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有没有想过,MarginNote 也可以拿来写文章捏?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482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有没有想过,MarginNote 也可以拿来写文章捏?

有没有想过,MarginNote 也可以拿来写文章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上学时最常有的作业就是限制在两千字以内的短 essay,需要引用参考文献,针对某个指定话题援引正反方观点,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讲述现状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有时也需要联系同时在学的好几门课,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同一个问题。

写作的套路没什么新奇,我一般分成三步:

  1. 首先是看一定数量的资料,对这个话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收集有用的信息;
  2. 其次是通过已知信息,大概整理出文章框架,包括大致结构、需要提及的论点,以及目前的发现如何支持这些论点;
  3. 最后就是整合前两步的发现,写完这篇文章。

其中前两步往往是同时进行,不分先后:了解了基本信息就可以开始搭建结构,在梳理论点和证据时如果出现了逻辑上的断层,就得找更多文献填补空缺。而只要这两步做得足够细致,写作时就可以顺着大纲一路写下去,行云流水毫无阻滞。

1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件事一直困扰我。当时用的软件是 Mendeley 和 MS Word 或 Scrivener 的组合,若想要把找到的资料,按照文章的结构而非阅读顺序,依次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能够迅速找到引文出处,就只能靠多开窗口和详细记录引文位置来弥补单个软件的不足,稍有不慎就得翻遍资料库寻找某句话到底出自哪篇文章……非常痛苦。

因此,我希望能有一款软件,让我在查阅文献资料时有个「卡片」可以同时存放引文和我自己的总结,并且能及时链接到原文的位置,写作时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同时这个卡片可以自由移动,并组成一个思维导图,方便我构建大纲。

直到我最近发现,MarginNote 和上面那个组合相比,能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虽然生成参考文献还是要借助其他软件,但在整理思路和大纲时,的确要顺畅非常多。

本文就将分享我用 MarginNote 创作学术类小论文的经验。成品可以参照「尿酸饮食」和「猴痘病毒」这两篇,写作时正是采用了类似的思路。

我是怎么使用 MarginNote 的?

在我的印象里,MarginNote 3 (简称 MN3,下同)是一个集阅读、拆书、背书于一体的知识管理神器,和输出内容并无太大关联。但当我真正上手后,才发现它有多适合搭文章大纲。

在 MN3 的 学习模式 下,应用界面会分成两部分:默认左侧是思维导图,右侧是阅读器。

1

把这两部分分别拎出来看,思维导图 App 和 PDF 阅读器里有的基础功能,这里面都有。但让 MarginNote 区别于其他软件的,就是「文档中高亮的部分可以自动加入思维导图中」——这个功能简直是为我写作流程中「收集信息」和「整理结构」这两步量身定做的。

看文章时在编辑器里像往常一样高亮、批注,摘录出有用的段落;等有了些想法,就去思维导图区整理思路。高亮和批注可以直接加进导图里,互相关联,如此往复,省却在多个软件里跳转的麻烦。

下面,就来说说我在 MarginNote 里,具体是怎么实践这个方法的。

高亮并摘录

首先,来到「学习模式」下,新建一个笔记本,并导入相关文献。它不仅支持最常见的 PDF,连视频和音频都可以导入,并且支持在这些格式的文件中做笔记。

1

随后,拖动中间的分屏按钮,就可以调节阅读器在软件界面的占比。我最习惯的用法是在导入文献后,在 iPad 上全屏读文献;在哪里调整思维导图中的大纲结构则比较看心情,电脑和 iPad 兼而有之。

1

导入文献后,就可以按照顺序一一读过了。第一次读的时候,因为对领域并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只是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将值得利用的部分用不同的颜色高亮,这些话就会自动加到左侧的思维导图中。不论选中的是文字还是图片,都可以毫无障碍地添加进导图区。

在 MarginNote 中,共有四种高亮/摘录方式。从左到右依次是:

1
  • 手形选择工具: 如在文本上拖拽,则可以直接选中文本;如在无文本区域拖拽,则可以框选、对无文本区域进行截图。这也是我最常用的方式。
  • 文本摘录工具:在文本上拖拽,即可直接选中文本并生成摘录。
  • 矩形摘录工具:在 PDF 上拖拽,即可对矩形所包围的区域进行截图,并生成矩形摘录。这个工具更适合摘录图片,或者在文档空白处手写下的笔记。
  • 套索摘录工具:在 PDF 上直接圈划,即可将圈划出的区域进行截图并生成摘录。

最右侧的图标是摘录方式的相关设置。如果想要摘录的部分自动添加进脑图,就要这里面点选「自动添加到脑图」。

设置中的「自动插入位置」则决定了高亮的部分会加入到思维导图的那个位置。我的默认设置是「分组(按文档)」,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我在同一篇文章中摘录的所有内容就会自动加入到同一个位置。

「分组(按文档目录)」是按照 PDF 的文档目录分类,文献里通常不会加入目录,因此最终的效果和「分组(按文档)」没有太大区别。「添加到选定位置」则是会把摘录的内容加入到最近一次摘录的位置里,实际使用时太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我几乎没有用过。

1
「分组(按文档)」摘录后的显示效果

在高亮某段话后,右键点击编辑按钮,就可以进入「卡片编辑器」,给这段话加上标题、评论和标签。摘录的部分如果是文字形式,也能在编辑器中自由修改。不过为了避免篡改文章原意很少使用,总结归纳和种种想法都放在其他部分。

我通常会在标题中总结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在整理大纲时就不用每条内容再看一遍;评论用来放「这段话可以与哪部分相结合」的相关思考,除了文本也支持手写和图片;标签则是考虑这部分适合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细化大纲时利用标签筛选功能,就不用在一大堆卡片里翻来翻去了。

1

所有摘录的内容,加至思维导图区后,再次点击,就可以回到摘录部分在原文的位置。这点也为后期追溯原文位置提供了方便。

1

做个思维导图

在文档的另一侧,就是 MarginNote 留给思维导图的地方。如果已经读了一些文献、摘录了些可能会用到的话,在这里还能看到那些未经整理的卡片堆放在一起。

不过摘录归摘录,完全可以把他们抛在一边,找个空白位置画导图,互不妨碍,等到需要细化的时候再把摘录的片段与之结合。

在空白的地方双击,就可以新建一个节点。思维导图软件中常用的 Tab / Enter 快捷键在 MarginNote 电脑版中有所保留,在 iPad 上则是用两个图标指代「添加子节点」和「添加兄弟节点」。

1

先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设想,画出一个大概的文章结构来。结构基本明晰之后,就到了用论据支撑自己想法的时候了。这一步就是想办法将文献的摘录与写好的大纲相结合,如果最初的大纲有不完善的地方,随时加入新的节点和卡片也十分方便。

摘录卡片中的论据可以直接拖动到某个节点后,成为它的子节点。也可以拖拽两次,将摘录的卡片与原先的节点合并。

1

在文献和摘录极多的情况下,光从卡片堆里翻出想要的内容就要花上一阵子,更别说在思维导图上找到合适它的位置,再精准无误地把它拖进去了。

这种时候,就要借助在摘录时给每个卡片打的标签了。在思维导图界面点击左上角的图标进入「大纲模式」,再在弹窗中点击「筛选」,点选需要的标签,就能筛选出包含这个标签的卡片。

思维导图中属于这个标签的内容就会自动高亮,与其他卡片做区分。在大纲模式中也会一一列出打了同样标签的所有卡片,点击后即可跳转到这个卡片所在的位置。

1

任意两个卡片还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相互关联。选中卡片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链接」,再拖动出现的链接图标,就可以关联这两个卡片。点击已关联卡片的标题,就可以看到这个卡片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导图中的位置。

1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就可以搭出一个细致的大纲了。开始写作前的最后一步就是检查一遍这个细纲。先前搭结构的时候是把眼光放在局部,而很少去想某一段在全文中的结构,于是在下笔前就要看看整体逻辑是否顺畅,前后是否连贯。我还会一边看一边脑补「这一段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为正式写作做准备。

1
大纲最终版看起来就会是这个样子

有的时候会出现「以大纲的细致程度写出来绝对要超过字数限制」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利用给卡片的颜色设置含义:粉色的论点必须要写进去,黄色的论据足够有说服力,灰色的论点可以不必提,诸如此类。写作时没有用到的论据,也会边写边改成特定的颜色。最终整理参考文献时,就利用「筛选」功能找出引文出处,比一个一个卡片过省事许多。

1

如果细纲没有问题,就到了写作的时候了。遗憾的是,MarginNote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作工具,更没有内置参考文献功能,想要参考文献列表就只能靠自己手写。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合适的写作软件是 MS Word 或 Google Doc,就是看中了它们有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插件1,可以补足 MN3 的缺陷。用 LaTeX 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当然优雅美观,但是一两千字的小作业就动用 LaTeX,最后还要转成 Word 格式上交,我觉得何至于此……

写的时候只用看着思维导图,把想要插进去的点一个个展开写完就好。写完之后,把在 MarginNote 中用到的文献拖进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分屏,找到论点所属的文章,把引用的出处加进文章里,就会在文末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再审阅一遍,没有问题的话这篇作业就可以交掉了。

MarginNote 3 的不足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完美的。除了上文所述,在 MarginNote 中搭好的大纲必须要找一个写作软件和一个文献管理软件搭配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显著降低了使用时的顺畅感。

首先就是经 MN3 这么生成的大纲,虽然足够细致,却未免过于臃肿。一块电脑屏幕是放不下的,至少要在电脑旁边竖一个 iPad 才能读起来轻松一点,不必不停地在思维导图里上下翻动、放大缩小。

其次,MN3 似乎并不是一个为电脑设计的软件——具体表现为没有那么多快捷键,想深入使用它就不得不用鼠标/手指/Apple Pencil 点来点去。

最后就是目前 MN3 只支持 macOS 和 iOS 系统,如果想要在学校的 Windows 电脑上修改审阅……还是随身带着 iPad 吧。以及虽然可以通过 iCloud 多端同步,实际体验却不怎么好。印象里每一次「同步失败」去找解决办法都没有成功过,只能靠「一个一个文件点选 iCloud 同步」的方式手动修复,可谓十分离谱。

MN3 在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把文档中的高亮做成摘录卡片,再用自己的思考和已有的卡片搭出一份完整的细纲。MN3 即是把写文过程中最需要联动思考的两部分放进同一个 App 里,免去多开软件来回切换的困扰。虽然最后的输出过程还是要借助文档软件,但比起之前的工作流还是方便很多。

以上就是我利用 MarginNote 3 为学术类小论文搭建大纲的方法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1目前支持 MS Word 的插件有:Mendeley, Zotero 和 EndNote。支持 Google Doc 的插件有且仅有 Zotero。各个文献管理软件的对比可以参见:https://guides.lib.uchicago.edu/c.php?g=297307&p=1984557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