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是时候恢复投资人的信心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0522-36900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是时候恢复投资人的信心了

所有人都在为焦虑买单。

马先生转发了关于胡先生那篇文章,终于又热闹了。

这条新闻的看点在于,面对当下的经济形势与腾讯的处境,许久不就重大话题发声,向来稳重的马先生也坐不住了,我印象中,他上次出圈已经是2018年的“头腾大战”。

图片

不过马先生特意摘出来的部分,却并不让我觉得高明,看过上述文章的,对于此文真正的所指怕是都一清二楚,是不是真的没人关心经济了,想必也心里有数。而马先生表达的,说白了,情绪而已。

本文核心观点有二,先抛出来:

一,不要把矛盾全转嫁到劳资头上,是谁的责任谁担起来,企业尽量减少主动裁员,政府尽量落实支持,员工承担好工作职责,比互相推诿指责有意义得多;

二,关心经济的当然远不止胡先生,也是时候恢复投资人投资人的信心了。

01

有人认为马先生这条朋友圈之所以被广泛转发,是公众宣泄压抑情绪的方式;一说“马先生转发”,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不少老板借机来表达对经济低迷的负面情绪。

马先生这个级别的企业家(腾讯也是出了名儿的高薪)出来Diss“部分不负责任的个体情绪”,还获得了广泛附和,我理解老板们的态度,但我不认为这算个好现象,说到底,就是系统压力下,各个主体对立情绪都看得见,但情绪这种东西从来不是建设性的。

福柯说,话语的社会生产是通过排斥程序来运作的,舆论场听到的所有主流观点,代表的都是某种意志,马先生肯定是站在进步企业家这边,那这“部分网友”又代表谁呢?不妨再进一步问问,员工和老板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但又是谁把企业家推向了“部分网友”的对立面?

在我看来,所有人都在为焦虑买单,才会造成这种错进错出的讨论,吵架都没吵到点上。而我们应该对“利用焦虑”的平台或者流量模式保持警惕。

注意我说的是“利用”焦虑,“传播”焦虑这种说法我是不屑一顾的,包括我偶尔写的有批评意味的报道也会被某些人指责“传播”焦虑,对此我全然不认同,野草只要没被消除一直在生根,就早晚有破土发芽的一天,区别只是早晚而已。

回来说所谓“错进错出”的定义,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打工人骂的是裁员吗?是不负责任地裁员;骂的是加班吗?是无效加班,我相信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朋友都能理解这一点。

有些组织内部确实存在低效运转的问题。我个人对先生有些偏见,甚至说根本不喜欢此人,理由大抵跟很多不喜欢他的人类似,但他所说的“一旦慢下来,内部的矛盾就可能激发”,这话我是认同的,企业也是如此,上升通道缩减导致内部组织为自保,需要维持“表面上的繁荣”,或者一些公司由于前些年的蒙眼狂奔,遭遇骤停后就把员工弃之如敝履,不仅不给补偿还在精神让渡让了战略失误的责任。

更比如前些日子因为疫苗爆赚近千亿的某公司,在发年终奖前夕进行大规模裁员,我朋友圈不少投资人、企业家都转发了这条新闻并表示“不可理解”,又让“打工人”怎么能够轻易释怀呢?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整锅粥”。

我想谁都不希望看到,为了转移一些当下的矛盾,而让“打工人”和企业家之间更加不可调和。

02

回到腾讯,这家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正在经历最灰暗的一段时刻,Q1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去年持平,但净利润同比下跌51%,经调后净利润同比下降23%,这之间的差异大致就是投资收益,《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中表示,腾讯正在面临着挑战和发展并存的新阶段。

前文说了,我能理解马先生为何发这条朋友圈,也明白这确实部分代表了企业家的情绪,但说到底不用跟“部分网民”置气,他们既不承担经济增长的责任,也没法获取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收益。

没错,企业家处境空前艰难,用户不满意,员工不满意,监管要求高,股东压力大,但这就是考验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企业家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文概念,在当前社会思想空前割裂的今天,往小了说,它关乎如何构建更好员工和用户、社会的关系,往大了说,又何尝不是对社会展示希望的一种可能?

再拿我所关注的投资行业来说,VC/PE的影响显然是在市的,前段时间有人把张颖、包凡、王冉调侃为“岁寒三友”,我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总觉得这个称呼总有些嘲笑的意味,我对此既不赞同,也不明白,俗话说“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作为市场中颇具影响力的投资人,这时候还能站出来说些承担责任的话,难道不应该被鼓励吗?

胡先生昨天说关心中国经济的岂止他一个,这自然,起码投资人一定比这位KOL更积极,我不是强行站到投资媒体的立场上去赞扬投资人多高尚,我反而认为,投资行业的从业者们更没有退路,况且想想他们的职责吧,不就是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时候投出一个未来吗?

一级市场为最近募资难、投资卷、IPO不赚钱,本来就在市场的压力下内外交困,更遑论疫情封控让不少投资、募资进度都延迟了,但我没看到多少人真的缴枪、躺平的,我不知道有多少诸如投资人身份的人被指控为逃避和自我保护,但我是真切看到很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寻找市场机会,能看项目的继续看项目,投不出去的做投后,美元募资美国不行去欧洲,欧洲完了跑中东,人民币募资也陆续有华兴、蓝驰以及后续还有几家官宣新基金,局面已经慢慢打开了。

其他人呢,我们能看到并购女皇刘晓丹不断呼吁市场理性,提醒市场底部的并购机会;看到经纬的亿万创业营还在做线上座谈会,讨论“如何缓解一号位”的焦虑;更进一步,比如在这两天北京暂停堂食期间,我还看到番茄资本联合了一批北京的餐饮企业自救,卿永告诉我,“投资少了点,投后服务一天没停”;邝子平也在上周发表了署名文章,给出一个投资人视角的从企业、产业到资本、政策的通盘建议。

我提这些,不是要强行正能量,我只是想提醒各位,关心经济,一定不能忽视投资。

胡先生说的“震撼弹级别的措施”是什么?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敢肯定,胡所言的措施,绝不是林毅夫、李稻葵老几位建议的给居民发钱、发消费券。如果用这个问题问我,以我浅薄的、区区十余年的商业报道从业经验来说,称得上震撼弹的无疑只有“X万亿”。

当然那位说了,这种超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带来的弊端还没看够、没学懂吗?

我当然明白,大型投资计划很可能带来的债务和通胀,这也都是成本,也并不是说再发起一场一揽子计划就能一次解决问题;如果明确以刺激消费为目的,发现金或者消费券是路径更短的刺激手段,我也无意否认几位学者提议的价值,但我想指出的是,历史无数次证明了一点,当我们需要刺激手段、需要提振信心的时候,资本是你绕不过去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

我尤其想强调的是,相比前述那些发钱发券等执行难度高、流程繁琐的方法,投资称得上是效率更高的工具。甚至就单纯以保消费为目的,投资作为手段也优于发钱。发钱是更靠近消费,但投资更保就业啊,设想对于一个普通居民来说,发放的消费券和稳定的薪资收入,哪一个更令自己有花钱的底气?

是时候恢复投资人的信心了,都知道投资之于市场是催化剂、加速器,投资机构也不是市场经济里最核心的一类主体,投资人往往也不担当最有话语分量的意见领袖,但这绝不意味着投资的价值可以被忽略或者被轻视。投资因为信息也好、意识也罢,各种原因被我们污名化太久了,你可以认为投资人是机会主义者,但无论是经济的加速增长、触底反弹,都要依赖于这些不知疲倦的机会主义者不是吗?(文/张楠 编辑/董力瀚 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刘李浩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