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元宇宙的新鲜度,终归离不开一个“玩”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8324892729715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元宇宙的新鲜度,终归离不开一个“玩”字

Alter·2022-06-13 10:56
沉浸感源于参与感。
v2_dc7bb58533a24e7c9a38d56f01888f19_img_000

“元宇宙就像是一枚仍在空中翻转的硬币”。

经历过2021年热火朝天的势头后,元宇宙的2022年照旧不平静。有投资者质疑Meta正处于一个危险时期,因为扎克伯格押宝在了不确定的元宇宙上;而在苹果传出开发MR头显的消息后,“果链”上市企业一度股价大涨……

和互联网历次代际变迁的情形一样,彷徨、躁动、盲目、乐观等各种情绪杂糅在一起。偶然出现的利好,可能掀起一场猛烈的旋风,让置身其中的创业者迅速晋身为独角兽。可一旦出现了困境,哪怕是万亿市值的巨头也会遭遇漩涡。

作为元宇宙浪潮外的“旁观者”,普罗大众或许无心股价的涨跌,不在乎所谓巨头的兴衰,感兴趣的话题似乎只有一个,即“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元宇宙”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01 “三天新鲜”的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在2021年初爆红,刚开始还局限在理论上的思辨,到了年末的时候,已经有大批元宇宙内容出炉。

按照数据公司Sensor Tower的统计报告,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的时间段里,大约有552个APP在产品描述中添加了“元宇宙”的字眼,其中自诩为元宇宙社交的APP就有70个,平均每天都会新增一个“元宇宙”。

每一次代际变迁都是新旧迭代的创业黄金期,元宇宙战场上的热闹淋漓尽致的诠释了从业者的心态。创业者的激情不应该被嘲讽,可归结到产品体验上,当前的元宇宙还只是数量上的增长,仍然处于“草创”阶段。

以短时间内走红的啫喱为例,曾经多次冲上APP Store免费榜榜首,热度不输于多个老牌社交产品。在产品形态上,啫喱主打的是软萌可爱的虚拟形象,用户可以通过“捏脸”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形象,同时基于位置和动态共享进行互动。只是现阶段的啫喱正处于下架状态,并未看到进一步的创新。

v2_f7d5f5c643c1420fb3fd9d24159164c4_img_000

背靠百度的希壤摆脱了被下架的命运,甚至吸引了英伟达、英特尔、领克、一汽等十余家企业入驻,主打的同样是虚拟形象,并提供了卡通、拟人和写实三种风格。遗憾的是,希壤在玩法上尚未给出太多的差异化,目前还只能跑地图、刷风景、看展览,抑或是和好友、路人等进行语音沟通。

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不少元宇宙产品短时间里涌入了大批用户,足见元宇宙概念的诱惑力,可单一且同质化的玩法却很容易让用户感到厌倦,新鲜期往往只有三天时间。“元宇宙”在产品层面卷起了越来越多的涟漪,但远未形成现象级的浪潮。

可以找到的解释有很多。

比如不少云服务商推出了Avatar+社交的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元宇宙的技术门槛,即使是缺少核心技术研发的创业团队,也可以通过调用SDK或API接口,迅速实现一些“元宇宙”的功能。以至于元宇宙概念走红不到一年时间,产品层面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不少产品其实还在测试阶段,一些预想的模块和功能还未“解锁”,仍需要花时间打磨。

元宇宙内容现阶段的痛点或许可以理解,但衡量一款产品的标准绝非是“元宇宙”几个字,倘若无法在玩法、商业模式和创新性上找到出路,无法走出“三天新鲜期”的体验陷阱,恐怕很难熬到市场成熟期。

02 大浪淘沙的探索期

对于元宇宙当下的业态,业内有一个特定的解释——行业处于混沌探索期。2010年的千团大战、2016年的千播大战、2018年的千箱大战,正是创业者的前赴后继,探索出了电商团购、直播带货、智能音箱等商业模式。

毕竟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一个探索的阶段,需要试错后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应用场景,元宇宙自然也不例外。

这样的说辞不无道理,却难掩一些企业心急入局的事实。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抢注“元宇宙”商标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可能还处于筹备和策划阶段,甚至并没有进军元宇宙的打算,只是在跟风注册商标,使得元宇宙的行业泡沫越吹越大。一些推出了元宇宙产品的企业,也不排除争抢热度的嫌疑。

无论是一夜爆红的啫喱、起死回生的超级 QQ 秀,还是字节跳动的派对岛、百度的希壤,核心玩法无外乎“捏脸换装 + 虚拟社交”,除了虚拟形象的风格有所不同,私聊、群聊、算法匹配、兴趣群组、树洞分享等都是常见的社交玩法,等于是在虚拟社交的基础上套上元宇宙的壳子,借此进行行业占位。

类似的解释同样不乏合理性,但并不绝对。

就像Vava和映客直播采用的都是第三方解决方案,最终的产品却各有特色。前者将Avatar和语聊融合实现了虚拟化身的面部表情随动,用户在聊天时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惧;后者利用虚拟KTV解决方案,开发了全景K歌的功能,用户可以置身于一个虚拟K歌房中,进行肢体互动、面部随动的K歌社交体验。

v2_d2de7a91dc07491ebb09b359b76537d2_img_000

元宇宙产品的差异化其实并不复杂,有时候换一个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虚拟演唱会可能并不是什么新鲜应用,很多明星和虚拟偶像都有过开虚拟演唱会的尝试,但映客直播的切入点是能力下沉,编织了一个属于普通用户的K歌小圈子,凭借内容和体验上的差异化,创造出了刚性的新需求。

做一个类比的话,目前的元宇宙相当于互联网初期的BBS时代,还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需要去挖掘。不同的是,“元宇宙”的概念过于宏大、抽象、模糊,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找到统一的演进路径。特别是有了前两次“造富潮”的启示,元宇宙的参与者远高于过往,跟风者和搅局者的比例很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筛选过滤。

也许现在还不能断言元宇宙的探索期将持续多久,积攒下来的失败案例和成功经验,冥冥中指明了一些正确的方向。

03 沉浸感源于参与感

正如欧科云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照生的观点:“虽然市场对元宇宙社交抱有高期望,但现阶段还是噱头大于实质。元宇宙社交的前提是有元宇宙,但现在大家可能都没弄明白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元宇宙社交产品,跟现实的脱离感还太强。”

这样的声音其实并不罕见。在元宇宙还未达成概念性共识的背景下,外界对元宇宙的理解普遍建立在VR、AR等硬件的基础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前所未有的沉浸感,然而沉浸感在本质上是一种感官体验。

倘若把视线暂时从元宇宙上离开,移向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可以说是最有“钱景”的产业。其中“剧本杀”的相关企业在2021年新增注册5957家,同比增长高达85%,市场规模也已超过200亿元。

参考艾媒咨询的调研报告,在年轻人体验剧本杀的原因中,73.7%的受访者表示对推理逻辑感兴趣,63.3%的参与者希望体验不同的角色,57.9%的玩家将剧本杀作为朋友休闲聚会的新方式……“剧本杀”出圈的背后,离不开年轻人对沉浸感的追求,而这种沉浸感的来源正是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v2_0317465d719347a5884c5ff53f400a98_img_000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元宇宙。虚拟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用户本能的社交需求,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交产品采用,可想要将用户的猎奇心理进一步转化为用户粘性,还需要积极调动用户的参与感。

前面提到的虚拟KTV解决方案,就是将虚拟化身、表情随动、空间音频、实时音视频等能力进行融合,用户可以在虚拟房间里进行拟真化的K歌体验,配合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个人特写等不同维度的视角,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用户在KTV中才有的体验。而用户感官维度的增多,产生共鸣的瞬间也随之变多,更容易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临其境。

美国的科技评论Shaan Puri的一个观点很有启示性:“大多数人关于元宇宙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元宇宙并不是一个虚拟的地方,而是一个时刻。”当我们每天花七八个小时在手机上的时候,习惯和行为已经在默默迁徙,越来越多的需求从物理世界转移到数字世界,元宇宙的出现并非是VR刺激的结果,而是用户时间重新分配的必然。

也就是说,在VR、MR、AR等硬件产品方兴未艾的局面下,元宇宙的淘金者们想要抓住风口,势必要在内容上不断制造差异化的体验,唤醒年轻人主动参与的欲望,而非喊口号、画大饼、蹭概念。

04 两双推动轮子的手

管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飞轮效应”,一开始推动轮子旋转非常吃力,而在到达了某个“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力的一部分,即使不再怎么用力,飞轮也会自己转动且越转越快。

元宇宙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人工智能、云计算、通信、区块链等技术,其中推动飞轮转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交互硬件,一个是内容生态,并且形成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VR等硬件出货量的提升,预示着开发者有望获得更多收益;而优质的内容越多,越能够刺激消费者购买硬件。

一种比较糟糕的结果是,由于硬件出货量不足,开发者很难从中赚到钱,也就缺少了持续投入的源动力;同时优质内容的稀缺,直接影响着终端的用户体验,不但会阻碍新用户的进入,还可能加速老用户的流失。

现实中存在的挑战恰恰在于此。根据毕马威中国的洞察,VR一体机等感知交互硬件要达到沉浸式的虚拟体验,需要在硬件上解决“纱窗效应”和眩晕等问题,以及三维空间内全身动作捕捉的精确性和实时性的挑战。但目前的VR头显设备仍处于早期普及阶段,亟需“杀手级”的产品出现。

v2_047084a4b77e4d4c9edf47b1de04aa49_img_000

相较于硬件上的不确定性,内容生态的创新可以说是推动飞轮转动的最大力量,层出不穷的元宇宙内容就是构成这股力量的涓涓细流。尽管大多数元宇宙内容还在以手机、平板等作为连接用户的媒介,却不缺少教育市场的价值。只是元宇宙产品同质化且单一化的现状,同样离不开一个技术性的命题。

比如想要构建逼真、实时、可交互的3D虚拟世界,离不开游戏开发引擎的应用,包括Unreal Engine、Unity等等,相应的就是专业人才的稀缺。据说为了研发超级QQ秀,拥有庞大游戏人才储备的腾讯为此开放了近百个岗位,明确要求技术岗位的应聘者熟悉Unreal Engine、Unity等引擎。

市场上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支持场景定制的解决方案,至少已经有云服务商将Avatar、RTC、Unity等技术进行整合,开发者无须UE、Unity的开发经验,简单调用几行代码即可实现元宇宙世界。

回到元宇宙内容的讨论中,技术是元宇宙的最底层架构,当前的技术进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想象空间,却不是“三天新鲜期”的搪塞之词。至少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开发者并不缺少专注于业务本身,让用户“玩”在其中的可行性。

05 写在最后

一些VR行业的从业者已经感受到,进入到2022年第二季度后,过去近乎疯狂的元宇宙资本热潮已经有降温的趋势。不排除乐观态度逐渐削弱、悲观情绪继续发酵,进而将整个行业带入低谷的可能。

压力其实留给了形形色色的元宇宙内容创业者,既需要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也需要拿出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体验,通过充满新鲜感的场景,尽快找到产品的顿悟时刻,推动元宇宙的飞轮持续转动,走出落地前的 “黑障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lter聊科技”(ID:spnews),作者:张贺飞,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