裝電腦於辦公、網課迫在眉睫。我深知自組電腦之適配風險,不得已迎危為之。每一個硬件都親自挑選,無中間商差價並有三五年質保,何樂而不為?失敗就當報了一個試錯培訓班,人生需要跳出舒適圈;裝機成功亦可當三十歲畢業之後在村子範圍內另有他路。

我仔細對比大佬給的電腦配置單照貓畫虎。一臺電腦所需的基本硬件包括:CPU(處理器)、GPU(顯卡)、主板、內存、硬盤、電源、CPU散熱器、風扇、機箱等;顯示器、鍵盤、鼠標、耳機和音響另作外設他算。

我從CPU(處理器)入手,平日組裝電腦CPU似乎為大家常聞詞言,不同人群對於CPU需求不同。目前市面上CPU分類主要為兩大陣營:一是intel、AMD為首的復雜指令集(CISC)CPU;另一個是以IBM、ARM為首的精簡指令集(RISC)CPU。常見的電腦一般都采用CISC,他們在高性能的同時,功耗也比使用RISC的移動設備更高。家用一般考慮(CISC)CPU下的主頻、核心數、線程數要素。遊戲玩家主要看CPU主頻,更高主頻往往會帶來更高遊戲幀數;依賴CPU運算能力的人群則更看重CPU核心與線程數。簡言之,主頻越高,運算速度越快;內核數量越多,整體性能越強;線程越多,核心利用率越高。

本人起初看中i7初代處理器,畢竟intel處理器相對主流。隨後我無意對比AMD R9同類處理器竟發現,i7初代處理器在主頻、核心數、線程數稍遜,網店宣傳語的主頻「至高」一語猶顯迷惑,玩家需要特別警惕。為了追求性價比,我選擇了AMD R9處理器,雖然其對於市場而言有些另類。

做為小白,我並不太懂挑選主板。為了尋求捷徑,我購買了CPU(處理器)搭配的板U套裝,然後依次探尋主板上的各類硬件配置。事後我才知只要CPU支持與接口相適即可,但萬事怎可事後而論。

有了主板一切仿佛水到渠成。我通過內存條官網查詢相關主板適配性,註意DDR運算接口與兩根內存插槽位置;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需要適配主板的M.2接口(NVMe協議)與SATA接口,美中不足的是我錯看一參數,導致我未買PCLE4.0固態硬盤影響傳輸速度,側面講相關高位適配硬件價格亦更高,適當向下兼容亦是折中求同;CPU散熱器需要力壓CPU熱量,避免縮能運行,如果資金豪橫,可選擇一體化或分布式水冷;電源則需要考慮CPU、顯卡、主板、水冷等供電總和,大小以及是否全模等,註意額定電源才是真數,浮動電壓一般為商家宣傳用語。

顯卡對於很多人猶為重要,GPU獨顯還是核顯(核顯需看 CPU 處),流處理器(核心)、顯存、頻率等需要多考慮,我於此稍顯潦草,在大致確定AM4接口的情況下,僅通過N卡(英偉達)與A卡(AMD芯片組)天梯圖價格進行決斷,或因多日鉆研硬件參數疲乏所致。我沒有選擇N卡,擔心主板不兼容;同時,我王某人亦不喜三姓家奴,我要將「AMD YES」精神貫徹到底。

機箱考慮主板大小,家庭放置空間、機箱材質穩定結構、電源大小、顯卡大小、CPU風扇限高、美女玩偶手辦等。

顯示器考慮尺寸、分辨率、亮度、色域色深(設計創作人群)、刷新率(遊戲玩家人群)、響應時間以及其它的接口、材質、旋轉升降等。

諸等硬件,我邊看邊買,小區完全靜態管理之前完全到貨。硬件安全步驟,我除了觀看主板接口說明書之外,偶爾還會咨詢某東客服小姐姐。作為難點,電源跳線接口細致察接即可。

主機安裝完畢並沒有點亮。我仔細檢查才發現顯卡電源插口松動,只能說一切按部就班比較順利。諸事看似簡單,我足足用了四天時間不停研究。好在網絡時代知識開放共享,足以令人有跡可尋。萬事不足一而論,前述選購只是技術小白之探索,硬件選擇與兼容考慮之順序因人而異,但願此文能予準備組機之人一些精神鼓勵。

事情仿佛就此告以段落,誰料主機安裝系統又出現閃退。我換了三四次U盤製作工具與Win10鏡像,最後一次成功安裝Win10系統到固態硬盤卻無法啟動,我嘗試在BISO更換硬盤啟動無果,最終多次在U盤啟動中修復硬盤分區才成功。事後反思,原來我首次利用U盤製作工具安裝系統時,Win10系統鏡像文件有誤,固態硬盤被分區。隨後系統雖然安裝成功,固態硬盤在分區之上又分區導致無法啟動。

排除萬難。我又重裝了Win11系統,網絡大佬讓我不要分區固態硬盤,否則影響電腦運行速度,其還嘲弄我完全沒必要性能過剩。組裝一臺電腦到底給我了什麽?高性能體驗和裝機新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種不怕折騰的鉆研學習精神。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