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势,又一关乎中美竞争的关键行业,走到关键时刻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5418784632409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大势,又一关乎中美竞争的关键行业,走到关键时刻了……

华商韬略·2022-08-02 12:43
挺过寒冬,迎来超车。

2000年3月,《巴伦周刊》对207家互联网公司做了场调查,然后给了个结论:71%的公司正在亏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其中包括亚马逊。

在文中,《巴伦周刊》用一句话表达了担忧态度:小心投资。

互联网的彼时彼刻,恰如AI此时此刻。

01 比惨大会

2022年6月30日,AI第一股商汤科技股价惨遭腰斩,并跌破3.85港元的发行价,一天之内约900亿港元(约769亿人民币)灰飞烟灭。在此之后,它连连下跌,一直到2港元的边缘,才迎来了像样的反弹。

v2_8bf15348ea114553bbd04f41db78e548_img_000

一天之内暴跌46.77%是什么概念?

如果把市值看作经营成果,那相当于一天之内,把多年的奋斗成果弄丢了差不多一半。

但让商汤如此尴尬的直接原因,却不是公司经营有什么突然变化。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公司营收一直在增长,公司所处的AI行业仍然是时代的宠儿。

综合各种消息,导致其股价如此反常的唯一原因,是上市前投资者所持股份的限售解禁。

6月30日,因为限售解禁,商汤科技的可流通股份从一天前的2%增至70%,日成交额也突然从此前的约1亿港元暴涨至46亿港元。

疯狂抛售的主要角色,不言而喻。

虽然当下市场动荡不安,此前的投资者已有巨大利润,跑路保利无可厚非,但这还是让人对整个AI行业的前景多了忧虑。

而且,这忧虑来的有些突然。

仅仅在几个月前,商汤科技还是投资者们的“小甜甜”,但现在他们似乎一天都不想等了。

商汤科技,被誉为“AI四小龙”,拥有三千多人的研发天团,是AI业内公认的“中国最强团队,世界前五”。它的背后,站着阿里巴巴、软银、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春华资本、鼎晖投资等一众投资大佬,而且创下过AI公司单笔融资纪录。

商汤科技的成就,甚至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认可。在其上市前夕,美国财政部将其列入“非SDN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名单”,禁止美国投资者参与其中。

“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在上市当天语气豪迈。

最近,最高领导人在香港科学园考察时,还专门参观了已在这里设立分公司的商汤科技展台并点赞其发展。2018年,领导人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也是应邀出席的高科技企业代表并发了言。

不过,上市后股价涨了一倍多的商汤,股价暴跌也不算意外。

在此之前,AI股的惨淡阴霾就已经笼罩在各大AI公司的头上,如今的AI公司股价表现也已像是一场大型比惨大会。

最早上市的AI公司寒武纪,上市不久即巅峰。

它的股价在三天内达到最高点,然后就一路下跌。至今年8月2日,已较最高点跌去80%。

寒武纪也同样曾被投资人看好。靠着与华为海思的合作一夜成名后,它曾在四年时间融资五次,并且还创下国内上市审核纪录,被誉为“AI芯片第一股”。

今年上市的格灵深瞳更是惨烈,它在3月17日上市首日即破发,一度深跌近50%,至今仍跌近24.4%。

然而在八年前的一场饭局中,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就认为,格灵深瞳未来至少估值5000亿美金。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虽然认为徐小平喝多了胡说,但也认为1000亿美金比较实际。

可如今格灵深瞳市值仅仅56.72亿元,看来在当年的饭局上,沈南鹏其实也喝了不少。

同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虽然在今年5月27日上市后股价上涨了差不多40%,然后还有一波更大的涨幅,但背后却是它上市前就被迫下调募资金额与发行价的断臂求生。

据招股书中披露,云从科技原计划募资37.5亿元,最终却仅仅募资约17.28亿元。

可以说,它后来的股价上涨,是因为上市前就已经“下跌”结束。而现在,曾经涨到发行价翻倍的它,也又开始向发行价靠近了。

各大公司市值的缩水,也让很多人认为——AI行业的泡沫破了,凛冬将至。

02 业绩尴尬

曾经,投资者们看AI项目时,问的问题往往是“你们公司技术有多强?有哪些技术大佬?”

现在,问题变得更加实际了,落地案例、合作客户、营收业绩才是投资者们口中的核心。

换句话说,如今想要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不能再靠那些光环、头衔和想象力,而要靠业绩和真实成长性。

问题的转换,戳到了AI公司的痛点。

虽然故事已经讲了好多年,但几乎所有AI公司至今都还处于亏损状态,甚至还陷入了业务增长的瓶颈。

商汤科技算是实力最强,业务根基最牢,也是业绩表现最亮眼的公司。2018年至2021年,其营收已经从19亿元增至47亿元。但与营收高增长伴随的,是其不断扩大的亏损:从2018年的净亏损34.3亿元扩大到了2021年的171.7亿元。

营收越多却亏得越多,这样的尴尬不只在商汤。

如今的AI公司都在亏损的道路上内卷。

依图科技2017年-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70亿元;

云从科技2018-2020年累计亏损超26亿元;

寒武纪2018-2020年累计亏损16.56亿元;

格灵深瞳2018-2021上半年累计亏损额高达6.18亿元人民币。

虽然这些公司的亏损比商汤科技低不少,但其背后,则是更难望商汤科技项背的营收。

v2_a47939793bd74433a486fa455701113b_img_000

除了业绩数字,各家AI公司的业务进展也并不乐观。

首先是,在目前AI商业化的主阵地,也是相对最成熟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头部厂商已在各细分市场中深耕多年,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根据IDC2021年的报告显示,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格灵深瞳等一系列计算机视觉领域公司各有所长,各家竞争激烈,可谓是群雄逐鹿。

其中,商汤科技的市场份额占比第一,但也才22.2%,并增长较为缓慢,一年时间仅增长3.8%。

其次,在新兴领域的拓展上,具体到每一家公司,也是各有各的困难。

根据商汤财报显示,在其各大业务中,增速最快的部分是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更多的应用为AI摄像领域。

比如由它在深圳部署的城市方舟平台,可以用来检测摩托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件,亦或是司机是否系安全带等。

然而,视频监控起家的海康,已经在这一业务领域建立了绝对优势。根据2020年的数据,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中,海康的市占率已高达40%。

这也意味着,商汤在这个领域每拱一步都像是要搬大山。

云从科技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业务开发并不是一帆风顺,一些投资也被迫打水漂。

比如2020年,它就由于芯片设计未达预期,同时相关产业遭遇限制,不得不终止了“人工智能SOC芯片研制及结合高准确度人脸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并让相关业务停滞。

比如,疫情后火爆的AI医疗领域,曾被认为是AI的新阵地,但离赚钱也还遥远。

环球同此凉热,AI行业的进展不利,并不只在中国。

技术积累强如美国,也同样面对着企业亏损,烧钱养业务的难题。

比如,AI领域的巨头谷歌,成立有专门面向AI医疗的谷歌健康,还聘请医疗领域资深人士David Feinberg就任主管。但据其2021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谷歌包括人工智能DeepMind、智能医疗Verily在内的创新业务,都是处于亏损状态。

在这样的局面下,谷歌健康不得不在2021年裁员20%,更是在2022年彻底被分拆。

强如谷歌也还没有摘到医疗AI的果子,更何况国内仍处于创业期的AI公司。

03 应用困局

技术在不断突破,很多事情都只是在理论上可行,但已有的应用场景竞争激烈,新的应用场景却难以突破,这是AI公司业绩表现拉垮的主要原因。

根据《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在2011年到2020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数量为39万件,占据了全球总量的74.7%,是排名第二美国的8.2倍。

这是中国AI的骄傲,也是未来发展的资本。

更是在一个全新产业,实现超车美国的希望所在。

但在当下,这些专利中的很多技术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依然主要局限在城市治理和运营方面,应用占比达到49%,而这其中又以安防领域人脸识别为主。

但几乎所有厂商都聚集在此,僧多粥少,业绩自然就差强人意。

另外,如今可以落地应用的一些场景对技术要求也并没有那么高。比如曾经火爆过一阵的人脸识别闸机,其技术难度其实并不算高,一些初创团队甚至下游厂家都能自己完成。

这也直接导致大量没啥技术含量、但却挂着AI名头的企业大量涌现,使得本就不大的应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还有一个尴尬的情况是,除了极少数商汤这类已经不断有终端产品打市场,可以更大程度掌握主动权的AI公司,目前的绝大多数AI公司都只是配套。

这也让它们的发展面临着一大难题:终端公司或许会自己出来干这件事,既不被技术卡脖子,也抢占其中的市场机会。

而且,这些终端公司的实力,往往是那些创业中的AI公司无法对抗的。

寒武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它靠与华为合作手机和智能芯片一战成名,但这样的“蜜月期”仅仅持续了两年。2018年末,华为就放弃寒武纪,开启了自己的AI芯片研发道路。

彼时的寒武纪不但失去了华为的订单,还与华为成为竞争对手,使得市场一度对它的商业化道路产生疑虑。

各大AI公司自然也知道拓宽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但这场景的拓展是个系统工程,很多事情并不以AI公司单方面的努力为转移。

甚至,AI公司的技术宅们,对相关场景的了解也很不足,会做不少无用功。

比如云从科技,早年间为将业务拓展至银行的面部识别系统,其团队绞尽脑汁闭关多天,才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PPT方案参与竞标。

结果银行拿着PPT说:从来没有供应商给他们写过十几页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银行固然有形式主义的嫌疑,但也不排除技术宅们,的确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另一个难题是,AI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各家应用方又有各家的具体情况,这就导致其应用场景的拓展,往往多为定制化服务,进而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起量。

比如腾讯旗下的优图AI实验室,为了完成一家上海工厂的智能制造项目,就不但派出大量人员入驻工厂,还整整耗费了300多天搞研发,才真正为该厂打造了一套AI质检解决方案。

而一旦换一家工厂,就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重新进行方案开发。

这进一步增加了AI公司拓宽应用场景的难度,导致其难以迅速扩大营收。

还有一个制约是,AI的效用和应用场景是正相关关系。想要AI越聪明,就越是需要更多的场景和数据去让它计算和学习。而在当下,这种数据的获取也并不容易。

比如在AI医疗领域,最难的就是数据库的建立。

受制于地域与规模的影响,每家医院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AI医疗公司必须与足够多的医院达成合作,才能从更多有共性的数据中学习,然后让自己的方案更有针对性并精准。

可初创公司由于实力有限,只能与一家或者几家医院合作,这就导致数据难以保证准确性和全面性。这就导致一个两难的更大局限:自己的AI方案越不灵,也就越是难以找到更多合作者;越是找不到更多合作者,自己的AI方案就越不灵......

不只是初创公司,也不只是中国,包括美国的巨头,也正在这方面头疼。

比如,IBM公司的沃森系统就曾面临着数据准确性的质疑。

v2_ccbe1ab3da3d46d293f24f3e6cc26be3_img_000

▲IBM公司纽约基因组研究中心 来源:IBM中国

质疑者认为,沃森系统的训练,不但使用虚假患者的假想数据,而且数据量明显不足。比如,在8种癌症中,训练数据量最高的肺癌只有635例,而最低的卵巢癌仅有106例。

包括它的儿童骨龄智能辅助诊断软件,也被认为在数据的全面性上有所缺陷。该系统的数据基本为南方地区的身高数据,并不适合其他与南方平均身高不一致的地区。

总结起来就是,如今的AI,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不太容易被派上用场,能派上用场的,技术却又很容易被平替,能赚到钱的领域已是打得头破血流,而缺少竞争的领域也缺少机会。

如此等等,都让AI行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业务和业绩爆发。

04 寒冬之后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AI行业,成熟应用场景依然过于狭窄。

这是AI当下的挑战,并正让AI公司告别当初疯狂被追捧的高光。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的中国,仅AI的计算机视觉领域,融资额即高达273亿元人民币。但此后几年,融资额度逐年递减,再也没有那样的盛况。

包括前述公司股价低迷,也都与AI当下的挑战有关。

但现在的挑战,却也正是未来的空间。

即便道路可能曲折,AI本身已是大势所趋,且前景一定光明。而且,更大的突破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却已呈现出星星之火的势头。

以AI在产业企业的结合为例。艾媒咨询数据即显示,目前,已有八成受访企业表示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较高,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AI终将深入每一个生产所及之处。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能驾驶……在工作与生活领域,AI也是终将无处不在。

而且,AI已在创造崭新的价值。

比如,商汤科技在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等领域带来的便利。

v2_6fd6ce49a935463eb99990c8fc706f5c_img_000

比如腾讯优图AI为工厂设计的质检方案,不但效率更高,而且一年能节约数千万人工成本;

比如眼底AI的出现,能够为非眼科医生在治疗慢性病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哪怕我们仅仅是刷短视频、进行词条搜索、家庭音响,AI在其中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都才是AI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孕育更大商机的前夜,大量新兴技术仍未能与现实完美结合。

置身其间的公司们,也宛如2000年代的互联网,还刚刚踏上改变世界的旅程。

2000年以前的互联网行业,只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书,前面有个“e-”,后面再加个“.com”,就能从投资人兜里掏出几千万美金。

当年的投资人曾这样形容人们对互联网行业的看好:创业点子越大胆,越能招来美元。

直到2000年3月,《巴伦周刊》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在调查了207家互联网公司后,发现71%的公司正在亏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其中包括亚马逊。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互联网泡沫破裂,股价不断下跌。

但更后面的事实是,互联网发展到了超出2000年任何人的想象,包括诞生了超出当时任何人想象的一批大公司,甚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军者。

如果非要说如今的AI已泡沫破裂,那它大概也相当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AI事实上已比当时的互联网实在得多。

比如,商汤科技,不但有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长,业务拓展,也更有截止2021年底,累计拥有11494件全球专利资产,其中78%为发明专利的技术基础在身。

而同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它的操作系统主打占据泛智能化入口。向下可服务所有设备,向上可服务各类软件应用厂商。在规模经济效应下,云从科技盈利能力在持续提升。云从科技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1年的37.01%。

而包括商汤、云从在内的一众企业,可能将中国真正造就成AI发展的高地。

2021年10月初,美国空军第一任首席软件官尼古拉斯·沙朗(Nicolas Chaillan)曾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网路技术上对美国已取得领先,正在走向全球主导地位。

沙朗给了一个悲观的判断:“我们在未来的15年到20年内没有足以抗衡中国的竞争力,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沙朗没有说出其中的原因:世界之最的应用场景和人口,不但将练就出最聪明的AI,也将早就出最大的AI市场。

一旦市场真正蓬勃,挺过寒冬活下来的AI公司,或许就会蹦出下一个腾讯、阿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刘柏铖,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