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港深无缝对接(三):构建“五环三支点”,完善配套功能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industrial-electronics/51938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作者:张克科

五环第一个是蛇口—前海—宝安沿线的三个功能区;第二个是由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延伸到福田、龙华、光明的三城市快线;第三个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三个特色片的设计;第四个是沿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口岸地段建三栋标志性大楼;第五个是在深港东部沿海拓展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建立大湾区东部海洋圈。

这五个方向都具备长期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马上着手开始做。在这中间,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它们涉及到国家和广东省层面,在香港层面和深圳的层面,如何协同唱戏。应该借力深港之间发展河套的蜜月关系,尽心画量配好名角高手,唱好折子戏。更要有唱连本大戏的谋略。

对香港来说,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也是急于要做的长远布局,要借鉴横琴和海南的方案来规划深圳对接双城三圈。


第一环:打造特色功能区

应该由南向北沿珠江口布局在蛇口前海、宝安深中通道接驳片及燕罗公明光明片区规划三个支点。

第一个功能区选址建设一个国际专家村。依托蛇口前海自贸区试验区和成熟的城区体系,建议从前海往南山蛇口这个区域,甚至把青青世界的地都拿回来,以服务深港高端人才及家庭为主。这个国际专家村要引入从香港进入深圳的新轨道城际交通,将专家村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参考香港国际化标准建设。也可以参考国际奥运村模式管理,这样的话,不但是吸引香港人或者国际人才,海外人才也会愿意回来,他们的家庭子女也都可以过来,让人才真正引进来和留下来。

第二个功能区是规划大湾区金三角都会区。未来随着深中通道开通,中山翠亨新区跟深圳宝安轴心相连,区域经济联系紧密;东莞也调整了临深片区的布局,审时度势将支点转移到滨海湾新区,展现经济最活跃的地方。随着前海扩区延伸到宝安的大空港大会展和海洋新城一线,宝安—翠亨马鞍岛—东莞滨海湾新区这个三角区就是未来大湾区最大的动力源,就是千载难逢的“金三角”。口岸经济带的思路要拓展,完善大口岸建设的科学布局,以宝安前海扩区新片区和金三角顶层设计为引导,设计海陆空轨交通枢纽与大湾区外通内达的便利模式,建设新宝安驿站,使其成为大湾区超大型集散中心。在深中通道接驳附近选择一个片区,将机场片区与香港澳门的海陆空交通打通,以前海宝安新片区高端服务业政策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带动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和深圳新会展中心和海岸新城等临空临海资源融合,成为强劲动能的珠江口枢纽。

第三个功能区就是建设深港高新科技工业村,构建新兴产业链价值链平台,将香港支持的inno HK和再工业化项目、深圳前海宝安片区配合香港发展的30平方公里空间以及光明松山湖科学中心的产学研资源和东莞宝安制造业基础有机有序有效的融合。在深圳宝安、光明和东莞长安之间,选择穗莞深城际和深圳11号线、六号线交汇空间,如燕罗片区,茅洲河入口处等选址,营造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三宜相生(宜居宜业宜游)业态,开放合作建设一个可以承接香港高端研发和产业化的湾区工业新镇。


第二环:配置城际通勤快线

充分利用西九龙高铁一地两检模式,尽快开通香港与深圳及大湾区服务日常工勤需求的三条城际快线。

首选开通香港—福田的城际直达交通A、B线。深港都市直达交通A线是在西九龙—福田高铁站之间开通通勤快线,香港与深圳之间持跨境通行证来的人不需要中转,减免过境人头税。深港都市直达交通B线是从落马洲直接到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的通勤线,满足河套两地跨境工作往来的需要。

第二条设计的是香港—湾区都会接驳快线,从西九龙直接开到深圳北站,接驳去湾区其他城市及广东省周边城市的专线。

第三条是争取开通香港—大湾区科教专线,打通西九龙—光明—庆盛,链接大湾区主要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光明科学城,满足位于南沙庆盛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并通过庆盛接驳广州市4号地铁,快捷进入广州大学城,服务三地科教人员通勤,也促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对接,为三地科教交流提供便捷交通方案。

以上三条线的最大优势是一地两检的超前布局,一站式服务的便捷,解决了通关的技术问题。开通线路的补贴和费用,包括香港一侧免过境税,总开支比建设新线路省得多,快得多,马上就可以照做。


第三环:共谋河套深港科创园配方施策

拓展共建河套深港创新科技园视野,因地施策,谋求融合最大化,合作多元化。应将规划中的河套园深圳空间设计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尝试协同创新、共治共建、视同境外三个原则的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这样,才能发挥河套的带动辐射和领先示范影响力。

第一个功能区是福田保税区。因为有封闭监管围网,可进可退,可试验可放开,不求特,但求新。福田保税区应尽量比照国家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的开放政策,借鉴海南和横澳合作区的模式,带着保税区的帽子潜心改革,探索新路,在国家认定的保税区里做最先锋的示范和突破,也为深圳全局其他几个保税区和进出口加工区提供经验和示范,成为深港探索不同关税区制度下,在CEPA框架下融合发展的摸索可通行的经验。

第二个功能区是新皇岗口岸片区。新皇岗口岸与深圳湾口岸、西九龙口岸一样实行一地两检政策。新建的联检大楼综合体设计很可能会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改为在深圳一侧一地两检,即在深圳一方完成两地的出境与入境检查、检疫手续,香港那边释放出土地空间。与不全开放的福田保税区相比,新皇岗口岸片区也采取全放开模式,皇岗市中心这一块如同香港西九龙,因为高铁站而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商务中心。这个片区可以通过智慧城市新技术,成为深港大融合的都会热点。凡是可融合的放开,凡是能变通的放开,凡是能够采取新办法管的,包括围网、电网等等都构建出无拘束管理的放开,让它变成一个最畅通的试验区,通过电子智能、电子管理、电子商务的方式来管理,变成一个智慧都会的综合试验区。

第三个功能区就是深圳一侧皇岗口岸海关围网监管约16万平方米的临检场,直接打造成与香港河套匹配的科技园特区。建议这个地方整体搬到莲塘后,海关租用的原有区域可以收回交由或依托河套香港区的方式管理,在这里面的活动都跟香港一样。深圳把自己这片地区放开,修条通道连接河套。这样的话,河套深港合作区就变成三个试验区。一个是为国内自贸区作最大的开放,通过优化管理的方式在内地的自贸区管理形成经验的保税区;一个是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在城市空间没有分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一个是将深圳海关16万平方米的空间交给香港河套管理方来管理,也就是招商和管理全部换成按香港政策来做,可以参考横琴的管理和运作模式,直接围个网,把这片地区建成小特区,这样的话就全部都如同在境外了,就等于“过继”给香港。由深圳特区立法,交给香港来做。


第四环:建立三座标志性跨境服务大楼

罗湖是深港沿河经济带和跨境融合发展的最佳空间,利用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和莲塘口岸布局,特别是规划好毗邻罗湖口岸9万平方米小河套,也是深港沿边界结合的最好机遇。罗湖和香港有着人缘地缘的历史渊源,在罗芳村还有持过境耕作证往来的通行口。罗湖马上能做的就是在三个支点上建三栋楼。

一是在罗湖口岸建一个跨境双通的国际商贸大厦,也可以叫国际跨境电商与商贸大厦。选址就在罗湖口岸9万平方米的小河套上。可以在口岸城中间做一个设计:楼下三层是从香港进来以后没出关的,同时在楼上做一个跨桥,作为从香港出关以后的隔断,上个楼、跨个桥后,才算真正入境。类似中央电视台“大裤衩”设计一样,一脚站在深圳这边,中间搭一个横叉,从罗湖口岸上桥进来,但是把关口往后移一点。楼上的空间也可以给香港方使用,但不是香港管,同时也没有把它放到境外,而是视同境内。

现时香港到深圳有个罗湖桥,从罗湖桥进来后你仍未进关,还在境外,这也是视同关内境外,但却方便出入。这其实是一个制度设计。深圳楼下一侧可以建立保税免税国际电商实体店,向深圳开放。大厦在空中连接两地出入境通道,香港一侧出境不出关,深圳一侧出关不出境,但两边仍可以合体。可以设计为一带一路商务办事处、国际商贸服务驿站和跨境电商集群,发挥双边的优势,成为举世瞩目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新平台。

二是在文锦渡口岸到新秀罗芳沿线选择合适的空间,与香港老鼠岭片区的规划对接,规划建设一栋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厦。前一个楼是商务为主,这个楼则着力创新,让深港两地的青年人在这里把创新做起来。文锦渡到粉岭这一块的交通服务比较完善,现阶段可以利用最临近文锦渡口岸的粤运大厦及旅游服务中心的空间启动,争取谋划与香港北部都会区优先启动的创智荟世界青年科创基地对接,构建新兴产学研国际国内交互通道,支撑双城三圈深入持久合作的跨境联合创新示范区,集聚两地优势优质资源优先发展。这个点面最有可能成为北部都会区老罗湖和新界东的新引擎。

第三个楼建在莲塘口岸,打造成为一个跨境智慧物流大厦,主要是数字化物流报关。因为这里有海关驻扎,可以集合莲塘口岸的双边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集中做多通路的国际转运商务,可以和东部通道一起来做,成为通过香港进出大湾区和世界各地的物流中心,从港口转水运转陆运,陆运转航运,航运转内地。


第五环:打通东部沿海三湾

香港规划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最远到了东平洲,“圈”住了看似很大的一片海域,但包括印洲塘和东平洲最中间这片都是香港的海域,这个“生态康乐旅游圈”90%都在香港,这对大湾区市场来说来说是很被动的。我们一直在关注粤东的发展。中央也支持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同持续发展的策略。香港从2010年首提建设大珠江三角洲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一目标也写入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五大目标最具期待的社会共识。香港与深圳应该有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建设大湾区粤东片区沿海经济带的担当,把这个“圈”扩出去,以深港共有的大鹏湾为支点,将这个“圈”扩大到三个海湾,将深港的大鹏湾、惠州的大亚湾、汕尾的红海湾统筹规划,推动中国海洋经济新视角。

一是在大鹏半岛最狭窄地段开建人工运河,周边成为海洋生态公园和世界级会议中心,开辟贯通香港—深圳—大鹏湾与大亚湾的国际游艇专线;二是在惠州的铁涌镇小屯村地段增开一条人工运河,一方面可以打通大亚湾到红海湾的内湖通道,同时可以将巽寮半岛规划成为大亚湾上的明珠,未来可以建设城大亚湾香港新城,面向国际开放,像迈阿密半岛和夏威夷那样,成为国际游艇居家生态旅游圣地;三是开通大鹏湾经大亚湾直达汕尾小漠、鲘门的海上生态旅游航线,带动深圳直辖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资源整合,将香港、深圳、惠州、汕尾四个沿海城市资源聚焦联动,多方受益,共同发展。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片将来的发展方向会聚焦在海洋上。深圳湾实际上是珠江口的入海口,发展起来有诸多的局限,而粤东的南海沿线那一边香港也管理着很大面积的海域,已经在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中考虑了印洲塘和东平岛这一块的海洋价值。在深港衔接中大家普遍都讲陆路,香港怎么过来,深圳怎么对接,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安全、海洋石油、海岛利用等,这些都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以后的发展绝对不是在陆路打圈圈,要往海洋走,这中间要有更大的布局规划。目前深圳在海洋方面的建设很薄弱,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人才都挺薄弱,在国家战略中,海洋可以大做文章。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这方面,深港合作和大湾区整体未来有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1879年,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条约,世代相连的土地被租界割裂。港英当局长期以来推行隔离政策,划定禁区,新界北片区得不到应用的发展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发展促进了双城效益的互动,深圳河治理、已建成的口岸通关互动结点、口岸的布局和跨境公路、铁路、桥梁的对接,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到“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机遇。香港在这个节点上提出了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特首林郑月娥以“四新”、“四通”做了非常务实的阐述。我觉得深圳应该呼应,设计好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做到政策机制理念先行、规划基建民心开路、双城跨境共进共赢。


把握四大转变 共建双城新局

纵观深港推进跨境合作项目和携手共商双城都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主要有四大转变:一是由深圳单边单向阶段性推进转变为香港主动提出双边协同对接共进;二是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间起动到沿边境纵深全方位规划可持续共商并进;三是由基础设施、创科发展向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社会协同、居住就业和生态文化、商旅等全面规划共谋未来新都市建设;四是由单向推进的招商融资政策导向,向规划对接、服务对接、标准对接、智慧平台对接的共赢新机制。面向2035及2047-2050的新蓝图,深圳河沿河沿线一河两岸布局由点联机,辐射到深港两地纵深周边的发展。深圳河两岸地区是“一国两制”连接最近的地方,双城三圈跨越这个地区的衔接,是深港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湾区与国际市场的交汇区。这里是两地社会经济衔接的枢纽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新项目的布局和策略为实现北部都会区奠定基础,两地如果能很好地配合发展,将成为互利互惠互补共同促进的新经济增长带。

来源:互联网(香港01)

关于作者

张克科是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联盟理事,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