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理解童年报复性补偿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biaodianfu.com/childhood-retaliatory-compensation.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简介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许多成年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了买玩具的欲望,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症状。根据调查,一年有7000万成年人在淘宝给自已买玩具,某乐高玩家一年花费1200万买乐高。这些人在小的时候曾经对某些玩具非常渴望,但是都没有被满足,自己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开始满足小时候的愿望。

这种心理在大多数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出现过。小的时候特别想吃某种美食,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某个玩具,小的时候特别想去某个地方玩。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愿望没有被满足,于是在我们心里成了一个需要填补的空缺。长大之后,我们会想办法填补这个空缺。有的人长大后可能是得到满足了,也可能是自己释怀了,这些空缺就会填满。但也有一些人,为内心的这个空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似乎怎么都填不满。

甚至有一些人,会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无意间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小的时候可能曾经被父母忽视、拒绝、惩罚过,体验过强烈的焦虑、悲伤、恐惧等心理。他们当了父母之后,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心理,避免让孩子体验他们有过的经历,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 有的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很多零食、玩具、新衣服等等,远远超出了孩子的需求,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欢。大人做这些,其实只是满足了自己小时候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不领情时,大人还会感到不理解,认为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 有的父母因为学习和父母起过冲突或者在学习上遭遇过打击,他们会刻意放低对孩子学习方面的要求。比如经常让孩子请假,纵容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经常对孩子说“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开心就好”。这样做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让孩子觉得学习不重要,对自己没有要求,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有的父母小的时候因为条件不允许就没能接受好的教育,内心很遗憾,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参加补习班,给孩子提出超过他们能力的要求,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他们认为这么做就是为了孩子好,而没有问过孩子自己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童年报复性补偿的心理学解释

Demand-level.png

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成年后就要加倍地补偿,但不管补多少,好像都补不够,这种现象描述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匮乏感。

深层心理学认为,人在早期发育阶段,需要父母足够的关注、感同身受和共情性的回应。有了这种同理性的镜映,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父母也是足够好的,这是孩子做人的底气,是自尊、自信的来源。如果这样的经验不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会投射到现实中我们过去或现在所欠缺的事物上,比如书、衣服、玩摇摇车等等,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加倍购买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

这种匮乏感会让人形成一种自我评价:我是有缺陷的、不够好的、低人一等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不够聪明,不够有钱,等等,并且很容易嫉妒别人拥有的东西。

为了消除这种匮乏的感觉,我们可能会拼命购买童年没有得到的东西,追求名牌、名校,想要赚大钱,想要出人头地,等等。但是不管购买了多少书和衣服,坐了多少次摇摇车,取得了多大的名利地位,却依然无法弥补童年的空洞,无法消除匮乏的感觉。好像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自动清零机制,让我们留不住好的、满足的、拥有的感觉。

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是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常常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始终觉得自己是贫乏、空虚、脆弱的。因为这样的我们缺乏的不是那些外在的物质、娱乐和名誉地位,我们缺乏的是被关注、被爱、被重视的感觉。

想要坐摇摇车的大男孩可能是希望自己的需要不被否定和评价(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需要被否定有时候就等同于自己的价值被否定);爱买衣服的男朋友,可能因为老穿哥哥们留下的旧衣服,认为自己是七兄妹中最不重要的一个,他拒绝的是这样的地位,他需要新衣服证明自己跟大哥是同样重要的。

如果这些隐藏的愿望没有被看见、善待和理解,无论买多少东西、补偿多少次、取得多大的成功都无法得到满足感(积极的补偿行为能激励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世俗的成功,但如果不伴随自我情感觉察和修复,也很难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

实际上,当今社会有很多“富二代”或“官二代”,从小锦衣玉食,生活奢华,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可他们依然感到匮乏。比如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炫富,其目的就是借助他人的羡慕和赞美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其根源就在于父母只是给了他们丰厚的物质待遇,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也许有人会问,对待孩子的愿望,什么是共情性的回应,心理学家们建议的原则是:同意(共情)孩子的情绪,不一定同意(满足)孩子的愿望。也就是说,家长不管是否满足孩子的愿望,都要有一个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理解孩子愿望背后的情感需求,但根据现实条件判断决定是否满足其需要。

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胁迫而满足孩子,也不因为不能满足孩子就责骂、批评孩子的愿望或者不允许孩子生气失望。这样做能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理解父母、了解现实,建立必要的规矩和心理边界,避免陷入责备自己又怨恨父母的内耗之中。

如果你也有报复性补偿行为,你可以尝试觉察,通常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会有这种行为冲动,在补偿前后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你也许会再次体验到那些不被重视、不被满足的委屈、愤怒和羞耻。

而消除或者降低匮乏感的关键是,看见那个曾经不被关注和理解的孩子,认识到不被满足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接纳父母养育的局限,重建对自己的内在评价。

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破?

童年的缺失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愿望,也总有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补偿心理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而充满焦虑时,我们会本能地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以缓解内心的焦虑。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或者出现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只是,有些人的补偿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因为自己童年的缺失不断地付出行动,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了一些困扰。而且很多补偿行为并不能真正治愈内心的创伤,我们需要觉醒,需要改变。

  • 首先,在意识到自己的补偿心理时,一定要注意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尤其是要和自己的孩子区分开。要清楚地意识到,童年的缺失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孩子没有关系。需要治愈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孩子目前很好,他们没有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要从自己着手。
  • 其次,要给自己足够的关爱,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那些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之所以让我们难以释怀,是因为那些事情激发了我们不良的情感体验和糟糕的情绪。它让我们觉得委屈、无助、绝望、愤怒、自卑等等。要告诉自己,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自己已经变得很强大,也有能力给到自己充分的安全感。
  • 接着,要学会和自己、他人以及过去和解。要原谅小时候的自己,小孩子有愿望是很正常的,并不是不懂事。要原谅不能满足自己愿望的大人,可能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可能是他们不知道这件事对你那么重要。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释怀,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重要的是要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 最后,要让自己从伤痛当中吸取经验,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童年缺失就矫枉过正了,过度满足、溺爱孩子是不可取的。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支持孩子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必要的拒绝、合理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会带来补偿心理。我们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通过补偿心理来完善自身,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补偿心理带来的又一个好处了。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建设好一个内心根基。

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性要求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合理的要求,在孩子立规矩的年纪跟孩子说好什么是合理性的东西。比如,偶尔吃一次冰淇淋、KFC,偶尔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攀比去买某一个东西。

与孩子达成一致,能够合理满足的事情,痛痛快快的解决。孩子的确定感得到满足,就不会一心寻求物质上的满足,会更在意精神上的满足。

延迟满足感建立

有的时候孩子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不是不能满足,我们可以跟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达成即可完成愿望。当然这个目标不要设置太大,如果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的,也会失去斗志。最好是设定成孩子跳一下就可以够到的目标。当孩子完成目标之后,一定要兑现诺言,不然会让孩子对你失去信任。

没法满足孩子需求时,说明原因

当我们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不要跟孩子打马虎眼,一定要跟孩子说明原因。比如孩子要一双很贵的限量版球鞋,你可以告诉孩子,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工作能力,不能够达到他的要求,等之后有能力了或者孩子自己长大挣钱了,再购买。

要重点说明的是,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爸妈不爱他,而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外在原因导致的。这样不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和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当孩子有过分要求时,父母要跟孩子定好行为边界,比如说出去玩的时候说好,只能买哪些东西,后面即使被拒绝孩子也有心理准备。

避免孩子产生“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很很重要,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曾经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你的童年已经过去,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的童年不留遗憾。

参考链接: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