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防范“人脸识别”风险 也应有“减法”思维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2-07-19/doc-imizmscv237813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防范“人脸识别”风险 也应有“减法”思维

  防范“人脸识别”风险,也应有“减法”思维

  “人脸识别”是一项仍在持续演进中的技术,也需要正视其“不成熟”的一面。

  据《中国新闻周刊》7月18日报道,某银行储户李红(化名),由于陷入电信诈骗圈套,其银行卡被不法分子偷走近43万元。该案特殊之处在于,在不法分子诈骗过程中,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被攻破,导致李红在进行密码重置和大额转账时,6次人脸识别比对均显示“活检成功”,但登录者IP地址却显示在中国台湾。李红怀疑该银行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并以“借记卡纠纷”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22年6月30日,法院一审驳回了李红的全部诉求。

  舆论对于储户是否应获得银行赔偿存在争议。但法院一审判决也有其道理,因为“人脸识别”虽有高科技色彩,但在此案中本质上跟“密码”的作用区别不大,储户主要还是因为自身轻信于诈骗分子,才导致密码被重置,造成财产损失。

  当然,一审判决并非终点,当事储户也准备继续上诉,案件后续或还有看点。但“银行人脸识别系统被攻破”这件事本身,却已使不少人颇感诧异。

  客观说,跟所有领域的“魔道之争”一样,“人脸识别”遭破解并不令专业人士意外,科技领域的很多进步,也正是在这种破解与反破解的不停角逐中发生。相信此案之后,相关银行势必会提升和完善“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以更强的“盾”来保护储户权益。

  但是,仅有做“加法”的思维是不够的。此案中,当事储户自身的疏忽是重要原因,所以一审败诉。但不妨假设,如果不法分子是以其拥有的技术直接破解了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又当如何?

广告

  如果出于防患于未然,银行方面除了做“加法”从正面提高技术之外,还应有“减法”思维,包括对“人脸识别”技术抱以更加谦抑的态度,对其使用采取更谨慎原则,至少不以其为唯一验证方式,以使遭遇意外攻击时的损失降到最小。

  作为一种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人脸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却又裸露在众多的公共摄像头下,极易获得。一旦拥有了“人脸大数据”,不法分子甚至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就能完成其不法行为。

  既然“人脸识别”是一项仍在持续演进中的技术,那就需要正视其“不成熟”的另一面。如果没有把握高度掌控其使用安全性,在应用中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安全”与“便捷”的取舍中,更多倾向于前者。

  所以,相关部门才会在涉及收集使用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时,要求落实“最小必要”原则。这其实也是一种“减法”。这种“最小必要”原则,不仅是“人脸识别”所应牢牢守住的法治底线,也是各种个人信息收集均应守住的底线。在此原则之下,我们每个个体同样应对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的使用,保持足够的警惕,共守一份安全。

  □信海光(媒体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