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只松鼠摸着李宁“过河”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435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三只松鼠摸着李宁“过河”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970字)

22小时前 三只松鼠摸着李宁“过河”

来源:猎云网
重塑产品、渠道和品牌。

本文转载自合作方: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彦飞。猎云网已获授权。

这五年的中国服装界,最耀眼的公司之一是李宁。

2018年2月的纽约秋冬时装周上,印着方方正正中国字的“中国李宁”帽衫首次亮相,成为时尚圈和互联网热门话题。它的中国风设计语言,准确把握了本土年轻人的审美潮流,迅速成为年度爆款。

随着“中国李宁”销量飙升,李宁公司的经营业绩显著改善:全年营收1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首次跨过百亿门槛。

早在2010年,李宁就实现了98亿元的年营收,距离百亿一步之遥。但随后多年,李宁在内忧外患中陷入衰落,直到2018年才逐步走出低谷,并依靠国潮的兴起重回增长轨道。到了2021年,李宁营收增至226亿元,净利润超40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24亿元,净利润接近22亿元。

当李宁在2018年踏上复苏之路后,就像十年前研究“李宁为何崛起”那样,外界掀起了研究“李宁为何复苏”的热潮。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是其中一员。

在2018年11月的一次访谈中,章燎原称自己研究李宁的复苏,“发现最核心的地方,就是保留了最传统的基因和心智,并且把它时尚化”。具体而言,是“中国风+红黄配色,无处不标榜「中国李宁」”。

章燎原的这一发现,很快被运用在年底的三只松鼠年货大礼包上。到了2019年,三只松鼠也攀上了自己的巅峰。

这年7月,三只松鼠登陆创业板,成为“国民零食第一股”,发行价为14.68元。随后一年多,其股价翻了四五倍,一度升至90元以上,市值超360亿元。

与此同时,三只松鼠开始向线下大举扩张。它以电商起家,但从2019年起加大线下渠道建设,当年净增324家门店。按照章燎原的设想,三只松鼠将在五年内开出一万家线下门店。

然而,转过年来,新冠疫情“黑天鹅”来袭。在供应链、物流、线下客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三只松鼠的业绩受到明显拖累,2020和2021年的营收均不到98亿元,相比2019年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则在三四个亿徘徊。

直到现在,三只松鼠尚未走出低谷。8月19日,三只松鼠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营收和净利润仍呈现下滑趋势。公司解释称,业绩不佳的原因包括聚焦坚果后SKU收缩、疫情影响电商物流、主动关闭不符合长期发展的门店、部分原材料和运费上涨等。

不过,财报也显露出一些积极信号。例如,三只松鼠坚果工厂的首批两条产线已于8月投产,有望对下半年业绩带来正面影响;渠道方面,在关闭两百多家经营不佳的店面的同时,也新开出数十家门店,并与500多家经销商达成合作。

三只松鼠曾在今年4月提出,要“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上一季度的经营状况来看,这一变革涵盖产品规划、渠道重整、品牌建设等方面,与李宁当年的举措颇为相似。

由此可见,章燎原对于李宁的学习,已经从产品设计的“形”,逐渐深入延展到公司战略的“神”。同样是巅峰之后步入低谷,三只松鼠需要摸着李宁过河,在自己的赛道中尝试重现后者的复苏曲线。

01

李宁和三只松鼠分处不同赛道,但在低谷期,两者的营收规模都处于百亿级别,也都遭遇了营收和利润止步不前甚至下滑的难题。

李宁2010年营收接近百亿元,增速却已明显放缓;2011~2013年更是大幅下滑,其中2013年跌至58亿元,相比最高点近乎腰斩。直到2018年,李宁的营收才再次超越2010年的水平。

营收大跌的同时,李宁的盈利能力也急剧萎缩。2011年,李宁净利润从11亿元跌至4亿元以下;2012~2014年,公司累计亏损高达31亿元。

与之类似,三只松鼠2019~2021年的营收稳定在百亿元左右,未能借着上市契机进一步突破;每年的归母净利润起起伏伏,始终在三四亿元左右。

营收和利润双重承压,有客观环境的因素,比如运动服饰行业的库存危机、绵延三年的新冠疫情等。但更重要的是,两家公司迈上了巅峰之后,经营策略出现了明显失误,为后来的低谷埋下了导火索。

在2010年左右,李宁面对不断堆高的销售库存,希望通过提高价格和品牌定位来破局,并把90后设定为目标消费群体,覆盖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和运动生活等五大品类。

然而,新战略不仅没有让李宁收获年轻人的青睐,还让老用户逐渐疏离。庞杂的产品和品牌矩阵给李宁带来了沉重的管理和财务压力,导致公司在亏损泥潭中越陷越深。

三只松鼠的问题如出一辙。它一度以全品类零食品牌为发展目标,SKU多达上千款。尽管不乏每日坚果这样的超级单品,但大多数SKU的销售表现并不理想,反而导致了品牌营销资源的分散。

同时,名目繁多的SKU也让三只松鼠的上游供给更加碎片化,难以从源头上压低成本。反映到财报上,就是销售额并不低,利润却原地踏步。

面对类似的困境,两家公司的破局之道也十分相似。

李宁在困境中摸索了两三年后,终于开始收缩战线、聚焦于主品牌。尤其是2015年创始人李宁回归后,公司加速梳理组织架构和品牌产品阵列,包括整合童装业务推出李宁YOUNG,关闭重金收购的乐途(Lotto)全部实体门店等。直到2018年“中国李宁”横空出世,李宁才从战略退守重新转入进攻,并逐渐收回失地。

三只松鼠的关键词同样是“聚焦”。早在2020年,三只松鼠就提出要缩减SKU、聚焦坚果品类主品牌,从全品类品牌转型为“坚果果干+精选零食”品牌。到了今年4月,又调整为“聚焦坚果”。

经过多次瘦身,三只松鼠的SKU已降至300个左右。而对于收缩SKU可能造成的“阵痛”,三只松鼠的管理层已经有所预期。

今年4月,三只松鼠方面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聚焦坚果”战略下,优化SKU会带来短期业绩影响。不过,三只松鼠主品牌仍将持续缩减SKU,在推出精选零食满足电商多品类销售特性的同时,孵化细分单品品牌,对不符合品牌认知、单品规模不足、盈利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多个品类逐步停止销售。

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三只松鼠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逾20%,SKU减少是原因之一。这也反映出,管理层对于战略转型升级颇为坚决,愿意承受较大的短期业绩压力。

02

如何改造销售渠道、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是李宁和三只松鼠在转型期的另一道必答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宁以批发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一套遍布城乡的经销商体系。在电商远未成熟的世纪之交,大街小巷挂着李宁logo的门店是最重要的出货渠道。

然而,承受周转压力的经销商只能与品牌方“同富贵”,极少人愿意“共患难”。顺风顺水时,经销商们是李宁的赚钱机器;但当全行业寒冬降临、终端销售萎缩时,经销商手里的高库存就成了“定时炸弹”,并最终伤及李宁自身。

李宁在2010年就看到了库存危机的苗头,但直到两年后,才开始尝试从批发模式向零售模式转型。

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到了2014年,李宁直营店数量超1200家,相比2012年前翻了一番。不过,渠道改革的犹疑延宕,仍让李宁付出了不菲代价:它花费18亿元买下了经销商手中的存货,复苏进程也因此拉长。

如今,三只松鼠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它从电商起步,2019年之后试图拓宽渠道,推出雄心勃勃的万店计划。但事实很快证明,在当前环境中,这一过于庞大的扩张蓝图并不现实。

到了今年4月,三只松鼠承认“过去门店规模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宣布暂停门店扩张,并关停那些低效门店、提升单店盈利能力。

根据最新财报,上半年三只松鼠的自营店净减少55家,加盟店净减少145家,渠道侧“减肥”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从2021年下半年起,三只松鼠尝试搭建区域经销体系。财报数据显示,这套体系内的经销商从2021年底的292家,增至2022年6月底的546家,规模接近翻倍。财报称,这套体系将是“公司未来线下扩张主要模式”。

由于坚果零食的周转率远高于服饰,且客单价低得多,三只松鼠在渠道侧的历史负担不算重,开关门店较为自如,渠道转型期间无需支付昂贵的“学费”。此外,它的区域分销体系能够充分借力现有的社会零售基础设施,能够以较快速度落地。

围绕渠道,李宁的思路是从批发经销体系转向电商+直营,而三只松鼠则是从电商+自营转向了电商+经销。两者的变革姿态不同,但出发点都是提高销售体系的运转效率。

李宁此前的症结在于,批发必然导致压货,而叠床架屋的经销商体系让李宁的市场嗅觉十分迟钝,难以对最新潮流和需求做出响应,而这反过来又加大了压货状况;而三只松鼠耗费大量资源开出自营实体店,消费体验和产品却和电商平台几无差别,相当于人为推高获客和交易成本。

渠道改革之后,李宁在电商渠道获得新增量,同时又通过实体店统一和强化线下品牌心智,并直接触达一线用户;三只松鼠则甩掉了包袱,把更多精力用在品牌、产品和营销等环节。两家公司在渠道侧的去肥增瘦,为长线复苏提供了重要基础。

03

产品聚焦和渠道重塑,是李宁和三只松鼠在转型期的两大基本动作。在此之上,两家公司也在寻求品牌侧的扩张。

对于一家基业长青公司而言,多品牌运营是必由之路。以宝洁为例,这家公司仅在中国就有超过20个品牌,足以覆盖家庭日用的方方面面。李宁和三只松鼠也必然要走上这条路。

在公司发展早期,李宁买下了同一赛道内的许多品牌,却由于管理、整合等方面的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2010年之后的转型期,李宁为了减小财务压力,不得不暂时放弃那些重金收购而来的副牌,只靠“李宁”主品牌对抗安踏等强劲对手。

直到2018年,李宁逐渐恢复元气,品牌多元化再度开启。从“中国李宁”起步,该公司陆续推出了主打高端的运动时尚品牌“LI-NING 1990”,并收购了英国、意大利等地的多个鞋履品牌。

今年以来,李宁还开启了跨界扩张。它在年初申请了“宁咖啡”商标,并在五一假期期间,在厦门开设了第一家咖啡店面。

与大张旗鼓的李宁相比,三只松鼠由于尚处于业务重整期,其品牌多元化举措并不算多,除了主品牌外,主要推广的是面向婴童的小鹿蓝蓝。

公开信息显示,小鹿蓝蓝创立于2020年6月,目前已经推出米饼、鳕鱼肠、冻干奶酪块等十多款年销千万元的婴童零食,销售额位居全网第一。这一子品牌完善了三只松鼠的产品矩阵,能够在坚果零食之外,覆盖更多潜在消费人群。

三只松鼠方面也表达了品牌多元化的意图。在今年4月的公告中,公司提出要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转型,探索建立多品牌管理矩阵。

不过,截至目前,除了小鹿蓝蓝,三只松鼠并没有着急推出更多子品牌。今年上半年,除了产品和渠道方面的变革外,三只松鼠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建工厂上。

根据财报,三只松鼠的首座坚果工厂今年4月开工,8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每日坚果这一大单品。三只松鼠有关人士称,这座工厂的生产与发货无缝衔接,产品下线后可直发消费者。

在国内坚果零食行业,自建工厂并不多见,主流供应链模式是OEM代工。OEM的好处是品牌轻资产运营、启动和扩张更快,坏处是难以形成产品力壁垒。毕竟,OEM厂商很难专门为某一家公司精心研发新产品,而坚果类零食的浅加工特性,也让不同品牌的产品同质化十分突出。

这也解释了,三只松鼠为何要在低谷期拿出重金自建工厂。有了自己的工厂,三只松鼠才能在品质、口味等方面打上自己的烙印,进而构筑真正的护城河;同时,自建工厂的排他性,也为三只松鼠孵化更多富有特色的子品牌奠定了基础。从这一层意义上讲,自建工厂与品牌多元化一体两面,互为因果。

目前,李宁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战略转向后,业绩表现回归正向循环,基本完成复苏、重回行业头部。而三只松鼠的复苏仍在进行中。但有了李宁“打样”,三只松鼠无需在低谷中摸索太久,能够沿着前人的车辙快速前进。章燎原对于李宁的多年研究学习,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