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张野:青山交响乐 - 精选 - 商界网 | 商界APP-专注于商人-企业以及商业思维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kanshangjie.com/article/17800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张野:青山交响乐 - 精选 - 商界网 | 商界APP-专注于商人-企业以及商业思维

张野:青山交响乐
马冬 2022-09-07 14:47:31
20220907030155750.png

经常有人误解张野不务正业。

但这丝毫不会让人觉得青山资本不专业,反而让他吸引了很多新生代铁粉。

他是音乐家,也是投资人,在艺术和商业领域都有让人侧目的经历。张野身上不羁和理性并存,并能完美兼容。这是一个关于“顶流”和艺术家的故事,但更是一个投资人不断突破的故事。

在创投圈,张野作为青山资本创始人,每天在不同项目之间辗转,时常分享刷爆朋友圈的消费领域观点。音乐平台里,他以艺人身份开了账号发了两首歌,介绍中,他的身份是DJ,音乐制作人。

如此人生,两路高歌。将这一切归结为运气,并不客观。

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他和大多数80后一样,普通平凡;但机会一朝出现,他就及时地抓住了它,并抓住了创作“青山交响乐的纸和笔”。按理说,像他这类兼具“音乐创造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是不太适合管理企业的。但这些年来,在他的“创作”下,青山究竟获得过多少大奖,赢得了多少个名誉称号,已不可细数。

张野有理由骄傲。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解读这个外表干练、随性不羁的80后,必须要用两个维度——

其一,作为音乐人,他如何在音乐世界和商业战场间,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其二,作为投资人,他如何在行业、产业变革当中寻找机会,和年轻创业者一道,走在潮流前面?

前者是向内探索,后者是与未来交锋。

细心剖析青山交响乐,你会听到一个具备“商业投资美学视角”的年轻人所谱写出的精彩乐章。

20220907030205225.jpg

01 奏鸣曲·“野”心初生

“18岁远赴异国他乡追梦音乐,25岁成为第一个拿到普罗科菲耶夫国际作曲大赛奖的华人,29岁以优异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很难联想到,这是一位VC创始人的人生前三十年”。

青山资本掌舵人张野是与首届春晚同一个年头诞生的。

当一个十岁男孩偶然从磁带里听到Beyond乐队的歌后,瞬间被旋律迷住。

当时每天听歌,歌里很多像《不再犹豫》《海阔天空》都是描写理想,人生这些内容。那些歌给张野带来很大触动:有这样的人和歌,能让像他这样的孩子有感触,他也要如此。于是,18岁时出门远行,他选择去俄罗斯学习音乐。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张野学的是作曲。

学校把音乐分成两类,一类叫做严肃音乐,一类叫做非严肃音乐。

“严肃音乐作曲”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严肃音乐的作曲是件非常严谨的事。其次,作曲就是一份职业。柴院的体系化训练过程,严谨和职业化这两个词很有分量,在后来的创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多年苦练,他获得了普罗科菲耶夫国际作曲大赛金奖。彼时,张野还不是创业者,投资人,即便他少年成名。突然决定暂停音乐道路,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

获奖时,当他去大使馆领奖,眼前都是前来捐款的人们——汶川发生了地震,举国悲痛。他陷入了沉思:“音乐人对于世界的影响太细微了。”他决定做些实际的。当看过诸多国外华尔街投行相关的电影时,张野发现了出口。

对于还是学生的张野而言,音乐和投资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个体,“起码得有点创投背景吧,又得募资,又得在核心创业者圈子里。”

张野一无所有。

他也知道,那一步迈出,成则风生水起,输则一败涂地。

但在张野的性格里,那股子冲劲是稀缺资源,就要做一位投资人。回国开始做投资和做音乐是不一样的,做音乐是创作,需要不断放大自己的情绪,这样作品表达出来才能被别人感受到。创作是放大情绪的过程。但投资是一个压缩情绪的过程,让自己的情绪波动在一个非常小的区间里。这种冲突在张野回国时尤为明显……只不过令张野困扰的是,怎么去处理这两个部分。

2012年,只身回国到北京。“创投圈是完全陌生的天地。”于是他用最原始的方式来入行:不断死磕学习相关内容,接触认识圈中前辈。他自知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募到资的可能,于是他的办法是让自己先“有钱”起来:比如在热门行业尝试,甚至还投资了一家反季节蔬菜农场。4个月后,张野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1年后,这家公司被收购。

“就像开玩笑一样,去哪儿做投资?投谁啊?投资是什么?不知道。北京我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当时有认识的同学也都是做音乐的”。

张野清楚地记得那个过程,每天常去中关村的一些创业类咖啡厅里蹲,从早到晚两个多月。天使投资是需要一点感性的。不过后来那一年的陪伴创业,让张野彻底搞明白天使投资到底是什么。从设计logo到招人、谈商务找融资甚至录入试题,和团队同创业、同吃住。3年时间,张野觉得时机成熟,2015年成立青山资本,并转向机构化。

经商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红舞鞋,一旦穿上,舞步就停不下来。

张野就是如此。

但最初进入创投圈的8年时间里,张野没有碰过音乐。那是一段蛰伏与沉淀的日子,全心扑在一个个项目和创业者身上。

直到2018年前后,张野想开了一件事,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自己的原点应该是理性,然后尝试去控制或者调整感性。两者缺一不可。

于是他决定继续音乐创作,和年轻创业者一起,像黄家驹《不再犹豫》那首歌唱得那样:我有我心底故事,亲手写上每段,得失乐与悲与梦,纵有创伤不退避,梦想有日达成,找到心底梦想的世界终可见……

或许是因为张野的经历实在令人费解,况且这又是一家以投消费领域为主的天使投资机构,以至于许多初识青山的人会诧异张野具有音乐人、投资人双重身份。

20220907030205684.jpg

02 变奏曲·个性化生存的通路力量

想象力在艺术领域的作用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对于张野的投资人生涯以及早期的青山资本也一样。“整个早期投资,我们看到的创业者都很年轻,大家的想法,产品的模型,需要通过想象力去判断创业者以后能否成长为一个企业家,产品会怎么样迭代,朝什么路径走。”

著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言:“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2015年青山资本成立时,中国在短短两三年里出现800-1 000家天使投资机构和个人,青山资本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甚至在起跑线上也落后很多。5年之后,市场上还在活跃的天使投资主体只剩几十家,95%的淘汰率,而青山资本就是这几十家其中之一。

后来的日子里,张野渐渐摸索出来一个规律,机构的优势是系统化,无论从人才建设、投资策略、方法,还是机构品牌建设上,都要去走出一条新路,高效的、可持续的体系。没有独特优势的投资是在赌博,但张野找到了青山资本的优势。

彼时,天使投资在中国才10年,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和国外不同政策、商业环境下,必然要摸索一条适合自己、能存活并且有未来的路。之前有人从许多方面定义过天使投资应为何物,但张野并不全然认可。

模式好不好,根本还是看市场环境。青山刚成立时,市场上关于天使投资已有一些理念共识:比如不在乎投错什么,而在乎投对什么;比如投资即投人等。而当天使投资开始机构化,大家在制定策略时会习惯性沿用共识。

张野不认为做大分母(投资足够多的数量)、均匀分散投资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投资人一生里能遇到的好项目数量是有限的。要想做得好,就要在好项目上赚到足够多的钱,这意味着要在好项目上配置大占比。

“投天使即投人”,张野常说,没错,但问题是怎么判断?怎么比别人判断得更准确?投资人一定要掌握更多的信息,那就需要专注于一个领域,这个指标的有效概率更高。当大家都是向交易驱动的时候,青山却坚持做内部的效率工具,让团队整个信息的共享和协同,通过高效工具实现更好的结果,这些事都不是基于市场上别人怎么做而决定,而是基于青山的初心,所以敢于坚持一些不同的这种勇气。

骤然间,互联网出现了拐点,电商、支付、物流、新媒体等都在迅速成熟,甚至会成为基础设施,而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的消费品自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时可见的是“圆桌派”一众人在开疆拓土:一张桌子(TABLE)上,T是腾讯,A是阿里,B是百度,L是雷军小米系,E是周鸿祎360系,外人给出的“圆桌投资派”的特点是:腾讯贪、阿里全、百度狠、小米直、奇虎难。

当张野看到过去十多年互联网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讲逻辑讲效率,这些人在行业出现拐点后必然有溢出效应,那他们去哪里?最有可能进入同样属于ToC的领域:消费。此时,张野明确了青山的投资价值观和路径,一是,一定要投认真做企业的人,一定相信这个时代是好人能赚钱的时代,而不做急功近利者或机会主义者,项目选择上也尽量投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真正喜爱的东西,不去投可能是智商税或是与消费者购买预期不符的东西。二是,专注新消费领域,持续发力,当然,这也为“圆桌投资派”以外,“青山系”的开门立户,奠定了基础。

张野在莫斯科读书的时候,有一堂审美课,同学们都不在意,突然有一天发现这门课是严格记分,并且要写论文,才开始重视。最开始张野以为审美是物品好不好看,音乐好不好听,过于主观,因人而异,各有各的偏好。学着学着才发现,审美包罗万物,甚至与世界观同等重要,当然也密不可分。

由此,张野悟出了,现在,或者说未来十年,时代红利是什么:审美红利。

最直白的话来说,商业审美的定义,在消费领域,微观来说产品好不好用,设计好不好看,品牌传递的信息好不好;宏观来说企业是不是好的,组织文化是不是健康的,企业信誉是不是良性的,产品好不好,企业好不好,人好不好,一切我们认为好不好的问题,都属于审美范畴。

在技术趋同,在解决方案趋同的现在,在信息充分甚至是过载的环境下,审美可能是拉开优势最有效的最好的方式,市场就像万花筒,多种多样的产品,品牌、企业并存,做什么样的产品,做什么样的企业,与其说是创始人和管理者的选择,不如说是审美向外的投射。

做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战略和重大决策很多时候都是受管理者的审美影响。

“反观很多企业,居然是审丑导向的”,只要关注度,只要流量,只要销售额,完全不在意如何树立企业价值观的形象。

商业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科学、文化都是。

商业上的术,能帮助我们做一个快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审美上的术,会帮助我们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企业,长久的企业。

青山对“商业审美”有追求。张野时不时会去跟市场讲自己的研究和观点,分享的过程都尽量去保持高品质,保持美感。除此之外青山办了十几期青山美学沙龙,一直在坚持和创业者们探讨美学与消费。张野的理念里,商业美学是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的要素。

至此,青山也形成了独有的拟人化性格特质,匹配气质相同、“审美”一致的创业者共同前进。

20220907030205607.jpg

03 小步舞曲·青山速度

只看外形,你就能从一大堆投资人里一眼认出他:眉清目秀,穿着打扮一丝不苟,举手投足像是潮流引领者。但这些却并不影响张野带领着青山资本成为过去3年内中国成长最快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

翻检中国商业消费投资史,可以发现,张野基于行业发展的求索,对于国内消费行业还有着特别的含义。

青山资本在2015年中国最佳天使和早期投资机构排行榜上直接杀进TOP 10,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人、新浪潮·2020中国十大消费投资人等诸多荣誉,发展速度着实引人注目。多数人喜欢聚焦于张野的音乐背景,却常忽略张野还同时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管理硕士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MBA硕士。

青山——“快”,这是青山给到创业者有别于圆桌派最直观的印象。转转、pidan、花点时间、bosie、每日黑巧、加点滋味、鲨鱼菲特、cabana、驭势科技等等这些成长型的创业公司不约而同在天使轮融资中选择青山资本。在过去几年间,青山资本已投资了诸多消费领域明星创业项目,绝大部分是被投资人所追捧的,看完项目,在别人还在讨论阶段,青山资本已经把钱打到了创业者的账户中。

“看项目快、打钱快、对趋势判断得快、公司成长得快。”对于张野的这些迅捷,“青山家”的创业者有一个专有词汇:青山速度。有点江湖里“唯快不破”的意味。

几年前,一则信息刷了部分创业者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的人是某创业者,内容是他在给青山资本提供完融资需要的全部手续后,2分钟内青山资本就将款项打给了他的公司账户。“史上最快到账机构”也一举成为当时创投圈中最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跟时间赛跑的事情,不能让创业者把时间浪费在低效的工作上。”尊重创业者、快速决策,是所有投资机构都口头认同的事情,但真正落实到细节的却不多。

在青山资本,无论张野本人还是同事看的项目,在与创业者面谈之后,多数会当场给出是否投资的答案,如果决定投资,当场就会签署协议,即使不投,也会给出拒绝的理由。而“青山速度”则在创业者圈中为张野和青山资本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严格意义上来说,投资是一件相当理性的事情。但张野和青山同时兼具感性思维。

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早期投资没有太多的模式、数据、方向可以探讨和分析,主要还是对趋势和创业者人的判断,这需要感性因素。天使投资在投资领域中独树一帜,一个好的投资人要理性,而天使投资人要有一些感性,通过感性的信息收集来做决定。看趋势要从理性角度分析,看人则感性成分偏大。

除了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外,在项目的选择上,张野会优先投资那些与青山资本理念相近的公司。与善于制造概念或者营销的创业者相比,他更倾向于踏实一些的创业者。

事实上,青山资本成立至今,张野和青山给到外界的印象都是一个低调的团队,除了触手可及的类似“每日黑巧”这样爆红的产品。按照张野自己的话说:想要追求真正的发展速度,就是扎扎实实的先练内功,耕耘行业。

“我相信一句话,精力在哪里,成绩就在哪里。”张野说。

目前青山每年都要过上千个项目,他每天还要拿出几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跟进项目和研究行业。这样做的原因是保持高敏感度,通过大量看项目来了解目前最新最前沿的趋势,然后再根据趋势判断未来热点,调整投资方向。

一旦蔽空的阴霾散去,机遇的阳光便再也无法阻挡。

提起最近几年的发展,张野给出了客观评价,“做得不错,但是还可以更完美”。他觉得青山资本能够成为增速最快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重要的原因就是最大化利用时间,去除市场的噪声,用基本逻辑来判断事物,将势能和效能最大化,和创业者、消费者、行业站在一边。

04 回旋奏鸣曲·打破爆款焦虑

我觉得通识是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东西。通识是什么?就是自己职业部分所需要的智慧并不能通过你职业部分获得,很多无解的问题,都是在另外一个层面或另外一个领域解决掉的。所以人要在一个通识的状态里,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大世界里,不能活在小世界里。这样自然就能跟大世界做朋友。

人生奇妙。

新阶段的张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他也明白,做投资需要激情,需要找到兴奋点。

面对波诡云谲的商海,张野是否有过焦虑?

“做投资的人很清楚,基本上这个行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焦虑的气氛,关于怎样投出爆款项目。”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张野,他沉思了一下,说:“这是个好问题。”这也是他决定做投资的“元问题”:有行业从业者说,投资人的焦虑神经不断被外部随时发生的环境变化所挑动。因此,也有“中国的投资人估计不是在焦虑中等待、就是在焦虑中睡去又从焦虑中醒来,继续在焦虑中等待”这一戏谑的说法。

张野也曾遇到过,每天众多项目从面前滑过,没办法,看同行投资过程极其顺利,焦虑;怎么打磨投资一个好产品,焦虑。此前张野还给团队配置了心理医生,让大家状态差的时候可以去聊聊天。“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但要及时调整心态。”

他喜欢棒球手的例子,一个职业棒球选手,技术非常高超,他也不能预测到哪个会是好球。

投资机构就像是棒球手,第十次打到本垒打和第一次打到本垒打,水平谁高谁低不好说。投资爆款这个事,如果是单纯从爆款逻辑来讲,是运气的东西就交给运气,要找到适合自己擅长的一种挥棒姿势之后,把姿势不断做得更好,而不要因为一些坏球不断地去变化。练好每一次挥棒,剩下的交给运气就好。

投资生涯里,虽有焦虑,但张野有着特别的激情。

2022年6月的北京已经开始燥热,张野正常看项目,其中一个消费品项目在看之前,其实张野没什么预期。但是在聊的过程中,其模式和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从第13分钟起,张野就开始兴奋起来,到后面半个小时的时候,“我有种鸡皮疙瘩、汗毛都立起来了的感觉”,这种感受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身体都会跟着有反应,“这种反应我已经有至少一两年没有出现过了。”

这也是张野能持续打破焦虑的原因,“我觉得投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无论看到多少项目,你都不能够确定下一个项目会有怎样的惊喜。”

张野补充,“就像开盲盒一样”。在他理解中,创业如同人生,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期,多黑暗的阶段里面,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保持完美的挥杆姿势,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下一个转角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兴奋的东西。

青山投了很多消费类的品牌和企业,从最近的动态来看,每次对外发声关注度都很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张野和青山的预判和观点,是契合当下很多创业者从业者内心渴求的。

这离不开张野对市场或者整个行业发展的预判与决断。

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吸收、处理大量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再做决策给反馈,这是大部分人每天在干的事儿。

“我觉得要给自己充分的思考空间”。张野顿了顿,当信息不再是稀缺品的时候,当信息已经过载的时候,反倒要给自己创造一些信息减法,把自己包裹或者隔离坚持每周给自己充分的思考空间,让自己有比较完整的,安安静静的不处理信息和不接收信息的思考环境,去创造一些自己习惯的思考场景。

现在的从业者整体认知水平确实很高,但投资的关键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张野认为早期投资应该关注的两个机会,怎么去在行业和产业的变革中把握机会,怎么在企业家的更迭中把握住机会。

现在的投资跟创业羊群效应越来越强,他在跟很多做投资的前辈们聊天的过程当中发现,投资做得越久,大家对项目的判断、行业的判断、对人的判断都是趋同的,都差不多。

“到那时候,最宝贵的是每个投资人身上的差异化,而这个差异化哪里来的?是你一直以来保持独立思考,在未来才形成差异化”。

20220907030205792.jpg

05 随想曲·从此青山同路

前段时间青山资本发出一篇文章,叫《亲爱的消费创业者,请认清现实》,刷爆了朋友圈。

写这篇文章时,张野回看了最近几年外部因素波动下各行业的困境,无论对消费企业、还是创业公司,无论从疫情带来的仓储、物流、发货的困难,还是国际形势、中概股等情况,都让消费企业雪上加霜,每件事都直接影响到创业公司。

消费创业者面临产品突然卖不动了、志得意满的新品上线计划破灭、库存无处可销、资本观望甚至撤资、链条断了、融了大钱但账上快没钱了等诸多窘境。

这一背景下,张野觉得,消费创业者需要“放弃幻想、接受现实”,需要认清流量红利与资本红利短期都不会再有的境况:一方面是,流量红利消失:平台给予先行者的利益+平台机制漏洞共同构成了“流量红利”。而当平台本身的增长见顶,商家数量已经进驻足够多,平台的机制越来越完善的时候,剩下的套利空间也就不多了。

资本红利不再: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本着不同的原因,都不会对消费再抱有曾经的热情。如果过往的成绩是泡沫、是过热、是红利、是运气,为什么还要坚持在消费行业创业和投资?

“扎根消费的原因是关键的东西并未发生变化。”张野给了答案。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会变;科技要通过消费转化不会变;总有新的心智留给品牌去占据不会变。

在流量红利与资本红利殆尽的背景下,消费行业创业者应如何调整心态,面对、认清、接受现实,并还能坚持做正确的事呢?

张野说,“想想你为什么创业。”如果长远目标还在那,强大内心,重新上路,否则,停止创业。

调整预期,不要让预期压垮了现金流,耗尽资金储备。回到创业第一天,用心做产品,用心与消费者交流。

忘记近两年的顺利和增长,高估值和滚滚而来的钱,记住真正积累下来的东西。

重新估值,重新制定整体策略,重新对接一切你可以合作的资源。清理库存,收紧投放,管理应付应收,精简团队;留住能跟你一起打仗的人,他们是今天的种子,未来的元老。

“人是一切的根源。”这是张野最看重的。“你去判断哪些人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找到他投资他,这就是早期投资最本质的逻辑。”

所以青山会在企业家的更迭中寻找机会。

“每个人心中对未来企业家的画像都不一样,可能我心里想什么样的人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马化腾、王健林、李彦宏,和你心里想的那个人也许不一样,这就是天使投资或者早期投资最神奇或者最微妙的地方,因为我们有差异。”

持续做一件事并不容易,因为在奔向成功的途中,总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一千个放弃的理由。于是,很多时候,胜出者的根本法宝,不是能力,甚至也不是智慧,而是信念和坚持。

张野还在寻找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只不过他认为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应该是在路上被打磨过的。

到2021年,青山见了10 000个创业者了。面对各种赞誉和光环,张野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更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2022年,才过去的酷暑8月,张野写了首歌送给“年轻”的创业者们。

从构思到成型,整首歌的创作断断续续经历了2个月时间。歌名叫《Wherever The Wind Blows》,直译意为“无论风吹向哪里”。

这其实和行业中人们常说的“风口”一词有关。每年都能听到有人在预判下一个风口在何方,当然,张野也时常会被追问“今年的风口在哪儿”。有人擅长把握风口,有些人能够创造风口,也有的人不在乎风口,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大多数情况,张野看到当风来,市场迅速上升,人们血脉偾张,肾上腺素飙升,舍我其谁。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当风去,飘至谷底,聚光灯散开,连影子都离我们而去。

这首歌其实想讲的是张野一种笃定的态度。歌词中有几句是:

无论风向何如

你永远难以预料

这风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管它吹向何方呢

当经济下行时,张野看到,人们的焦虑似乎被成倍放大了,既希望《Wherever The Wind Blows》能帮助大家去掉一些焦虑的“杂音”,也想跟所有创业者说:当心那些风,在我们还没有翅膀,或是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

在崇尚实用主义的商业社会,在这样一个“最优秀的人去经商”的大环境里,张野慢慢找到了一种新的感觉,他把音乐和商业投资思维结合起来,优秀的本质之上,变得更加务实。

后来,有人问,在苦读多年甚至获得普罗科菲耶夫国际作曲大赛奖之后过上了现在的投资生活,是否还会有新的突破?张野如是回答:“说实话我觉得我没有机会达到音乐领域的巅峰。当你真的去理解一个专业领域里取得超凡成就的人,会发现如果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是很难超越的,山顶站满了人,没有你的位置,那可能就要知趣地换一座山爬”。

投资,就是张野一生要爬的另一座山。

0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张野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