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横空出世的新“罗胖”,当月收入就上千万?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8567106630515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横空出世的新“罗胖”,当月收入就上千万?

酷玩实验室·2022-06-15 03:14
知识付费的韭菜,为什么永远割不完?

张琦是谁? 

“7天时间全网粉丝1000万,首月变现1000万,全网播放20亿,首场直播100万级别……” 

在认识这个新晋“创业导师”之前,许多人先是被一串业绩所吸引。 

太快了。即便对短视频了解不多的人,也多少能感受到这份“战报”中的速度。 

四月份刚刚起步,到了五月,突然就成了“与樊登并驾齐驱”的知识付费IP,很多人还没听过张琦这个名字,就先看到了她“爆火”的消息。 

所以,张琦到底是干什么的?

v2_20f33971720c4796aa4fa9014f4c258a_img_000

找到她的抖音账号,屏幕中的张琦给人的感觉十分干练,颇有“成功人士”的气质。 

内容分成了四个合集,“正能量”、“认知”、“创新”、“商机”。商品橱窗中销量第一,已售3526份的视频课,则标着四个大字,“流量掘金”。 

嗯,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些概念早已被一线城市,以互联网行业为主的白领们反复咀嚼,并不新鲜。 

现在再兜售这些,显然不是冲着“老用户”们来的。 

有网友很直接地评论道,“张琦”这个IP是为三四线小老板精心推出的产品,是瞄准下沉市场策划的新一轮“智商税收割”。 

如果是一两个故事,我们大可当笑话一听。 

但耐人寻味的是, 为什么“贩卖知识”,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贩卖成功”这件事,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做就是许多年呢?

在张琦的“成绩单”面前,我们能简单的将这些数据,归结为广大中小企业主的无知吗? 

在“知识付费”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之前,这事其实就已经存在了。 

v2_ffc223f680a241cc92bb95ef5708ca4b_img_000

这个世纪之初,豪华酒店的会议厅还不像疫情之前那几年,总是被各种XX技术大会、XX金融大会、XX论坛包场。 

当时的常客,是各种各样的“大师”和他的“信徒”们。 

大师们的“道场”,通常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信徒们在大师激情澎湃的“布道”中时而大笑、时而流泪,忽然抱在一起,又忽然跪倒在地,雄心壮志伴随着哭爹喊娘,掌声雷动紧接着闭目凝神。 

如果现在的人穿越回去,戴上一副降噪极佳的耳塞进入会场,一定会被场内氛围的变化之快震惊。 

摘下耳机听听内容,“这不就是传销嘛”。 

“什么传销,我们这可是成功学!” 

90年代末,成功学传入内地,迅速成为一门“显学”。

未见大师,先闻其名,“亿万富翁、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的故事,随着光盘和书籍传遍大江南北,撩动了无数渴望发财的躁动心脏。 

v2_218451705a8f4a458b04562b9f8e24ee_img_000

2001年,陈安之 “受邀”前往大陆讲学,吸引了一大批企业主和渴望成功的市民。 

陈大师的课,票价从三千到几万不等,与当时的房价对比,是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听得人觉得很值,“脱胎换骨”。 

当然,陈大师这么厉害,可是有师承的。

在他的自述中,陈安之21岁前的人生与“成功”毫不沾边,14岁寄居美国姑妈家,卖车、卖菜刀、做服务员,做了十八份工作没攒下钱。 

曾在姑妈公司做财务,算错一位,给员工发出去十倍工资,换了部门负责送货,又常常送错地方,最终被姑妈开除。 

直到听了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的现场演讲,陈安之心潮澎湃,一扫失败的阴霾。21岁时,他到安东尼·罗宾的公司做销售,边工作边学习,苦练口才。 

出师仪式设在夏威夷,17米长的地上摆满火炭,铺上铁板,安东尼大师要求弟子们赤脚跑过去。 

6000个弟子,只有陈安之咬牙冲了过去。他说,那一刻才明白了成功学。 

1992年,接过衣钵的陈安之自立门户,前往台湾发展,每年举办上百场演讲,出版《要你成功》等作品,在香港半岛酒店开设总裁班,三天收费18万,报名者趋之若鹜。 

陈大师的地位算是立住了。 

v2_b12967cd05a34b26b92c44f6925550c1_img_000

1999年,可能是为了证明什么,也可能是赚钱心切,陈大师向几十位学员揽资5000万,代理美国菲尔滋饼干,开店,很快遭遇了滑铁卢。 

分店接连倒闭,学员找他索赔,为了躲避官司,陈安之被迫飘洋过海来到大陆,这才有了后话。 

在陈安之还在为官司焦头烂额之时,黑龙江绥化的刘一秒25岁, 只身远赴深圳打工,偶然听了陈安之的盗版光盘,就这么顿悟了。 

他用光盘里的心法,把陈安之的课推销给梦工厂老板王阳,每晚6点开始,每小时给王阳打一通电话,直到凌晨。 

很快, 操盘过太太口服液和排毒养颜胶囊的王阳,决定推广陈安之 ,并把刘一秒纳入梦工厂麾下。 

梦工厂的倾力推广,为陈大师渡海而来铺平了道路。 

v2_3ebc18ca0d5844b3964ba6751f7c418c_img_000

靠着卖课赚下第一桶金的刘一秒,也怀揣着一个“大师梦”。 2002年,他和一个叫李阳的人去美国进修,学到了真传。 

回来后,一个创办了“疯狂英语”,一个则独闯二三线城市,成为新晋大师。 

在他的自述中,“18个月开创106家公司,曾接受李嘉诚的辅导”,数十万企业家成为他的粉丝,自此有了“秒哥”的称号。 

既然已经开宗立派,陈安之自然不再被放在眼里,成了他口中的“台湾小鬼”。 

有媒体报道记录下了秒哥的辉煌:上万民企老板挤在广州体育馆里,门票两万一张不打折,秒哥入场时全体起立掌声雷动,余音不绝。 

一位身价过亿的董事长为了获得“能量”,偷喝秒哥喝过的水,还有人花300万买秒哥穿过的衣服。许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听课,最后成为忠实粉丝。 

v2_790ffaf640944069be094629ef2dec72_img_000

在无数次演讲中,陈安 之总是反复渲染当年与安东尼·罗宾的相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他显然忽略了些什么。 

1992年的南巡讲话,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下海、办企业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胆大的先行一步,谨慎的步步为营。 

一个个在这个大时代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成为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小企业主和新市民。 

与经济蓬勃发展同步的,是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镇化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快速转化,成为现代工商业体系中一份子的过程。 

许多刚刚进城进入企业的人,其实没受到过多好的教育。 2000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小学文化水平占比32.9%,初中则是39.1%。

能做什么工作?高精尖的干不了,对普通人来说,业务员、销售员就成了赚钱的热门岗位——只要能凭口才与拼劲,为企业带来生意,就是人才。 

v2_0a29af1b47074aa98f7be5bf80da0adc_img_000

但天生能说会道的人终究是少数,进城带来的自卑感也让很多人不敢开口。老板来教?许多老板也是小学、中学毕业。 

寒碜吗?不寒碜。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奋进的人总是值得尊敬。 

已经有所获的老板们,需要一些“道”诠释成功;观望的人渴望看明白一些“理”,来激励自己把握机遇;对更多的人来说,则是想得到一些激励以克服卑怯,学一些话术以更好的工作。 

时代的需求成就了“大师”们,而不是先有了大师,才有了信徒。 这一点,刘一秒看得通透,他总会在演讲结束时说一句话:是你们成就了我们。 

无论大师们看没看明白,趋势不会为一两个人停下脚步。 

到了2011年,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进入城市生活;整个国家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从1982年以来占比增长了15倍;09年后投资回报率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从哪个维度来看,大师赖以生存的这片沃土都变了。甚至当年的信众们,都急着撇清跟大师的关系。 

2010年11月,海南大学大三学生杨波加入刘一秒的公司思八达,给自己改名杨天下。研究秒哥的课程5个月后,他向大学提出退学,参加求职节目《非你莫属》,竞聘总裁助理。 

v2_133efcaf88e148c9abc671e42c5063ac_img_000

他在开场中说,“我是这原野山川之主,我是这天地万物之灵”。 

12位老板全把灯拍灭了。 

2012年后,大师们各自沉寂,转型做起了国学、修禅、养生、气功等生意,再无当日的风光。 

至于“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在这个下坠的过程中,通过加QQ好友的方式,希望抓住潜在用户,后来大家用起微信,他便又改加微信。 

你问我加没加他?不好意思,这人,真不熟! 

其实把“知识付费”跟陈安之放在一起,对前者多少有点不公平。 

与大师在火烤铁板上的顿悟之路不同,“知识付费”们多是正牌的“读书人”,端上桌的,也确实是从书本里刨出来的概念。 

v2_9ebee477b2f648cca0a64db00c3e56e6_img_000

提出“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的罗振宇,生于小城芜湖的一个工人家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城闭塞,物质并不丰富,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童年就是被丢到狗洞里。 

也许是半生不顺,父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总对他说,爬出这个狗洞,去大城市才有机会,爬不出去,就永远留在这里。 

罗母甚至说, 只要你能考出去,就算我们母子俩这辈子永不相见,都没关系。

1990年,罗振宇终于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了爬出狗洞的机会。假期,他找一个同学玩,那同学告诉他,我考砸了,要去我爸的工厂里当工人了。 

多年以后,他仍会为这命运的十字路口而感慨。 

来到武汉,进入华中理工大学之后,他仍然不敢放松,坚持大量阅读。又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到北京读研。选择考研的出发点很现实,“ 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 ” 

v2_c8db2317f59f49668633fb18171eb97c_img_000

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老师,住环境很差的青年公寓,一个月600元的工资,在大城市只够基本开销。 靠着大量阅读积累的知识,他到处写、做策划,兼职赚钱。 

2001年,27岁的罗振宇以激进的高杠杆,买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心里终于踏实了”。 

在大师们集体陨落的2012年,罗振宇在优酷做起了他的视频栏目《罗辑思维》。 

节目中,他笑呵呵自称“罗胖”,是个“手艺人、知识的搬运工”,每期讲上几本书,为大家“节省宝贵的时间,替大家读书”。随着微信公众号的诞生,罗振宇又把阵地拓展到了微信。 

v2_971070a852c04d49aadcc5ab844f95e4_img_000

罗振宇的粉丝中大学生很多,在读的、刚毕业没几年的,有着与年轻时 的罗胖同样的烦恼:寒窗苦读十几年,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如何在这里立足? 

但与罗胖年轻时不同的是,从1990年的61万人到20年后的657万人,大学的录取人数已经涨了不止十倍,大学教育早已走向大众,一线城市里的年轻人中,读过大学的才是主流。 

2013年,大学毕业人数达到699万人,“史上最难就业季”开始成为每年一次的全民话题。

那时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下降,虽然经济仍在快速发展,但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发财的机会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小学毕业的老板开公司身家上亿”之类的话题,淡出了茶余饭后,取而代之的则是“毕业做程序员月薪几万”和“XXX没毕业就拿了千万投资”。 

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吸引了无数眼球,也为居无定所、无处下蛋的钱提供了去处。 

进互联网公司拿高薪,或者更大胆一些创业拿投资,成了许多年轻人留在一线的路径。传统企业的老板们,也纷纷研究起这个新兴领域。 

人才多、钱多、机会多,让这个领域处在快速变化之中,新玩法、新概念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信息以几何级的速度生产、传播。 

所有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故事,都能在转瞬间成为有识分子热议的话题,进而与生活压力合流,成为焦虑的养料。

v2_2bb8c93d0be24bb99ad3fbe7cae38fd1_img_000

于是,罗振宇们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很快,“知识的搬运工”转身成为新名词的发明者,“U盘化生存”、“信用飞轮”、“认知折叠”、“增强回路”……当然,在他创造的众多概念中,最最重要的,还是“知识付费”。 

2015年,罗辑思维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13.2亿人民币。这给步入“下半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刺激——“知识付费”,是一个千亿级市场,还不赶紧上车? 

2016年,“知识付费”突然就“元年”了。

罗振宇的得到APP上线,邀请来商业人士、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在平台上传授知识,不再做“搬运知识的书童”,直接生产“知识”。 

v2_6e02477e22954baab517483fe8a71256_img_000

你还没有为知识付费呢? 小友,再不 “升级认知”,可就要被淘汰了啊。 

买方对“知识”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卖方为 “付费”许下的承诺合谋,共同把“知识付费”这出大戏推至高潮,舞台的背景板,则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这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在深圳湾举办了跨年演讲,全程直播的深圳卫视,相比同时段做跨年联欢晚会的其他电视台,收视率全国第一。 

中产、企业家、学生……许多人通过各种形式,观看了这场长达5个小时的演讲,结束后还要赶快在朋友圈写下感想。 

v2_37c3af26ad1849579b0bf1a3b6ef9a4e_img_000

罗振宇给他的演讲定下了不变的主题,“时间的朋友”,寓意耐人寻味。 

但时间可能不想跟他做朋友,起码不算友好,这场本来计划要办二十年的演讲,短短几年后就遇到了大规模退票。 

诚然,遇到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演讲不能安排观众入场,退票也情有可原。 真正让罗振宇焦虑的,是第三次IPO失败。

今年3月28日,罗辑思维、得到APP背后的公司思维造物递交第6版招股书,但遭到第三次深交所问询后,状态变更为中止。 

在房价上涨、移动互联网退潮中,年轻人们感慨,“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知识付费,既不能帮自己预测房价,或是跟租房中介讨价还价,也没有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各种概念甚至不如网约车司机说得溜,一问,原来是互联网大厂前员工。 

v2_230ec69992584c4cb01d02e8012d615b_img_000

4月23日,罗振宇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新书 的推荐视频,200万粉丝只有几十条评论。 点赞最多的评论说,“第一次认识你,发现你太厉害了; 现在发现你,也就是那么回事; 因为之前有钱买书,现在吃饭都成问题。 ” 

当人们不再对知识付费抱有不必要的幻想,张琦们被推到了前台。 

“商业导师”张琦的视频课登陆各大平台,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二线的群体不好忽悠了,知识付费又开始收割下沉市场了。 

但仔细一看张琦的内容,就是很直接的在大家熟知的概念上加个“新”,“新盈利”、“新渠道”。讲的内容是怎么获客、怎么转化、怎么留存。 就一个核心主题——怎么赚钱。

其实在2019年,张琦就入驻了抖音,积攒了几万粉丝后,始终无法突破瓶颈。直到与做企业培训多年的博商教育签约后,张琦又重新来过。 

至于张琦是怎么被捧红的,也没有什么神秘法门,还是“樊登读书”那一套玩法。 

v2_ccb62beea5e84431876dc99a21a61706_img_000

通过赛马机制,安排许多讲师,多机位录制大量素材,剪辑完再通过大量的账号分发出去。 

无论平台算法怎么推荐,这么多账号总有触达,类型足够多也总有观众爱看的。 

在抖音搜索“商业导师”,百万粉丝量以上的账号就有20多个,十万粉丝以上的账号更是不计其数,各有各的特点与定位。

王岑以消费为主,而申晨讲创意,张琦讲实操……分门别类,如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方便选购。 

与罗振宇们有很大不同的是,短视频平台的“商业导师”们几乎不发明那些有的没的新概念,主要是教别人如何开店,鲜花店、蛋糕店、咖啡店,怎么招商,怎么做加盟…… 

这些恰恰是中国三千万中小企业主最关心的话题。 

疫情期间,实体商业承压, “两眼一睁就要考虑店铺租金、店员工资”,成为许多店主每天不得不焦虑的问题。 

被粉丝评价为“实用、接地气”的张琦们就成了一个选择。 在张琦的商品评价中,有不少粉丝晒出了自己记下的笔记。 

用确定性的“已知”对抗不确定的现实,对这些中小企业主来说,也是种“心理按摩”。

v2_931d3ab063664f65ab547617890c00f2_img_000

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中小企业主们,大多是现实的,他们深知知识到实践中间的鸿沟,到“商业导师”这里找找别的机会,“找路”才是更多人的目的。 

张琦的一位学员说得很明白:“ 他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社群,在这些社群里有很多资源。 尤其是上下游的资源。她讲的内容是否对我有用暂且不说,我能获得一些行业资源,能够进入到这个圈子里也行。” 

用社群帮助粉丝赚钱这事,其实罗振宇也干过。 

在罗辑思维刚刚拓展到微信时,便做起了付费社群。5000个普通会员200元以及500个铁杆会员1200元,有限的成员名额每次都会一抢而空。 

2014年,做土鸡养殖的重庆老板黎强加入罗辑思维社群,通过社群福利——“会来事”发布求助信息:如何让我的鸡肉变成流行全国的产品? 

v2_8aa884c13e4f46c3bbd417f7f9583a92_img_000

第二天,黎强就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00个电话,“那天是我了解鸡的吃法最多的一天,我记忆深刻的至少有10-50种,还有人给我寄样品过来。 ”

他通过罗辑思维社群招募了各类“高手”、“达人”,基于养殖的土鸡开发出休闲食品,又转型做起了重庆小面品牌,拓展了十几家店面。 

这成了罗辑思维社群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但社群带来的收益,满打满算也只有160万会员费,即便加上社群电商的收入,与罗辑思维B轮融资13.2亿元的估值,以及后来得到APP单个课程动辄上亿的收入比起来,也显得九牛一毛。 

与不怎么挣钱相对应的,则是争议不断。许多人只是冲着好奇而来,发现没有收获什么,他们成了在网上抱怨罗振宇的主力军。 

v2_ab6c1baf40a64d76801b2d29df11ed69_img_000

后来,这种社群被罗胖排除在自己的商业版图之外,其形式却如一条暗线,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中一直存活下来。 

许多冠以“知识”之名的社群,其实与知识的关系不大,更像是商会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种:以几千元的入群费把看热闹的挡在门外,留下众多到处找项目、找资源、找人脉的中小企业主,专心研究一件事——赚钱。 

有人在社群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源,赚得盘满钵满,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社群也确实没什么用。 

至于网上“收割智商税”的评论,许多社群成员只会一笑了之。 

不像成功学大师们兜售信仰,罗胖们贩卖概念,张琦们就只是一个个商品,即买即用,有人觉得张琦讲得很好,闲暇之余梳理一下思路,也有人压根不在意台上的人讲了什么,而更在意台下有没有想找的人和项目。 

一切都是各取所需。

1985年,为了给家里人改善生活条件,涨薪失败的郑渊洁决心独立创办一本杂志,就是后来被称为“出版业奇迹”的《童话大王》。 

整本杂志都自己一个人写、一个人做编辑,工作量可想而知。 

v2_c03896f89caa45f1a3247146e6b17af2_img_000

有个大学教授嘲笑他,“一个人写月刊,痴人说梦。 ”郑渊洁把教授的名字贴在自己写字台前,一贴就是36年。 

创刊后为了能按时交稿,郑渊洁日复一日每天夜里8点半睡,凌晨4点半起床。后来甚至提前到2点半起床,傍晚6点半睡觉。 

36年来,郑渊洁用他的作品聊炒股、反腐、青春……关心的皆是普通人最息息相关的话题,名为“童话”却是社会人生百态,不说教什么却又通过故事循循善诱。 

一人写就的杂志,总发行量超过2亿,影响了几代人。 

v2_bc96a0acfb9d4a0888c639f968a77d6d_img_000

今年1月份,《童话大王》宣布停刊。 

但年近古稀的郑渊洁,仍然饱含对普通人的关怀,在他的微博上,每天都会有年轻人咨询他关于婚恋、工作、人际关系等等的问题,而他的回答则妙趣横生。 

v2_4417c5e22a324716b2213a588fd3823d_img_000

有人问,从旧单位到新单位要怎么跟旧同事告别,郑渊洁答道, “除了口碑,什么都别留下”。

有人评论说自己要考研了,希望得到鼓励。 郑渊洁回复,“祝你考研成绩全国第二”。 为什么是第二不是第一? “我在抖音祝过一位读者考研全国第一。 ”最后还诚恳地说了句“抱歉”。 

v2_5aa520a016bf48b1beb4b3f51a3702b9_img_000

被时代推至风口浪尖的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我造 就了这个时代,我引领了这个时代”。 

然而,无论是一呼百应的“大师”,还是受到追捧的“知识”贩子,抑或是如商品一般的 “商业导师”,都只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份子。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何获得穿越时代风浪的力量? 

以掏粪工为偶像的郑渊洁,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放低姿态、服务群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