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370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 少数派

1
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去年 9 月,我在荷兰参加了一个中文文化沙龙组织的活动,当时整体分享、讨论的氛围极好。在后半段的提问环节时,有个朋友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生活里我常常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里,导致我不断怀疑自己以前做的决定、以及正在做的决定是否是正确的。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或者怎么样才能做出『好的选择』?」

那时我似乎福至心灵,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仿佛只是一个框架、又或者是一幅画,只是处在「心灵语言1」的阶段。但还好借由当时的气氛,我艰难地用语言将答案组织出来了。

当时我没觉得自己的答案多有建设性,但是会议之后至少有两个人过来和我说,我刚才的答案对她们很有帮助。我听后很开心——能够帮助到别人——同时我心里也暗暗记下,这个想法很重要,但还不够成熟、不够逻辑自洽,只是藏在脑海深处的、模糊的一些想法。

但现在,我决定将我脑海里尚且不够清晰,但可以与人分享的内容写下来。而让我产生写下这个想法的契机,是我前段时间读的三本书2,或者说这三本书里提到的想法。这些想法的组合,和我当时在会议上的回答不谋而合。但是借由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似乎也能够将我脑海里的想法描述出来了。我决定借着写这篇文章的机会,希望找到一个答案来回答——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问题与答案

「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这个问题似乎与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谈论「与这个世界相处」时,「世界」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别人」,即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同事、陌生人,乃至我们关注的明星和 influencer。各种各样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大的。父母让我们选择的大学专业、朋友升职的信息、明星代言的品牌、关注的大 V 说的某个观点,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如何与这些人(及背后的信息)相处?

其次是「信息」,关注的新闻、读的书、朋友圈里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真是假?我应该相信哪些?我应该怎么处理这些信息?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的经历带给我了什么?我为什么生气或者开心?

三个因素及其背后的信息在生活中不断交叉,让我们难以决策,或者在决策之后时常后悔、怀疑自己的决定,到最后难以真正享受当下,享受人生。

但我承认,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需要不断地思考、尝试、经历、反思,然后循环,最后也许能够达到某个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的阶段。

同时,我也认为,这样的探索是可以学习的。通过学习一些思考方式,就好比学习数学公式,当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运用学到的公式,也许就能够解开问题;在应用的同时对于公式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之后找到问题答案的可能性就越来越高。

我认为,回答「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这个问题,至少有三个「公式」可以学习和应用:

  • 二分思维与灰度思维;
  • 目标与系统;
  • 元认知与掌控感。

公式一:二分式思维和灰度思维

首先在我们做决策之前,我们需要建立灰度思维,避免二分式思维。

二分式思维(Binary thinking)是指有些人认为问题只存在两个可能的答案——零或一、是或否、正确或错误、正义或邪恶——即使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存在多个,并且依赖于所处的语境中。这种思维常常过度简化复杂的概念、想法以及问题,而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而相对的灰度思维(Grey thinking)是指人们更加关注问题的中间地带、在下结论之前尽量多地收集信息和思考(如果所谓的「结论」存在的话)的思维方式。

人们之所以会用二分式思维的方式看世界,其实是在寻求一种「确定性」,即用一种极度简化的视角看世界,能够避免各种事物的复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因为「懒惰」,因为为了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需要阅读很多书、见很多人、去很多地方、做很多的思考。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其复杂性都远远超出我们能够理解/控制的范畴,比如城市的管理、人一生的发展、全球疫情下的对策,这些事情背后所存在的问题都不是一两个答案能够回答的;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朋友和敌人、我们和他们、东方人与西方人。

这样的思维可能导致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个人成长将极大受限。当我们把自己局限在非常少的几个选项中时,我们忽略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比如很多大四的学生问:「我是应该考研还是留学?」问题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直接工作、工作后存钱再留学、创业、间隔年、去旅游用稿费养自己,等等。又比如一个人想买相机,问到:「我应不应该花两万块买 xx 型号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很好看。」与其问是或否,不如给自己多一些选项:A. 买两万元的相机;B. 不买相机,后悔很久;C. 买一万元的相机,用剩下的一万元去旅游。我们常常给自己创造本不应存在的困境,明明是开放题或者多选题,却硬扭成对错题。

其次是无法共情。二分思维下,人们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对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nuance)视而不见,同时又过度典型化(stereotype)别人。譬如对于认为世界上只有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人来说,可能所有的「西方人」都是「来自美国的老外」,所有的「东方人」都是东亚的黄皮肤人种。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与不同的忽略,导致了先天存在的「距离感」,使我们无法与他人共情。很多人用一句「政治正确」,就否定了一些言论,却忽视了背后的故事。

但可能,「ta 们」和我们都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喜欢看蠢蠢的动物视频、上课开会也开小差,ta 们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当世界上发生战争、灾难时, 我们虽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共情,但至少不会落井下石。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自己的灰度思维,避免二分式思维呢?

首先,多尝试「新的事物」,包括认识新的人、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尝试不同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我们的「体验收藏库」里的藏品越丰富,当新信息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时,能更容易找到应对的方法。

其次,拥抱不确定性。与其害怕新事物所带来的生活的改变,不如改变看待的角度。比如要去新国家生活了,与其一直担心语言不通、气候不合适、找不到朋友,不如认为这是一个学习新语言、探索新文化的机会。

除此之外,多使用「慢思考」和「条件句」,在下意识地说出「我不同意」、「这是错的」之前,思考一下对方这样说的动机、背景,尝试用条件句去形容对方的处境「在……条件下,如果发生了……,那么……」。常常抱着一个假设去看待事物:对方做出某个行为,可能是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背景信息在,或者是因为 ta 成长的环境让 ta 有这样的行为和性格。虽然我们不一定要赞同、跟随,但是不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意识到,世间万物都是「一万种可能性之一」3。除了看到眼前的,我们不了解的远方还有一万种可能性;除了视线内的两条路,还有未被探足过的一万条道路。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上,在做决定之前,我们需要用灰度思维看世界,承认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把视线放到更多的可能性上去。

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我们人生的「系统」。

公式二:目标与系统

当我们与世界相处,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时,为了做出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知道「对我来说,什么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我想要的未来是怎样的?

Scott Adams 在他的书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我们需要抛弃 goals,而选择 system。goals 是指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我要创办一家公司、我要去英国留学、我要挣一百万;而 system 是指一个立体的、具体的未来,我们暂且称之为「系统」。这个系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情或目标,而是一套人生准则和未来想要的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这样使用系统而非目标来看人生的方式,能够让我们避免因为一个失败就否定自己、否定人生的处境,也能够让我们在做决定时有更大的空间做选择。

比如我自己,就是这个思考方式的受益者。

在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上,我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简单来说是:1. 拥有相对的自由(金钱和时间);2. 能够实现我的潜能(有机会探索我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3. 能够带给我多样性(体验、国家、爱好……);4. 满足我的好奇心(有时间阅读、做 research);5. 让我满意的关系(家人、朋友……)。这个系统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即现存的系统能够帮助我在当下做出一些好的决定,同时可能未来会有新的条目加入、旧的条目调整,对此我抱开放的态度。

这个系统是怎么帮助我的呢?比如当我选择工作时,我问自己,我现在的工作选择能够帮助我满足上面所说的某几个条件、同时不违背其他的条件吗?如果答案是「否」,比如即使工资非常高,但是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那么也许这就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又比如,当我看到别人很优秀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嫉妒、难过、想做些什么。但是转念一想,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是 ta 现在的生活方式吗?虽然 ta 很成功,但是背后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这样一想,自己就跳出了卷的风波。

那怎么找到自己的系统呢?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需要讲清楚可能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来解释。我这里先抛出一些工具:想象自己未来五年想要的生活方式(这里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我教你怎么美梦成真」);回顾自己人生中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刻,并分析背后的原因;记日记,做自我分析和记录;找专业人士咨询,比如说教练(不是教你游泳的教练)、心理咨询师。

下一步,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准备、或者已经在朝着目标系统前进,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走得更快更好?

我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建立对自我的「元认知」和「掌控感」,我们是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公式三:元认知与掌控感

当我们意识到世间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并且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答案,在 Scott Adam 的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有很好的阐述。

这本书里,除了许多非常落地的建议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审视自己的全新角度——如果把我们的身体(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看作一个 programmable robot,当我们改变了输入,那么就输出就会改变。

比如你改变自己的饮食,那么你的 happiness level 就能改变;让自己开始做「白日梦」,那么未来就会变得更好。这两者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是有由经验证明的相关性。

作者所提出的改变和经验分享,都建立在一个更大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了解和思考,即「元认知」——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我开心的时候,什么让我开心?我生气的时候,什么让我生气?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什么事情发生能让我不生气?

另外一个有趣的角度,那就是与其认为自己是「身体」和「环境」的奴隶,不如认为自己是这两者的主人。前一个想法之下,我们会认为我的情绪、身体健康都是由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我们只能接受「身体」和「环境」的摆布。但在后一个想法之下,我们可以把身体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有能力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运动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每天注意力的集中状态、每天的能量水平、整体的情绪是否平稳,等等。

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己身体的表现,而身体的表现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影响到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个能力也是可学习的,什么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能让自己每天保持最佳的状态、怎么睡觉可以让自己的坏脾气不再、怎么看待事物能够让自己保持乐观,这些都不是「大神」才具有的能力。

所以,我应该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

首先我们需要用「灰度思维」看待世界,承认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并且用开放的态度看待世界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其次,建立人生的系统,可以有目标,但单一的目标不能决定人生的成败。人生应当是立体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要相信自己有实现人生系统的能力,很多事情看似无法改变,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改变任何事物,只是有些我们能改变的程度低、有些程度高。尤其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是身体的主人,不是奴隶。而当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身体(饮食、睡眠、大脑活力等等),身边的世界也会开始改变。

三个思维方式,都需要反复的思考、应用,才能让它们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正如在文章的开头,我之所以花了较多的篇幅来记录我找到答案的过程,是想告诉大家:很多重要的结论、想法,可能不是一瞬间产生,而是经由时间、经历等各种各样输入和输出锤炼之结成的果。所以保持耐心,也是与自己和世界相处的前提之一。

希望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法,寻找到自我,以及属于自己的安稳。

  • 《学会提问》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by M. Neil Browne / Stuart M. Keeley
  •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by Scott Adams
  •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by Dan Heath & Chip Heath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1心灵语言:mental language,  即大脑中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不同,心灵语言可以是声音、画面等各种形式的集合体。
  • 2文章结尾有三本书的名字及作者
  • 3《可能性的艺术》,刘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