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是如何在 Notion 中运用 PARA 模型来整理第二大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475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关于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的概述

前段时间阅读了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一书。正如名字所写的,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打造第二大脑的书。而打造第二大脑后,就能释放我们的第一大脑,让我们的大脑本身应用在更为有价值的事情上。

第二大脑本身,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的想法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能帮助我们让他们之间产生联系,从而能够在未来以某种形式来孵化出新的想法。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遵循这么一个模型,简称为 CODE:Capture, Organize, Distill, Express,总结来说:

  • Capture:Keep what resonoates 记录能让你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任何想法
  • Organize:Save for actionability 把你记录的想法加以整理,形成能行动或者可执行的形式
  • Distill:Find the essence 找到所记录的事情、想法本身的核心思想
  • Express:Show your work 利用你记录的事情和想法,产生出经过你思考和理解的知识,并表达和分享出来

其中关于 CODE 里 Organize 这一块,有一个简称为 PARA 方法来做整理:Projects、Areas、Resources 和 Archives:

  • Projects:Short-terms effects in your work or life that you are working now 表示你当前工作和生活阶段里正在进行的「短期项目」。项目一词可能过于正式,你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任务 Task 的结合
  • Areas:Long-term responsibilities you want to manage over time 表示你在当前生活或者工作阶段要涉及的「长期领域」,它跟 Projects 的区别在于期限的长短
  • Resources:Topics or interests that may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在短期或者长期的未来里,你有可能用上的事情
  • Archives: Inactive items from the other three categories 正如字面意思「归档」所描述的,当前已经用不上的不活跃的事情

PARA 是一个整理方法,但也是一个关于项目生命周期流向的「指导」。

总结下来就是这张图:

1
  • 我们记录(Capture)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有意义的想法和事情
  • 随后,我们通过 PARA 的指导对 Capture 的想法和事情加以整理(Organize)
  • PARA 能描述一个事情的生命周期的流向:如果它是你本身短期内专注的,那么它属于 Projects 类别,而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已经完成了这个事情,那么你可以根据它的性质,移动到 Areas 或者 Resources;如果这个事情本身中途废弃了,那么你可以移动到 Archives 里进行归档 —— 而它的生命周期定义,完全是你个人根据 PARA 的指导来进行的。

上面便是我的对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一书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总的来说就是两个单词:CODE 和 PARA。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通过 Kindle、Kobo 等国外渠道来找到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一书。

附上 Kobo 的链接

CODE 和 PARA 实际上也是只是个思维模型,驱动和帮助我们落实事情的,在当前现代社会,是我们常用的笔记软件。

选用什么笔记软件,这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使用不同平台和有不一样的记录习惯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 你可以选择 OneNote、EverNote、Notion 甚至是 Apple 生态自带的 Notes。不过,不同工具本身也会有使用效率上的差别,我认为,如果想让你的第二大脑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那么这个笔记软件应该包含这些特性:支持多平台、同步顺畅、支持富文本编辑。

我的选择是 Notion,这是一个受大家好评的平台。在几年前的一次被墙经历里,我认识了 Notion,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使用生涯。Notion 简单又复杂 —— 你能简单上手,但是通过它的特性,你又能组合出强大又复杂的形式。其中最吸引我的特性:

  • 强大的 Database 和内容关联功能

如果对这块有兴趣,也推荐各位上手尝试并通过其他方式来学习它的高级用法。

我是如何使用 Notion 运用 PARA 方法来整理我的第二大脑

回到正题。

在阅读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一书之前,我的整理方式都是相对比较随意且扁平的 —— 大体就是以一棵树的形式来向下分门别类地整理,正如我的 Chrome 浏览器书签管理一样:

1

我的 Chrome 浏览器书签整理方式

Notion 创建一个工作区后的初始状态也是类似的:

1

初始状态 + 简单新建页面后 Notion 工作区

Notion 给我们自定义了几个页面:

  • Quick Note 可以用于方便快速记录一些事情
  • TaskList 可以指定我们短期和长期要做的 ToDos

随后再新建几个个人页面,比如我正在开发的个人 App 整理页面(Apps on progress),我看过和准备看的书籍(Reading Books)和电影(Watching Movies),这就是我在进行 PARA 整理前的全部。

整理后

以下是我整理后的 Notion 工作区:

1

我的工作区内容

Notion 本身采用 Master-Detail 这样的结构来展示:左侧为导航栏,右侧为打开一个页面后的内容。

在最左侧可以看到我的 Workspace 工作区,里面有五个根页面,分别为:

  • Start
  • Projects
  • Areas
  • Resources
  • Archives

工作区整体遵循 PARA 模型,然后再加上一个我自定义的 Start 页面 —— 为了清晰区分,我采用了自定义图标,使用了 Windows 11 上的开始按钮。

Start 页面

在剖析整个 PARA 之前,可以先请大家来看看我的「开始」:

1

我的开始页面内容

我期待的开始页面应该是这样子形式的:里面是我一天的开始,从中我可以找到我当前正在工作的项目(Projects),当前准备或者已经开始的阅读资料、书籍和视频,以及正在撰写的 Blog 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最后可以看到还有一个 Inbox,表示:经过收集(Capture)但未经整理的内容。里面则为 CODE 里的 Capture:一些我网上看到的觉得有意思的内容,或者是我淋浴过程中诞生的思考(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淋浴思考的经验 lol)。

此外,关于 Capture 这一块还有一点要补充的,就是因为 Notion 对网络要求还是稍微高了一点,因为我的 iPhone 并不会长期在后台科学上网,因此对于在使用手机时候的灵光一闪,我会选择使用 Microsoft To-Do 来进行记录,我会直接在桌面上添加一个 To-Do 的 Widget,来帮助我快速打开并做记录。然后每天晚上有空的时候,就会在电脑上去查看 Inbox,如果能直接整理(Organize),那么就直接按照 PARA 的模型去整理,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就先放在这里(或者从 My Day 里移除,方便的话会直接放到 Notion 我的开始页面的 Inbox 里)。

1

使用 Microsoft To-Do 作为 Inbox 的缓冲区

对于在电脑上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我会使用 Chrome 的一个 Notion 插件,来快速把内容记录到 Notion 里:

1

使用 Save to Notion Chrome 插件

此插件可以帮助你以多种形式,快速保存页面到你的 Notion 指定的工作区,此插件就叫 Save to Notion,可以从这里找到它的下载页面

对于 Start 页面的其他内容,展开后是这样子的:

1

我的开始页面内容

因此,在 Start 页面里可以快速找到我正在进行的事情,正如 Windows 每个大版本都会做修改的开始菜单一样:It provides a central launching point for computer programs and performing other tasks in the Windows shell.

编辑页面的小技巧(一):这里,可以通过 Toggle Heading 这个 Notion 样式来做到能收起和展开一部分内容 / 页面。

编辑页面的小技巧(二):要实现双排显示的效果,你可以把鼠标移动到一个 Block 的前方,出现一个手柄的时候,直接通过拖动的方式来拖到另一个 Block 的左右两侧即可。也可以通过使用 X Columns 这个 Block 来实现,具体为敲击 / 后,输入 Columns,然后你可以选择 Column 的列数即可。

Projects 页面

我们现在来看 Projects 页面。

1

我的 Projects 页面内容

里面包含了几个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关于项目的分类我有两种规则:对于比较具体且系统的,我会直接列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对于不太具体的,但是确实是我正在走一个「方向」的,也会列出来作为一个大项目,然后里面通过不同的 Task 来细分要做的事情。下面就几个例子来一一描述。

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的组织结构是不一样的,这个因人而异,下面介绍的也仅仅是当前我实践重度例子。

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开始做 MyerTidy,这是一个基于 SwiftUI 做的跨 Apple 平台的素材文件整理工具,具体关于这个的描述可以看这里

其中的页面层级为:

1

MyerTidy 项目的内容

首先是一个 Tasks 页面,表示我列出来的所有任务,方便我管理跟这个项目本身的事务:

1

MyerTidy 任务管理面板

然后是 Articles,记录我的对外输出的一些文章,比如发布到少数派、知乎等的文章,我都会先在 Notion 写,然后导出去。还有比如每次发版的更新记录,App Store 的描述文本,我都会在这里做记录。

最后是 Docs 页面,用来放 App 开发过程产生的文档,比如一些功能的需求调研和文档以及数据结构的记录和解释等。

我计划跟朋友在这个夏天里去一趟新疆 —— 这属于短期内需要准备的项目,因此作为一个 Project 类型放到 Projects 页面里。它跟上面介绍的 MyerTidy App 项目类型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旅行项目,我给他规划的结构是这样子:

1

去新疆旅行的项目页面

里面包含多个模块,包括天气、地图、路线规划以及行李准备。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天气里我使用了一个第三方 Widget 生成的实时天气,让你每次打开的时候都能获取到当天以及后续几天的天气。

以上则为我的 Projects 页面。Project 应该是一个短期的有具体目标的东西,当它失去了「短期」这个关键属性后,它应该被移动到 PARA 里 ARA 里的其他部分:对于上述的 MyerTidy,如果我有一天决定它离开开发期,进入「维护期」了,那么应该移动到 Areas 的开发领域,或者对于直接「停更」的,就可以直接移动到 Archives 里归档。

Areas 页面

我们现在来看 Areas 页面:

1

Areas 页面

你一定会很好有些页面图标我是怎么选择的。在这里我就不卖关子了:实际上对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我没有使用非常准确的图标来反映它的意思,这里就是选了个比较顺眼的 Emoij 而已。

Areas 里存放我长期进行的项目,对我来说有以下几个:

  • 个人 App 开发,对于阵线会拉得比较长时间的项目,会放到这里
  • 亨饪(嗯,或者说是黑暗料理终止计划)
  • 写 Blog 和剪辑 Vlog

关于 Areas,我个人理解的中文翻译,应该更像是「领域」—— 这样的话对它的意义了解可能会更深。

举个例子,我对我自己个人定位是一个开发工程师 / 摄影博主,那么软件工程领域和摄影领域,应该是我的一个长期应该关注的领域。如果当前有可执行的任务,那么它会首先出现在 Projects 里,然后完成后,被移动到 Areas 里 —— 因此,这里存放我做过的,对未来领域有帮助有价值的项目,比如处于正在维护期的 App、已经完成并发稿的 Vlog 等。

再举个例子,这里提到里面有个亨饪相关的领域。

1

Cooking 页面数据库

亨饪这个项目比较年轻,它只经历过两个阶段:先在 Projects 里,然后被移到 Areas。具体来说,我前些时间回了老家一个星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家,而且有厨房。当时就想希望能学点亨饪技能,做些菜来给自己和家人尝尝 —— 于是就建立了这个亨饪项目,里面列我做过的菜式,里面记录了以下信息:名字、菜谱、做法以及对应的第三方教程链接。

但是在回到深圳后,我这里就不具备亨饪的条件了,因此我知道会在短期内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去做菜了,因此我就把这个项目从 Projects 移动到 Areas 里。

特别提一下 Blogs 领域。

1

Blogs 页面数据库

在之前我一直有撰写 Blogs 的习惯(当然,很多可能都是自己做记录,并没有发表出来),Blog 的类型有很多种,有关于开发的,一些软件使用技巧还有摄影相关的一些思考和心得。

我没有选择根据不同的领域类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 Blog 页面,比如 Android Blog,Java Blog,Photograph Blog 等,而是采用了 Notion 里 Database 数据库,在写 Blog 的时候添加上 Tags,然后使用数据库的 View 来呈现不同领域的 Blogs。

如上图所示,为所有带 Android Tag 的 Blog,我还用一个状态来表示它的撰写状态(未开始、进行中和完成),然后创建 Undone 这个 View 来筛选出未完成的部分,放到 Start 页面。

通过这种「中心化」的方式,能比较好地管理所有的 Blog 以及对他们做更好的内容关联(比如多个 Tags 可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 View)。

Resources 页面

我们现在来看 Resources 页面:

1

Resources 页面内容

看似很多,但主要就是有几类东西:看过的电影和剧集、读过和看过的网络文章和视频、看过的书、有用的 App 和工具等。

Resources 可以当做是你的「后勤(Man in the chair)」项目,里面有一切你感兴趣,同时对你关注的未来的项目可能有帮助的东西。

很多人有在豆瓣标记电影或者电视剧「看过」「想看」,但这个更多可能出于社交属性来做的。我在豆瓣也会这么做,但是同时为也会在 Notion 通过手动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下来到 Movie & Clips:

1

Movie & Clips 数据库内容

我同样使用 Database 数据库的方式来做记录,跟上面介绍的 Blog 数据库不一样的是,Movide & Clips 数据库里包含的属性不一样,比如我定义了类型(短剧、长剧还是电影),豆瓣链接,地区以及我的评星。为了能快速筛选出一些我感兴趣的类别(比如漫威),我同时也定义了一些 Tags。

再来看 Web threads 这一块,主要存放我在网络上看到的有用的文章以及视频教程等。

1

Web threads 数据库内容

跟上面的一样,我通过 Tags 的方式来定义类别,然后通过 View 的方式来筛选呈现出来。

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这个跟浏览器书签有什么区别?个人对其是这么划分的:适合作为浏览器书签保存下来的,比较适合你短时间内需要访问的内容,比如你入职新公司,关于新公司里的所有流程相关的网页,更适合放到你的浏览器书签内,以便你能快速访问。对于平时在微博、Twitter、YouTube 和 Medium 等看到的文章和教程,我会选择作为 Resources 保存到 Notion 数据库里。另外,因为 Notion 数据库里每一个条目,都是一个「页面」,因此你完全可以在里面做很多事情:做笔记,写心得,实现内容关联,等。

最后我们来看看 Music 这一页面,这里主要是记录我最近收集的比较喜欢的适合做 Vlog 背景音的音乐,可以看看我是怎么做内容关联的:

1

Music 页面内容

同样地,这里我使用了 Database 数据库。但我这里有一个 Used Vlog 这个关联属性,可以跟上面 Areas 页面的 Vlogs 页面做关联,以此来表示:这个音乐被哪个 Vlog 用上了。

在 Vlog 数据库里,是这样显示的:

1

Music 跟 Vlog 数据库的关联

Notion Database 的 Relation 关联属性,可以帮助你对两个数据库的条目做关联。这里算是一个把两个领域的资源和项目关联起来的一个例子。

Archives 页面

我们现在来看 Archives 页面:

1

Archives 页面内容

事实上里面就放了我过去的事情,这些事情大体可以划分为:

  • 已经完成,但是对未来项目影响价值不大的项目:比如 MyerSplash 这个已经明确停止维护的项目;比如以往的一些工作上所记录的事情;某次搬家的一些物品收拾记录等。
  • 未完成,挖坑挖了一半,但是挖不下去的事情:比如某个 Vlog,之前有详细的规划,但是后续因为时间还有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不下去,于是就放到 Archives 里归档。
  • 未完成,未开始的项目,通常来说是一些源自灵光一闪的但是后续经过简单调研后发现不去做的事情

放 Archives 不表示是可以安全删除的内容。一个东西之所以归档,是基于当前现状和短长期内的目标决定的,在未来依然可能会有参考意义,因此更像是存放「眼不见心不烦」的内容。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里提到作者的一个例子,这里我值得拿出来分享。

作者当时受邀去给新购买了 MacBook 的用户,应该如何去做文件整理。在当时购买 MacBook 电脑的用户,都不是从白纸开始的用户,也就是他们本身就有一台不怎么好的电脑(Mac 和 Windows 都有),因为一些原因购买了 MacBook。但没人希望旧电脑上的所有文件都丢弃 —— 尽管我们知道,大部分文件我们可能真的很长时间都没有被访问 —— 对于这类旧文件的迁移和整理,一直是用户心理很抗拒的。

于是作者教他们,在把这些文件迁移过来后,可以先尝试把这类文件直接先做「归档」处理。这样这些文件都在新电脑上,但是用户都知道它们在 Archvies 文件夹里,没有丢,但是也可以先不用管,等未来需要的时候,再从中找回来。那么现在,用户们就可以直接在一个崭新的根目录,开始他们新的工作了。

关于此文章的 PARA 模型

最后,来分享一下此文是在怎么个环境下撰写的。

我当前有一个 Project,叫「整理生活和工作」,里面包括几个已知的 ToDo:

1

整理生活和工作的任务面板

到撰写到这里为止,本文依然处于撰写中的状态,所以是处于面板里的 In Progress 阶段。在撰写完成后,此文应该属于我长期工作的 Blogs 领域里,因此未来应该会把本文搬移到这个位置:

1本文在 Areas 里的最终位置

如果有一天我发现此文写的内容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我深信不会,lol),那么我就把它移动到 Archives 里,进行归档。

以上便是关于我如何使用 Notion 运用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里的 PARA 模型来整理我的第二大脑。希望读到这里的朋友,能学习到东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