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米 12S Ultra 摄影体验:好照片本不该被「权威」裹挟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541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本文使用的设备为少数派自购,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主观体验。

就在曾经和我一块玩摄影的朋友们相继为这台 Xiaomi 12S Ultra 拍摄官方样张、或出镜「摄影师手记」的 VCR 广告后,碌碌无为的我也终于收到一台由少数派寄来的同款「徕卡」。

1

当然,第一步还是先做基础的「桌面美化」工作

用做随身创作器材近一个月,我写下了这篇体验文章,作为小米与徕卡重磅联名的机型,最初的热度应该也算褪去,因此这篇文章并非面面俱到的器材评测,只是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从最开始的适应期到熟练使用所拍摄的一些照片,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心得。

习惯徕卡:镜头与交互的艺术

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适应 Xiaomi 12S Ultra 原生相机应用与拍摄交互,无比丰富的参数调整和镜头预设,在某些角度上或许是专业性的体现,但使用过程中时常也会感受到「臃肿」。但抛下这些,我还是记得刚收到手机,在「器材兴奋」的冲动下到自家楼下草坪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通透的阳光质感,对草绿色的完美还原,以及这让人身心愉悦的、终于能称得上「自然」的虚化:

1

真正的大底,大抵如此

一英寸大底带来的成像优势显而易见,这枚等效 23mm 焦段的主摄像头素质优秀,无论是快门效率,色彩质感,还是在距离被摄物稍近时带来的浅景深效果,比起许多执着于对标相机性能的竞品或前代机型更为卓越。

1
1
1
1

在光线充足时,更大的传感器尺寸带来的画质提升在感知上其实不算明显(相较于其他同样追求顶级影像性能的手机),但到了夜晚,从噪点控制到低到可媲美 iPhone 的快门延时,我着实因为「原来安卓手机也能高效拍出这般细腻的夜间照片」感到惊讶,哪怕只有一瞬间。

1
1

硬件上的堆料迫使我在习惯了这枚主摄像头的取景视野和操控后,将这台 Xiaomi 12S Ultra 完全当作一台紧凑型相机使用。但不久后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23mm的焦段看似是为了街头摄影或者说纪实类题材设计,甚至可能是对徕卡经典创作场景的致敬,但确实有一点太广了:

1
1

我曾在之前的「旅行摄影创作指南」中分享我个人的构图习惯:即尽可能减少进入到画面中的元素,但在使用这台手机进行创作时,我不得不距离被摄物很近才可以做到画面的精简,这意味着你的创作动作可能会带有明显的「侵入感」。Susan Sontag 的《论摄影》里有段话,对于在街头摄影中需要注意到尽量不让人反感的创作边界问题是个很好的提醒:

拍照行为具有某种掠夺性,给人拍照便是冒犯别人:那种看人的方式仿佛他们从未这样看过他们自己;了解人的方式仿佛他们从未这么了解他们自己。它将人变成了可以象征地拥有的物体。正如照相机是枪支的升华物,给某人拍照也是一种升华了的谋杀。 

1
1

另一个尴尬之处在于:虽然 Xiaomi 12S Ultra 在机身质感上下足了功夫,甚至试图还原徕卡相机经典的饰皮手感,但当我真正想像使用紧凑型相机一般使用它时,还是不得不全程双手操作——相机模组实在太过巨大,头重脚轻,单手握持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重心偏移带来的不稳定,尤其是在横向拍摄的时候,总是会有水平偏移甚至手机掉落的担心:

1
1

长焦潜望,汇聚当代视角

熟悉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尤其偏爱长焦镜头,而且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怀念 2019 年发布的那款 OPPO Reno 10x 变焦版所带来的出众摄影体验。

1

前些年使用 Oppo Reno 10x 拍摄的照片

而如今终于有一台能够撼动它地位的手机出现,Xiaomi 12S Ultra 的潜望式长焦等效焦距为120mm,配备光学防抖的同时像素做到了4800w,虽然在传感器尺寸上没有太大优势,但也终于让我使用手机拍摄的远摄照片能稍微经得起一点放大处理,甚至可以尝试拍出类似「明星片场生图」的肖像照片:

1
1
1
1

有一些当代的摄影艺术家尤其擅长用小场景甚至是偏向于局部的画面来表达观念,比如 Inês Fernandes、Emmanuel Monzon、Eric Chakeen 或者 Leandro Colantoni 等等,我自己的第一个摄影项目也是类似的视觉风格,在拍摄上借由长焦镜头带来「剥离审视、严密克制」的一种画面效果,Xiaomi 12S Ultra 也能方便地拍摄这样的画面:

1
1
1

这枚长焦镜头的另一特点是白平衡足够准,当然这个准是对标于自身主摄像头的调教方案而言,我曾在过往几年测试过一些标榜自己远摄能力的手机机型,我仍然对在相机应用中点击不同的倍率焦段时,取景屏幕出现多种不同白平衡偏移的尴尬画面记忆犹新:

1

从这张对比图也能看出来, Xiaomi 12S Ultra 的主摄像头和长焦镜头的焦距差异相当大,从 1× 到 5× 之间的倍率只能通过主摄的数码变焦实现,也因此我个人在拍摄中会不停的前后走动,获得所需要画面下的最佳画质。

超广角,中规中矩难钟意

摄影师既然有自己钟意的焦段,也必然有自己难以驾驭的,比如我尤其不太擅长使用超广角。一方面对于元素过于繁杂的画面,我很难认同那会是一张好看的照片,另外我最近所活动的范围还是以城市空间为主,或许在类似之前西北旅行时见识到的广阔荒野之中,这枚镜头能拥有最大发挥也说不定。

1
1

这枚等效 13mm 焦距的镜头我能判断的也仅仅只是在白平衡准度上与主摄长焦保持相当出众的一致性,在畸变控制上属于中规中矩,甚至比起 23mm 的大底主摄因为过广的焦距带来的几何形变更容易让人接受。

1

Xiaomi 12S Ultra 的微距功能也是由这枚超广角镜头实现,在对焦距离的控制上会有些困难,不过我没能用它拍出多少精彩的微观照片。

1

顺带一提相机应用的初始设置中有一处非常影响拍摄体验的功能,叫「近距模式」,效果是在近距离拍摄平面时会去掉景深虚化效果,起初我以为是因为自动唤醒了微距功能造成镜头之间的自动切换,因为在取景屏幕上的表现是从画面范围到画质的瞬间变化,后来发现并不能用来直接拍摄微距,反而会在我需要一张好看的浅景深照片、或者隔着玻璃拍摄背后画面的创作场景中带来不少麻烦,建议平时保持关闭状态。

1
1

这一张照片隔着水箱玻璃,试了好几次才成功,后来才知道是「近距模式」默认开启带来的麻烦

大师镜头包 ,喜怒于「形色」

小米与徕卡的深度合作也用了一种相当聪明的方式体现,那就是买手机附赠「大师镜头」的营销卖点,在原生相机应用的「人像」模式中有 3 枚特殊的镜头效果可选:分别是黑白镜头 35mm(f/1.4)、大光圈旋焦镜头 50mm(f/0.95),以及梦幻柔焦镜头 90mm(f/2.2)。其中黑白应该是致敬了最初使用徕卡相机在摄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几位摄影先驱,比如 Robert Capa、Marc Riboud、Henri Cartier-Bresson 等等,旋焦镜头则是模拟了经典「夜神」 Leica NOCTILUX 50mm/0.95 镜头,柔焦镜头是对那枚确实特殊的 Leica THAMBAR 90mm/2.2 镜头的还原。

1

大师镜头组可以从相机中的「人像模式」调用,也可以在主页进入左一屏直接点击对应镜头,在熟悉后这一路径会更加高效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 50mm f/0.95 这一枚,这一焦段几乎可以胜任大多数日常场景,得益于计算摄影在这些年的成熟,模拟大光圈虚化效果的翻车概率已经小了很多,这张丛林中的蜘蛛网照片可见 Xiaomi 12S Ultra 在模拟浅景深算法上的优秀。

1

利用这枚「夜神」,稍加后期即可作出与相机成像相媲美的照片,不过还是想提醒,「旋焦」只是一种标签或者说风格化的嘘头,真实的 NOCTILUX 50mm/0.95 镜头本身的旋转焦外效果就比较轻微,距离以此为最大特征和卖点的 Dallmeyer 镜头相距甚远,最大优势还是在一个标准焦距下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虚化效果。

1
1
1

但另外两枚镜头的实用性有待商榷,首先黑白镜头的算法重点似乎还是追求一个 1.4 大光圈应该有的虚化,但在更广的画面中多少有些不自然,且黑白本身的质感和影调方案略显平庸,个人建议如果喜欢黑白照片,还是使用创作者自己的的黑白后期方案。

1
1

而长焦的柔焦更是令人尴尬,我至今无法确定它真实的使用场景,用它拍摄的照片有一种古早的「发光」感觉,但画质却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路边的猫咪拍起来仿佛身处天堂,我自己实在不敢用这样的效果拍摄肖像:

1

不过将这两枚镜头的部分特质结合,或许也能做出观感尚可的照片,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位摄影师 Dylan Lewis,他的黑白照片就拥有一种梦幻般的柔美气质,将 Xiaomi 12S Ultra 的这第三枚大师镜头的原片进行简单的黑白处理, 也能做出类似的效果。

1
1

但这些都不是「大师镜头」的真正窘境,最大的使用体验障碍还是由于算法上的巨大延迟,就是在使用到大师镜头拍摄时,取景框内的画面一直处在一个计算状态,虚化的部分和对焦的实处一直在变化,所见并不一定为所得,必须等到按下快门后,查看照片才能知道最终效果。说得直白一点,创作的过程类似一种「盲拍」,这样的不确定性令人抓狂,不知未来的系统版本更迭是否可以优化这一点。

放下徕卡:创作不止于器材

在关于徕卡这一品牌的互联网讨论中,总是能看到不少观点的冲突,有来自资深徕卡用户的某种优越感,也有反对权威的声音,甚至是毫无价值的情绪输出,我一直是不那么注重器材的创作者,对于相机品牌也没有所谓的「品牌崇拜」。

1

曾经拥有的徕卡相机,后来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的创作习惯

正如我在开篇的声明,我无意对这一品牌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像助力再做讨论,又或者在所谓的「德味」上浪费时间,我个人的立场,即不如「忘记徕卡」,将 Xiaomi 12S Ultra 当作一台不被「红标」所裹挟的创作器材,记录生活或严肃创作。

在此也分享我个人这段时间拍摄的日常照片,有的只是一次街头寻觅,或者到郊外森林的一次喘息,又或者和朋友约的下午茶,相机默认使用「徕卡经典」色彩风格,这可以理解为更自然、更接近现实光影表现的一种模式,使用原生相机应用拍摄原图(存储格式为 Jpg,我也并不追求最全信息和最大后期潜力的 Raw 格式存储),放弃了相机集成的如「电影模式」、「超级月亮」、「徕卡滤镜」等功能和捷径,关闭有些花里胡哨的水印功能,再使用电脑端的 Lightroom 进行调色后期,尽可能还原我自己平时的创作习惯以及大多数人的拍摄场景,以期给消费者或者对这台手机感兴趣的观众一些参考。

1

在人造空间中尽力模仿的生态,从绿色的油漆到木桩篱笆,海芋以一种狂茂的野生姿态生长

1

在城市中的繁茂地段,隔着干涸的泳池,遥望的一次高级晚餐

1

一次作者聚会

1

城市角落

1

夜晚的高架与人行天桥交汇,灯光环绕的柱子也像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

1

营地边的木桩围栏,一张同样以「虚化效果」让我惊讶的手机照片

1

上海弄堂里的卖烟人

1

其实不是真实的海浪,翻牌了一张大画幅胶片冲好的照片

1

旅行摄影中用到很多的「车内视角」,如今用手机也能实现

1

劳作的男人,发光的帽子

1

空中鱼 梦中鱼。我曾经做过关于战争的梦,空中的巨大飞艇是金鱼的样子,摇动的尾巴拨开云层,现实中看到了这只同样「飞翔」在空中的黑鱼,肚子里装的是我的梦

1

试图模拟电影感的照片,通过专业模式调整了偏冷的白平衡

1

城市的标志建筑总有某种「期待」的姿态,比如彰显宏伟的人类力量,极端天气中的壮美,又或者是旅行式的打卡快照,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风格在当下仍能提供另一种视角,记录工业时代中的拓扑学,东方明珠也成了「水塔」

1

试图模拟胶片颗粒的照片

1

在地面炸开的烟火

1

将建筑物视为色块的拍摄,曾经一度是手机摄影比赛中的热门构图

1

偶遇的一只驯鹿,靠的很近,自在地抓痒,我多想伸手帮一把

1

路边的餐厅打烊前,店猫先伸个懒腰吧

当你忘却联名带来的各种节外生枝,当你熟悉它不同焦段容纳画面的能力,回归一种最简单的使用「照相机」的方式,你会发现 Xiaomi 12S Ultra 确实是一台在影像表现力上可以用「卓越」一词来形容的手机,也确实是我用过的手机中最适合用于「摄影」的手机。

1

忘记徕卡:摄影被裹挟太久了

在最后还是不太愿意强调「徕卡」,这不是第一个与「徕卡」合作的手机厂商,这也不是手机厂商选择的第一个摄影权威,但过往诸多品牌在摄影上的尝试,无论是上亿级别的像素嘘头、几十倍可以「摄月」的超高倍率,还是过于粗暴的夜景模式(几乎是把夜晚拍成艳丽的白天),似乎都与真实的或者最为常规的摄影诉求相去甚远;而一个个的大师或权威背书,事实上也并没有带来多好的创作体验。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永远站在摄影之外的人,使用过时落后的搜索引擎查询到了那些在历史红利下获得了高生态位的话语权拥有者,将金钱和精力投入在撼动巨大的声浪或刻奇中,再强势介入到一个本该很纯粹的艺术行为里,我能理解这其中的商业回报与流量考量,但或许还不到能真正认同这一点的年纪与阅历。

1

巨幅海报上的Slogan ——「这真徕卡」

回到这台 Xiaomi 12S Ultra,它是我用过最适合摄影的手机,那些最好的体验与最让我兴奋不已的影像实力,似乎都不太需要借助一个什么「权威」去证明自己,但从一针见血的广告词到漫天的通讯稿,你能看出这台手机以一种怎样的用力被「徕卡」二字所裹挟,明明已经为了更好地「摄影」作了如此多努力,但为了销量和噱头,必须和那枚「红标」绑定在一起,深层次其实还是对于自身实力的不自信,同时也是对摄影不真诚的体现。

不过转念一想,最终还是蛮坦然,你在生活中、在创作中,接触到的还是一个个鲜活的创作者,或者在顺其自然的双向选择中,你最终还是会和拥有同样羽毛的人在一起。行文过程中又回忆起曾因为手机摄影比赛有幸参与的一个马格南工坊,那段时间的交流无不围绕着摄影,时常兴奋,也时常痛苦,但都属于最为纯粹的创作冲动与求真,我们在草原上留下了一个简单的展览,在手机里留下回忆的照片,在彼此的作品背后留下祝福,那种真挚的感觉其实就在每一位创作者的心中,从未被任何外界事物裹挟。

1

与马格南摄影师 Jonas Bendiksen、Lua Ribeira,以及其他学员共同度过的十天

怀念那样的日子,但也坚定着自我的选择,摄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作媒介,器材只是其中一个「不那么重要」的方面,祝愿各位玩得开心。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