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品岗和需求岗像一对“异卵双胞胎”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52669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对于需求岗和产品岗,很多人都有感知,二者之间差异不大,工作内容也类似,但是就是说不清哪里不一样。作者针对于这两个岗位,分析二者差异,帮你理清它们的区别,帮助你更好选择。

Eiidc8oaGmShlSMQLAtO.png

我是从需求分析岗位逐渐转型的产品岗,转型之后也会经常支持交付团队的需求分析工作,最近两年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和需求也同步在招聘。

很多人认为两个岗位的差异不大,或者不清楚具体差异体现在哪里,感觉工作内容也差不多。同时很多企业针对这两个岗位的定位也千奇百怪,有挂着产品的名头,做着需求分析的工作,斩不断理还乱。

所以今天想聊聊我对这两个岗位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确有很多相同

需求和产品,平日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需求、谈需求、写需求、讲需求、画原型(有些纯后台或弱渠道项目不涉及)、跟进度、做验收、应对突发情况等等。也都会或多或少做一些市场/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用户答疑等。这方面不再展开描述,因为本身大家对这些内容认知也是类似的。

所以这两个岗位可以说是“同根同源”。

二、却有很多不同

1. 在工作内容上

产品岗会更注重版本的迭代,产品愿景的规划,需要更注重用户体验,同时要结合多方因素进行优先级排期,维护需求池。有些行业或公司的产品岗,还需要兼顾运营、兼顾售前方案,同时还会引申出兼顾商业模式。当然有些是需要达到高级或总监级才会涉足的内容。

需求岗更注重解决方案的落地,功能的细节,对客户的引导,需求变更、需求蔓延等问题的控制力,对解决方案的开发工作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小化可执行方案的设计)。同时和技术团队的沟通、对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的认知等方面,也会比产品岗更重要。

2. 在团队组成上

产品岗后续作为总监,可能会负责多个产品条线,或者同一个大产品条线下的多个应用模块,会管理多个产品经理、产品助理等,形成产品团队。在管理上要兼顾各个产品线的行业动向、场景规划、应用效果、研发资源配合等,还需要在团队内部工作分工、人员成长等方面做到因材施教、知人善任。

需求岗后续作为解决方案团队,可以一个人支持多个交付项目的需求分析工作。如果所做的业务有相似性,可以逐渐形成产品方案,孵化出产品团队;如果所做的业务相对独立,那这种模式其实在发展和效率上都会存在较大的瓶颈。团队管理者则更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多个交付项目,如何安排多任务并行及多人员协同,尤其会涉及远程协同。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会把解决方案团队隶属到交付团队下,由交付总监统一调度。

有些长期稳定的交付项目,需求人员也是一直在一个项目中工作,这种机会其实可以更多向产品思维转变,深入了解行业、竞品、用户,在后期的项目迭代中引导客户。

3. 在企业类型上

需求岗位更多体现在外包类、解决方案类IT企业,在交付团队中设立需求岗进行定制化,并持续挖掘甲方的新需求(当然很多人力外包团队也在招产品经理,可实际工作内容更偏向需求分析)。

同时像我所在的公司和很多同类友商,虽然是以项目外包为主,但也都设立了研发团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标准化产品孵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团队。

而像互联网自研团队,大多数会设立产品岗位而非需求岗,即便可能有些公司工作内容也是以需求分析为主。类比于:领导是你的甲方,研发团队是你所处的交付团队,这种情况产品岗和需求岗会有更多相同之处。

当然,我以上所说只是表明不同岗位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并不代表某个能力在某个岗位下不重要,而且大家的工作经验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对这些“开放性”话题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千万不要把我的理解全然套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判断。

包容与接纳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始终需要追求的一件事。

三、经验互通,把握底层能力

不同的岗位,收获的经验与能力可以互通。两条路都值得持续深耕,但要看准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把产品岗、需求岗统称为“业务条线”,在业务线持续深耕,最终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是类似的,无论在哪个岗位、哪个行业、处于怎样的团队,都需要刻意提升自己的业务底层能力。简单概括为结构化思维(解决方案能力)、同理心、聆听与表达、创新力、设计能力、文档能力、决策力等等,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互通,还能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成长循环”。

因此我们在工作或者找工作时,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在意具体的岗位名称和职责,重点关注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升我们的业务底层能力,是否能够形成个人职业发展“良性的成长循环”,之后再去选择管理路线或高阶成长路线。

四、岗位之间的转变需要过程

我大概做了三年需求分析,然后转型产品。刚转型时一直在用需求的思维设计功能,考虑这个功能是否好实现,这样做工作量要多少,特色化功能如何满足等等,而缺少了对全局性、场景化、通用性、商业化等等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及拓展性上存在很多不足。

而后当我作为产品成功发布第一个版本后,又去交付团队协助产品落地,即从产品岗转变为需求岗。同样会更多站在产品角度设计落地方案,缺少了对交付周期、交付成本的考虑,同时在收到客户很多“伪需求”或特色化需求时,缺少了需求人员应有的辨别与引导。

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这两个看似很像的岗位,虽然“同根同源”,但最终的发展方向,进阶角度,思维模式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区别,犹如一对“异卵双胞胎”。

如今我的产品小组也要不定期切换需求的身份协助交付进行实施,这个转变过程漫长而纠结。尤其是当你怀着产品心追求某个功能的完美时,又不得不进行现实的妥协。反之亦然,当你的需求无法得到团队或客户认可时,又不得不考虑产品后续的发展路径是否需要调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慢慢体会。

最终,只有真的在两个岗位上都达到一定的功力之后,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展现出合理的状态,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

业务条线的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职业发展和个人中远期规划上越走越好,越来越不可替代。我们的成果可能无法像文化革命或科技革命那样改变世界,但是可以用微创新的力量影响用户、促进行业发展,即便我们只是一朵浪花。

公众号:不想延期了

本文由 @不想延期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