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一个越早知道越好的职业发展建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2817084391603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一个越早知道越好的职业发展建议

古典古少侠·2022-07-15 03:48
工作中,你会看中“需求”还是“贡献”?

在职业生涯的讨论中,有一个观点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中喋喋不休,争论已久。

就是到底应该“以个人需求为核心,寻找匹配的工作,然后提升应有的能力,获得需求的闭环”,还是应该“以社会的要求为核心,围绕自己的优势,提高能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简单说,你应该“以需求为核心工作”,还是“以贡献为核心工作”?

前者听上去非常合理,而且激动人心。后者听上去非常有爹味,似乎是老板的说法。都二十一世纪了,还和我谈“贡献”啊。

01 需求还是贡献?

但我越来越认为,以自己贡献为核心工作,在职业中期更加有利。

在早期的职业里,我们找工作基本都是“大公司、钱多、牛逼”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太知道自己的贡献是什么。但是经济上,房租、生活费、贷款压力巨大,在工作上,基本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好。这个时候,就是搞钱搞成就感,需求出发挺好。

但到了中期,你会发现,人很难持续的知道自己的稳定需求是什么。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CTO,他28岁结婚,当时觉得自己需求是好好生活,买个大房子。到了32岁创业大潮,觉得自己需求是“改变世界”。然后到了35岁,这个时候已经连续2个创业机构失败了,他又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元宇宙将会改变一切”。

你看,职场人并没有时间去做“价值观排序”,做了,也并不一定就理解自己的需求。再说,即使理解了自己需求,随着心境,需求本身也非常不稳定——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心随境转。而钱是没有方向的,所以他的心也就是稀乱的。

但,在任何一个领域,核心竞争力的积累,都是多年的、持续的、长期主义的,所以很多刚开始就“追随我心”的人,往往在职业中后段非常尴尬。

因为他可能花了几年追逐钱,花了几年追逐梦想,花了几年追逐宁静。但因为没有持续的积累,到了中后段,什么都没有能达到。

偏偏这种“追随我心”的观点,最容易被有才华的人采纳。所以有才华的人,却中年后在社会贡献不多,也变成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v2_a7fbb5e114dc49dd9743ccb0e1cb24f2_img_000

02 从“需求”出发的问题

按照“贡献”为原点,此时却变得非常合适。

首先是因为,要在一个领域“有所贡献”,需要长期的,专注的努力。核心竞争力培养周期是3-5年,围绕这个工作,能够更好搭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屠呦呦、袁隆平这一辈子,不知道有多少机会转更新、更酷的领域,但能沉下来,才能有所贡献。

其次是因为需求里,往往有很多欲念。

比如说,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希望自己“大学学历很重要”“钱多事少离家近”,希望“00后改造职场”,希望“30岁自己买房买车结婚”……这些需求,真的全部合理吗?

切换到“贡献”视角,我们可以问他们,“你们能贡献什么?创造什么?带来多少价值?”,算一算这个账,心态会平静很多。

另一方面,需求里还有很多“非合理信念”。

在小米的创业史《一往无前》里,做完金山以后,已经成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在和晨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刘芹聊天时,希望刘芹总结一下自己投资的方法论,比如,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

刘芹说:“做投资肯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道理,但是我觉得做投资最重要的素质是勤奋。我相信,作为一名投资人,你必须足够勤奋才可能成功。”

雷军马上反驳道:“我现在最不相信的就是天道酬勤。我就是被这句话耽误的。”

从“需求”出发,我们也许会感动于自己的勤劳,甚至认为“这就是我的需求”。但从“贡献”出发,雷军意识到,风口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v2_c075a6c22b4549a7b67a919181716cb0_img_000

贡献不仅仅依靠个人天赋,还需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一个人再牛逼,社会没有回应他,他也没有什么贡献。只有社会的需求和个人优势对齐,才有可能创造贡献。

这意味着职业人要一只眼睛看自己,一只眼睛看世界。他才能理解世界的各种小的波动,各种新的可能,然后调整自己的贡献——按照塔勒布的话说,持续微微受损,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

所以,基于贡献的视角,更容易调整自己的非合理信念。

03 “贡献”视角的意义

“贡献”的视角,要求工作者同时看见自己、组织、和社会。

虽然难度在变大(人就是不断变得复杂的),但是收益也更多,因为他创造了职业的意义感。

一个快递员看到自己不仅仅为了每单5元工作,还在为着急的父母找药物,为某个建筑师的图纸做传递,他的意义感和幸福感会更强。

当他竞选快递点经理的时候,他想的不仅仅是把竞争对手打败,而是能够让自己承担更多,贡献更多,支持更多人,他的视角和心态都会更平稳。

v2_b33f3fd463274887aec2641325082233_img_000

在“躺平”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促动更多人起来工作的,是“自由、精专和意义感”的需求,而不再是“自我满足”。

如果一个人追求“自我满足”,在今天物质和娱乐都丰富的社会,他很容易躺平。好好呆着,没有动力追求精专和他自由的空间,只能用一种逃离的方式,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大公司到小公司,一直到他的职业生涯停滞为止。

但如果以贡献为视角,他能够把“自由、精专和意义感”串联起来。一个人为了贡献更多,不断的精进,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达成了自我和社会的双重满意。

今天的职场人,不仅仅需要个体的自由、精专,还需要不断冲击更大的空间的意义感,这个意义感,就来自于贡献的视角。

因为这种意义感提供的推背感,我们才有可能在今天,“个人舒适”已经变得如此便宜的情况下,安然的走入更大的格局,挑战更大的事。

这让我想到了史蒂芬 · 柯维的一个观点,“价值观是个人选择,而原则决定最终结果”。

柯维也是在美国人本主义思潮里,最早那批清醒过来的人——“个体的社会化成功,是原则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观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规划和设定,但是否能够实现,完全依靠外界的环境。

我听过许多“命运在用一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给予勇敢的人馈赠”的故事。

这种故事说明了勇敢的回报——能大大增加成功概率——但也说明了仅凭内心勇气的无用,因为世界并不会按照你的计划来。

04 最后的话 

最后我总结下关于“贡献”和“需求”之争。

我更喜欢以“贡献”为基准的职业发展观。

因为“贡献”的视角比“需求”视角,更稳定、更宽阔也更有链接。

从而,谈贡献比谈需求,更长期主义、更敏于变化、也更有意义感,更适合未来的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作者:古典古少侠,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